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黄彻
黄彻(1093—1168),字常明,号太甲,晚号巩溪居士,行元十七。南宋兴化军莆田县人。宋哲宗元佑八年八月十五日生。宋进士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副使谥文正黄中庸长孙、宋特奏进士侍御史长春令黄偊长子,游洋龙溪令黄龙兄。宋兴化军莆田(今属福建)人,北宋宣和进士。历辰溪县丞、沅州军事判官、嘉鱼令、知平江县等,忤权贵弃官归里。宋孝宗乾道戊子年九月廿一日卒,年七十五。以子黄府贵,诰赠光禄大夫太师。宋乾道四年(1168)二月,黄彻论诗主张作诗,其去取以“辅名教”、“存风雅”为准绳;以风教为本,不尚雕琢。
黄彻在中国古代文学诗话中占据了独特而重要的位置。著有《巩溪诗话》十卷存世,《四库全书》有载。 按:黄彻弃官寓居兴化莆田巩溪的五年间,写成《巩溪诗话》十卷。宋乾道四年(1168)九月,陈俊卿在拜相前夕为之作序。黄彻早已去世矣。陈俊卿在《序》有云:“公少负才,取名第,宰剧邑,藉甚有能声。一旦当路轩不得,弃官而归,优游里闬,其中然,未尝戚戚于外物,而其用志不衰如此”。又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云:“彻论诗大抵以风教为本,不尚雕华,然彻本工诗,故能不失风人之旨,非务以语录为宗,使比兴之义都绝者”。《诗话》版本较多。有《学海类编》本、《历代诗话续编》本、《七子话话》本、《说郛本》(不全)、《诗人玉屑》本(部分条目)、清乾隆甲申吴城抄本、吴兴抱经堂曹岱抄本,还是以清乾隆《知不足斋丛书》本最佳。
-
何瑭
何瑭(公元1474年—1543年)明哲学家。字粹夫,号柏斋。世称柏斋先生,是明代正德、嘉靖年间的一位著名学者。怀庆武涉(今属河南)人。弘治十四年(1501年)何瑭中河南乡举第一,为解元。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改庶吉士,时年29岁。曾因得罪刘瑾,辞病归。后又历官开州同知、工户礼三部侍郎等,官至南宋右都御史。卒后封赠礼部尚书,谥号文定。论学以格致为宗,处世以躬行为本,笃行励志。生于明宪宗成化十年,卒于世宗嘉靖二十二年,年七十岁。
批评周敦颐的“古极图说”中阴阳动静的理论“立论混而无别”,张载的“太虚即气”理论“以意见窥测而未至者也”(《阴阳管见》)。以阴阳解释世界,“造化之道,合言之则为太极,分言之则为阴阳”,“阳动阴静,阳明阴晦,阳有知阴无知,阳有形阴无形,阳无体以阴为用,阴无用待阳而用。二者粗合,则物生;相离,则物死。”(同上)反对王廷相的“鬼神无知觉灵应”说,认为人的知觉感应,乃“人心之神也”(同上),而心之神又出于造化之神,不能因其无形声可验即谓之无。反对湛若水的“存心”说,“甘泉以存心为主,予以格物致知为先。非存心固无以为格物之本,物格知至,则心之体用益备。”(《柏斋集》卷二)强调圣人之道以修齐治平为当务之急,反对空谈性命,“徒从事于记诵词章者,既不可道,而所谓道学者,又多用心于性与天道之间,及存心养性之说”,名虽可观,实于修齐治乎无补(《儒学管见》)。主张发之以诚,主之以正,“行修齐治平之道,诚行其善而玄其恶者也。”(同上)这些论述,是他“学与政非二道,学以政为大”(同上)思想的进一步展开。反对道学家舍利以言义,注重理财,认为“财用之盈虚系民生之休戚,而国家之安危治乱从之,是不可忽也”(《柏斋集》卷一)。提出士人和官吏应多经实事多磨炼,不能只停留于官位经典,强调要改善老百姓的生活状况。何瑭的这些思想在当时引起强烈反响,受到王阳明、王廷相等哲学家的重视。著有《柏斋文集》 、《阴阳管见》、《乐律管见》、《儒学管见》、《医学管见》、《兵论》等。
-
何光远
何光远(约公元936年前后在世),字辉夫,东海(今江苏连云港)人。五代后蜀后主广政初,官普州军事判官,撰《聂公真龛记》。著有《鉴诫录》一○卷,录唐至五代时遗闻逸事,以有关蜀地者居多。其中多记诗歌本事及俳谐故事,所录诗多为《全唐诗》所失收。全书凡六十六则,每则各以三字标题。今有《知不足斋丛书》本、《四库全书》本。《全唐诗》卷八六四明月潭龙女下收何光远与之赠答诗四首,出《万首唐人绝句》卷六八引《宾仙传》,疑出后人附会。《十国春秋》卷五六有传。
-
何薳
何薳(1077-1145)宋代作家。字子远,又作子楚。浦城(今属福建)人。其父何去非仕于神宗朝,也是因为苏轼推荐为官。为人耿介,唯东坡赏识他。何去非去世后,葬于浙江富阳韩青谷,何薳卜筑于此地,以保护先茔,自号韩青老农。他大概生活于宋哲宗、徽宗、钦宗时期,人称“东都遗老”,南渡后尚存。其父为徐州学官时,薳得从陈师道学,又诵习苏轼文,故学有本源。他才艺出众,因见章惇、蔡京等相继掌握国柄,时事日非,遂不仕,寄情于山水之间,隐于韩青谷,好为青麻短制,时曳曲謦于林莽之中,步登高峰,以望江潮,因而吴中人把他比作和靖处士林逋。绍兴十五年卒,年六十九。
