历史人物

  • 蒋兆兰

    蒋兆兰

    蒋兆兰(1855年—?),字香谷,江苏宜兴人。蒋兆兰大约活动于清末至民国中期。清贡生,据自称,晚年曾授词学于苏州。著有《青蕤盫诗》,《青蕤盫词》四卷,另有《词说》一卷,今收入《词话丛编》 中。辑有《乐府补题后集》。

  • 济阳子

    济阳子

    济阳子。清代人。撰有《金丹妙诀》。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江藩

    江藩

    江藩(1761—1831),字子屏,号郑堂,晚号节甫。清扬州甘泉人。


    监生。受业于名儒余萧客及江声,为惠栋再传弟子。博综群经,熟谙史事,尤深汉学,旁及九流释道之书,靡不赅览。与焦循同以经史著声士林,因有“二堂”(焦循字里堂)之目。素不喜唐宋文,酒后辄自言文无八家气,人目为狂,不顾也。为人权奇倜傥,能走马夺槊,豪饮自雄。游踪所至,遍及齐、鲁、燕、赵、闽、粤、江、浙间。尝作《河赋》数千言,典丽雄伟,可上追郭璞《江赋》,时人争相传录。年二十六,注乾隆诗集成,大学士王杰奇其才,进呈御览,恩赏《御制诗》5集。后谕召对圆明园,值台湾天地会首领林爽文起事,报书至,事遂寝,人惜其遇。早年蓄书万余卷,以好客贫其家,岁饥,尽以易米。乃自绘《书巢图志》,四方名士知其事,题咏殆遍。孰意再逢家难,十口人生计无着,乃托盂求食,状极凄凉。嘉庆中,阮元督漕淮安,荐掌山阳丽正书院。后元总督两广,纂修《广东通志》,延预其事。书成,修脯累数千金,藩随手挥霍略尽。五十过后,自叹年已老迈,以《易》筮己未来,得《坎》之节。坎为凶陷之名,节之者,须刚正在内,阳不外泄,存信于己,使心志亨通。乃思守所传之经,屏迹乡里,因自号节甫,终老于家。道光十一年(1831)卒,年七十一。


    清朝建祚,凡260余年。儒林汉、宋异垒,别派蜂起。降至中叶,吴皖两派领军于前,扬州学派崛兴于后,汉学岿乎全盛,至是立名。宋、明理学盛极而衰,颓势已成。江藩少为方闻之士,且生于典籍之乡,于乾隆朝佐当道治四库七阁之事,名公卿老师宿儒传承之绪脉,万闻千睹,了然于心,乃勒成《国朝汉学师承记》并《国朝宋学渊源记》,就儒学汉、宋两派,梳理其脉络,镜别其流承,诚一代之儒学史也。试分论之:


    《国朝汉学师承记》8卷。昔时汉儒释经,遵古训,重师传,守家法,专事训诂名物,讲求信而有征。清儒以此法治经者,称汉学学派。清初顾炎武标举治经复汉,黄宗羲首开考辨之风,戴震则倡言字以通词,词以通道,然后方可通经。汉学儒师多致力于经书之辨伪、校刊、辑佚与笺释,史料之搜补与鉴别,名物制度之考订,文字、音韵、训诂之精研,由是推衍出小学、史学、名物制度、天算、地理、音韵、金石、校勘、目录诸项专门之学,此清代汉学家之殊功也。《国朝汉学师承记》所采摭,皆清代“笃守汉学家法者”,自阎若璩以下凡58人,扬州学派入选者,为任大椿、程晋芳、李惇、汪中、顾九苞、顾凤毛、刘台拱、李钟泗、凌廷堪9人。依次就其生平、著述、学术思想诸端,逐一绍介,间有论评。又取诸家撰述专精汉学者,仿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传注姓氏之例,著《国朝经师经义目录》1卷,附于卷末。凡言不关乎经义小学,意不纯乎汉儒诂训者,悉不著录。是书之出,使西汉儒林家法之传授,清代经学之源流,皆厘然可考,为上下二百年一大著作,亦后世之谈汉学者必不可少之书。惜其宗汉而失于泥,持论间失于偏。如列阎若璩于首卷,列黄宗羲、顾炎武于末卷,谓宗羲能矫良知之弊,但徒以实践为主;炎武以朱子为宗,多骑墙之见。皮锡瑞责其“刻黄、顾而宽于阎”,甚是。书中于胡渭、陈启源、万斯大、方苞诸人,亦有持论过偏之嫌;而扬州学人中,焦循、阮元、高邮王氏父子皆未入选,后之人以为憾事。然是书内容之富赡,辩论之精博,亦殊足观,非因一失而废其言也。


