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君祥

- 姓名:纪君祥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大都(今北京)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纪君祥,元戏曲家。生卒年、字号不详,名一作天祥。大都(今北京)人。与郑廷玉、李寿卿同时。所作杂剧今知有6种,现存《赵氏孤儿大报仇》,又作《赵氏孤儿冤报冤》1种。另《陈文图悟道松阴梦》仅存曲词1折。《赵氏孤儿》取材于《左传》、《史记·赵世家》和刘向《新序》、《说苑》等书。写春秋晋灵公时武将屠岸贾为个人私仇,谋害大臣赵盾一家,使赵一家300口满门抄斩,唯留一遗腹子赵氏孤儿。屠岸贾为斩草除根,竟下令把全国半岁以下、一月以上的小孩统统杀掉。程婴为救赵氏孤儿和全国所有无辜的婴儿,与老臣公孙杵臼商定,以自己的孩子冒名顶替赵氏孤儿,要公孙杵臼去告发,公孙杵臼以自己年老,甘愿做隐藏赵氏孤儿的人,而要程婴前去通报,以便日后抚养赵氏孤儿长大,后程婴之子被当作赵氏孤儿杀掉,公孙杵臼亦触阶自杀,以使程婴别无顾忌。20年后,赵氏孤儿学成文武技艺,得知自己身世,终于报仇雪恨。此剧为元代著名大悲剧。基调高昂悲壮,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磅礴、凛然的正义精神,极力赞颂了程婴、公孙杵臼等人的“恩”与“义”,揭露屠岸贾的阴险残暴,显示出一种壮烈的悲剧美,戏剧冲突扣人心弦,人物形象生动,文词豪放激越。在戏剧史上颇有影响。后世有不少改编的作品上演。此剧又是较早传入欧洲的作品,先后被译为法文、英文、德文、俄文等。法国大作家伏尔泰还将其改写为《中国孤儿》,公演后在西方引起轰动。
纪君祥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如何形成清晰的观点
这一本兼论哲学、科学与论证学的伟大著作,收录了美国实用主义创始人查尔斯·S.皮尔士两部意义重大、影响广泛的著述。书的第一部分为《偶然与逻辑》,呈现皮尔士的概率观和逻辑观,开头最著名的两篇文章《信念的确定》《如何形成清晰的观点》是皮尔士本人对实用主义原则的经典阐述,标志着 实用主义的发端。第二部分收录了《理论体系》《小探必然性学说》《心智的规律》《人类的玻璃本质》《演化的爱》五篇科学形而上学短文,其逻辑学的三种假设——偶成论、神爱论与连续论,富有创见、影响重大而深远。深入阅读和了解皮尔士的形而上学见解,有助于人们克服皮尔士哲学乃至整个实用主义哲学的简单化倾向。
回浪湾
卡特琳娜的爷爷十分富有,可他突然暴死一只留下了一座破庄园,接着庄园里怪事不断:无人之处飞出枪弹射死了大孙女婿,小孙女也几次差点丧命……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北户录
地理杂志。唐段公路纂,崔龟图注。三卷。公路仕历不见史传。约咸通十二年(871)从茂名归南海。其先仕南粤,后官万年县尉,是书为作者亲自南游五岭间采撷民间风土、习俗、歌谣、哀乐等而作。以《史记·秦本纪》 “南尽北户”,即开北户以向日名书。约二万字。卷一所记通犀、孔雀、鹧鸪、鹦鹉、绯猴、蚺虵牙、红虵、水鱼等陆水动物及飞禽生态习性、地理分布及捕捉饲养方法、用途等;卷二载蚊扇、鹅毛被、红虾盃、鸡毛笔、红盐等用物、食品;卷三记岭南无核荔枝、变柑、山桔子、山胡桃、白杨梅及越王竹、指甲花等花卉竹木。对研究我国唐代岭外地区生物资源、地理环境及人们生活习俗、食品结构等颇有意义。有《古今说海》、《学海类编》、 《丛书集成》、 《四库全书》各本。
心医集
据民国十四年(1925年)《龙游县志》所载;祝登元,字茹穹。明·清间浙江龙游县人。幼嗜学,弱冠为诸生,崇祯甲申(1644年)选贡。平生淡于仕进,又值世乱,乃闭户著书,思以泽今传后,刊行者有《镜古编》、《心医集》、《入道始终》、《功医合刻》、《日用必需》、《静功秘旨》、《字学考》等。其中《心医集》今尚存,余皆佚。顺治丙戍(1646年),台府交荐,授福建漳州知府,兼署监军漳泉道。未几,解组归田。
化书新声
明王清一(生卒年不详)撰。关于清一的情况,史籍记载极略。书中自序作者自称先天风雷侍者,言万历壬辰(1592),“自京师奏太后,请武当山《道藏》经回。”可知其为明神宗时人。《化书新声》是清一取五代时谭峭《化书》,按节分章,各为注释而成。如《释大同章》“思火生暖,思水生凉”诸语,颇有道理。然而,由于他的解释,大都采道家之言,致使全书内容十分杂芜。版本据《四库全书总目》记载有浙江巡抚采进本,四经本等。
摄大乘论释抄
佛典注疏。作者及原著卷数不详。原件出敦煌藏经洞,首尾俱残,今下落不明,现题据内容拟补。本文所释系南朝陈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先以四门总述:第一门残,似述缘起。第二明藏摄分齐,谓此论于经律论三藏中属论藏,由对根机之不同,可分别判为声闻藏、菩萨藏乃至显教、密教。第三明教下所诠宗旨,有二:二谛与佛性。第四解释《摄大乘论》题目的意义。然后从《摄大乘论释》卷一中摘取若干重要的名词和文句,一一加以解释。文章的重点在于说明如以俗谛,则以唯识为宗旨;如以真谛,则以二无我真如为宗旨。故一切法以识为相,以真如为体。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出土后被日本《大正藏》收入第八十五卷。标题作《摄大乘论抄》,未交代收藏单位与编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