何薳知识渊博,见多识广,擅长于诗歌,对琴艺亦颇有造诣。但他的诗大多散失,仅《宋诗纪事》及笔记、诗话等所录一鳞半爪而已,未足窥其风格。他著有《春渚纪闻》10卷,是宋人笔记中传世的重要著作,所记录的大多是宋代的遗闻佚事。因为他的父亲何去非曾受苏轼赏识而推荐得官,因而在《春渚纪闻》中,专列《东坡事实》1卷,记述东坡遗闻佚事,又如《诗词论略》一节,收录唐宋诗人吟诵的诗句,间附己意,也是很好的诗话补充材料。
-
黄朝英
黄朝英 (生卒年不详),宋代作家。字士俊。建州(福建建瓯)人。绍圣中举子,政和、宣和中6试礼部不利。相传曾受业于王安石。他有《缃素杂记》10卷,内容涉及靖康时事,又称《靖康缃素杂记》,知黄朝英至靖康时或南渡后尚存。《缃素杂记》是宋代笔记中的重要著作,也是研究宋代考据学发展递变的第一手资料。此书在南宋时,就引起学者的重视,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就以之与《学林新编》、《艺苑雌黄》并称。后代学者称述此书的更多,以至《四库全书总目》将其与沈括《梦溪笔谈》、洪迈《容斋随笔》媲美。此书本为10卷,记事200条,经明人删削,虽存10卷,但仅有90条。今有吴企明校点本(中华书局1986年5月版)计120条,最为完备。
-
何溥
何溥(公元922—1019),字令通,号潜斋,晚号紫霞老人,北宋初年,南唐国师何溥,因得罪皇帝遭贬至海宁县县令,今(休宁县)县令,唐代益昌县令何易於第五代孙子,其祖从庐江迁居河南颍阴县(今属漯河市)。
中国古代著名风水大师,罗盘的鼻祖《休宁县志》有记载称:“凡徽人葬地之善者,多为何国师所扦。”何令通的风水术一直在徽州传承。如婺源济溪的游氏家族,即“得舅氏国师何令通青囊之学”,历代均出过不少著名的风水师。明代游元礼还曾于“永乐初应诏卜天寿山陵,优赐还山”。而何国师后人徽州著名的风水大师何可达,正是世界文化遗产地——黟县宏村明永乐年间改造村落环境、构建村中水系的全盘规划者以及歙县的唐模的全盘规划者。徽州人对风水的追求以及风水师的层出不穷,为罗盘提供了广泛的市场需求和技术指导,万安罗盘业应运而生。
-
黄休复
黄休复,北宋初年书画鉴赏家、画家。生卒年不详。字归本,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博学善画,以人物画名世。久居成都,与蜀地文人李畋、张及、任玠及画家孙知微、童仁益等为友,收藏书画“盈缣溢帙”。好道术丹药,所居自号“茅亭”,有《茅亭客话》十卷行世。复将唐、五代至宋初的蜀地画家及绘作编为三卷,加以品评,名为《益州名画录》,李畋于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序于篇端。
《益州名画录》又名《成都名画录》,收编了唐肃宗乾元初年至宋太祖乾德年间(758~967)蜀地画家孙位至丘文晓等五十八人的小传及作品,并以“四格”为标准排列画家位次,逐一予以评介。唐代张怀瓘《书断》以“神、妙、能”三品评介书家,李嗣真《书品》增以“逸品”,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合两家之说,定“神、妙、能、逸”四品用于评画。黄休复则将朱景玄“四品”改称“四格”,把居于四品之末的“逸格”摆到首位,透露出从北宋开始的文人画逐渐抬头的消息。
黄休复具体阐明了“四格”的含义:认为“画之逸格,最难其俦。”因为它“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人意表。”可知“逸格”是指无法而有法,笔简而形具,自然天成,意趣出常的作品,认为“神格”应该是“应物象形,其天机迥高,思与神合,创意立体,妙合化权,非谓开厨已走,投壁而飞。”可知“神格”是指形神兼备,立意新奇,物我交融,活灵活现的作品,认为“妙格”应该是“画之于人,各有天性,笔精墨妙,不知所然。若投刃于解牛,类运斤于斫鼻。自心付手,曲尽玄微。”可知“妙格”是指得心应手,笔精墨妙,能够自抒情性的作品,认为“能格”应该是“画有性周动植,学侔天功,乃至结岳融川,潜鳞翔羽,形象生动者。”可知“能格”是指勤学苦练,功力深厚,能够生动表现物象的作品。黄休复崇尚“逸格”的审美倾向反映了宋代文人画与院体画不同审美观的争斗及文人画审美观逐渐上升的趋势。后来宋徽宗赵佶对“四格”加以更变,改为以“神、逸、妙、能”为顺序的评画标准,但至南宋,邓椿等人又重新沿用黄休复的“四格”,肯定黄休复将逸格“首置之为当也。”
-
韩拙
