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藩

- 姓名:江藩
- 别名:字子屏,号郑堂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扬州甘泉人
- 出生日期:1761
- 逝世日期:1831
- 民族族群:
江藩(1761—1831),字子屏,号郑堂,晚号节甫。清扬州甘泉人。
监生。受业于名儒余萧客及江声,为惠栋再传弟子。博综群经,熟谙史事,尤深汉学,旁及九流释道之书,靡不赅览。与焦循同以经史著声士林,因有“二堂”(焦循字里堂)之目。素不喜唐宋文,酒后辄自言文无八家气,人目为狂,不顾也。为人权奇倜傥,能走马夺槊,豪饮自雄。游踪所至,遍及齐、鲁、燕、赵、闽、粤、江、浙间。尝作《河赋》数千言,典丽雄伟,可上追郭璞《江赋》,时人争相传录。年二十六,注乾隆诗集成,大学士王杰奇其才,进呈御览,恩赏《御制诗》5集。后谕召对圆明园,值台湾天地会首领林爽文起事,报书至,事遂寝,人惜其遇。早年蓄书万余卷,以好客贫其家,岁饥,尽以易米。乃自绘《书巢图志》,四方名士知其事,题咏殆遍。孰意再逢家难,十口人生计无着,乃托盂求食,状极凄凉。嘉庆中,阮元督漕淮安,荐掌山阳丽正书院。后元总督两广,纂修《广东通志》,延预其事。书成,修脯累数千金,藩随手挥霍略尽。五十过后,自叹年已老迈,以《易》筮己未来,得《坎》之节。坎为凶陷之名,节之者,须刚正在内,阳不外泄,存信于己,使心志亨通。乃思守所传之经,屏迹乡里,因自号节甫,终老于家。道光十一年(1831)卒,年七十一。
清朝建祚,凡260余年。儒林汉、宋异垒,别派蜂起。降至中叶,吴皖两派领军于前,扬州学派崛兴于后,汉学岿乎全盛,至是立名。宋、明理学盛极而衰,颓势已成。江藩少为方闻之士,且生于典籍之乡,于乾隆朝佐当道治四库七阁之事,名公卿老师宿儒传承之绪脉,万闻千睹,了然于心,乃勒成《国朝汉学师承记》并《国朝宋学渊源记》,就儒学汉、宋两派,梳理其脉络,镜别其流承,诚一代之儒学史也。试分论之:
《国朝汉学师承记》8卷。昔时汉儒释经,遵古训,重师传,守家法,专事训诂名物,讲求信而有征。清儒以此法治经者,称汉学学派。清初顾炎武标举治经复汉,黄宗羲首开考辨之风,戴震则倡言字以通词,词以通道,然后方可通经。汉学儒师多致力于经书之辨伪、校刊、辑佚与笺释,史料之搜补与鉴别,名物制度之考订,文字、音韵、训诂之精研,由是推衍出小学、史学、名物制度、天算、地理、音韵、金石、校勘、目录诸项专门之学,此清代汉学家之殊功也。《国朝汉学师承记》所采摭,皆清代“笃守汉学家法者”,自阎若璩以下凡58人,扬州学派入选者,为任大椿、程晋芳、李惇、汪中、顾九苞、顾凤毛、刘台拱、李钟泗、凌廷堪9人。依次就其生平、著述、学术思想诸端,逐一绍介,间有论评。又取诸家撰述专精汉学者,仿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传注姓氏之例,著《国朝经师经义目录》1卷,附于卷末。凡言不关乎经义小学,意不纯乎汉儒诂训者,悉不著录。是书之出,使西汉儒林家法之传授,清代经学之源流,皆厘然可考,为上下二百年一大著作,亦后世之谈汉学者必不可少之书。惜其宗汉而失于泥,持论间失于偏。如列阎若璩于首卷,列黄宗羲、顾炎武于末卷,谓宗羲能矫良知之弊,但徒以实践为主;炎武以朱子为宗,多骑墙之见。皮锡瑞责其“刻黄、顾而宽于阎”,甚是。书中于胡渭、陈启源、万斯大、方苞诸人,亦有持论过偏之嫌;而扬州学人中,焦循、阮元、高邮王氏父子皆未入选,后之人以为憾事。然是书内容之富赡,辩论之精博,亦殊足观,非因一失而废其言也。
