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金冶田

    金冶田

    金冶田,清代针灸学家。对灸法有较深研究。雷少逸曾传其学而著《灸法秘传》。

  • 金简

    金简

    金简(?—1794),字可亭,清代朝鲜族著名学者。清朝大臣。其姐为清高宗淑嘉皇贵妃。初隶内务府汉军,武备院卿三保子,赐姓金佳氏。满洲正黄旗人。乾隆(1736—1795)中,授内务府笔帖式,后任奉宸院卿。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授总管内务府大臣,监武英殿刻书,任《四库全书》副总裁。三十九年,授户部侍郎,管钱法堂。不久,任镶黄旗汉军副都统。四十三年(1778年),奉命编纂《四库荟要》,署工部尚书。受命赴盛京(今沈阳),查平允库项长短事,奏定盛京银库章程。四十六年(1781年),受命总理工部。四十八年,擢工部尚书、镶黄旗汉军都统。翌年,请疏浚卢沟桥中泓五孔水道,并请定三、四年疏浚一次。金简以文字出名,改译《辽史》、《金史》、《元史》人、地、官名,复以上述三史国语解重加编次,刊于原史之前。五十七年(1792年)。调吏部尚书。谥勤恪。

  • 江考卿

    江考卿

    江考卿(1771-1854年),清骨伤科医家。乳名祥,字国兴,号瑞屏。婺源(今属江西)人。治跌打损伤多奇验。著《伤科方书》(又名《江氏伤科学》,1924年),载以触诊检查骨擦音诊断骨折,据传遇骨碎甚者即以它骨填接,颇有巧思创见。《婺源县志》载其曾施行类似泌尿系统结石及睾丸摘除等手术。

  • 纪荫

    纪荫

    纪荫(1644—1710),字湘雨,号损园、宙亭等,俗名游启甲,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清初著名诗僧,少通儒术,善文辞。出家后遍参释乘,承嗣于卑牧式谦。式谦得法于灵岩弘储,弘储得法于三峰法藏,法藏又得法于南岳下三十三世的天童圆悟。历任盐城兜率寺、常州祥符寺(今无锡祥符寺)、常州天宁寺住持。南岳下三十七世临济宗僧人。康熙南巡,曾三次召见纪荫,经曹寅推荐,纪荫出任康熙南巡行宫扬州高旻寺第一任住持。其传世著述除了佛教史《宗统编年》(三十二卷)外,还有《宙亭诗集》(二十八卷,有故宫收藏本和复旦大学收藏本)、《宙亭别录》(一卷)、《牡丹百咏》以及散文多篇,计诗文2300馀首。

  • 介庵悟进

    介庵悟进

    介庵悟进(1612~1673),清初临济宗僧。嘉兴(浙江)人,俗姓张。号介庵。幼年随桐月庵之鸳湖妙用,半年后,礼龙池之万如通微剃发,务库事,废寝忘食,刻苦参励打坐。一日,师闻斧斫大木之音有省,乃往建宁(福建),再参妙用,豁然大悟。其后历住径山之观音殿、嘉兴金明寺等,大振禅风,嗣法弟子颇多。康熙十二年示寂,世寿六十二。著有介庵进禅师语录十卷、介庵和尚源流颂。[五灯全书卷六十八]

  • 净讷

    净讷

    净讷(1610~1673),明代曹洞宗僧。衡州(湖南)安仁人,俗姓王。号且拙,世称且拙净讷、云淙净讷禅师。幼年父母双亡,入寺观大佛相好而感悟出家,二十六岁受具足戒于南岳荆紫峰,复往湖州(浙江)弁山参谒瑞白明雪,言下得悟,受印可。乃归楚州(湖南)宜阳,开法于大义山。后曾应众之请,住持弁山。清康熙十二年四月示寂,世寿六十四,法腊五十四。著有宝镜三昧原宗辩谬说一卷。