韩拙,宋画家。字纯全,号琴堂,晚署全翁,南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宣和(1119—1125)初授曾官画院祗侯、忠训郎。毕生工画。善画山水窠石。在绘画美学思想上,强调绘画造型的审美特点,有别于书法,提出“书本画也,画先而书次之”的观点。认为“文能叙其事,不能载其状,有书无以见其形,有画不能见其言”。指出书法和绘画各有其界限,反映其相通与相异之处,故“存形莫善于画,载言莫善于书,书画异名而一揆也”。其审美功能决定其社会功能,认为“夫画者,伏羲氏画八卦之后,以通天地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山水纯全集·序》)。要求画家创作山水画,必须遵循古代审美法则和面对自然进行写生,才能懂得山水画的真谛。指出:“画若不求古法,不写真山,惟务俗变,采和虚浮,自为超越古今,心以目蔽,变是为非,此乃懵然不知山水格要之士。”(《论山》)强调笔墨为山水画的造型决定因素,人作为审美主体应当善于把握笔墨审美技法的秘密,区别其不同审美功能,再配合以山水画自身的审美规律,才能达到创作自由的境界。提出“夫画者,笔也,斯乃心运也。索之于未兆之前,得之于仪则之后。默契造化,与道同机。握管而潜万象,挥毫而扫千里。故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从笔墨而成”。又说:“凡未操笔,当凝神着思,豫想目前,所以意在笔先,然后用格法挥之,可谓得之于心,应之于手也。”(《论用笔墨格法气韵病》)反映其注重审美主体的立意和中国山水画的具体审美特点的结合,强调传统的“气韵”审美范畴,认为“凡用笔,先求气韵,次采体要,然后精思。若形势未备,便用巧密精思,必失其气韵也。”(同上)在审美鉴赏上,提出“先看风势气韵,次究格法高低”的原则,强调容心神善,精通博览,才能识得真正艺术之美。要求善于辨别古代作品的各种风格: 即“画有纯质而清淡者,僻浅而古拙者,轻清而简妙者,放肆而飘逸者,野逸而生动者,幽旷而深远者,昏暝而意存者,真率而闲雅者,冗细而不乱者,重厚而不浊者”(《论观画别识》)。其观点对中国山水画美学有很大影响。著作有《山水纯全集》。
-
韩彦直
韩彦直(公元1131—?年)字子温,南宋延安肤施(今陕西延安)人,韩世忠长子。政治家、农学家,对柑桔的培养种植深有研究。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进士及第,历任太社令、光禄寺丞、工部侍郎、司农少卿、左中奉大夫、工部尚书、温州知州、敷文阁学士、户部尚书、显谟阁学士等职,多有起伏。彦直为官时提出过多种政策,并向皇帝上奏过许多建议。其中不少建议受到皇帝重视。他在柑桔之乡—温州(又名永嘉)任知州时,著有《永嘉桔录》(三卷)。《永嘉桔录》中记载了当时的27个品种的柑桔,其中有柑8种,桔14种,橙5种,书中还讲了柑桔的种植方法,内容非常详实。此书是一部现存的世界上最早的柑桔专著。晚年,韩彦直潜心学问,搜集宋以来的史事撰成《水心镜》一书,全书167卷。去世后,皇帝赠其爵位为蕲春郡公。
-
嵇含
嵇含(公元262年—306年)西晋文学家,植物学家。字君道,自号毫丘子。谯郡铚(安徽宿县西南)人。嵇康侄孙,嵇绍从子。好学能属文。举秀才,除郎中。性格刚直。时弘农王粹以贵公子尚公主,馆宇甚盛。图庄子于室壁,广集朝士,使嵇含为之赞。嵇含认为“载退士于进趣之堂,可谓托非其所,可吊不可赞”。于是反为吊文,援笔立成,文不加点,对“野无讼屈之声,朝有争宠之叹,上下相陵,长幼失贯,于是借玄虚以助溺,引道德以自奖”的时尚作了辛辣的讽刺。历任征西参军、骠骑记室督、尚书郎等职。永兴元年(304)为范阳王召为从事中郎,不久授振威将军,迁襄城太守。后依镇南将军刘弘,受到上宾之礼,表荐嵇含为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未行。永兴三年(306),刘弘去世,嵇含为怨敌郭劢所杀,卒时年仅四十四岁。怀帝即位,谥号宪。《隋书·经籍志》著录嵇含有文集10卷,已佚。还著有《南方草木状》。今存诗文见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7)和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晋文》卷65)。完整的诗有2篇。《悦晴》描写雨后景色,是今存较早的通篇写景的五言诗。
-
黄维翰
