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鉴

- 姓名:解鉴
- 别名:字子镜,号虚白道人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济南历城人
- 出生日期:1800年
- 逝世日期:?年
- 民族族群:
解鉴(1800年~?年)字子镜,号虚白道人。济南历城人。生于嘉庆五年,博学工诗,雅好诗文,少应童子试,但名困场屋,一生不售,终未获衿。晚年绝意功名,隐居济南东北之黄台山,以训蒙为业,著述自娱。生平慕蒲松龄之为人,因仿《聊斋》笔墨,记述见闻,泚笔条记,广采博收,于咸丰同治年间著成《益智录》一书。关于作者生平,各家传记方志皆不见载,唯《益智录》稿本所载诸家序中,有涉及其生平经历者。咸丰年间沧州叶圭书曾两任历城知县,其《益智录序》对解鉴生平所记最详,称“历城解子镜,名鉴。爰访其人,而历邑鲜有知其姓字者。嗣闻其设帐于黄台山,在城北八里许,因宛转招致之。无何,扣扉见访,则皤然一白叟也。询其生平,自云:少应童子试,至老不遇,卒未获衿;家贫,恃训蒙为业,今行年已六十矣。其人清癯鹤立,意致温雅,语言讷讷,如不能出诸口。而于诸子百氏之书,多所涉猎,工文善诗,究心于古。此编则诵读之馀,戏仿淄川蒲氏《聊斋志异》而成者。……解子才非不逮,徒以恂恂乡党,不慕浮华,不矜声气,坐使名字不出于里閈,士大夫几无有知其谁何者,斯非一不平之事耶?顾余宰历城时,解子犹应县试,余以风尘栗六,竟未物色及之。今余解组将归,解子已笃老,乃始相与扼腕而叹也。呜呼,晚矣!”尹亦山序中对于其创作《益智录》的情况亦有表述:“……始知先生为历下名流,一时宿儒,而命薄时蹇,试辄不售。于是绝意功名,授童蒙于黄台;殚心著作,富搜罗于青箱。虽街歌巷议,传之即为美谈;而目见耳闻,著手皆成佳话。以满腹绣虎之才,拘来社鬼;拈一管生花之笔,写彼城狐。乃牵萝补屋,惟知安夫清贫;而哀雁悲蛩,藉此抒其怀抱。嗟嗟!先生之才若此其富,先生之遇若彼之啬。先生之境益苦,而先生之书不自觉其益工矣。”解鉴《自序》中也称:“幼时学八股文字,亦尝逐队英雄,决胜负于风檐寸晷,名场潦倒,垂四十年。今老矣,不复问画眉深浅矣。娱闲斗室,百氏逍遥,左图右书,泊如也。每忆阮瞻无鬼论,笑其迂拘,因述见闻,泚笔条记,质诸同好,咸谓解颐。颜以《益智录》,友人所标目也。”对于自己一生经历有简要概括,并对自己创作《益智录》的原委作了简介。从这些序言中,我们可以了解作者生平之大概和创作《益智录》的一些情况。大概正因为作者不矜声气,早年功名不中,晚年绝意功名,隐居黄台,日以训蒙为业,致使其名鲜为人知,连《历城县志》亦未见载,《益智录》也一直湮没,不为人知。解鉴著有《益智录》一书,凡十一卷,百三十余篇,计二十余万字。先生著作劝善诫恶,寓意悠远。济南著名学士,辑佚大家马国翰,山东按察使叶圭书等二十余人为之作序、题词和作跋。称赞解鉴“於诸子百氏之书,多所涉猎,工文善诗,究心於古。”
解鉴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闻过斋集
元文别集。8卷。吴海撰。《四库全书》曾据两淮盐政采进本编入别集类。本集有明成化年间邵铜刻本、明范氏天一阁抄本等主要善本。卷首有明建文三年(1401)徐起序。本集是吴海的门人王偁所编,王偁是王翰之子,王翰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将王偁托付给吴海,自刎而死。据徐起序,本集曾由胡伯宁首次刊行于福建。卷1—2为叙,卷3—4为记,卷5为墓志铭、行状,卷6为书、哀辞、传,卷7为箴、铭、题跋、赞,卷8为杂著、祭文。卷末有明建文三年王偁跋。吴海的文章典雅流畅,徐起《序》称:“叙事严整,议论正大,雄健宏奥,离合变化,一归于理。”吴海平生虚怀若谷,以闻过斋作为自己书斋之名,所以当门人王偁编其文集时,就名为《闻过斋集》。吴海是王翰的挚友,他为王翰写下《友石山人墓志铭》、《王山人哀辞》、《友石山人真赞》等多篇文章,并一一编入《闻过斋集》,这些文章不但写得真挚感人,也是有关诗人王翰生平的重要资料。
訄书
章炳麟著。“訄”(qiu 求)即逼迫之义。“訄书”即为匡时救国所迫而非说不可之言。作者自解其题意为“逑鞠迫言”。为戊戌变法前后所写论文的结集。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在苏州刊行初刻本,共五十篇,另补佚二篇。次年即着手修订,1903年春脱稿,删去主张改良主义的论文十三篇,增加宣传反清革命的论文二十四篇,共六十三篇,另以《客帝匡谬》、《分镇匡谬》二篇为“前录”,于1904年在日本出版重订本。与初刻本相比,重订本的立场由尊清变为反清,主题由宣传社会改良变为提倡民主革命,体系由康有为式的异端理论变为号召“光复旧物”的资产阶级革命理论。标志着作者由改良到革命的思想飞跃,清算了康有为改良主义的影响,为正在蓬勃兴起的革命民主派提供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当时有很大影响。辛亥前后,作者再事修改增删,于1915年春定稿后,更名《检论》出版,共九卷,六十三篇。《章太炎全集》第三册,收有初刻本、重订本和《检论》三种。
正一法文传都功版仪
《正一法文传都功版仪》,撰人不详。约出于南北朝。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篇系天师道经典《正一法文》残卷之一,内言传授都功版文之盟信科仪。所谓「都功版文」,实即正一道士受任或迁升二十四治职官之任命书,以朱笔书写于银木或槐梓木版上。版文上记录某位道士之姓名、年龄、籍贯,奉道有何功德,以及按其功德应补授何种职位等事项。据称天师子孙可以补授阳平治大都功之职,非天师子孙则只能补授其他各治职位。此种规定应在寇谦之改革天师道之前。
张煌言传略
明之亡也,死义者连镳接衽;若播迁穷海而之死靡他、称一代硕果者,则有宋文丞相而后,推明之张司马煌言云。煌言字玄箸,号苍水;鄞县人。远祖当元时逃入高丽,以家世仕宋故。至明初,始归籍甬东,称高丽张氏。高祖伯祥,起家孝廉为令,列“郡志”“孝友”传。
律抄第三卷手决
律抄第三卷手决,一卷,首缺,编号二七九六。
成唯识论自考
成唯识论自考,十卷,明大惠录并序,佚名序,闵梦得序,顾若羣序,广顾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