  • 居顶

    居顶

    居顶(?~1404),明初临济宗僧。台州(浙江临海)人,俗姓陈。号圆极,别号圆庵。十五岁,投乡里之净安寺为沙弥,就迪元瑀学楞严经、圆觉经。恕中无愠主持瑞岩寺时,师入门参学而得度,乃任侍者,后从恕中移住慈溪永乐。洪武十六年(1383),初于鄞县翠山弘法。曾固辞蜀王之请,住金华双林寺二十八年。其后,受敕任僧录司左讲经之职,未久移住应天府(河南商邱)灵谷寺。永乐二年示寂,世寿不详。著有灵谷圆极居顶禅师圆庵集十卷、续传灯录三十六卷。此外,明版大藏经于南京开版时,师曾赞助开版工作。

  • 戒珠

    戒珠

    戒珠(985~1077),宋代僧。净土往生传之作者。俗姓黄。字耀之。幼即笃学,日诵万言。师事法性子光。并尝试讲经。剃发后,好修善根,博览群经,善文词,时人以‘默书’称之。生平杂着泰半为师焚灭,仅存净土往生传及碑记传序。尝受禅教于法海怀要。

  • 静泰

    静泰

    静泰,洛阳(今属河南)人。唐初僧。有才辩,能诗,尤 善嘲谑。显庆五年八月,奉诏在洛 阳宫中与道士李荣辩论,李荣败北。诏住洛阳大敬爱寺。麟德元年后, 著《众经目录》(又名《大唐东京大敬爱寺一切经论目》)五卷,现存,收入《大正藏》。《全唐诗补编·续拾》卷三收嘲谑诗一首。事迹据《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丁。

  • 姜特立

    姜特立

    姜特立,生于宋徽宗宣和七年(生年据姜特立《甲辰春蒙恩召试时年六十》诗推定) ,约卒于宋宁宗嘉泰中。字邦杰,号南山老人,丽水(今属浙江)人。以其父姜绶靖康中殉难,南渡后以荫补承信郎。淳熙中,累迁福建路兵马副都监。十一年,赵汝愚举荐于朝,召见,献所为诗百篇,除门舍人,充太子宫左右春坊兼皇孙平阳王伴读。光宗即位,除知门事。恃恩无所忌惮,右丞相留正论劾其招权纳贿之状,夺职与外祠。寻除浙东马步军副总管。宁宗即位,迁和州防御使,再奉祠,拜庆远军节度使,卒年约八十(据其自作诗《立春作时年七十八》)。特立倚恃宋光宗藩邸之旧,招揽权势,其人不足道,然工于诗,诗风宗苏黄,尝自言“苏黄自是今时友,李杜还为异代家”(《看诗卷》),其诗大抵意境超旷,自然流露,不事雕琢,韩元吉、陆游、杨万里均称赏之(《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一)。其诗佳句如“津岸纷纷群吏去,船头衮衮好山来”(《和陆郎中放翁韵》)、“不起妄心思世事,只将闲意养天和”(《冬夜不寐》)、“好对青山看歌舞,莫嫌红粉笑髭须”(《寄汪尚书》),方回以为旷达疏爽,辞意出奇(《瀛奎律髓汇评》卷一五、四二)。其馀《夏日奉天台祠禄》、《呈方叔》、《怀古》、《蛱蝶》、《小桥》诸篇,或写景,或抒怀,都清新生动,意象鲜明。其词大多为赠妓、咏花、生朝自寿之作,内容、艺术皆无足称述。著有《梅山诗稿》六卷、《续稿》十五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其《续稿》为淳熙时官春坊以后所作,今存《梅山续稿》十七卷,有清雍正间赵氏小山堂抄本、《四库全书》本、清朱氏潜采堂抄本。《全宋词》第三册收其词二十首,《全宋词补辑》录其词一首。《全宋诗》卷二一三二至二一四八录其诗十七卷。《全宋文》卷四九六一收有其文。事迹见《宋史》卷四七○本传。