黄维翰(1867~1930)近代东北民族史学者。字申甫。江西崇仁县(一说湖南长沙)人。汉族。清末乙未年(1895)进士。曾任陆军部主事、候补直隶州知州。光绪三十三年(1907)底,任黑龙江呼兰府知府。宣统二年(1910)初,转任龙江府(治今齐齐哈尔市)知府。因敢于直言,反映民众一部分饥苦实情,一直未被清廷重用,调任后仅8个月,就被夺官。后居故里,从事著述,1931年卒。在东北任职期间,他极注意东北地方史和民族史资料的搜集和研究,先著《呼兰府志》,后又撰《黑水先民传》、《渤海国记》2书。《呼兰府志》为第一部呼兰地方志书,凡12卷,约18万字,从地理、政治、财赋、交通、外交、祠祀、学务、武事、人物、礼俗、物产、艺文等12个方面,较全面地叙述了呼兰地区从古代至清末的历史沿革,从中可看到东北历代诸少数民族在这一地区的活动。《黑水先民传》,是一部从历史文献中辑录编撰的黑龙江地区著名历史人物传记。《渤海国记》是其晚年之作,“稿本粗具”后死去,由鲍奉宽为之整理补缺,经王晋卿审定,金毓黻作校后问世。该书对渤海国历史作了较全面的叙述,比此前唐元素(宴)的《渤海国志》和朝鲜徐相雨的《渤海疆域考》取材更全,并首次考得渤海末王大諲譔之前尚有大玮㹠一王,使渤海王世系恢复了原貌。
-
洪皓
洪皓(1088年11月28日——1155年11月16日)字光弼,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北宋政和五年(1115)进士。宣和中,为秀州(治今浙江嘉兴)司录。秀州闹大水,百姓很多失业,他组织大家以织布自救。浙东运米从他的城下过,洪皓邀请郡守留住,郡守不同意,洪皓说:“愿以自己一身换十万人的命。”人们都感之切骨,外号叫他“洪佛子”。其后,秀州的军队叛变,纵掠郡民,没有一个得脱,只有过洪皓的门口时说:“这是洪佛子的家。”不敢冒犯。高宗建炎三年(1129),擢徽猷阁待制,假礼部尚书,命为大金通问使。适逢淮南骚乱,以知泗州,兼任淮南、京东等路抚谕使,羁縻李成,至境而还。寻出使金国,留太原一年,完颜宗翰(粘罕)逼仕伪齐刘豫,不从,被流放冷山(约在今吉林农安以北),历尽艰辛,复徙燕京,被金人羁留十五年,屡加威逼利诱,始终不屈。从建炎三年(1129)洪皓出使金国至绍兴十三年(1143)金熙宗获子大赦天下得以返回南宋。与张邵、朱弁同归宋,除徽猷阁待制,提举万寿观兼权直学士院。出知饶州,遭秦桧党羽诬陷,责濠州团练副使,英州安置。居九年,复朝奉郎,徙袁州,至南雄州卒,年六十八,谥忠宣。
洪皓强记博览,书无所不读,虽食不释卷,在北地尝作诗千篇,北人抄写诵习,广为流布(《皇朝名臣言行续录》卷五)。现存诗词多作于被拘囚之时,就中以自明心志与怀念故国家乡之什最为感人。如《过穷头岭》“致命欲见危,委质复何悔”,《再寄孙文》“见危讵敢惜馀年,若欲全生义则骞”,均表现诗人临危不惧、舍生取义的精神品质。其馀如《思归》、《都亭驿》、《念母》诸诗也无不蕴含着家国黍离之情。其词以赋梅花为多,借咏梅寄托对南方故国的思念。《江梅引》四首尤为动人,以致北方士人争相传诵,(《容斋五笔》卷三),清王奕谓其铁面柔肠,不减宋广平之《梅花赋》(《历代词话》卷七)。其馀词如《临江仙》(冷落天涯今一纪)、《浣溪沙》(南北渝盟久未和)等亦为此类抒怀之作。著有《春秋纪咏》三十卷,诗凡六百馀篇(《宾退录》卷二),又有《帝王通要》、《姓氏指南》、《金国文具录》等书,均已佚。今存者仅《鄱阳集》及《松漠纪闻》二种。《鄱阳集》原为十卷,为其在北方时所作诗文集,原集已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出,重编为四卷;《松漠纪闻》二卷,记录其出使北方时事,今存明初刊本、《四库全书》本。《全宋词》第二册收其词二十一首。《全宋诗》卷一七○一至一七○三录其诗三卷。《全宋文》卷三九二五收有其文。事迹见《宋史》卷三七三本传。清人洪汝奎编有《洪忠宣公年谱》一卷。
-
慧开
慧开(1183~1260)号无门,俗姓梁,杭州(今属浙江)人。幼出家,广习经论。及长,于南峰石室独居禅思,六年后,忽有省悟,遂出礼谒诸山尊宿,得法于万寿寺月林师观禅师,为临济宗传人。从天龙肱和尚受业,继谒月林观于万寿。嘉定十一年,初住湖州报国禅寺。历住隆兴府天宁寺、黄龙崇恩寺、平江府灵岩显亲崇报寺、隆兴府翠岩广化寺,再住黄龙崇恩寺、镇江府焦山普济寺、平江府开元寺、建康府保宁寺。淳祐间,还里居西湖北山,奉旨入宫演法,赐号佛眼,就居地开山建护国仁王寺。景定元年卒,年七十八。为南岳下十八世,月林师观禅师法嗣。有《无门慧开禅师语录》二卷、《禅宗无门关》一卷,均收入《续藏经》。《全宋诗》卷二九九七至二九九九辑其诗为三卷,多为偈颂、颂古、赞语,他诗如《题壁间水波观音》、《懒牛》、《裁缝》等,亦有禅趣。其文收入《全宋文》卷七四一○。事迹见《语录》末附《行实》、《补续高僧传》卷三。
-
洪楩
洪楩,字子美,明嘉靖间钱塘人。荫詹事府主簿,余事校刊。朱睦《万卷堂书目》著录有《洪子美书目》,可知其藏书之富。所居曰“清平山堂”,曾以此堂名刊刻《夷坚志》、《唐诗纪事》、《绘事指蒙》和《清平山堂话本》等书。
其祖父洪钟,成化十一年(1475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其父洪澄,正德五年(1510年)举人,官至中书舍人,翰林院侍制。他继承先祖书香门第的遗业,在其祖父洪钟“两峰书院”的基础上,购书藏书,扩大规模,在杭州城南的仁孝坊(俗称清平巷)构筑了“清平山堂”。后成为明嘉靖年间杭州著名的书坊。