    《国朝宋学渊源记》3卷。魏晋以来,儒学中衰,佛道兴起。唐韩愈以儒学卫道者自居,力排佛老,发宋人理学之端;宋刘敞著《七经小传》,摒弃汉儒传统,开以己意解经之风。欧阳修、王安石、朱熹诸人,咸重探究“微言”,揭举“新义”,乃至离析经传,删改章句。朱熹补《大学》“格物致知”之传,即是明例。宋学虽与汉儒易帜,与佛、道之学亦相摩相荡,而于中国文化之多元发展,亦颇具贡献。《国朝宋学渊源记》录孙奇逢以下治宋学者39人,依次述其流派,明其师承,皆清代潜心理学,而未经表现于世者。全书析为3卷:曰北学,曰南学,曰附记。孙奇逢至孙景烈等10人入北学卷;刘汋至邓元昌等21人入南学卷;沈国模至程在仁等8人入附记。江氏以为,北人质直好义,身体力行;南人习尚浮夸,好腾口说,其弊在援儒入佛,非笃信志道之士,贬斥之意,见于文字间。说者谓藩,宗汉抑宋,门户之见过深。诚有之,盖亦有因。宋儒之学,高谈性理,不守汉儒古训,加之门派林立,争辩如角力,至演成水火之势,而末流尤甚,藩厌其所为,故抑之。于其大师宿儒,则多有礼敬处。昔朱熹、陆九渊相约于鹅湖,“论辩所学多不合”;再会于白鹿洞书院,九渊讲“君子小人喻于义利”章,听者为泣下,朱熹亦“以为切中学者隐微深痼之疾”,深为叹服,陆氏益自谦抑。江藩论之曰:“观二子之言,可见其廓然至公,无一毫私意存于中矣。”(卷下“邓元昌”条下“记者曰”)时人有云:“明之亡,不亡于朋党,不亡于寇盗,而亡于阳明(王守仁)之学术。”藩乃抗声曰:“吁,其言过矣!”(同上)所言皆堂正持平之论。知江藩于宋学,不似焦循、阮元诸人包容兼举,固有偏激处,间亦有度也。


    初,惠栋作《周易述》,未竟而卒,尚阙自《鼎》至《未济》十五卦,《序卦》、《杂卦》二传。藩乃著《周易补述》5卷,羽翼惠氏。凌廷堪谓惠氏治《易》,犹不免用王弼之说,藩悉无之,方之惠书,有过之无不及也。江藩十八岁时,尝著《尔雅正字》,道光元年(1821)年六十一,觉前作犹有不足,乃去其冗杂,重加删订,为《尔雅小笺》3卷,学林谓为力作。他著传世者,尚有:《乐悬考》2卷、《经解入门》8卷、《隶经文》4卷续1卷、《河赋注》1卷、《半毡斋题跋》2卷、《炳烛室杂文》1卷、《乙丙集》2卷、《伴月楼诗抄》3卷、《扁舟载酒词》1卷、《炳烛杂著》4种8卷。又与纂嘉庆《扬州府图经》8卷、嘉庆《重修扬州府志》72卷首1卷、道光《广东通志》334卷首1卷、道光《肇庆府志》22卷。

  • 蒋一彪

    蒋一彪

    蒋一彪。自号复阳子,明代馀姚人。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蒋芷侪

    蒋芷侪

    蒋芷侪。清末民初人。撰有《都门识小录摘录》。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李佳

    李佳

    李佳,字继昌,生卒年不详,清末八旗汉军词人。字莲畦、号左庵、李姓,或作李佳氏。汉军正白旗人, (一说为汉军正黄旗)。母叶赫那拉氏,名读礼,纳兰性德后裔,虽隶汉军,而有满洲血统。自署名有时作“长白李佳继昌莲畦”,光绪三年(1877)进士,官至甘肃布政使、江宁布政史、安徽巡抚。著有《左庵诗余》、《左庵词话》、《行素斋杂记》、《忍斋丛谈》等。其词作多至463首,中年之后才开始学习创作。但是生当“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之变”时期,词作中且极少涉及时代重大事件。长调学苏、辛,而缺乏苏、辛之心胸气势,所以不能如同时代的郑文焯那样称雄词坛。