  • 靖迈

    靖迈

    靖迈,唐代僧。又作静迈。梓潼(四川梓潼)人。志操高洁,深核经论,气性沉厚,不妄交结。贞观年中(627~649),玄奘自印度归来,奉敕为太穆太后于京中造弘福寺,并展开翻译工作,复召十一位谙练大小乘经论而为世所尊尚者,任证义大德之职,师即居其一。乃居慈恩寺,与普光寺栖玄、弘福寺明浚、会昌寺辩机、终南山丰德寺道宣等人共同执笔缀文,译出本事经七卷。又与神昉于玉华宫、慈恩寺任笔受。后不知所终。着有古今译经图纪四卷,凡古今经目、译人名位、单译重翻、疑伪等处均分条析理诠释之。另著有般若心经疏一卷、佛地经论疏六卷、十轮经疏八卷等。


    释靖迈。梓潼人也。少孺矜持长高志操。特于经论研核造微。气性沉厚不妄交结。游必择方抵于京辅。贞观中属玄奘西回。敕奉为太穆太后。于京造广福寺。就彼翻译。所须吏力悉与玄龄商量务令优给。遂召证义大德谙练大小乘经论为时所尊尚者。得一十一人迈预其精选。即居慈恩寺也。同普光寺栖玄广福寺明[泳-永+虍-七+一/八/八/目]会昌寺辩机终南山丰德寺道宣。同执笔缀文。翻译本事经七卷。迈后与神昉笔受于玉华宫及慈恩寺翻经院。皆推适变故得经心矣。后着译经图纪四卷。铨序古今经目译人名位单译重翻疑伪等科。一皆条理见编于藏。开元中智升。又续其题目焉。[《宋高僧传》卷第四]

  • 姜礼

    姜礼

    姜礼(1654—1725),清代医学家。字天叙。祖籍绍兴(今属浙江),自其父迁居江阴(今属江苏)。精医术,名噪大江南北。治病建立“功过格”,每日记治愈与失误之例,终身不辍。所著《风痨臌膈四大证治》(一名《四大证全书》,今存),重点论述中风、虚劳、水肿、臌胀、呕吐、噎膈、反胃诸重大病症,为较有影响的疑难病专著。另著《证治汇理》有抄本流传。还著有《仁寿镜》、《本草搜根》,已佚。

  • 贾嵩

    贾嵩

    贾嵩,会昌、大中间人。曾应进士试,赴解时为解头。与赵嘏为友。官至水部员外郎。著有《华阳陶隐居内传》三卷,记梁代高士陶弘景事迹,收入《正统道藏》。又有赋三卷,《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今不存。《全唐文》卷七六二收其文二篇。事迹据《渭南诗集》、《古刻丛抄》。

  • 蒋叔舆

    蒋叔舆

    蒋叔舆(1163~1223),字德瞻,号存斋,宋永嘉人。学问博洽,凡天文、地理、音律、仓扁之书,无不研究,平时抵掌谈辩,议论风生,听者莫不心醉。叔舆诗学“四灵”,文主叶适,道同周、程。历任扬州司户,华容节度推官、永新县丞、弋阳知县,为官颇有政声,县民爱戴,画像祀之。师事留用光,诠考斋法,曾撰《黄箓斋仪》、《自然斋仪》、《度人修斋行香诵经仪》,总名曰《灵宝玉检》,后唯存《黄箓斋仪》。即今《道藏》所收《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五十七卷(为明人增补)。是书为黄箓斋法全书,保存不少古代斋仪已佚之资料。

