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见如元谧

    见如元谧

    见如元谧,明末清初禅僧,俗姓胡,字閴然、见如,南城(今属江西)人。21岁随父于宝方寺谒慧经,即请出家,其父不许。遂走临川(今属江西)依金山铠禅师出家。次年复谒慧经,命充火头,一日推磨失手,有所省悟。后入金楼峰,闻蛙鸣彻悟。慧经寂,继主寿昌寺。著有《指据录》。(《五灯全书》卷六二、《江西诗征》卷九〇)

  • 荐福承古

    荐福承古

    荐福承古,饶州荐福承古禅师,操行高洁,禀性虚明。参大光敬玄禅师,乃曰:「只是个草里汉。」遂参福严雅和尚,又曰:「只是个脱洒衲僧。」由是终日默然,深究先德洪规。一日览云门语,忽然发悟。自此韬藏,不求名闻。栖止云居弘觉禅师塔所,四方学者奔凑,因称古塔主也。景祐四年,范公仲淹出守鄱阳,闻师道德,请居荐福,开阐宗风。僧问:「大善知识,将何为人?」师曰:「莫。」曰:「恁么则有问有答去也。」师曰:「莫。」问:「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如何是般若?」师曰:「黄泉无老少。」曰:「春来草自青。」师曰:「声名不朽。」曰:「若然者,碧眼胡僧也皱眉。」师曰:「退后三步。」僧曰:「苦。」师乃「吽吽」!问:「临济举拂,学人举拳,是同是别?」师曰:「讹言乱众。」曰:「恁么则依令而行也。」师曰:「天涯海角。」问:「一喝分宾主,照用一时行,此意如何?」师曰:「干柴湿茭。」僧便喝。师曰:「红焰炎天。」上堂:「夫出家者为无为法,无为法中无利益,无功德。近来出家人,贪著福慧,与道全乖。若为福慧,须至明心;若要达道,无汝用心处。所以常劝诸人,莫学佛法,但自休心。利根者画时解脱,钝根者或三五年,远不过十年。若不悟去,老僧与你入拔舌地狱。参!」【摘自:五灯会元】

  • 净伦

    净伦

    净伦,明代禅僧,俗姓康,字大巍,号竹室,昆明(今属云南)人。正统五年(1440),从太华山佛严寺无极和尚出家。天顺七年(1463),参浮山古庭善坚禅师,蒙其印证,为临济宗传人。成化元年(1465),于京都创建万福禅寺。声誉隆起,道风大振。晚年退居西轩之竹室,闭门读书。著有《竹室集》,并有语录行世。(《五灯全书》卷五九)

  • 机能

    机能

    机能(1618~?)明末临济宗僧。湖北黄冈人,俗姓康。字天则,号净善。幼投安国寺剃发,于杏岩受戒后,遍参南浙。礼谒龙池寺万如通微,而于道场山万寿寺之山翁道忞座下,深得其奥旨。后归义水,于语崎山筑庵而居三十余年。复闻山铎真在于华桂山(湖北)能仁寺开法,遂往谒而承嗣其法。寂年不详,仅知康熙十六年(1677)时,师年六十。著有天则能禅师语录一卷。

  • 蒋祈

    蒋祈

    蒋祈,宋元之际景德镇陶瓷名匠。生卒年,生平事迹不详。著《陶记》或称《陶记略》,是最早记述江西景德镇瓷业史的专著。书中对宋元时期景德镇烧制的瓷器品种、瓷税制度、销售市场等记录甚详尽。