  • 景善

    景善

    景善(?--1900),字茀亭,正白旗满洲人。同治二年 (1863)进士,改庶吉士,官至礼部右侍郎。光绪二十年 (1894) 休致,家居。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被其长子恩澍推入井中致死。现大英博物馆藏有《景善日记》原稿,记叙义和团运动及八国联军之役中北京满族封建统治集团内种种纷争及表现。


    1900年8月,猖狂一时的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发动大规模的抢掠.景善为保卫北京,对八国联军进行了积极地抵抗.1910年,由巴克斯和《泰晤士报》记者濮兰德合著的《慈禧外传》(又称《太后统治下的中国》)出版,该书向西方读者披露了慈禧大量鲜为人知的内幕,可以说是有关慈禧的一部性传记,出版后风靡一时。今人对慈禧皇太后的印象,或多或少与此书有些关系。书中引用大量“独家资料”,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所谓《景善日记》。

  • 蒋坦

    蒋坦

    蒋坦,字平伯,号蔼卿,生卒年不详,浙江钱塘人。秀才出身,擅长书法。道光七年与青梅竹马的表妹关瑛(关秋芙)订婚,道光二十三年成婚,长年居住于杭州西湖。一日蒋坦在芭蕉叶上题句:“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秋芙续曰:“是君心绪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秋芙患肺病十年,常感叹:“人生百年,梦寐居半,愁病居半,襁褓垂老之日又居半,所仅存者,十一二耳;况我辈蒲柳之质,犹未必百年者乎?”咸丰年间秋芙病卒。


    蒋坦,字霭卿,又作蔼卿。浙江钱塘(今杭州)人。诸生。其母汪玉仙,为陈文述诗弟子。蒋坦幼承家学,七岁即工韵语。博学多才,一生郁郁不得志。家贫甚,尝有诗赠妻关锳云:“一寒至此怜张禄,再拥无由惜谢耽。箧为频搜卿有意,裈犹可挂我何惭”(《示秋芙》),可见其窘境。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攻占杭州,出走慈溪。后复归杭,竟以饿死。工诗。陈融谓其“集中多无题艳体之作,托于美人香草之词,以写其哀怨。盖年少多才,而啬于遇,每以此自伤”,又谓其“七言近体多取材于义山,而幽峭处或类山谷。五言不专一体,与七言如出两手”,五、七言古体诗“长篇巨制,尤见笔力,盖又有得于杜、韩、东坡”(《颙园诗话》)。著有《花天月地吟》八卷。生平事迹见潘衍桐辑《两浙輶轩续录》、陈融《颙园诗话》、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卷一四○。


    咸丰十一年,太平军攻杭州,蒋坦避祸慈溪,投靠朋友王景曾,又回钱塘,不久饿死。著有《秋灯琐忆》、《息影庵初存诗》、《集外诗》、《微波集》等。徐世昌《晚晴簃诗汇》曰:“后秋芙死,蔼卿为制《秋灯琐忆》,皆幽闺遗事”。秋芙被林语堂形容是中国古代最可爱的两个女性之一,另一个是沈复之妻芸娘。

  • 觉训

    觉训

    觉训,高丽高宗时的僧侣。生卒年不详。号高阳醉。很早就与李仁老、李奎报交友,善长文章。1215年当了五冠山灵通寺的住持, 奉王命著述了《海东高僧传》,其中一部分流传至今。此外尚有诗文集《草集》。