  • 蒋捷

    蒋捷

    蒋捷(约1245~1305后),字胜欲,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咸淳十年进士。宋亡后隐居竹山。元成宗大德年间,臧梦解等人交相推荐,终不出仕。自号竹山,学者称竹山先生。其馀事迹不详。有《竹山词》传世。词作题材广泛。其抒写亡国之痛的作品如《贺新郎》(梦冷黄金屋)、《女冠子·元夕》、《齐天乐·元夜阅〈梦华录〉》、《南乡子·塘门元宵》等,或悱恻缠绵,曲折吞吐,或悲愤沉痛,直写胸臆。其抒发身世之感的作品如《贺新郎·兵后寓吴》、《虞美人·听雨》、《一剪梅·舟过吴江》等,往往通过今昔苦乐的强烈对比,揭示世路蹭蹬、飘泊无依、老景颓唐的感慨,曲折反映了因时移世易而引起个人遭际的种种变化。其描述日常生活的作品如《昭君怨·卖花人》、《霜天晓角》(人影窗纱)等,则又情趣盎然,活泼生动。词风多样,既有效法苏、辛乃至刘过豪放一路者,也有承袭周邦彦、姜夔乃至李清照遗风者,故后人或以刘(过)、蒋并称(周济《宋四家词选》),或以为其词源出姜夔(《词综》汪森序)。但就艺术创造而言,蒋捷词中一部分半文半白、亦雅亦俗的作品,尤能表现其独特风韵,如上引《虞美人》、《一剪梅》、《昭君怨》、《霜天晓角》之类。可惜数量不多,未能形成主流,以致就整体观之,风格颇为驳杂。后人评论其词,往往各执一端,故褒贬不一。誉之者至以为“其词练字精深,调音谐畅,为倚声家之矩矱”(《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九),虽“未极流动自然,然洗炼缜密,语多创获,其志视梅溪较贞,其思视梦窗较清。刘文房为五言长城,竹山其亦长短句之长城欤”(刘熙载《艺概》卷四);贬之者则以为“词旨鄙俚”,“不可谓正轨”(冯熙《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虽不论可也”(《陈廷焯《白两斋词话》)。其词对后代有一定影响,清代郑燮即有“少年学秦、柳,中年学苏、辛,老年学刘、蒋”之语。所著《竹山词》一卷,有《宋六十名家词》本、《四库全书》本、《疆村丛书》本,《唐宋名贤百家词》本作二卷。《全宋词》第五册录其词九十二首。《全宋诗》卷三六五七录其诗二首。事迹见《宋季忠义录》卷一五。

  • 金月岩

    金月岩

    金月岩,元人。全真道士。与黄公望合编《抱一子三峰老人丹诀》一卷、《抱一函三秘诀》一卷、《纸舟先生全真直指》。

  • 九顶惠泉

    九顶惠泉

    九顶惠泉,嘉定府九顶寂惺惠泉禅师,僧问:「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未审意旨如何?」师曰:「风暖鸟声碎,日高华影重。」上堂:「昔日云门有三句,谓函盖乾坤句,截断众流句,随波逐浪句。九顶今日亦有三句,所谓饥来吃饭句,寒即向火句,困来打睡句。若以佛法而论,则九顶望云门,直立下风。若以世谛而论,则云门望九顶,直立下风。二语相违,且如何是九顶为人处?」【摘自:五灯会元】

  • 蒋埴

    蒋埴

    蒋埴,明末清初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字旷生,号卧云、肃斋。蒋灿侄。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进士。三十年授浙江乐清知县,洁己廉勤,断案明允,代民捐垫旧欠,禁革钱粮浮收陋规,称名宦,民为其建蒋公祠。与尤侗友。工书,通经工制艺,文学有盛誉。卒后祀于野芳浜九贤祠。著有《乐清纪略》《宦海慈航》《经书精义》《金台问答》《塞翁杂录》《居庐迂语》《吴越联吟》《肃斋诗文集》等。

  • 江涵暾

    江涵暾

    江涵暾[tūn],生卒年不详。字笔花。浙江归安(今浙江吴兴)人。清代官吏兼医生。中年开始研究医学,往来于江浙之间。曾在广东当官,因目睹粤地病家迷信神鬼,以致延误,遂于引退还乡之后,采集张仲景、李杲、张景岳、程钟龄等医家论述,编成《笔花医镜》(1824年)。浅俗易懂,流传较广。