家富藏书,藏书楼有“清平山堂”,编有《洪子美书目》。喜刻书,明嘉靖间刻印自编的《清平山堂话本》,又叫《六十家小说》60卷,分为《雨窗集》10卷,《长灯集》10卷,《随航集》10卷,《解闲集》10卷,《欹枕集》10卷,《醒梦集》10卷;主要收录宋元话本,这些都是收集了元明间的戏剧曲目,保存了大量宋元话本小说,为研究宋元时期文学和戏曲提供了少有的原始文献。还刻印有唐、宋、元各家文集多种和医学、养生等书籍数种。所刻之书,“校印颇佳,深于嗜古”。
洪楩除了藏书,还专事校刊,其校刊大都为宋元古籍,既精且多,深受读者珍爱。洪楩在“清平山堂”刊刻的书卷主要有:《唐诗纪事》八十一卷,宋计有功撰,清平山堂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刊本。《新编分类夷坚志》五十一卷,宋洪迈撰,嘉靖二十五年刊本。《医药摄生类八种》不分卷,洪楩辑,嘉靖二十五年刊本。《六臣注文选》六十卷,梁萧统撰,唐李善等注,嘉靖二十八年刊本。《蓉塘诗话》二十卷,明姜南撰,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刊本。《路史》四十卷,宋罗泌撰,嘉靖间刊本。《清平山堂话本》嘉靖间刊本,收宋、元、明话本小说共六十篇(故又称《六十家小说》)。所收话本,以宋、元话本为主,部分为明嘉靖以前的话本。宋、元话本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体裁——白话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明清小说的繁荣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并对后代的小说、戏曲具有深远影响。宋、元话本到了明中叶,多数已经散失,洪楩的《清平山堂话本》是现在所知保存宋、元话本最多的一部小说。此小说现存二十七篇,保存了宋人话本十三篇、元人话本六篇、明人话本八篇,“天一阁”有残本收藏。例如,其中所收的宋人话本《西湖三塔记》,记载了宋代杭州的民间传说,与后世流传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互有影响和补充;《合同文字记》是最早民间流传的包公断案的故事;在《陈巡检梅岭失妻记》一篇中,首次出现了猴精“齐天大圣”的形象,对明代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有极大影响。至于《董永遇仙记》,后世的戏曲、传奇都以它为蓝本。清平山堂刊书重视书籍的刊刻质量,精于校刊,注重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洪楩所刊刻的《路史》、《文选》,当时的文学家田汝成作序称其“得宋本重刊,校锥精致,逾于他刻,且文雅有足称者。”清末杭州藏书刻书家丁丙对洪楩的刻书评价甚高:“馀事校刊,既精且多。”是世所公认的精刻本。
-
何去非
何去非,宋文学家。字正通。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 《春渚纪闻》作者何薳之父。累举进士不第,元丰五年(1082)以曾巩荐廷试,神宗御集英殿召对,除右班殿直、武学教授,使校兵法七书,书成奏御,改武学博士,迁左侍禁。元祐四年(1089)苏轼上书,称去非在武学已八年,见其著述材力有余,识度高远,虽喜论兵,然本儒者,不乐为武吏,乞换文职。遂充太学博士,加承务郎,岁余出为徐州教授。苏轼复奏,并缮写去非所著《备论》二十八篇以进,荐为馆职,不报。秩满知杭州富阳县,历通判庐州、沧州。为人廉劲踔悍,博学能文,苏轼称其笔势雄健,得楚汉间风力。《四库全书》著录《何博士备论》一卷,二十六篇,盖佚其二。《四库全书总目》谓:“去非本以对策论兵得官,故是编皆评论古人用兵之作。其文雄快踔厉,风发泉涌,去苏氏父子为近。苏洵作《六国论》,咎六国之赂秦;苏辙作《六国论》,咎四国之不救。去非所论,乃兼二意,其旨尤相近。故轼屡称之。”另著有文集、《司马法讲义》等,已不传。生平事迹见宋王洋《东牟集》卷一四《隐士何君墓志铭》、《宋史翼》卷二六。
《四库全书提要》记载:去非本以对策论兵得官,故是编皆评论古人用兵之作。其文雄快踔历,风发泉涌,去苏氏父子为近。苏洵作《六国论》,咎六国之赂秦;苏辙作《六国论》,咎四国之不救。去非所论,乃兼二意,其旨尤相近,故轼屡称之。卷首惟载轼荐状二篇,所以志是书之缘起也。卷末有明归有光跋,深讥是论之谬。且以元符政和之败,归祸本于去非。……有光不咎宋之溃乱由士大夫不知兵,而转咎去非之谈兵,明代通儒所见如是,明所由亦以弱亡与。
-
华岳
