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石智朋

- 姓名:介石智朋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
- 出生地:福清(今属福建)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介石智朋,号介石,福清(今属福建)人。绍定二年,初住温州雁山罗汉寺。六年,移住临安府临平山佛日净慧寺。继住庆元府大梅山保福寺,历住香山孝慈真应寺、婺州云黄山宝林寺、平江府承天能仁寺、安吉州柏山崇恩资寿寺,晚年寓杭之冷泉,匾其室曰青山外人。景定间,住临安府净慈报恩光孝寺。为南岳下十八世,径山如琰法嗣。门人编纂其言行为《介石智朋禅师语录》一卷,收入《续藏经》。诗多参禅悟道之作,如《送雁宕庆藏主》云:“四十九盘飞鸟外,衲衣犹带宕云寒。豁开湖海烟波眼,枯木石头在雁山。”而如《听猿》云:“此心未歇最关情,那更猿声入夜频。”《惠山煎茶》云:“万壑松风供一啜,自笼双袖水边行。”也不乏闲情逸趣。《全宋诗》卷三二二八辑其诗为一卷。《全宋文》卷七六七七录其文。事迹见林希逸《介石智朋禅师语录序》、《五灯全书》卷五三。
介石智朋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苦炼
《苦炼》从酝酿到成书历时四十余年,尤瑟纳尔漫长的创作过程也堪称一部人生的炼金术。十六世纪初的欧洲,泽农出生于布鲁日首屈一指的富商家庭。他从未谋面的生父是来自佛罗伦萨的一位年轻教士,为了远大前程的召唤,断然割舍北方水城的短暂恋情。身为私生子,泽农是为教会长大的。然而二十岁时,他决定离家出走,到大千世界去探寻知识。他在三十多年里游历了大 半个世界,然后隐名埋姓回到布鲁日,在济贫院里为穷人看病。一桩与他几乎无关的僧侣风化事件令他的真实身份暴露,经世俗司法当局与教会的联席审判,泽农被判火刑。1569年2月,寒冬将尽的时候,泽农在临刑前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他出生的城市里死去。
清微元降大法
清微元降大法,撰人不详。书中所列清微派传承谱系,止于元初黄舜申,故应为元代道士编集。原书二十五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此书为宋元清微派道法汇编。全书内容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叙述道法源流,包括〈元始清微应运〉、〈师承集要宗会〉、〈道原〉等篇。本书宣称清微道宗上承元始、上清、灵宝、道德、正一诸派,而会于一。后半部汇集清微派各种道法,以雷法为主。包括清微通玄秘法、元始一炁神玄策法、上清摄山五雷法、西梵碧落五雷法、上清五元五雷法、清微龙光内法等,共计五十种。诸雷法皆先列本部雷神将帅之姓名、冠服及其相貌,然后列举本部雷法所用天经、玉章、灵药、神咒,并概述其功用。全书末附〈道法枢纽〉、〈清微道宗〉二篇。其中〈道法枢纽〉综述清微道法要旨,大略以先天之道为符法之本,以内修心性为书符行法之要。认为一念不生,万物俱寂乃道中之道,符图咒诀皆为末焉。道法无存想、无造作、无叱喝,无祝赞,唯以一点灵光通天彻地,以我之精神合天地万物之精神,精精相抟,神神相依,方能以符召神。本书融合道教内丹派及佛教禅宗、儒家理学心性修炼之说,标志道教符箓术在理论上达到完备的成熟。
创造
茅盾的第一篇短篇小说,1928年2月完成,最初发表于同年4月,《东方杂志》25卷8号,署名茅盾。先后收入大江书铺1929年7月出版的《野蔷薇》、天马书店1933年4月出版的《茅盾自选集》,及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3月出版的《茅盾文集》第7卷、1980年4月出版的《茅盾短篇小说集》。叙述父亲已死、且小有财产的青年君实要亲自“创造”一个半新半旧——继承中国五千年文化传统而又是解放了的女子——的理想夫人。但两年后,君实创造结束之日,也是他理想失败之时,夫人不辞而别。这是一篇通过谈妇女解放来谈中国社会解放的作品,证明了中庸之道的失败。说明被解放了的思想是束缚不住的,它将冲破一切阻拦,勇往直前。表明了革命虽失败,并且还会失败,但最后终于要胜利的信念。《创造》标志着写《幻灭》以后,茅盾第一次思想上的变化。在艺术上,茅盾构想用古典主义戏剧的“三一律”来试写小说:两个人物,在一个早晨,在一间房子里发生的矛盾。
重修曹溪通志
佛教史志。清真朴重修。八卷。是一部有关曹溪宝林寺(今称南华寺)的志书。据书前序称,此志是在万历“旧志”的基础上重修而成。“旧志”由明德清主持编修,成书于明万历二十七年至二十八年间(1599—1600)。清康熙十年(1671),韶州太守马元命时任南华寺住持的真朴“校辑”而成新志,即是书。全书分山川形势、古迹、建制规模、道脉源流、传灯人物、佛法提纲及王臣外护等七个部分,收集了慧能至憨山德清等南宗主要禅僧在曹溪活动的大量资料,对研究禅宗发展史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该志有清康熙刊本,道光十六年(1836)予以重刊。
成唯识论疏抄
成唯识论疏抄,十八卷,唐灵泰撰,日本基范题记(卷一),义晓题记(卷十二),缺卷九本、十三末、十五、十七。
玉耶经
全一卷。 东晋时,印度人竺昙无兰(梵Dharmaraks!a ?)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册。又称长者诣佛说子妇无敬经。乃叙说佛陀之在家护法给孤独长者须达(巴Sudatta )之媳妇名玉耶,依恃本家豪富而欠失妇德,佛陀应须达长者之请,讲说有关妇德之教示以晓喻玉耶,玉耶女闻教悔过,乃受十戒。本经将为人妻者分为七种(母妻、妹妻、师妻、妇妻、婢妻、仇妻、杀人妻)。意谓前五种受众人敬爱,名声高扬,为家庭繁荣之基础;后二种于未来将要遭受恶之果报。本经另有三种译本,一为玉耶女经,乃西晋时译,译者佚名。二为阿□达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三为增一阿含卷四十九非常品第九经(相当于巴利文增支部 VII.59 七妇经 Sattabhariya^),东晋僧伽提婆译(以上诸本均收于大正藏第二册)。又出三藏记集卷三安公失译经录中,有七妇经一卷,经名既与巴利本相合,且由玉耶经之排列次序观之,恐亦属此经之异译本。[法经录卷三、开元释教录卷二、卷三、卷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