  • 金蓉镜

    金蓉镜

    金蓉镜(1855-1929),字甸丞,号潜父,一号潜庐,又号香严。浙江秀水(今嘉兴)人。五岁时太平军攻嘉兴,父携其出逃。同治三年(1864)始返,其父出游山西垣曲为书记,乃由祖母抚育。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官工部主事,在军机处行走。二十七年,丁父忧归里。服阙,改官湖南,任靖州知州,治民峻刻,有酷吏之称。三十二年,为追查同盟会发动萍、浏、醴起义之谋,奉命酷刑严讯同盟会员禹之谟,并残杀之。后权彬州知州。辛亥革命后,自居遗老,一度供职通志局,与沈曾植交尤密。晚岁居上海。其前期诗不多作,改官湖南后,与王闿运、王先谦相唱酬,始“称诗湖湘”(朱孝臧《滮湖遗老集·序》)。后问诗于沈曾植,遂为“同光体”诗。所作喜用荒典僻故,险奥晦涩,暗寄遗老嫉时之思。钱仲联谓其“诗黔黑奥僻学《海日楼》,具体而微,《滮湖遗老词》,亦略如《曼陀罗寱词》,几堕恶趣”(《近百年词坛点将录》)。辛亥前有《潜庐全集》一三卷,(含《文钞》二卷、《诗集》四卷、《潜书》二卷、《痰气集》三卷、《衍微》一卷、《训俗常谈》一卷),辛亥后有《滮湖遗老集》四卷、《续集》四卷。生平事迹参见《潜庐文钞》、《滮湖遗老集》,张鸣珂《寒松阁谈艺琐录》,冯自由《丙午靖州禹之谟之狱》(《革命逸史》第二集)。

  • 觉浪道盛

    觉浪道盛

    觉浪道盛(1592~1659),明末曹洞宗僧。福建浦城人,俗姓张。号觉浪,别号杖人。十九岁,从瑞岩出家,参寿昌寺之无明慧经,为其法嗣,又师事东苑之晦台元镜,得其堂奥。万历四十七年(1619)开法于福州国观寺,其后历住江苏灵谷寺、湖北龙湖寺、江西寿昌寺、圆通寺。于顺治三年(1646),住持江苏天界寺,大振禅风。十六年示寂,世寿六十八。法嗣二十九人。师说法四十余年,有五十余座道场之语录,如天界觉浪禅师全录三十三卷、天界觉浪禅师嘉禾语录一卷等,别有著作如禀山忠公传、佛祖道流赞、传灯正宗、尊正规、洞宗标正等。[五灯全书卷六十三、正源略集卷三、续灯正统卷四十、摄山志卷三]

  • 金声

    金声

    金声(1589—1645年),明末抗清将领。字正希(又字子骏),号赤壁。休宁(今属安徽)人。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常留心古今兵法、营阵、战法的研究。二年十月,后金兵攻入大安口、进扰京畿。金上疏陈急务:群策群力,为国效命;加强通州(今北京通县)、昌平(今属北京)、天津防守,破格选拔将才。三年,以御史巡视陕西。十月,因病乞休。南明隆武元年(1645年),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授他为兵部右侍郎、右都御史,总督南直军务。此时,他在家乡仍操练乡勇,并发动民众抗清。八月,清军大举进攻徽州(今安徽歙县)。他采取声东击西、乘间出击战术,击杀众多。相持累月,终因寡不敌众,后为降吏黄澍所骗,战败被俘。十月就义于南京。著有《燕诒阁文集》10卷,后人编有《金正希集》行世。

  • 即非如一

    即非如一

    即非如一(1616~1671),明末清初黄檗宗僧。福建福清人,俗姓林。名如一。十八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崇祯十年(1637),从黄檗山隐元隆琦受菩萨戒,后游方历参长庆、朝宗、万如等禅林硕德。复还黄檗山,清世祖顺治四年(1647)为冬堂司,八年受隐元之印可,十一年(1654)隐元东渡日本,十四年春,与昙瑞等至日,寓止长崎崇福寺。与同地福济寺法兄木庵共同弘扬教法,时人称为二甘露门。日宽文三年(1663)访黄檗山万福寺之隐元,翌年归长崎,途次,适丰前小仓侯请,遂栖止其地,未久创建福聚寺,为开山第一世。八年让席予法嗣法云明洞,退隐长崎崇福寺,十一年书遗嘱及规条六则以戒弟子,泊然而入寂,世寿五十六。著有即非禅师全录二十五卷、佛祖道影赞等。[续日本高僧传卷五]