华岳,字子西,号翠微,贵池(今属安徽)人。武学生。南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上书请诛韩侂胄,下建宁狱。侂胄诛,上《平戎十策》。于嘉定七年(1214)左右,北归。嘉定十年,登武科第一,为殿前司官属。谋去丞相史弥远,下临安狱,被杖死。文集《翠微北征录》,凡十二卷,所收除《平戎十策》外,尚有嘉定元年所作《治安药石》,论抗金复国具体措施。其请诛韩疏,忠愤激越,为宋代难得的好奏疏。其诗大抵抒写爱国怀抱,诉说内心冤苦与人间不平,揭露权奸,痛斥朝廷纳币求和。“脱口豪纵,多破胆险句,锤炼处又极冶衍遒丽”,乃“卓然诗人之杰”(清曹庭栋《宋百家诗存》)。今人钱鍾书谓其诗“并不沾染当时诗坛上江西派和江湖派的风尚”(《宋诗选注》)。华岳尚有词十八首,收入《全宋词补辑》,其中有写得非常深沉的爱国词。《宋史》卷四五五有传。诗存约四百首,《上韩平原》、《和戎》、《寄六安宰杨渭夫》等。
-
蒋示吉
蒋示吉(1624年-1713年),明末清初医家。字仲芳,号自了汉。古吴(今江苏苏州)人。生于1624年(明天启四年),卒于1713年(清康熙五十二年),享年89岁,是明代周忠介公顺昌的从外孙,幼年丧母,寄迹舅家,阅览方书,渐通医理。清顺治初(1644年)避兵于山乡,人有疾者,即按方加减与之,所投辄效,叩户求方者殆无虚日。尝思古人陈案,虽各臻其妙,然论多方杂,未易窥测其奥旨。因究心《灵枢》、《素问》等医著,斟酌尽善,撰成《山居述》四卷,未付梓。后于康熙二年(1663年) 夏月复在原著中择其要者,录方剂加减,附论变通法,编为《医宗说约》六卷。另于《灵枢·五色篇》研习颇有心得,故释文绘图而成《望色启微》三卷(1671年)。
-
江泽之
江泽之,字曲春,又名淯,晚清江苏兴化医家,恩贡生,生卒年不详。师从赵术堂,是赵海仙师兄、王润身老师,医儒兼通。其年少孤贫,后获廪生补贴,专心钻研医术,声名远播江淮。他为人仁善,常周济贫者,解地方疑难,深受百姓爱戴。 清光绪十四年(1888 年),兴化霍乱大流行,江泽之投身 “兴化实济局”,凭借精湛医术救治众多患者。同年,他与赵海仙合撰《霍乱辨证》并刊行。为张振鋆《喉痧正义》作序时,他提出 “南北分途,寒温各异”,强调中医治疗需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著作方面,江泽之著有《舟车便览》,与他人合撰《治验方》《霍乱新编》《霍痧辨证》等。《江泽之医案》共 272 则,涉及 54 类病证,以内科为主,兼及各科。他用药灵活,剂型多样,对经典理解深刻,医案叙述简洁,注重患者情志调节。 其子江念祖(字景园)也是名医,著有《笔花医案》。江泽之父子桃李满门,徒弟有赵凤岐、王润身、徐霭青、姚彝伯等。江泽之与赵海仙共创兴化医派辉煌,尤其在 “戊子大疫” 中贡献突出,后世合称 “赵江遗风”。
-
蒋克志
蒋克志,又名蒋救愚,字于道,号植阳子、炼虚子 ,为晚清至民国时期浙江宁波定海人。生卒年不详。蒋克志是全真龙门派嫡传。龙门派开派祖师为元代邱处机,至第八代为伍冲虚,传第九代柳华阳。柳华阳传第十代分为三支,其中儒门弟子为李思白(号琼玉) ,蒋克志正是李思白所传的第十一代弟子。这一系传人素质较高,修道成就显著,在内丹仙学界影响较大。蒋克志修炼有成,于 1916 年(民国五年丙辰)著撰《修道全指》,该书约十六万余言。他发度人之心,详述修道之节次、三教合一之精理,为修仙后学指示路径,避免其误入旁门左道 。《修道全指》按内丹修炼由浅入深的步骤及相关方法要领撰写,包含炼己最初口诀、性命合一口诀等多方面内容 。
-
今村了庵
今村了庵(1814年7月15日―1890年1月13日),文化11年7月15日出生于上野国伊势崎。明治23年1月13日去世。讳亮,字只卿,幼名五十二。号凌葊逸史,复庵。祖父是山区的大小。十七岁前往江户,在佐藤一斋学习儒学,在多纪元坚学习医学,向华冈准平学习外科。成为安政5年伊势崎候的侍医,之后担任医学馆讲师。明治2年皇汉医道御用挂,11年脚气医院医员。第二年拜命为明宫春宫(大正天皇)的侍医。15年受东京大学总理加藤弘之的委托成为医学部讲师,第二年春天开始讲授“日本医道沿革考”。著作有《医事启源》、《脚气钩要》、《日本医道沿革考》等。
-
姜建邦
姜建邦,民国时期语文教师,生平细节已颇难考。曾在上海缉槼中学(现上海市市东中学的前身)担任国文教员。这所学校由曾国藩的外孙、上海企业家聂云台捐地捐资兴建,无论眼界还是实力,有深厚官商背景的缉槼中学是当时中学的佼佼者。最初几任校长皆延请外国人,后来又有学者黄仲苏、教育家顾惠人等担任此职。著名作家李敖曾在该校学习。
他针对当时一般中学生国文程度低落的状况,以其多年教学的经验,写成《国文趣味》一书,当时教育界人士以为该书“不但打破了青年学生视国文为畏途的难关,而且予国文教师以许多趣味的教材,为今日青年学生低落的国文学习现状开了一帖对症良方”。
