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交光真鉴

    交光真鉴

    交光真鉴,明朝北京人,为官府子弟,名真鉴,因阅《楞严经》有悟,遂入佛门,修心参禅。后离京都,驻锡上党,安身于北天河村东山窑洞中,一住二十余载。其间,潜心修行,呕心沥血,新注《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拨乱反正,楷定古今!

  • 金龟柱

    金龟柱

    金龟柱(朝鲜语:김귀주/金龜柱,1740年—1786年),字汝范,号可庵、聋哑子,本贯庆州,朝鲜王朝后期戚臣。朝鲜英祖继妃贞纯王后兄长。幼时已被评为文章出众,英祖三十九年(1763年)增广文科及第,该年任弘文馆副校理,后曾任江原监司,都承旨。1772年任工曹参判,曾倡议清流结社对抗当时世孙的外戚洪凤汉(世孙李算外祖父)一派,威胁世孙的地位。正祖(即李算)登位前,曾与正祖姑母和缓翁主的养子郑厚谦和洪麟汉、郑履焕等人谋害正祖,后事败被流放黑山岛。1784年,正祖册封王世子,被移往罗州,第二年病死。有《可庵遗稿》传世。

  • 基辨

    基辨

    基辨(1722-1792)江户时代中期的僧人。享保七年生。尾张(爱知县)人。在山城(京都府)西明寺的妙适下出家。从山城莲华寺的道空学习密教,从奈良药师寺的基范学习法相,从奈良东大寺的怀贤学习三论,作为法相宗的学僧在京都、奈良专心于演讲和著作。宽政3年12月27日去世。七十岁。俗姓井上。号是大同房。著作有《大乘法苑义林章狮子吼抄》等。

  • 绝海中津

    绝海中津

    绝海中津(1336~1405)日本临济宗僧。别号蕉坚道人。敕谥‘佛智广照国师’、‘净印翊圣国师’。土佐(高知县)人。早年从学于梦窗疏石,并任其近侍。历住建仁寺、建长寺。明代时,曾渡海来我国,与文人宋景濂、诗僧全室交游,名声播国诗坛。返日后,因受足利义满之信任海,而住持相国寺、等持寺,并任鹿苑院主及僧录司之职,兼司外交文书之起草。其诗才与义堂周信之学才,并称为‘五山文学’之双璧。应永十二年示寂,世寿七十。著有蕉坚稿二卷□及绝海和尚语录二卷等。

  • 寂室元光

    寂室元光

    寂室元光(1290.6.23~1367.9.25),镰仓后期南北朝时代的临济宗禅僧。出身于美作(冈山县)高田。俗姓藤原氏。于京都三圣寺的无为昭元受戒,之后前往镰仓师从大觉派的约翁德俭。元应2年(1320)入元向杭州(浙江省)天目山中峰明本等人学习,嘉历1年(1326)回国。备后(冈山县)吉津的永德寺开山,康安元年/正平16年(1361)被近江(滋贺县)的佐佐木氏赖邀请,成为永源寺的开山。固辞了五山十刹(禅宗寺院的制度)等官寺的要求,一生彻底隐逸地贯穿了黑衣的平僧。据说声望很高,参加的人达到了2000人。1367年(正平22岁,贞治6岁)78岁时示寂。谥号是圆应禅师,正灯国师。著作有《永源寂室和尚语录》。

  • 景川宗隆

    景川宗隆

    景川宗隆(1425年~1500年3月30日)室町战国时代的僧侣。出生于应永32年,伊势市(三重县)。临济宗。师从云谷玄祥,义天玄诏,桃隐玄朔等人,传承京都龙安寺由纪江宗信的教法。曾担任京都大德寺、妙心寺、童安寺的住持,也是妙心寺四派之一流泉派的创始人。1500年3月30日去世。76岁。谥号本如实性禅师。法名别称绍隆。