  • 济悟

    济悟

    济悟(1626~1687),清初临济宗僧。吴门人,俗姓费。号鹤峰。十二岁,从松陵罗汉寺之瑞芝光剃发出家。二十岁,依剖石弘壁受具足戒,参灵隐具,并嗣其法。康熙六年(1667),住持濮水福善寺,寻住浙江桐乡福寿寺。二十六年示寂,世寿六十二。嗣法弟子四人。著有鹤峰悟禅师语录二卷。

  • 焦玉

    焦玉

    焦玉,元末明初人。据史籍记载,元至正十五年(1355)在和州(今安徽和县)向朱元璋献所制火龙枪数十件,朱元璋令大将徐达试之,势若飞龙,洞透层革,朱元璋赞用此枪取天下如反掌,成功当封无敌大将军。今有题为永乐十年(1412)的《火龙神器阵法》、《火攻神器图说》、《火龙经》等军事著作署名焦玉之作。

  • 家颐

    家颐

    家颐,字养正,宋代四川眉县人,生活在北宋末年,曾为《礼记》作过注解,其他似无考。著有《子家子》。文中,作者主张“读书”、“教产”。在内容上,主张“积学”、“积善”结合,注重社会公德和遵纪守法的教育。在做人上,主张“为当代人作贡献”,“为后人做楷模”,倡导做一个品德高尚,有所作为的人。更重要的是,作者综合“性情、志向、才能、士气、过失”五个方面的教子重点于一体、提出“德智并重,优劣互补”,力主把子女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

  • 窦杰

    窦杰

    窦杰(1196—1280),金元针灸学家。初名杰,字汉卿,后改名默,字子声,广平肥乡(今属河北)人。生活于1196~1280年。元攻金时,被俘得脱,避兵河南,尊蔡州(今河南汝南)名医李浩学“铜人”针法,由此而妙于针术。后北归大名(今属河北),讲求理学。晚年仕元,封太师,其针灸学术重视经络,辨识标本,擅长补泻手法,对子午流注、灵龟八法、飞腾八法等颇有心得,卒年85岁,封魏国公,谥号文正公(一作文贞公)。著《针经指南》、《铜人针经密语》等书。《元史》有传。

  • 净挺

    净挺

    释净挺(1615-1684),号俍亭,俗姓徐氏,名继恩,字世臣,初号逸亭居士,浙江仁和(今属浙江杭州市)人,十岁能文,稍长补诸生,擢茂才异等,中崇祯十五年(1642)鄕试副榜,福王时(1645)举明经第一,曾为文讥刺马士英乱政,险被逮,由是绝意仕进,常从方外之游,先后受到过宗会石雨老和尚、愚庵三宜明盂老和尚、金陵大天界寺觉浪道盛禅师等人的指导,于参禅、研教皆获进益。清顺治十八年(1661),事父母大事已毕,乃出家为僧,从愚庵三官明盂受具足戒,康熙三年(1684)钱塘县令慕天颜请住河渚云溪寺,故世称云溪大师,著述今存者有《阅经十二种》、《云溪俍亭挺禅师语录》十八卷、《漆园指通》三卷等。

  • 贾铭

    贾铭

    贾铭,元养生家。字文鼎,号华山老人。海昌(今浙江海宁)人。尝官万户,入明已百岁。明太祖召问颐养之法,曰“要在慎饮食”。谓饮食借以养生,如不知物性反忌,则养生者亦未尝不害生。因进《饮食须知》八卷,选饮食物二百五十余种,简述性味宜忌。后辑刊入清周学海《学海类编》。内容与明代薛己、汪颖之《食物本草》多同。今人对此书是否为贾所撰尚有异议。