  • 金埴

    金埴

    金埴(1663-1740),字苑孙、小郯,号鳏鳏子、耸翁、浅人、壑门,浙江山阴(今绍兴县)人。生于康熙二年(公元一六六三),卒于乾隆五年(公元一七四0)。有关作者的生平事迹,我们只能从这两种笔记中,得到一点零星材料,目前尚未见到其它记载。金埴的家庭,是明代的官僚大族。父亲金煜,顺治十年进士,授职山东郯县知县。康熙九年(公元一六七0)罢官。金埴随父在山东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所以这两种笔记记载山东的人和事较多。金埴自己是一个屡售不第的秀才,以教馆当幕僚为生,到晚年,连馆地也谋不到,生活每况愈下。 金埴在文学上有较深的造诣,是一位诗人。年青时去北京看望他的父亲,做了八首燕京五月歌,曾以后生晚辈谒见当时的诗坛领袖王士禛,颇受到赏识,称他为「后进之秀」。金埴通说文,精文字声韵之学,仇兆鼇请他校订过杜诗详注中的文字声韵。他还参加过编修兖州府志的工作。《不下带编》、《巾箱说》记载了作者的见闻,包括当时文人士大夫的遗闻佚事,社会习俗,科举考试等等。金埴这些记述,反映了当时社会某些侧面和作者对某些人和事的看法。《不下带编》,还有不少篇幅属于诗话性质,评论艺术上的得失,钩稽诗人的立身行世,交待诗的本事等等,对研究清代的文学和作家,有所裨益。金埴是词曲家洪升、孔尚任的好友,书中谈论长生殿、桃花扇的占了很多篇幅。同时,还记载了作者与他们的唱和之作。为研究清代文学提供了珍贵资料。

  • 句道兴

    句道兴

    句道兴。唐代人。撰有句道兴本《搜神记》。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敬虚子

    敬虚子

    敬虚子。明代人。撰有《小隐书》。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姜绍书

    姜绍书

    姜绍书,清初画论家。生卒年不详。字二酉,号晏如居士。江苏丹阳人。崇祯壬午(1642年)官南京工部郎,善鉴别,工绘事。崇祯十七年(1644)以后,出家为道,放浪于山巅水涯间。平生嗜著书,多才艺,凡古今名迹一经品题,价增十倍。其美学观点,重视天文、人文和文物之美。在《天成太极图》中说:“余祖养讷公,乃石云孙先生馆甥,曾随石云过鬻古之肆,见一圆石,莹润精彩,摇之则中空而有声,孙君疑以为璞玉,以数镮易之,命玉工剖开,乃天成太极图也。”又说:“黑白分明,阴阳互位,边萦红线,绚若明霞,天地灵奇,蕴于此石。濂溪图之于先,石云剖之于后,较河图洛书,更为明显。因知世有此理,即有此图。朱子谓太极无形,是未睹此神物耳。”(《韵石斋笔谈》卷上)强调天然之美和人文之美的一致。高度评价文王鼎、周乳钟、金罍、古玉奁、翡翠观、定窑鼎、秦汉印以及灵岩山等文物和天然自然物的审美价值。指出绘画是无声诗,认为“画者,文之极而彰施五彩者也”。又说:“文心之灵,溢而为画,故气韵生动之迹,每出于胜流高士。”(《无声诗史序》)在评价倪云林的绘画时,认为倪云林“萧萧数笔,神仙中人也”。又指出“其盘礴之迹,寓深远于简淡,清颖潇洒”,均为“得自先天”,“非后人所能仿佛”(《韵石斋笔谈》卷下《倪云林》)。强调先天的审美心理因素。在评价赵子昂、赵子固的作品时说:“观子昂画,颖泓秀拔,嫣然宜人,如王孙芳草,欣欣向荣”。“观子固墨梅水仙,则雪干霜枝,亭亭独立,如岁寒松柏,历变不凋。”注重把人品和画风区别开来,又强调以人品为上:“志士宁为子固,弗为子昂。”(《韵石斋笔谈》卷下《子昂子固画品》)反映其高尚的审美情操和艺术鉴赏力。著有《无声诗史》和《韵石斋笔谈》。