  • 金时习

    金时习

    金时习(韩语读音:Kim Si-seup,1435-1493),朝鲜王朝世宗、成宗年间的学者、诗人、小说家。字悦卿,号梅月堂,法号雪岑。“生六臣”之一。生于汉城一封建贵族家庭。幼时聪慧过人,5岁就能背诵《中庸》、《大学》,还能写诗,人称“5岁文章”,有神童之誉。曾随名师金泮、尹祥攻读中国四书五经和诸子百家。15岁去三角山读书堂学习。1455年, 世祖逐端宗,李瑈篡位,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并废除集贤殿,屠杀文人学士。他对世祖暴政不满,焚毁书籍,撕碎儒服,削发为僧,四处云游,不去应试,并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从1464年左右起,在庆州金鳌山居住6年。1471年拒绝世祖召他进京为官。这个时期,他整理了自己创作的诗歌,集成为《宕游关西录》、《宕游关东录》、《宕游湖南录》等,并写了其“后志”。后来,他移居京畿道扬州郡水落山。1481年进京,并还俗。这个时期,他写了《山居百咏后志》。娶安氏为妻,但妻子一死,又隐遁于关东地方,过着极其贫穷的生活,于1493年,在忠清道鸿山无量寺逝世,享年59岁。他一生不与当权者妥协,坚持自己的主见。他兼容了儒、佛、道之精华,以深邃的思想、出众的文才博得当世和后世人们的称颂。


    他在云游全国各地期间,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和小说。除上述作品之外,尚有诗集《宕游金鳌录》、《关东日录》、《溟州日录》,还有短篇小说集《金鳌新话》。


    金时习是朝鲜第一个小说作家。他在金鳌山期间创作的《金鳌新话》,在人物描写和情节安排上,都突破了稗说作品的范围,成为朝鲜第一部小说作品。新话收有短篇小说5篇,其中《李生窥墙传》描写出身封建两班贵族家庭的李生和崔娘生死不渝的爱情,塑造了背叛封建礼教的一对青年情侣的形象;《万福寺樗蒲记》描写被倭寇杀害的少女化作仙女和梁生相爱的故事,表现了神女对人间生活的向往;《醉游浮碧楼记》写一个青年在平壤游历古迹时,遇见一个古朝鲜时代的仙女,两人以对诗的形式抒发情怀;《龙宫赴宴录》和《南炎浮州志》描写文士韩生去龙宫的见闻和隐士朴生在梦中与阎王的对话,反映了作者对朝鲜朝统治者的愤懑。汉诗在金时习的文学作品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现存诗歌2100余首,以反映社会下层人民苦难生活的作品最为出色。如《记农夫语》, 写农民租税负担的沉重和失去土地的悲惨情景。《渔夫》、《咏山家苦》、《呜呼歌》、《书事》等诗都是这类作品。


    在哲学观点上,他以“气”解释世界的起源,认为“理”、“气”是统一体,但“理”又体现了“气”本身运动的规律。从而批判了程朱理学,给朝鲜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以很大影响。


    著作尚有《梅月堂文集》19卷、《梅月堂诗集》15卷、《梅月堂诗四游录》等。

  • 金景善

    金景善

    金景善(1788 ~1853),朝鲜后期文臣。字汝行,谥贞文。历任判义禁府事,右参赞等职。本贯清风。《燕辕直指》为其于1832年任冬至兼谢恩使一行书状官时的燕行记录,共6卷。

  • 蒋春霖

    蒋春霖

    蒋春霖(1818年—1868年),字鹿潭。江苏江阴人。幼随父居顺天大兴(今属北京),遂寄籍大兴。资禀聪慧,读书过人。道光七年(1827)随父之湖北荆门知州任所。尝登黄鹤楼当筵赋诗,令老宿敛手称异,一时有“乳虎”之目。父殁,家道中落,奉母游京师,为监生,而负隽才,性倜傥,不沉溺于八股章句之学,故声闻日起而文战不利。为谋生放弃举业,于道光末就任淮南盐官。咸丰元年(1851)权东台富安盐场大使。七年,以母忧去官。贫不得归,僦居东台,赖原所辖盐商供食数年。十年,复应两淮盐运使乔松年、金安清之请,赴泰州为属吏。同治初,金安清被参革,乔升迁,遂终沦下僚。晚境困甚。同治七年(1868)偕姬人黄婉君赴苏州,欲投江苏布政使杜文澜,不果,转赴衢州,道经吴江垂虹桥,乏资困极,投水而卒。