  • 蒋宝素

    蒋宝素

    蒋宝素(1795-1873年),清代医学家、史学家。字问斋,号帝书。镇江人。生于医生世家。17岁时攻读医书,承其父椿田之学,又从同里名医王九峰学,尽得其传。中年勤于著书,曾将《椿田医话》、《王九峰医案》两书相互参证,再以己意阐析,撰成《医略》81卷。先刻13卷,题书为《医略十三篇》,附关格证、人迎脉辨两篇,尤精详切用。道光十三年复刊《医略稿》67卷。又以其40余年临证经验撰成《问斋医案》5卷。于治痰,颇多创见,云:“痰本津液系血之所化,必使血液各守其乡,方为治痰大法。若但攻痰,旋攻旋化,势必攻尽血液脂膏而后已。”提出治痰“十补一清”、“剿抚互用”诸法。又撰《伤寒表》、《证治主解》、《医林约法三章》各一卷。于经史研读亦勤,著有《儒林正记》24卷及《诗略》、《文略》、《史略》、《游略》等。咸丰年间曾避居江北。同治十二年返回镇江居住。79岁卒。

  • 江之兰

    江之兰

    江之兰,清初医家。字含徵。歙县(今属安徽)人。生平欠详。撰《医津一筏》(又作《医经筏》、《内经释要》)一卷,书凡十四篇,据《内经》分条疏论,以说理较精,措辞简明见称。

  • 吉益东洞

    吉益东洞

    吉益东洞(1702~1773),名为则,字公言,通称周助。日本江户时代中期的古方派医家。生于广岛。本姓富山。19岁时从能津祜顺学习金疮产科,后自学古医方。1738年移居京都开业行医,改姓吉益。1747年移至东洞院街,吉益名为东洞即是从这条街名来的。


    他提出“万病一毒”论,认为一切疾病其实质都是由后天产生的一种毒所引起的,而病状之所以千差万别乃是由于毒之所在部位不同所致。因而他的治疗原则是以毒攻毒,激烈反对后世派的温补疗法。并提出“死生非医之所与,尽人事俟天命而已”的宿命论主张。吉益东洞虽欲复张仲景之古,却反失《伤寒论》之真意,虽欲迈向实验科学,却反陷于臆测空想的泥坑中。他的“万病一毒”论自然不为人们所接受,而且遭到强烈的批驳。于是,其子吉益南涯提出了“气血水”论,说东洞所谓的毒,实指身体阴阳的乖常,其本身虽无形,但乘有形之气血水而表现出来。名为发展东洞之说,实则抽筋拔骨,全面恢复了传统的理论,以求解脱吉益东洞“万病一毒”论的困境。吉益东洞认为腹是万病之所宿,毒之所在,故特别重视腹诊,从而促进了腹诊法的发展。


    吉益氏在学术上颇多建树,一生著作颇多,有《方极》一卷、《类聚方》一卷、《医事或问》二卷、《药征》三卷、《古书医言》四卷、《东洞先生遗稿》三卷、《医方分量考》一卷、《方选》一卷、《丸散方》一卷、《医断》一卷、《建殊录》一卷,其中尤以《类聚方》和《药征》流传最广。

  • 净觉

    净觉

    净觉(683~750?)唐代禅僧。俗姓韦,为唐中宗庶人之弟。虽受恩泽预将为侯,却遁而乞食,入太行山剃发受具足戒,居某禅师之旧兰若,猛虎舐足、毒蛇熏体,或山神献果、天女散花,亦未尝喜惧。曾师事北宗禅之神秀,神秀示寂后,闻东京有玄赜者,即随从亲受指导,律仪周密,深解经典。尔后于太行山灵泉谷撰楞伽师资记,复住长安大安国寺。入寂后,荼毗于少陵原赤谷兰若。王维撰有大唐大安国寺故大德净觉师塔铭(收于全唐文卷三二七)。师致力于阐明北宗禅之祖统,著有注般若心经,入室弟子踰七十名。[楞伽师资记序(胡适,收于校刊唐写本楞伽师资记)、禅宗史研究(宇井伯寿)]