  • 蒋居祉

    蒋居祉

    蒋居祉,清新安(今安徽徽州地区)人。字介繁,号觉今子。习儒有年,亦究心医道。辑《本草择要纲目》,载药三百五十六种,以寒、热、温、平分类,述诸药气味、主治。后由其子蒋澣(字雪洲)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刊行。

  • 坚慧

    坚慧

    坚慧,梵名Sa^ramati 。音译娑啰末底。据大乘法界无差别论疏卷上所载,为中印度那烂陀寺之僧,佛示寂后七百年之刹帝利种,少聪睿逸群,遍学世典。出家学道后,所习大小乘教,慧解踰明,无不综练,然与大乘思想较契合。所著究竟一乘宝性论、法界无差别论,皆显大乘真实究竟之说。大唐西域记卷十一伐腊毗国条载,师游止伐腊毗国,与德慧并称于世,共制阿折罗论,阐扬法理。然德慧年代比佛示寂后九百年左右之世亲还晚,故与前项所载坚慧之生存年代有出入。又另有诤论,即此坚慧是否与撰‘法界无差别论’之坚慧、撰‘入大乘论’之坚意(梵Sthiramati ,或作Sa^ramati)为同一人。关于此诤论,或谓前二者为同一人,或依梵名相同而谓三者为同一人。

  • 纪坤

    纪坤

    纪坤(1570年-1642年),献县(今河北沧州市)人。字厚斋,明廪膳生。生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卒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享年73岁。纪坤亲睹了明王朝衰落灭亡,却迷恋科举考试,积极应考,一直坚持到六十多岁,想走上科举这条进身之路,无奈时乖运蹇,屡踬场屋。《景城纪氏家谱》所载纪坤的家庭生活情况很简单:“配同县董氏,父讳无考。继配河间县增广生宋讳大壮之女。”纪坤有两个夫人,从后一个夫人的情况看,纪坤家境尚好,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由于纪坤科考失败,他的所有抱负都随之付诸东流,只留下了一些诗作。72岁时,他把自己的诗编成六卷,想找机会付梓,但是第二年染病去世了。接着就是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席卷而来,这六卷诗也就不知所终。纪坤死后,其妻宋氏在自家地窖败簏中发现焚余诗稿,交给了儿子纪钰。由于纪坤残诗为焚余所得,又多草书,“即蠹烂断碎,又皆旭素狂草,涂乙纵横,不尽可识”,纪钰就请喜作狂草的同乡五公山人王余佑辨别整理,得诗一百余首,编辑为《花王阁剩稿》,后来纪钰之孙纪容舒作跋。《花王阁剩稿》有抄本影印,为纪坤七世孙,亦即纪晓岚的玄孙纪树宝所校,现藏国家图书馆。在此之前剩稿未有付印。纪坤《花王阁剩稿》因纪晓岚而录入《四库提要存目》,又因其七世孙纪树宝校后最终付梓。


    在纪容舒的跋中,对《花王阁剩稿》的来历略有说明,“先曾祖生明隆庆中,少为诸生。见四方多虞,即慨然有经世之志。谈兵说剑,恒从诸豪侠游,然不欲以他途进。担簦负笈,老尚仆仆场屋间。既久而不遇,且知时事之不可为也。乃息意逃禅,隐处田间以没。晚榜其所居曰花王阁,盖自伤文章无用,如牡丹之华而不实也。”其中说花王阁出自纪坤自署,只是署其所居而非署其诗集也。纪坤的剩稿冠名“花王阁”实乃纪钰所为,或纪钰得到焚余残稿之后,交与王余佑辨别整理,最后二人根据纪坤居所之名确定剩稿名为《花王阁剩稿》。作家夏辉映先生对《花王阁剩稿》有精彩考证,见其所作《花王乎?花痴也!》。