    蒋春霖初致力于诗,中年后悉摧烧之,而一意为词。尝居东台寿圣寺水云楼,遂以名其词集(《光绪江阴县续志·文苑传》云:“慕成容若之《饮水》、项莲生之《忆云》,自著《水云楼词》”,误)。时值太平军兴,兵问沓至,“登山临川,伤离悼乱,每有感慨,于是乎寄”(李肇增《水云楼词·叙》)。其一生“穷愁潦倒,抑郁以终,悲愤慷慨,一发于词”(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谭献推崇其词“婉约深至,时造虚浑,要为第一流矣”,尊之为“倚声家杜老”,与纳兰性德、项鸿祚在清代“二百年中,分鼎三足”(《复堂日记》)。吴梅更以为“有清一代,以《水云》为冠”(《词学通论》)。有《水云楼词》二卷,《水云楼词续》一卷,诗《水云楼剩稿》一卷。近人冯其庸并其轶作合刊为《水云楼诗词辑校》。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八九、金武祥《蒋君春霖传》(《续碑传集》卷八十)、冯其庸《蒋鹿潭年谱考略》(齐鲁书社1986年版)。

  • 均如

    均如

    均如(923~973)高丽华严宗僧。黄州荆岳人,俗姓边。少孤,貌丑而聪颖。十五岁,随堂兄释善均至复兴寺出家,礼识贤和尚修习佛法。后诣灵通寺,亲近义顺公,刻苦力学,潜心佛典。师与首座仁裕皆好游名山,且以佛法相往来,并大鸣法鼓,建主法幢,一时青年僧众趋之若鹜。又师为新罗末期僧希朗所创立华严宗派之北岳法孙,因感于南岳、北岳分歧之弊,乃立义定宗,引用佛经或菩萨之论以正谬误,以谋各派之和合。当时,朝廷曾于王轮寺设席选拔佛门龙象,均以师之义行为正行,以其他为旁系。师在世时,曾有诸多感通神异之事。生平除精于华严学外,尤擅词章歌行,尝依‘普贤十种愿王’撰歌十一章以化世。其词句清丽,在韩国文学上颇有成就。光宗二十四年(宋开宝六年),入寂于归法寺,世寿五十一,僧腊三十六。著有华严搜玄方轨记十卷、华严孔目章记八卷、华严五十要问答四卷、入法界品抄记一卷、释探玄记圆通钞二十八卷(以上皆佚失)、华严经三宝章圆通钞、释华严旨归章圆通钞、十句章圆通记、一乘法界图圆通记各二卷,及释华严教分记圆通钞十卷等,今皆由金知见编入‘均如大师华严学全书’。

  • 寂天

    寂天

    寂天(Santideva 约7世纪),古印度佛教思想家。据西藏资料记载,他是南印度梭罗修多罗国德桤王的儿子,原名寂铠,出家后改为寂天。他曾在东印度第五代师子王处服务12年,勤奋好学,博通风外各派学说。后到那烂陀寺出家,拜胜天为师。“内勤修学,外出放逸”。初不受大家欢迎,被称为“三行者”(只会吃、睡、大小便)。后来当众诵出《入菩提行》一千颂,才引起人们的重视。不久,又离开那烂陀寺,回到南印度。他是晚期大乘龙树一派空宗的思想家,分别真俗二谛,反对弥勒、无著一派的有宗,对瑜伽行派的理论加以驳斥,同时也反对佛教的与非佛教的其他几个派别的论点。在《入菩提行》中,宣讲六度(六波罗蜜多),注重修持。他对佛学的贡献表现在学风的转变上。其特点,一是“守约”,即由博而约;二是“见行相应”,即不偏于“见”(理论和观点),也不偏于“行”(实践)。这对大乘学说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他的学说在11世纪由阿底峡传入西藏后,被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加宣扬,对藏传佛教颇有影响。

  • 寂友

    寂友

    寂友,唐代译经僧。梵名音译弥陀山。睹货逻国人。自幼出家,游诸印度,遍学经论。武后时来唐,与实叉难陀共译大乘入楞伽经,又与法藏等共译无垢净光陀罗尼经。事毕辞归,武后敕厚礼饯之。[开元释教录卷九、宋高僧传卷二]