《国朝宋学渊源记》3卷。魏晋以来,儒学中衰,佛道兴起。唐韩愈以儒学卫道者自居,力排佛老,发宋人理学之端;宋刘敞著《七经小传》,摒弃汉儒传统,开以己意解经之风。欧阳修、王安石、朱熹诸人,咸重探究“微言”,揭举“新义”,乃至离析经传,删改章句。朱熹补《大学》“格物致知”之传,即是明例。宋学虽与汉儒易帜,与佛、道之学亦相摩相荡,而于中国文化之多元发展,亦颇具贡献。《国朝宋学渊源记》录孙奇逢以下治宋学者39人,依次述其流派,明其师承,皆清代潜心理学,而未经表现于世者。全书析为3卷:曰北学,曰南学,曰附记。孙奇逢至孙景烈等10人入北学卷;刘汋至邓元昌等21人入南学卷;沈国模至程在仁等8人入附记。江氏以为,北人质直好义,身体力行;南人习尚浮夸,好腾口说,其弊在援儒入佛,非笃信志道之士,贬斥之意,见于文字间。说者谓藩,宗汉抑宋,门户之见过深。诚有之,盖亦有因。宋儒之学,高谈性理,不守汉儒古训,加之门派林立,争辩如角力,至演成水火之势,而末流尤甚,藩厌其所为,故抑之。于其大师宿儒,则多有礼敬处。昔朱熹、陆九渊相约于鹅湖,“论辩所学多不合”;再会于白鹿洞书院,九渊讲“君子小人喻于义利”章,听者为泣下,朱熹亦“以为切中学者隐微深痼之疾”,深为叹服,陆氏益自谦抑。江藩论之曰:“观二子之言,可见其廓然至公,无一毫私意存于中矣。”(卷下“邓元昌”条下“记者曰”)时人有云:“明之亡,不亡于朋党,不亡于寇盗,而亡于阳明(王守仁)之学术。”藩乃抗声曰:“吁,其言过矣!”(同上)所言皆堂正持平之论。知江藩于宋学,不似焦循、阮元诸人包容兼举,固有偏激处,间亦有度也。
初,惠栋作《周易述》,未竟而卒,尚阙自《鼎》至《未济》十五卦,《序卦》、《杂卦》二传。藩乃著《周易补述》5卷,羽翼惠氏。凌廷堪谓惠氏治《易》,犹不免用王弼之说,藩悉无之,方之惠书,有过之无不及也。江藩十八岁时,尝著《尔雅正字》,道光元年(1821)年六十一,觉前作犹有不足,乃去其冗杂,重加删订,为《尔雅小笺》3卷,学林谓为力作。他著传世者,尚有:《乐悬考》2卷、《经解入门》8卷、《隶经文》4卷续1卷、《河赋注》1卷、《半毡斋题跋》2卷、《炳烛室杂文》1卷、《乙丙集》2卷、《伴月楼诗抄》3卷、《扁舟载酒词》1卷、《炳烛杂著》4种8卷。又与纂嘉庆《扬州府图经》8卷、嘉庆《重修扬州府志》72卷首1卷、道光《广东通志》334卷首1卷、道光《肇庆府志》22卷。
江藩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玫瑰旅游团
松本清张著,一个由日本妇女组成的“玫瑰旅游团”,在海外旅游中,接连发生了谜一般的案件,以致惊动了国际刑警机构……随着案情的纵深发展,作者还描绘了五光十色的异国风情,使作品曲折有致,色彩缤纷。
睡庵稿
明代诗文别集。汤宾尹(字嘉宾)著。嘉宾所著述,刻本颇多,比如:明万历间戴谷刻本《睡庵诗稿》1卷、文稿2卷;明博古堂刻本《睡庵诗稿》1卷、文稿1卷;明万历间刻本《睡庵诗稿》4卷、文稿11卷;明万历间李曙寰等刻本《睡庵文稿》初刻4卷、二刻6卷、三刻4卷;明万历黄时溱刻本《睡庵文稿》二刻补4卷等等。后万历末又刻成较为完备的《睡庵稿》文集25卷、诗集11卷;另有万历刊刻、崇祯刷印本,增加了《视草》16卷。这是较为完备的刻本。其人诗非所长,但善制义,善文。他尝在《丁未书一房同门稿》鼓吹“倒法”,认为“今人文绝不知有倒法,文之脉在动,动在转,转之妙全在用倒”。在他看来,“昔人所悟升里转、斗里量,地理家所谓横来直受,阳来阴受,皆转法耳,至倒法尤难明”。而他独懂倒法之秘。其实,不过是将八股运用为文之道而已。故其文名虽高,文学色彩并不浓,成就也平平。