  • 戒环

    戒环

    戒环,宋代僧。越(浙江绍兴)人。住温陵开元寺,世称温陵大师。宣和年间,撰妙法莲华经解二十卷,以阐扬天台奥意。又精通贤首大师法藏之华严教旨,宏扬讲说,多所开发,撰述宏富。

  • 贾凫西

    贾凫西

    贾凫西,明末清初文学家。名应宠,字思退,一字晋蕃,号凫西、澹圃、木皮散客。曲阜(今属山东)人。明贡生。崇祯十二年(1639)任固安县令,擢部曹、刑部江西清吏司郎中。辞官归里后不久,明亡。清顺治八年(1651)以旧职录用,数月后,即引病乞归。贾凫西天性豪放,长于著述,为文敏捷,不加点窜。尤“喜说稗官鼓词”,不仅“说于市肆”,而且“说于诸生塾中,说于宰官堂上,说于郎曹之署”(孔尚任《木皮散客传》)其愤世嫉俗之情,常借鼓词以发泄。晚年悲愤愈深,佯狂愈甚,竟不容于乡里,于是移家滋阳,闭门著书数十卷以终。贾凫西最著名的著作是《木皮散人鼓词》,其中的《历代史略词鼓》演说从盘古开天辟地到明朝末年的历史,作者通过许许多多的历史故事直抒愤懑不平的胸怀,他揭露了封建社会不合理不平等的现象:“忠臣孝子是冤家,杀人放火享荣华;太仓里的老鼠吃的撑撑饱,老牛耕地倒把皮来剥!”揭露了统治者争名夺利的丑恶本质:“从古来争名夺利的不干净,教俺这老子江湖白眼看!”他认为就是尧、舜这几位历来被称为仁德爱民的圣王其实也都是从个人利益出发才转让天下的。他还揭露了封建道德观念的虚伪性。这些方面,均反映出作者的叛逆思想和批判精神。在艺术上,其鼓词表现出剪裁精当,善于讽刺,语言诙谐泼辣,富于生活气息等等特点,但也存在着故事情节不够完整,人物形象不够鲜明等等不足。然而瑕不掩瑜,正因为其鼓词具有较高的思想艺术成就,因此才受到人们广泛的喜爱。有人称它是“神工鬼斧之笔”(卢氏慎始基斋精刻本《木皮鼓词》中醉溪道人识语)有人甚至说它堪与屈原、杜甫作品比美(见潍县和记印刷局铅印本《木皮子传》中统九骚人序)。应该说,贾凫西的鼓词对我国民间说唱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中国文学史上应占有适当的地位、除鼓词外,贾凫西还著有《诗纲》和《澹圃恒言》4卷,前者是关于《诗经》的简单论纲,学术价值不大。后者前3卷为随笔杂著,文学价值也不高,第4卷是《澹圃诗草》,收诗158首,思想艺术成就也无法同其鼓词相比。

  • 江瓘

    江瓘

    江瓘[guàn](1503-1565年),明代医家。字民莹,南直歙县篁南(今黄山市屯溪区屯光镇南溪南)人。初学儒,因母丧而家贫,益发愤攻读,然终不售于科场,转而求生计于经商,尝补县诸生。因自身多病而求治不效,遂自学医术自疗,久之而竟成名医。因有感于“博涉知病,多诊识脉”之古训,遂摘录古往今来治验医案,分门别类加以摘录,意在“宣明往范,昭示来学”,经二十余载乃未能成书,瓘已辞世。其子应宿继其业。完成宿愿,编成《名医类案》一书,分二百另五门,录自汉至明之各家医案,间附以评说,颇得后代好评。现有多种版本行世。嘉靖三十一年(1552)《名医类案》初稿成,未刊行。其子应宿走遍大半个中国,博采名医验方,历时19年,五易其稿,使《名医类案》12卷刊行于世。是书上采扁鹊、仓公、华佗诸家,下讫元、明诸名医验案,分205门,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各科,既忠实于原始资料,又随附评论。是我国第一部总结历代医案的医学名著。