  • 金刚智

    金刚智

    金刚智(671?~741),梵名Vajrabodhi 。音译跋日罗菩提。为印度密教付法第五祖,中国密教初祖。出身南印度婆罗门(另说为中印度王子)。十岁出家于那烂陀寺。二十岁受具足戒,广习大小乘经律论。三十一岁,从南印度龙智学习密教。继善无畏东来之后三年,于唐开元七年(719),携弟子不空由海路经锡兰、苏门答腊至广州,建立大曼荼罗灌顶道场,化度四众。八年,入洛阳、长安,从事密教经典之翻译,并传授灌顶之秘法。译有金刚顶经、瑜伽念诵法、观自在瑜伽法第八部十一卷。与善无畏、不空并称‘开元三大士’。本拟归返印度,然因病示寂于洛阳广福寺,世寿七十一(一说七十,或谓年寿不详)。谥号‘大弘教三藏’。门弟子另有一行、慧超、义福、圆照等。[开元释教录卷九、宋高僧传卷一、佛祖统纪卷四十]

  • 景净

    景净

    景净(Adam)波斯人。景教大秦寺僧。任中国教父、乡主教、长老等职。为唐建中二年(781)所立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并序之作者。依敦煌千佛洞出土之景教三威蒙度赞后记所载,阿罗本(Olpon)最初传入中国之景教经典有一三○部;其中,常明皇乐经、宣元至本经、志玄安乐经等三十五部卷,即为景净所译。又据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七所载,般若三藏与景净曾共译六波罗蜜经七卷,但因般若三藏不谙胡语,又不解汉文,景净则不识梵文,复不明释教,故所译之经典理昧而词疏,其后另行改译。其余事迹及生卒年等不详。

  • 觉鍐

    觉鍐

    觉鍐[zōng](1095~1143)日本新义真言宗之开祖。肥前(佐贺县)人。号正觉坊。家中四兄弟皆出家为僧,师排行第三。十四岁入仁和寺,学于宽助、定宽,后至南都从喜多院之慧晓研习唯识,又就东南院之觉树学三论。天永元年(1110)归仁和寺,依宽助剃度。永久元年(1113),再往南都究性相之奥旨,翌年于东大寺登坛受具足戒,又上高野山,谒最禅院明寂,受传密印。保安二年(1121)回仁和寺受三摩耶戒及两部秘密灌顶,又至醍醐寺谒理性院贤觉,传五部之灌顶,究小野流秘奥。天承元年(1131),师奏请于高野山建立大传法院,而成为鸟羽上皇之御愿寺。长承三年( 1134)任大传法院座主,兼金刚峰寺座主。后辞座主职,退居密严院,专修密观;以遭金刚峰寺徒众之嫌忌,遂于保延六年(1140)率徒众避难至纪州(和歌山县)根来山,建圆明寺。于康治二年示寂,世寿四十九。元禄三年(1690)谥号‘兴教大师’,或称密严尊者。著有五轮九字秘释、孝养集、一期大要秘密集等,悉收于兴教大师全集五册中。其新义真言宗系针对高野之门流而创立者,其事相之传流,称为大传法院流、传法院流。[大传法院本愿上人御传、撰集抄卷六、本朝高僧传卷十二]

  • 戒度

    戒度

    戒度,南宋律宗僧。字拙庵。受业于栖心寺,从元照学习四分律。晚年住余姚极乐寺,一意西归,病中作遗书,告别士夫道旧,命众诵观无量寿经,诵至法身观时,厉声念佛跏趺而化,其余事迹不详。著作有观经疏正观记三卷、阿弥陀经疏闻持记三卷等。另有观经扶新论一卷,破斥草庵道因所著观经辅正解一书之说,而彰显元照之意。[佛祖统纪卷二十八、净土圣贤录卷四]

  • 觉苑

    觉苑

    觉苑,辽代僧。山西人。号鹏耆。生卒年不详。“幼攻蚁术,长号鹏耆,学赡群经,业专密部,禀摩尼之善诱,穷瑜伽之奥诠,名冠宗师。”住燕京圆福寺。博通群经,复明外典,尤擅三密之法。曾从西天竺摩尼三藏深究瑜伽精义,又受诏开讲密乘经典,发扬真言教理,为世所崇。道宗太康三年(1077)奉敕撰《大日经义释演密钞》十卷(收于卍续藏第三十七册),书成,赐紫服,号“总秘大师”,又有燕京有街检校太保太卿、宠禄大夫、行崇禄卿的封职。