-
蒋树杞
蒋树杞,清末医家。字璧山。浙江临海人。其生卒年代失于稽考,查阅当地县志亦无记载,其医疗活动主要在民国时期。蒋树杞奉儒家经典,博学多识,通堪舆、星卜,尤精于医学。除医承家学外,蒋树杞复涉猎西医书籍,故临证每能衷中参医,互为印证,多有发明,临证处方,皆有法度。蒋树杞熟读《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并依据经典书籍中的内容作为自己行医的准则,不受当时医家之言迷惑。蒋树杞所撰《伏瘟证治实验谈》,阐述瘟证由伏邪蕴蓄而成之医理及治法,1924年由裘庆元收于《三三医书》中。另有其两篇文章刊登于报纸上,分别是记载于《绍兴医药学报》的《论高思潜君五行之分析的批判》和记载于《三三医报》的《治蛇咬伤秘传验方披露》。
蒋树杞行医时正是西医渐盛、中医逐渐受到鄙弃的年代,但他并没有盲目崇尚西医,而是睿智地看到了中西医的差别,并坚信中医是中国的国粹。在《论高思潜君五行之分析的批判》中,蒋树杞表达了对中西医的看法:“五行之说本非物质,非物质而欲以物质之学比较之宜,其格不相入也……今日西医充斥之世,急宜阐明内容,发扬国粹,以己之长制彼之短,方可取胜于竞争之地,若徒拾他人牙慧,助他人鼓吹而曰我欲保存国粹也。”他在例言中写道:“自欧风东渐,好异者崇尚西术,而鄙弃中医,并谓脏腑经络之有错,五行生克之无凭,不知西人只凭目见,以有形物质为怔信,无形气化多忽略而不讲,是故西人所知者,俱属形下之器,若形上之道,精深高远,非所知也。”表达了他对中医的信心,以及对《黄帝内经》《伤寒论》这些经典医籍的信心。蒋树杞是否在其他领域有所擅长,无法考证,现只能对他所遗留下来的有关伏瘟的这篇文章进行考察。他所写的《伏瘟证治实验谈》题目之所以称为“实验”,是因为文章记载了他在疫病诊治中的实践经验,而不是空想所得。
1919—1920年冬春之交,蒋树杞的家乡临海伏瘟盛行,死亡枕藉。每见此种疫病发生,医生常常贸然而治,既不识其病因病机,更无从确立治法。而蒋树杞回归《黄帝内经》,从运气的角度分析此次疾病的病因病机,对每种症状,如咳嗽、大便难、咽干头痛、腹满身重等都引经据典,做了详细的诊断说明,同时注重各个阶段的变化,病情一变,方法即变,完整地记录了此次伏瘟疫情各个阶段的症状及用药情况,且治疗效果良好。鉴于当时医者治病疗效较差,不知所以,贻害匪浅,故撰写《伏瘟证治实验谈》,志在补偏救弊。他的好友翁汝梅在序中说道:“今蒋君此编,论受病之原因,详治法之次第,亦犹叶氏论三时伏气,独阐不传之秘。”
-
贾公彦
贾公彦,生卒年不详,活动期为公元7世纪中叶唐经学家。洺州永年(今河北永年)人。永徽(650—655)中,官至太常博士。他继承了汉代古文学派的观点,认为“《周礼》、《仪礼》发源是一,理有终始,分为二部,并是周公摄政太平之书。”(《仪礼注疏序》)但“《周礼》言周不言仪,《仪礼》言仪不言周,既同周公摄政6年所制,题号不同者,《周礼》取别夏、殷,故言周。《仪礼》不言周者,欲见兼有异代之法。”(《仪礼疏》)“三礼”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文物制度及礼治和儒家学说及政治理想的重要儒家经典。据他分析:《周礼》取别夏、殷,应是一部政治断代史。而《仪礼》兼有异代之法,应是一部政治通史。所以他认为:“《周礼》为末,《仪礼》为本。”(《仪礼注疏序》)他就过去对二书的研究情况,作了概括:“本则难明,末便易晓。是以《周礼》注者,则有多门。《仪礼》所注,后郑而已。”(同上)且为《仪礼·郑玄注》作章疏的也只有北齐的黄庆和隋的李孟悊二家。黄的经注多举大略小,如“登山远望而近不知”(同上)。李的经注则多举小略大,“似入室近观而远不察。二家之疏互有修短。”(同上)但李的注疏在当时较为通行。他通过对古代社会制度、官制文物等研究,形成了系统的古代社会发展史观。他说,“天育蒸民,无主则乱。立君治乱,事资贤辅。”(《周礼正义序》)古代君主虽始于三皇,但直到人皇燧人氏时,方设辅臣。因此“政教君臣,起自人皇之世。”(同上)而直至五帝时期,“黄帝受地形、象天文以制官,……名位乃具。”(同上)但这时虽有了官和官位,“但无文字以知其官号也。”(同上)所以,在少皞金天氏以前,国家以其“德”为名号,而百官以其图腾为名号。自颛顼氏以后,国家以其地域为名号,而百官以其职掌为名号。至于封建社会长期实行的三公九卿制,在商代是三公各兼二卿之职,而到周代则改为三公各兼一卿之职。“所以象天立官,而官益备。”(同上)总之,礼仪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与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是同步的。古代官制经长期的变化沿革,到周代逐渐完善定形。贾公彦的主要著作有《周礼义疏》50卷,《仪礼义疏》40卷,均收入《十三经注疏》。他的注疏均“以诸家为本,择善而从,兼增己意”(《仪礼注疏序》),注意“去瑕取玖”(同上),采纳前人的研究成果。《全唐文》辑有其著作《周礼正义序》和《仪礼注疏序》。事迹见《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九《贾公彦传》、《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八《张士衡传》。
