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月岩

金月岩
  • 姓名:金月岩
  • 别名:
  • 性别: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金月岩,元人。全真道士。与黄公望合编《抱一子三峰老人丹诀》一卷、《抱一函三秘诀》一卷、《纸舟先生全真直指》。

猜你喜欢的书

心理学和炼金术

心理学和炼金术

选自荣格全集的第十二卷,从心理学角度对炼金术的象征作用及其与集体无意识、自性化过程的关系进行深入解读。古代的炼金术士把他们的秘密归因于物质的转化,荣格认为,通过所谓炼金术创造出万能的“哲人石”,其实就是把他称为“自性化过程”的心理学内容,投射到了化学变化的过程之中。在本书中,荣格详尽介绍了炼金术的历史,以及炼金工作与人类无意识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对炼金术意象的分析,为读者搭建起了通向“自性”这一分析心理学核心概念的桥梁。

西郊笑端集

西郊笑端集

二卷。明董纪撰。董纪,字良史,又字行,更字述夫,上海人,生卒年不详。洪武十五年(1382)举贤良方正,廷试对策称旨,授江西按察使佥事。未几告归,筑西郊草堂以居。因即以名其集为《西郊笑端集》凡二卷。然其集生前未及锓版,稿藏其门人周鼎家。成化中,周鼎孙光禄寺少卿周庠始为刊印。此本有宣德六年 (1431) 周鼎后跋,又有成化四年(1468)钱溥序。董纪诗平易朴实,视袁凯诸人稍为不逮。故张汝弼作《西郊笑端集序》,称“其漫尔而仕,漫尔而归,诗文亦漫尔而著,弗冀有传”,颇有微词。清人观此集评曰,“其诗确有伤俚之弊,然其诗作往往得元、白、张、王遗意,诸体诗中,绝句稍优,风致翩翩殊有韵味。”如“江水悠悠江路长,孤鸿啼月有微霜。十年踪迹浑无定,莫更逢人问故乡。”(《江行》)句,即写得自然流畅,颇有情致。张汝弼序以一格绳人,而不尽其诗,未免有些武断。因此,朱彝尊 《静志居诗话》则举董纪《题海屋诗》“过桥云磬天台寺,泊岸风帆日本船”句,认为亦不为率漫。四库已存目。

灵砂大丹秘诀

灵砂大丹秘诀

灵砂大丹秘诀,撰人不详。约出于南宋。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本书内容可分前后两部分。前半篇为〈抱一圣胎灵砂〉篇。据称此篇乃老子传授葛玄、玄传郑隐、郑传葛洪。洪传虚静天师,天师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传张侍中。「侍中之后入东川之任,传与鬼眼禅师」。书中称抱一灵砂「外可以富豪(点石成金),内可以成大道(服食成仙)」。其炼制过程分九转:第一转先将硫汞炒成青金,加药加热而成白体灵砂,第二转将白体灵砂炼成玉笋灵砂,第三转将玉笋灵砂入匮三次,浇汞火养而成浇淋芽子;第四转以浇淋芽子炼出丹头朱砂;第五转用金合子盛丹头朱砂。火养三七日,第六转用金石丹头朱砂炼成金体朱砂,第七转用金体朱砂加三黄炼成三奇丹;第八转用金体朱砂炼八十一日而成大丹头朱砂;第九转用大丹头朱砂炼一年而成混元大丹,书中有十首诗歌,咏述作丹方法。 原书后半篇又包括四篇丹诀:第一〈九转金丹诀〉,以九首诗歌咏述九转丹法,其内容与《九转灵砂大丹资圣玄经》略同。 第二〈赤松子四转诀〉,用雄黄、雌黄、朱砂等药飞炼四转,所成丹药可用于点金。 第三〈太极灵砂赋〉、第四〈灵砂秘诀〉分别论述灵砂之制作程式以及丹砂生成原理。

朱氏世德碑记

朱氏世德碑记

碑记,指刻在碑上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用于叙述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死者功德。太祖御制《朱氏世德碑记》,是明太祖朱元璋称吴王之后撰写的,文中比较明确地指出了五代祖先的家族关系、迁徙以及大事记等,是研究朱元璋家族的重要史料。

松窗梦语

松窗梦语

史料笔记。八卷。明张瀚撰。成书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张瀚,字子文,号元洲。生于弘治八年(1513年),卒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浙江仁和(杭州)人。嘉靖十四年进士,曾任工部、刑部部曹,庐州、大名知府,长期担任陕西、四川、福建、广东、山西等省的高级官员;又任过陕西巡抚、总督漕运、总督两广军务,后由南京工部尚书,于万历元年擢升为吏部尚书。万历五年,因得罪了首辅张居正受到排挤,回杭州故里。为作者晚年罢职闲居所作。因书斋“楹前一松”,“有承露沐雨之姿,凌霜傲雪之节”(自序),而取以为名。瀚历仕为官,见闻广博,经历丰富,因而内容广泛地涉及明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风俗、少数民族、对外关系等许多方面。许多内容都是他亲闻目睹的经历,有丰富的史料价值。全书三十三纪。

春秋集传辨疑

春秋集传辨疑

《春秋》学著作。唐陆淳撰。十卷。此书与其《春秋集传纂例》可视为“姊妹篇”。《纂例》一书,纂集啖助、赵匡批评三传之言,总举大意而已。此书乃缕列三传之文,于每句之后,系以啖、赵之言,逐句驳诘之。所述赵说为多,啖说次之,间亦有淳之按断。柳宗元作其《墓志铭》、《唐书·艺文志》、吴莱所作的序,都称此书七卷、或七篇。今本十卷,不知何人所分。书中述啖助、赵匡攻驳三传之言,举其传文之失,一句一字诘辨,故曰《辨疑》。前有《凡例》一篇,十七条,论删节经文、传文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