  • 姜炳璋

    姜炳璋

    姜炳璋(1736-1813),字石贞,号白岩,象山丹城人。清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与钱大昕、纪昀等,时称“八彦”。后任四川石泉知县,其民世代业山,荞麦充粮,因教民种水稻,栽桑桐,建书院。继任江浦知县,率民筑堰,辟田数千亩,民称“姜公堰”。归里后讲学金华、鄞县等地。精于经学,兼长义理考据。二十三年与冒春荣等纂乾隆《象山县志》,次年刊行。著有《诗序广义》、《读左补义》、《周易通旨》、《周礼提纲》、《石泉县志》、《尊乡集》、《历朝纪元考》、《白岩山人诗文集》等24种、185卷,其中《诗序广义》、《读左补义》收入《四库全书》。

  • 季本

    季本

    季本(1485-1563),明代哲学家。字明德,号彭山。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授建宁府推官。曾召拜御史,后谪为揭阳主簿、弋阳知县,升南京礼部郎中,长沙知府,因铲除豪强,被罢官。此后20余年,寓居于禅寺,专事著述。其学先师王文辕,后转师王守仁,为浙中王门传人之一。在传播师说方面颇有特色。与同门王畿“学当以自然为宗”相对立,主张“学贵主宰而恶自然”。认为社会或自然现象都以“理”为其主宰,否则若任自然,就会流弊深远。“理者阳之主宰,乾道也;气者阴之流行,坤道也”(《明儒学案·浙中王门学案·季本传》)。“自然者,必以理为主宰可也”,“圣人言学,不贵自然”,“一入自然,则易流于欲”(《说理会编》)。并抨击佛老之学“于义不精,随气所动,惟任自然而不知其非者也”(同上)。其因“悯学者之空疏,祇以讲说为事,故苦力穷经”(《明儒学案·浙中王门学案·季本传》)。提倡“慎独”,把儒学的实质归为慎独。谓“圣人之学,只是慎独”。慎于独知,即知致也”(《说理会编》)。认为工夫就是本体,“本体工夫初无二事,盖道之所显者用也,而工夫则归于本体”(同上)。其承袭王学“知行合一”说,强调“虽若以知行分先后,而知为行始,行为知终,则所知者即是行,所行者即是知也”(同上)。反对以实训诚,主张存心养性。其治学主张经世,故又致力于实用之学。其主要著作有《易学四同》、《四书私考》、《春秋私考》、《说理会编》、《乐律纂要》等。

  • 净源

    净源

    净源(1011~1088),宋代僧。福建晋江人,俗姓杨。字伯长。号潜叟。受具足戒后,云游诸方。初受华严于五台承迁,次学于横海明覃之门。其后还南,师事长水子璇,听楞严经、圆觉经、大乘起信论。四方宿学推为‘教海义龙’,声誉甚隆。尝主持泉州之清凉寺、苏州之报恩寺、观音寺、杭州之祥符寺。未久即迁秀州青镇之密印宝阁,又主持华亭普照之善住寺,阐扬圆顿极旨。神宗时,于钱塘之慧因寺,盛弘华严宗。时高丽之僧统义天渡海来我国问道,执弟子礼,受教于师。初华严一宗之疏钞久散佚,因义天持至,咨决所疑,遂得复传于我国。义天归国后,元祐二年(1087)复遣使以金书华严经新旧三译馈赠于师,师乃建华严阁安置之。翌年三月,依命改慧因禅院为教院,永为弘布华严之道场。同年十一月示寂,世寿七十八。师承子璇之后,振华严之宗风,时称为中兴教主。因先世为福建泉州晋水(晋江)人,故学者以‘晋水法师’称之。著有华严妄尽还源观疏钞补解、华严原人论发微录等。

推荐作家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李怀民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