  • 景霄

    景霄

    释景霄。俗姓徐氏。丹丘人也。初之听涉在表公门。后慕守言阇黎义集敷演于丹丘。执性严毅寡与人交。狷急自持。多事凌辚形器恶弱。后纳请往金华东白山奖训初学。时有江西徽猷律匠。出义记曰龟鉴录多学彭亨领徒到霄寺。正值讲次。当持犯篇再三叹赏。自此声溢价高。每晨滴茶一旦化为乳焉。着记二十卷号简正。言以思择力故。去邪说而简取正义也。武肃王钱氏。召于临安故乡宰任竹林寺。未几命赴北塔寺临坛。天成二年也。次命住南真身宝塔寺终焉。迁葬于大慈山坞。以本受师号塔曰清凉是欤。[《宋高僧传》卷第十六]

  • 净影慧远

    净影慧远

    净影慧远(523~592)隋代僧。敦煌(甘肃)人,俗姓李。又称隋远、小远、大远、北远。十三岁随沙门僧思出家。年十六随湛律师赴邺都(河北临漳),博览大小乘经典,二十岁从法上受具足戒,从大隐习四分律,后专师事法上,尽学余部。未久,携学侣迁回高都(山西晋城)清化寺,四众合建讲堂。后值北周武帝灭齐,敕命废经毁像,并令沙门还俗,众皆莫敢抗谏,师独挺出与帝辩驳,厉声谓(大五○·四九○下):‘陛下今恃王力自在,破灭三宝,是邪见人。阿鼻地狱不拣贵贱,陛下何得不怖?帝勃然作色大怒,直视于远曰:但令百姓得乐,朕亦不辞地狱诸苦。 帝卒灭佛法。师乃潜隐汲郡西山,谙诵法华、维摩等经,以期遗法之不坠。至隋兴,师始出,于洛邑大开法门,远近望风来归,复为文帝所重,敕任洛州沙门都。历张讲席于泽州、定州、上党等地,并数度应召归西京,亲临御席,敷述圣化,帝大悦,遂敕居兴善寺,未久又另建净影寺,专事讲学。师因住净影寺,故又称‘净影寺慧远’、‘净影’,以别于庐山慧远。开皇七年(587),敕为大德。十二年,又敕命主持译场,刊定词义。同年入寂,世寿七十。师属地论宗南道派,晚年又就昙迁禀受摄大乘论,博综当代诸学,亦精通文理,世称释义高祖。著有大乘义章二十六卷、十地经论义记十四卷、华严经疏七卷、大般涅槃经义记二十卷、法华经疏七卷、维摩经义记四卷、胜鬘经义记三卷、无量寿经义疏一卷等,凡二十部百余卷。其中,大乘义章二十六卷,堪称为佛教之百科全书,对隋、唐佛教之研究影响甚大。[续高僧传卷八、新编诸宗教藏总录]

  • 金圣叹

    金圣叹

    金圣叹(1608年4月17日—1661年8月7日),原名采,字若采,明亡后改名人瑞,别号圣叹,吴县(今属江苏)人。县庠生,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狂放不羁,“每遇岁试,或以俚辞入诗文,或于卷尾作小说讥刺试官,辄被黜”(采衡子《虫鸡漫录》),又“好批小说,人多薄之”(袁牧《随园诗话》),故一生未举。清顺治十八年(1661)、二月初一,顺治哀诏到苏州,金圣叹与其同志乘地方官绅齐聚“哭临”之机,鼓动群众递揭帖,控告知县贪赃枉法,盗卖库粮,请愿失败,次日他们又组织哭庙活动以示抗议,成为一次声势不小的“秀才造反”,即著名的“哭庙案”,金圣叹等多人以“大逆”罪处斩。