  • 江东之

    江东之

    江东之,字长信,别号念所,安徽歙县人,生年不详,卒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祖籍浙江衢县,先世由三衢来歙,自宋朝汝刚公官歙县后,遂迁家于歙之橙子培。他父亲运气不佳,遇事多不利,岁食贫,从邻人乞籴,每不应晨炊,乃叹曰:“使儿曹得志,当效范 希文”。东之方幼童而名如曾子,先忧后乐,为诸生时性刚有大志, 以澄清天下为己任,志比范仲淹。万历五年(公元一五七七年)中进 士,后由行人擢山东道监察御史,首揭发冯保、徐爵奸,获得皇帝 的赏识。万历十三年(公元一五八五年),江东之以言事忤执政, 因争寿宫事坐贬霍州,以病免官。山居八年,万历二十一年(公元一五九三年)复起,知邓州,升辰沅兵备佥事。历三月,转南京光禄 少卿,抱病南还,调治半年,渐见平复,召还大理寺寺丞,寻简拔本 寺左少卿,暂署印事。万历二十四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贵州兼督理湖 北川东等处地方军务。万历二十六年八月因击高寨叛苗,斩首百馀级 有功,江东之赏银二十两。后京察被弹劾免官,复以遣指挥杨国柱征讨杨应龙败绩,黜为民,愤恨抵家而卒。《明史》卷二百三十六有传。

  • 姜虬绿

    姜虬绿

    姜虬绿,清浙江乌程人,字秋岛,号苍弁山人,又号大海樵人。乾隆间撰有《金井志》。生平事迹不详。

  • 纪君祥

    纪君祥

    纪君祥,元戏曲家。生卒年、字号不详,名一作天祥。大都(今北京)人。与郑廷玉、李寿卿同时。所作杂剧今知有6种,现存《赵氏孤儿大报仇》,又作《赵氏孤儿冤报冤》1种。另《陈文图悟道松阴梦》仅存曲词1折。《赵氏孤儿》取材于《左传》、《史记·赵世家》和刘向《新序》、《说苑》等书。写春秋晋灵公时武将屠岸贾为个人私仇,谋害大臣赵盾一家,使赵一家300口满门抄斩,唯留一遗腹子赵氏孤儿。屠岸贾为斩草除根,竟下令把全国半岁以下、一月以上的小孩统统杀掉。程婴为救赵氏孤儿和全国所有无辜的婴儿,与老臣公孙杵臼商定,以自己的孩子冒名顶替赵氏孤儿,要公孙杵臼去告发,公孙杵臼以自己年老,甘愿做隐藏赵氏孤儿的人,而要程婴前去通报,以便日后抚养赵氏孤儿长大,后程婴之子被当作赵氏孤儿杀掉,公孙杵臼亦触阶自杀,以使程婴别无顾忌。20年后,赵氏孤儿学成文武技艺,得知自己身世,终于报仇雪恨。此剧为元代著名大悲剧。基调高昂悲壮,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磅礴、凛然的正义精神,极力赞颂了程婴、公孙杵臼等人的“恩”与“义”,揭露屠岸贾的阴险残暴,显示出一种壮烈的悲剧美,戏剧冲突扣人心弦,人物形象生动,文词豪放激越。在戏剧史上颇有影响。后世有不少改编的作品上演。此剧又是较早传入欧洲的作品,先后被译为法文、英文、德文、俄文等。法国大作家伏尔泰还将其改写为《中国孤儿》,公演后在西方引起轰动。

  • 金仁杰

    金仁杰

    金仁杰,元杂剧作家。字志甫,杭州人。生年不详。钟嗣成《录鬼簿》云:“余自幼时,闻公之未得与之见也。公小试钱谷,给由江浙,遂一见如平生欢,交往二十年如一日。天历元年(一三二八年)戊辰冬,授建康崇宁务官。明年己巳正月叙别,三月其二子护柩来杭,知公气中而卒。呜呼!惜呼!所述虽不骈骊,而其大概多有可取焉。”且有〔双调?凌波仙〕曲挽其生平:“心交原不问亲疏,契饮那能较有无。谁知一上金陵路,叹亡之命矣夫。梦西湖何不归欤,魂来处,返故居,比梅花,想更清癯。”所作杂剧,现在流传的有《追韩信》一种,载《元刊杂剧三十种》。全佚存目者有《蔡琰还汉》、《东窗事犯》、《抱子设朝》、《鼎镬谏》、《韩太师》、《西湖梦》等六种。《太和正音谱》评其词曲格式如“西山爽气”。