-
金有恒
金有恒(1870—1921),字子久,浙江省桐乡县大麻镇(原属德清县)人。祖籍杭州,侨居余杭县临平镇,后迁居大麻。父芝石,精儿科,亦治内科,弟有壬(字仲林),均著名于当地。
金家自南宋以来,世代业医。先生幼承家学,渊源有自,读书颖悟。时芝石公年衰多病,虑祖业之失传,因命先生侍诊左右。弱冠即小试于乡里,其时父母相继去世,哀痛之余,益自淬砺。先生业与年进,学验俱丰,辨证精确,疗效显著,誉驰遐迩。曾于1915年悬壶申江,兼任沪南慈善会施诊,轮值之日,病者数倍寻常,名更大噪。其为人治病,不论贫穷贵富,一视同仁,从不计酬之厚薄。对寡妇孤儿,免收诊金,且资助药费,直至治愈为止。有时出诊甫息,忆及邻近危重病人,虽未被邀请,亦去复诊,借以观察疗效和病情变化,虽风雨深夜不能阻。晚年在大麻家乡,每因诊号过多,中餐延至一二时,晚餐延至半夜,已属常事,而先生亦不以为苦。尝谓其门人弟子曰:“医者之对于病家,天职所在,无可或亏,不拘于地,不限于时,有召必往,有法必施,应诊未完,勿问他故。”可见其对病家负责之精神。此外,对地方公益,尤为热心。曾创设大麻初级小学,概免学费,使清贫孩童得有求学机会,校中开支,全部独自承担。
金氏虽声誉日著,但不自高身价,惴惴然常若弗及,犹恐学验不足,惠及无多,因此专心致志,更加奋发,尝谓:“医之为道,既不可偏执一端,亦不当轻讥同业,学力心机,相资并用,庶多一经验,而后少一谬误。”足见他诊疗态度之严谨。是以30余年来,信仰日高,延聘争先,踪迹所至,北抵齐燕,南及闽粤,大江南北,皆有先生足迹。医道医德,人所共仰,故慕名而负笈从学者,先后达150余人。因材施教,循循善诱,除教以《素灵类纂约注》《金匮要略心典》等经典著作外,《临证指南医案》尤为必读之书,而对温病诸家学说,亦属必修之课,门墙桃李,代有传人,形成别具风格之金氏学术流派。根据最近查访,金氏门生与再传子弟,遍及江、浙、津、皖、鄂、粤等省市,尤以江、浙两地,嫡传私淑,到处都有。对先生之抄本医案,辗转传抄,什袭珍藏,影响所及,既广且远。先生逝世后,门人吴兰士挽有一联云:“讲素问、授青囊,所承提命,历有多年;回首忆鸿恩,最难忘杖履追随,风雨同舟怜小子。浙东西,江南北,待起膏肓,不知凡几;惊心闻噩耗,又岂独门墙饮泣,山丘到处哭先生。”情深意切,颇可反映当时金氏盛名情况和大家对他的深切哀悼。
金氏医学精深,出诊时见有求神拜佛,每加告劝,道出病因,或是病中谵语,或是大热神昏的道理。故被开导放弃迷信而就医获愈的,为数不少。如一次在海宁县长安某家诊治,病家香烛高烧,正在祀神,先生诊毕曰:“此病吾能治愈,不必求神求鬼。”竟用旱烟管将神模祭品撩抛一空。此种提倡信医不信巫的可贵事例,至今犹传为佳话。在金氏医案中,确实未曾见到有关迷信鬼神和谶纬玄学的叙述,这也是他思想进步的一种表现。
金氏好学深思,舟车寒暑,手必一卷,而且记忆力很强,他的文学修养和医学知识是从自学中得到锻炼和提高的。他早年的医案是仿叶天士的体裁,后来看到著名妇科陈叔御老医师善用四六俪体,遂相仿用。秦伯未先生曾有“名振南北,学问渊深,案语多俪体,千言立就,一时无两”之评。姚若琴等也称颂:“先生善属文,深得六朝神髓,故案语多以俪辞为之,有枚乘之速,相如之工。”辞虽过誉,但也足以说明其受到广大群众与同道们的钦佩和尊重。其中尤以近贤裘吉生氏所评论的:“治病如析狱,诊断老练,用药轻灵,所谓合江浙时宜之法也。”符合实际,允称至当。
金氏数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以全部精力献给了祖国的医药卫生事业。惜忙于诊务,无暇著述,所遗《问松堂医案》曾刊于1923年上海编刊的《中医杂志》,秦伯未所编《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姚若琴等所辑《宋元明清名医类案续编》、裘吉生所编《三三医书》等,均有部分收入,单行本《金子久医案》亦有发行,深受中医界所欢迎。
综观金氏一生,是一位重视临床实践和有一定造诣的医学家。他的学术思想和治疗经验对后世影响较大,值得我们学习整理、继承发扬。
-
贾亨
贾亨,中国元代数学家.元代末年人.著有《算法全能集》2卷,这是用歌诀形式表达数学问题及其解法的著作,能增加读者的兴趣,便于读者记忆.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