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埴

- 姓名:金埴
- 别名:字苑孙、小郯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浙江山阴(今绍兴县)人
- 出生日期:1663
- 逝世日期:1740
- 民族族群:
金埴(1663-1740),字苑孙、小郯,号鳏鳏子、耸翁、浅人、壑门,浙江山阴(今绍兴县)人。生于康熙二年(公元一六六三),卒于乾隆五年(公元一七四0)。有关作者的生平事迹,我们只能从这两种笔记中,得到一点零星材料,目前尚未见到其它记载。金埴的家庭,是明代的官僚大族。父亲金煜,顺治十年进士,授职山东郯县知县。康熙九年(公元一六七0)罢官。金埴随父在山东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所以这两种笔记记载山东的人和事较多。金埴自己是一个屡售不第的秀才,以教馆当幕僚为生,到晚年,连馆地也谋不到,生活每况愈下。 金埴在文学上有较深的造诣,是一位诗人。年青时去北京看望他的父亲,做了八首燕京五月歌,曾以后生晚辈谒见当时的诗坛领袖王士禛,颇受到赏识,称他为「后进之秀」。金埴通说文,精文字声韵之学,仇兆鼇请他校订过杜诗详注中的文字声韵。他还参加过编修兖州府志的工作。《不下带编》、《巾箱说》记载了作者的见闻,包括当时文人士大夫的遗闻佚事,社会习俗,科举考试等等。金埴这些记述,反映了当时社会某些侧面和作者对某些人和事的看法。《不下带编》,还有不少篇幅属于诗话性质,评论艺术上的得失,钩稽诗人的立身行世,交待诗的本事等等,对研究清代的文学和作家,有所裨益。金埴是词曲家洪升、孔尚任的好友,书中谈论长生殿、桃花扇的占了很多篇幅。同时,还记载了作者与他们的唱和之作。为研究清代文学提供了珍贵资料。
猜你喜欢的书
襄毅文集
十五卷。明韩雍撰。韩雍,字永熙,江苏吴县人。正统七年(1442)进士,除御史,擢广东副使,进右佥都御史,总督两广。成化十一年(1475),以贪欲纵酒被劾落职。正德间,谥襄毅。事迹具《明史》本传。其诗作诗味不浓,无甚佳作。著有《苑洛集》。是集凡十五卷。明自正统以后,正德以前,金华、青田流风渐远,而茶陵、震泽犹未奋兴。数十年间,惟相沿台阁之体,渐就庸肤。韩雍当其时,虽威行两广,以武略雄一世,不屑以雕章绘句为工。而英多磊落之气,时时发见于文章。故虽未变体裁,而时饶风骨。其杂文亦高视阔步,气象迥殊。韩愈所谓独得雄直气者,殆于近之。朱彝尊《明诗集》但称韩雍有集而不著集名。所录韩雍诗一篇,又非佳作。其《赐游西苑记》、《日下旧闻》均不载。《静志居诗话》绝无一字及韩雍。殆未见其集。是集收入 《四库全书》。
天形道貌
中国画论著。明代周履靖编撰。文嘉校。一卷。刊行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主要版本有万历二十六年金陵荆山书林《夷门广牍》刻本、《丛书集成》本、民国商务印书馆《影印元明善本丛书》影印本,《中国画论类编》辑录画论部分,《中国版画史图录》辑录图式部分。本书是一部人物画图谱。全篇图文相配。第一部分为人物画概述。分别为:论述人物画发展史,立曹仲达、吴道子两家为“学者取宗”;论人物衣纹之法,强调“用笔全类于书”;论人物必分贵贱气貌;论人物行立坐卧姿态,以“古、怪、秀、雅”喻之;述衣褶描法,列“十八描”;分述人物面像与背像的画法比例。所发之论参融古法,简明精当,比喻形像,便于后学。第二部分为人物画法的图示。分别为临流、索句、听泉、舞袖、挥扇、倚树、徜徉、濯足、凭石、趺坐、散步、醉吟、传盃、采芝、携琴、题壁、观水、回首、静憩、晤语、观泉、谈玄、浮白、观书、拂尘、望月、呼僮、酕醄、酩盯、让履、盘桓、倦绣、调莺、捣衣、题叶等,共三十六种,图画秀雅,镌刻精致,不但是习画入门者捷径,也是明代版画艺术的精美之作。卷末附载写意画法四幅,每幅所绘约有数式,均未标注题名。
傅氏杂方
方书,一卷,清傅山撰。
灵剑子
灵剑子,原题「旌阳许真君述」。据考应为北宋或南宋初净明道道士之作。《通志‧艺文略》、《秘目》及《宋史‧艺文志》均着录许逊《灵剑子》一卷。今本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众术类。书分八篇,其中〈松沙记〉言许真君以灵剑斩妖除害,济世行善之事,故书名日《灵剑子》。另有〈序〉、〈学问〉、〈服气〉、〈道海喻〉、〈暗铭注〉、〈道诫〉、〈导引势〉等篇,讲述修仙之道。谓修仙须先行善积德,济贫拔难。使心迹洁正,神调气足,然后行胎息服气,导引存神,以及房中、 *** 等方术。保养形体精神,充实精气,调理筋骨血脉,养成玄珠大药,方能成仙。其说糅合儒家忠孝伦理与道家炼养之术,自成一家。
母子君臣
历史小说,高阳著。晚清历史全景式画卷,系列史诗巨著《慈禧全传》之四:末世君王,怀着振兴专乾坤的鸿鹄之志,但,强悍的 女主,误国的弄臣,必希然扼杀这段改写历史的最全机会,宫廷之中,惟有权力,哪有亲情?高阳的小说,妙在文字天成,妙在细处刻画入木三分,对人物的的描绘,尤其令人一赞三叹。
乐邦遗稿
佛教文献。南宋嘉泰四年(1204)宗晓编。二卷。据自序称,是《乐邦文类》的拾遗编,主要收录《乐邦文类》余而未编之“片文只义”及新辑的净土文稿。共收文献一百二十六篇。每篇前有编者加的标题,篇尾有编者的附语。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及《大正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