  • 姬志真

    姬志真

    姬志真(1192—1267),金元时山西晋城人,原名翼,字辅之。世系原出长安雍氏,金世宗即位,避御讳,易为姬姓,志真自幼父母双亡,四岁读书,年十三能赋诗。甫弱冠,天文地理、阴阳律历之学,无不精究。辛巳年(1221)兵乱河东泽潞,志真孑然一身,寓冀州南宫。元太宗六年(1231),王栖云道行于此,深爱志真颖悟过人,遂收为徒,赐名志真,号知常子。从游盘山,日听教诲。元宪宗二年(1252)李真常掌教,起置玄学于燕京大长春宫,志真亦附之,递主法席,传授生徒。甲寅春(1254),还汴梁,居朝元宫。未几,王栖云卒,志真乃嗣主教。至元四年(1267)二月,诏赐“文醇德懿知常真人”。至元五年(1268)十二月病逝,享年七十六。传世著述有《云山集》、《道德经总章》、《周易直解》等。

  • 江宁刘氏

    江宁刘氏

    江宁刘氏,明代人。明末王集敬妻,王相之母。撰有《女范捷录》。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江盈科

    江盈科

    江盈科(1553—1605)明代诗文作家。字进之,号雪涛。桃源(今属湖南)人。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除长洲知县。这时袁宏道为吴县知县,相距不远,政事之暇,一起游山玩水,相互唱和,成为文学趣味极为相近的挚友。累官至按察司佥事,在四川主持学政。


    他的散文创作较为出色。袁中道在《江进之传》中称其“文尤佳妙”。其议论文的特点是机锋迅疾,议论朗彻。如《敝箧集序》论证诗要抒写性灵,有一股咄咄逼人的气势:“夫性灵,窍于心,寓于境,境所偶触,心能摄之,心所欲吐,腕能运之。心能摄境,即蝼蚁蜂虿皆足寄兴,不必睢鸠驺虞矣;腕能运心,即谐词谑语皆足观感,不必法言庄什矣。以心摄境,以腕运心,则性灵无不必达,是之谓真诗,而何必唐,又何必初与盛之沾沾!”其记叙文,寄寓较浓的主观感情,如《小漆园记》以浓墨渲染了为县令时的种种困楚后,将深情寄寓于小漆园,因而小漆园并不以景色吸引人,而且是以有了感情寄托而感动人。


    他还写了不少寓言。这些寓言有3个特点:1、具有较明确的现实针对性。如《催科》以夹板治驼的医术为喻,讽刺那些“但管钱粮,不管百姓死”的官吏。2、有较为深刻的社会哲理性。如《妄心》以一个鸡蛋的家当为喻,说明不顾客观条件的胡思乱想的可笑。3、有较生动的生活情趣。如《甘利》嘲弄“持教甚严”的博士,一旦听说有金而换了一副面孔的描写,就令人莞尔不止。


    他能诗,但过于浅率,袁宏道说其诗“近平近俚近俳”。但其中也有些明畅之作,也有几分情韵,颇堪讽诵,如《书思》:“万里滇云寄一官,云涯归路正漫漫。荒烟远浦迷春色,细雨孤城酿暮寒。乡思隔年频入梦,客愁向晚只凭栏。可怜寂寞谁相对,细把梅花独自看。”著有《雪涛阁集》14卷及《雪涛小说》等。