    金圣叹毕生致力于文学批评,他用中国独特的序跋、读法、评点方式评点小说、戏曲、诗歌、散文,并在序跋、读法、评点中建构自己的文学理论体系,成为杰出的小说戏曲理论批评家。他的惨死,使他评点《庄》、《骚》、《史》、杜、《水浒》、《西厢》“六才子书”的庞大计划只完成了后两种。他也致力于散文理论批评,他生前刊行的《必读才子书》(即《才子古文》)是一部很好的散文选本,流传甚广,享负盛名的《古文观止》据说就是“《才子古文》的抄袭和窜改”(《张国光《金圣叹批才子古文前言》),其选目及不少评语确都大致相同。《才子古文》的评点有较高理论价值。他论文主真尚奇,最重胆识,推崇雄放灵动的文风,文无定态,随事变笔,透情透理,又主张曲笔达意,所谓“卓然有主于胸中,而笔底又能行之以清折”,其文章风格论颇富辨证情趣,要求穷奇极丽而又自然清出,明畅与幽细,条直与勃郁,平顺与跳跃,板整与圆滑,沉毅与扶疏,相辅相成,大约底里阳刚至极而又不失阴柔之美,对文章的具体笔法的指点也颇能导读入深。他的包括小说、戏曲在内的序跋评点文字,有胆有识,奇情壮采,长于雄辩,对文章风格的描摹喻比,才思汹涌,奇气贯注,优美灵动,不仅足状所评文章之美,本身亦是美文,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他虽没能完成《史记》的评点,但《才子古文》中选评《史记》论赞九十余篇、段,对司马迁史传散文的讽刺艺术有独到理解,并十分推崇司马迁的批判精神。余尚有《左传释》、《孟子解》数篇。金圣叹独具风格的文学批评从内容到形式,都对后世发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从文章审美角度看,也是一位风格独特的散文家。作为一个进步的思想家和文学评论家,他的著作自然为统治者所仇惧,《四库全书》不收只字,且不存一目,但在后代的进步文人中他却广有知音,“读君所著书,恨不相追随”(廖燕语)。他的理论建树涉及哲学、宗教,文学类的各个领域,主要有《第五才子书水浒传》、《第六才子书西厢记》、《金批杜诗》、《才子古文》等,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出版了四卷本《金圣叹全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了《金圣叹批才子古文》,岳麓书社1986年版的《金圣叹诗文评选》实亦可读作的选本。

  • 介石智朋

    介石智朋

    介石智朋,号介石,福清(今属福建)人。绍定二年,初住温州雁山罗汉寺。六年,移住临安府临平山佛日净慧寺。继住庆元府大梅山保福寺,历住香山孝慈真应寺、婺州云黄山宝林寺、平江府承天能仁寺、安吉州柏山崇恩资寿寺,晚年寓杭之冷泉,匾其室曰青山外人。景定间,住临安府净慈报恩光孝寺。为南岳下十八世,径山如琰法嗣。门人编纂其言行为《介石智朋禅师语录》一卷,收入《续藏经》。诗多参禅悟道之作,如《送雁宕庆藏主》云:“四十九盘飞鸟外,衲衣犹带宕云寒。豁开湖海烟波眼,枯木石头在雁山。”而如《听猿》云:“此心未歇最关情,那更猿声入夜频。”《惠山煎茶》云:“万壑松风供一啜,自笼双袖水边行。”也不乏闲情逸趣。《全宋诗》卷三二二八辑其诗为一卷。《全宋文》卷七六七七录其文。事迹见林希逸《介石智朋禅师语录序》、《五灯全书》卷五三。

  • 绝岸可湘

    绝岸可湘

    绝岸可湘(1206~1290)宋元时代临济宗杨岐派破庵派僧。台州宁海(浙江)人,俗姓葛。号绝岸。为无准师范之法嗣。历住嘉兴府(浙江)流虹兴圣禅寺、温州(浙江)雁山能仁禅寺、越州(浙江)九岩慧云禅寺、天台(浙江)护国广恩禅寺、临安府(浙江)崇恩演福禅寺、温州江心龙翔兴庆禅寺。宋度宗咸淳八年(1272)住于福州(福建)雪峰山崇圣禅寺,约十年,其后,辞谢院事,退居杭州宝寿寺,复受请重住雪峰崇圣禅寺。至元二十七年示寂,世寿八十五。遗骨奉归雪峰,于西庵建塔。遗有绝岸和尚语录一卷。[继灯录卷三、增续传灯录卷四、续灯存稿卷四]

  • 剑关子益

    剑关子益

    剑关子益,号剑关,剑州(今四川剑阁)人。嘉熙三年,入住隆兴兴化寺,继住隆兴云岩寿宁寺。咸淳元年,住福州西禅长庆寺。三年十二月卒。为南岳下二十世,临安径山无准师范禅师法嗣。门人编有《剑关子益禅师语录》一卷,收入《续藏经》。《全宋诗》卷三三○二录其诗一卷,多为偈颂赞语,如《寒山把蕉叶执笔赞》云:“吟诗吟未就,执笔且搜枯。欲写芭蕉上,依前一字无。”《偶成》、《题幽林寺》等篇亦不乏机趣。事迹见《语录》附《行实》。