  • 戒显

    戒显

    戒显(1610—1672),明末清初禅宗临济宗僧人。具德弘礼弟子。江苏太仓人。据《宗统编年》卷三二等载,俗姓王,俗名瀚,字原达,号悔堂,法字愿云,别号晦山、罢翁、黄梅破额等,世称“晦山戒显”。明诸生。复社成员。知州钱肃乐延为西宾。崇祯十七年(1644年)甲申之变后弃诸生。明亡后弃儒为僧,于南京宝华山剃度,受具足戒。参弘礼而得法,为其法嗣。清顺治二年(1645年)师三昧律师为僧,嗣法于灵隐弘礼,为临济密云悟三传。曾主持甫里海藏庵,卒于庐山归宗寺。戒律精严,忠义为人所敬。与顾梦麟友。工书画。通易学,诗文与吴伟业齐名。校《梵网经直解》永为定本。学问渊博,化行江楚,名望甚高。虽身在空门,但心向故国,悲愤激烈。曾赋诗赠陆世仪,云:“一别廿年久,归逢非偶然;头颅悲各异,肝胆喜同怜。劫火未应熄,浮生宁苟全;何时上庐岳,携手白云巅。”著有《观经疏钞》《禅门锻炼说》《云居山志》《枝东杂著》《晦山语录》《王瀚集》等。

  • 计楠

    计楠

    计楠(1760-1834),清医家。字寿桥,一作寿乔,号甘谷外史。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博雅工诗,嘉庆五年(1800年)曾任儒学教官之职。自学成医。上自张仲景,下迄张景岳、喻嘉言、叶天士诸家,均悉心探究,撷其所长。精谙医理,擅长妇科,临证善用补法。尝以妇女多郁症,产后虚而多挟瘀,故临床亦善以逍遥散与生化汤等灵活化裁,其自拟安胎饮及其加减法,尤有新意。临证二十余年,危殆者十愈七八。著《客尘医话》三卷(1803年),论治妇科经验,于杂证、喉痧亦多卓见。此书后与张介宾《质疑录》、宁一玉《按部分经录》、张泰《类伤寒集补》合刊为《一隅草堂医书》(1893年)。

  • 金涓

    金涓

    金涓(1306—1382),元代诗文家。字德原, 号青村,义乌(今属浙江)人。原姓 刘,故又称刘涓。早年受经于许谦, 学文于黄溍,博通经籍,卓识过人。 受到虞集、柳贯推许,举荐于朝,但 辞而不就。与宋濂、王祎同出黄溍 门下,交往密切。入明,坚拒州郡举 荐,教授乡里而终。有《湖西集》、 《青村集》,共四十卷,久已亡佚。明 嘉靖年间,六世孙金魁搜求遗稿,编 为《青村遗稿》一卷,刊行于世。《元 诗选·二集》选诗六十八首。金涓 是元代遗民,终生未仕。宋濂曾评 金涓说:“先生气雄而言腴,发为文 章,尤雅健有奇气,又不但长于诗而 已。”(《跋金德原和王子充诗后》)其 文《青村遗稿》仅存一篇,诗受南宋 以来江湖派诗风影响。生平事迹见 郑柏撰《青村先生小传》、王可宗撰 《祭青村先生文》(均见《青村遗稿》 卷首)、《金华贤达传》卷一一、《元诗 选·二集》小传。

推荐作家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李怀民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