  • 解鉴

    解鉴

    解鉴(1800年~?年)字子镜,号虚白道人。济南历城人。生于嘉庆五年,博学工诗,雅好诗文,少应童子试,但名困场屋,一生不售,终未获衿。晚年绝意功名,隐居济南东北之黄台山,以训蒙为业,著述自娱。生平慕蒲松龄之为人,因仿《聊斋》笔墨,记述见闻,泚笔条记,广采博收,于咸丰同治年间著成《益智录》一书。关于作者生平,各家传记方志皆不见载,唯《益智录》稿本所载诸家序中,有涉及其生平经历者。咸丰年间沧州叶圭书曾两任历城知县,其《益智录序》对解鉴生平所记最详,称“历城解子镜,名鉴。爰访其人,而历邑鲜有知其姓字者。嗣闻其设帐于黄台山,在城北八里许,因宛转招致之。无何,扣扉见访,则皤然一白叟也。询其生平,自云:少应童子试,至老不遇,卒未获衿;家贫,恃训蒙为业,今行年已六十矣。其人清癯鹤立,意致温雅,语言讷讷,如不能出诸口。而于诸子百氏之书,多所涉猎,工文善诗,究心于古。此编则诵读之馀,戏仿淄川蒲氏《聊斋志异》而成者。……解子才非不逮,徒以恂恂乡党,不慕浮华,不矜声气,坐使名字不出于里閈,士大夫几无有知其谁何者,斯非一不平之事耶?顾余宰历城时,解子犹应县试,余以风尘栗六,竟未物色及之。今余解组将归,解子已笃老,乃始相与扼腕而叹也。呜呼,晚矣!”尹亦山序中对于其创作《益智录》的情况亦有表述:“……始知先生为历下名流,一时宿儒,而命薄时蹇,试辄不售。于是绝意功名,授童蒙于黄台;殚心著作,富搜罗于青箱。虽街歌巷议,传之即为美谈;而目见耳闻,著手皆成佳话。以满腹绣虎之才,拘来社鬼;拈一管生花之笔,写彼城狐。乃牵萝补屋,惟知安夫清贫;而哀雁悲蛩,藉此抒其怀抱。嗟嗟!先生之才若此其富,先生之遇若彼之啬。先生之境益苦,而先生之书不自觉其益工矣。”解鉴《自序》中也称:“幼时学八股文字,亦尝逐队英雄,决胜负于风檐寸晷,名场潦倒,垂四十年。今老矣,不复问画眉深浅矣。娱闲斗室,百氏逍遥,左图右书,泊如也。每忆阮瞻无鬼论,笑其迂拘,因述见闻,泚笔条记,质诸同好,咸谓解颐。颜以《益智录》,友人所标目也。”对于自己一生经历有简要概括,并对自己创作《益智录》的原委作了简介。从这些序言中,我们可以了解作者生平之大概和创作《益智录》的一些情况。大概正因为作者不矜声气,早年功名不中,晚年绝意功名,隐居黄台,日以训蒙为业,致使其名鲜为人知,连《历城县志》亦未见载,《益智录》也一直湮没,不为人知。解鉴著有《益智录》一书,凡十一卷,百三十余篇,计二十余万字。先生著作劝善诫恶,寓意悠远。济南著名学士,辑佚大家马国翰,山东按察使叶圭书等二十余人为之作序、题词和作跋。称赞解鉴“於诸子百氏之书,多所涉猎,工文善诗,究心於古。”

  • 静观子

    静观子

    静观子,晚清小说中,有一本反映秋瑾一生革命事迹的小册子,名为《六月霜》,作者署名静观子,未署原名,1959年8月上海中华书局重印此书时,也说:“作者静观子的真实姓名和生平待查。” 查阿英《晚清小说目》,静观子尚著有小说《秘密自由》(2909年),《还魂草》(1909年),《温柔乡》(1910年)三种,都是改良小说社出版,说明静观子虽然并不出名,但亦十分活跃。 静观子原名许俊锉,字金门,安徽款县人。他经常在《申报》上写稿,尤其是初创时期的《自由谈》_L,就有他写的文章,1913年10月7日的《申报》上还列出了他的小影。 静观子生于1866年,卒年不详。 有人认为,著《中国之女铜像》一书的南武静观自得斋主人与静观子同一人。实误。南武为广州,与安徽相去甚远,不可攀牵。

  • 姜清

    姜清

    姜清,生卒年不详,字源甫,清弋阳人。正德辛末进士,性恬退,与物无争,官至太常寺正卿。靖难之役后,朱棣革除建文年号不为其修《实录》,只将其事迹缀于《太祖实录》之后,言辞颇多诋侮,并禁止民间一切关于政变的史书的撰写。姜清于故案文集搜辑遗文,为补建文无《实录》之缺仿照《明实录》体例撰《姜氏秘史》,是书编年附传,是为有明以来第一部记建文史事的编年体史书,其代表意义不言而喻。

  • 贾茗

    贾茗

    贾茗,清代人,撰有《女聊斋志异》小说。编者为女性,倾倒于《聊斋志异》,于是收集汉魏六朝至清末的志怪、传奇、笔记以及史籍、地方志等所载女子故事,或原文选录,或略作润色,编为此书。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金正音

    金正音

    金正音,清代人。撰有《大六壬秘本》。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推荐作家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李怀民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