  • 即休契了

    即休契了

    即休契了(1269~1351),元代禅僧,月江正印(1267~1350)同门。日本禅僧愚中周及(1323~1409)师父。生平履历不详。

  • 净慈慧晖

    净慈慧晖

    净慈慧晖(1097~1183)宋代曹洞宗僧。会稽(浙江)上虞人,俗姓张。幼年依澄照道凝剃发。二十岁参谒长芦寺之真歇清了。继学于天童山之宏智正觉,并嗣其法。历住补陀寺、万寿寺、吉祥寺、雪窦寺。于孝宗淳熙三年(1176),奉敕主持临安净慈寺。七年,退归雪窦寺。于淳熙十年示寂,世寿八十七,法腊七十五。赐号‘自得禅师’。遗有灵隐净慈自得禅师语录六卷。[嘉泰普灯录卷十三、五灯会元卷十四、联灯会要卷二十九]


    杭州净慈自得慧晖禅师,会稽张氏子。幼依澄照道凝,染削进具。甫二十,扣真歇于长芦,微有所证。旋里谒宏智,智举「当明中有暗,不以暗相遇。当暗中有明,不以明相睹」问之,语不契。初夜定,回往圣僧前烧香,而宏智适至。师见之,顿明前话。次日入室,智举「堪嗟去日颜如玉,却叹回时鬓似霜」诘之。师曰:「其入离,其出微。」自尔问答无滞,智许为室中真子,绍兴丁巳开法补陀,徙万寿及吉祥、雪窦。淳熙三年,敕补净慈。上堂:「朔风凛凛扫寒林,叶落归根露赤心。万派朝宗船到岸,六窗虚映芥投针。本成现,莫他寻,性地闲闲耀古今。户外冻消春色动,四山浑作木龙吟。」上堂:「释迦老子,穷理尽性,金口敷宣,一代时教。珠回玉转,被人唤作拭不净故纸。达磨祖师,以一乘法直指单传,面壁九年,不立文字,被人唤作壁观婆罗门。且道作么生行履,免被傍人指注去?衲帔蒙头万事休,此时山僧都不会。」上堂:「巢知风,穴知雨。甜者甜兮苦者苦。不须计较作思量,五五从来二十五。万般施设到平常,此是丛林饱参句。诸人还委悉么?野老不知尧舜力,冬冬打鼓祭江神。」上堂:「谷之神,枢之要。里许旁参,回途得妙。云虽动而常闲,月虽晦而弥照。宾主交参,正偏兼到。十洲春尽花凋残,珊瑚树林日杲杲。」僧问:「如何是正中偏?」师曰:「昨夜三更星满天。」曰:「如何是偏中正?」师曰:「白云笼岳顶,终不露崔嵬。」曰:「如何是正中来?」师曰:「莫谓鲲鲸无羽翼,今日亲从鸟道来。」曰:「如何是兼中至?」师曰:「应无迹,用无痕。」曰:「如何是兼中到?」师曰:「石人衫子破,大地没人缝。」上堂:「皮肤脱落绝方隅,明了身心一物无。妙入道寰深静处,玉人端驭白牛车。妙明田地,达者还稀。识情不到,唯证方知。白云儿灵灵自照,青山父卓卓常存。机分顶后光,智契劫前眼。所以道新丰路兮峻仍皾,新丰洞兮湛然沃。登者登兮不动摇,游者游兮莫[匆/心]速。亭堂虽有到人稀,林泉不长寻常木。诸禅德,向上一著尊贵难明。琉璃殿上不称尊,翡翠帘前还合伴。正与么时,针线贯通,真宗不坠。合作么生施设?满头白发离岩谷,半夜穿云入市廛。」上堂,举傅大士法身颂云:「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云门大师道,诸人东来西来,南来北来,各各骑一头水牯牛来。然虽如是,千头万头,秪要识取这一头。」师曰:「云门寻常干爆爆地,锥札不入到这里,也解拖泥带水。诸人只今要见这一头么?天色稍寒,各自归堂。」上堂,举风幡话。师曰:「风幡动处著得个眼,即是上座。风幡动处失却个眼,即是风幡。其或未然。不是风幡不是心,衲僧徒自强锥针,岩房雨过昏烟净,卧听凉风生竹林。」七年秋,退归雪窦。十年仲冬二十九日中夜,沐浴而逝。窆全身于明觉塔右。[摘自:五灯会元]

推荐作家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李怀民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