香莲品藻
宋张功父著《梅品》一帙,疏梅花之宜称,憎疾,荣宠,屈辱凡五十八事。闲思莲足纤妍,花堪解语,更无凡卉得与追踪。至有历百折而不回,贯四时而不改,则唯寒梅、翠竹、苍松差堪接武。乃或遇人不淑,有女仳离,空谷幽兰,不知凡几,在女子以缠足为容,譬之君子修身俟命,岂有怨尤?然读“采封采菲,无遗下体”之诗,能无三叹?因仿其意,纂香莲宜称、憎疾、荣宠、屈辱,亦得五十八条。别疏香闺韵事,及步莲三昧所未及者,凡二十余类,总汇一卷,签曰《品藻》,愿因风寄语金屋主人,倘阿娇步步生莲,幸加意护持,万勿敝屣视之,庶几享香莲清福于无既也。
道德真经注疏
原题顾欢撰,实误。蒙文通考证疑本书是唐开元间陈廷玉《老子疏》。但其中两引“陈曰”,均见宋陈象古《道德真经解》,或后人掺入,或本书为宋人所撰。本书现存诸本中,以《道藏》本早出。其引《老子》注释22家,即河上公、严遵、何晏、郭象、孙登、罗什、卢裕、顾欢、松灵仙、裴处恩、杜弼、《节解》、张凭、刘进喜、蔡子晃、成玄英、车惠弼、唐玄宗、《想尔》、陈象古、王玄辩和李荣。除严遵、李荣、成玄英已见前说以外,仍有不少属于佚文。
庞涓夜走马陵道
杂剧剧本。元无名氏作。四折二楔子,末本。简称《马陵道》。《太和正音谱》、《录鬼簿续编》均有著录。剧写孙膑、庞涓同为鬼谷子门生,庞涓先下山,做了魏国元帅,保举孙膑也在魏国做子官。二人比阵法,庞涓输与孙膑,遂生妒忌之心,陷害孙膑,刖去孙膑双足。齐国使臣卜商将孙膑偷接到齐国,孙膑出任军师,统领齐、楚等六国雄兵,设计在马陵道捉杀庞涓,报了刖足之仇。本剧歌颂了孙膑的才能,并蕴含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剧情曲折紧凑,曲辞豪放生动,关目饶有意趣,是一本较好的历史剧。公元前342年曾爆发齐魏“马陵之战”(事载《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本剧即取材于此。
坊记集传
二卷。明黄道周撰。是书为崇祯十一年(1638)黄道周官少詹事时所进《礼记》注五篇之三。《坊记》为《礼记》篇名。是书以《坊记》为经,分为三十章,每章各立名目,上卷之自为大坊第一,去乱第二,已畔第三,章别第四,盍旦第五,远害第六,人浮于食第七,贵让第八,作让第九,可托第十,酌言第十一,让善第十二,作忠第十三,作孝第十四,敬美第十五;下卷之目为微谏第十六,睦族第十七,敬辨第十八,敬老追孝弟十九,食义第二十,教敬教瞌第二十一,卒子第二十二,不贰第二十三,先事后录第二十四,遗利第二十五,别嫌第二十六,厚别第二十七,辟远第二十八,民纪第二十九,亲迎第三十,每章之下,皆罗列《春秋》大事以证之,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之间意存鉴戒,追原其乱之所自生,探究其福之所终极,颇为剀切,引据有实。有康熙中刊本、《石斋全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