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韩方明

    韩方明

    韩方明,唐书法家。生卒年不详。唐德宗贞元(785—804年)间前后在世。自云“昔岁学书,专求笔法”(《授笔要说》),贞元十五年(799年),授法于东海徐公璹,十七年(801年)授法于清河崔公邈。其书法美学思想,认为书法运用之妙,在于执笔。既用食、中两指来钩包笔管,但也应以五指一起发挥执笔的作用。提出执笔的要点是“指实掌虚,钩擫讦送,亦曰抵送,以备口传手授之说也”。强调书法用笔相反相成:“夫执笔在乎便稳,用笔在乎轻健,故轻则须沉,便则须涩,谓藏锋也。”认为“意在笔前,笔居心后,皆须存用笔法”(同上)。指出运笔不涩,险劲姿势就无法产生;过于流畅,又会形成线条浮滑,“浮滑则是为俗也。”反映其美学观的朴素辩证因素。著有《授笔要说》。

  • 胡广

    胡广

    胡广(1370年-1418年6月11日)明成祖时文渊阁大学士。字光大,号晃菴,吉水(今江西吉安)人。建文二年(1400)廷试,当时燕王朱棣起兵,朝廷正在征讨,他对策中有“亲藩陆梁,人心动摇”之语,建文帝因此亲擢他为第一,赐名靖,授翰林修撰。成祖即位,他与解缙迎附,擢侍讲,迁右春坊右庶子,复名广。永乐五年(1407),进翰林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后随成祖二次北征,常被召对帐殿,议论至夜。并于军中为皇长孙讲论经史。十四年,进为文渊阁大学士。性缜密,在帝前所言及其所治职务,出来未尝告诉他人,时人将他比作汉朝胡广。然颇能持大体,善书,每勒石,皆令书之。永乐十六年(1418)卒,赠礼部尚书,赐谥“文穆”。为明代文臣得谥之始。他的灵柩被运回老家安葬,离开南京时,皇太 子朱瞻基致祭。翌年,成祖授给他儿子胡穜翰林检讨的官职。 仁宗即位,又加赠胡广为太子少师。曾奉诏纂修《五经》、《四书》、《性理大全》,胡广留世著作有《晃庵集》、《扈从集》、《胡文穆杂著》、《胡文穆集》等。

  • 胡思敬

    胡思敬

    胡思敬(1869—1922)字瘦篁,一字瘦唐,亦作漱唐,号退庐,一号艮庐居士。江西新昌(今宜丰)人。祖父官贵州镇远知县,太平天国时为贵州起义苗民所杀。少以“忠节之后”自励,好文词,有名于时。光绪二十年(1894)会试中式,次年补殿试,成进士,选庶吉士,二十四年散馆,改吏部主事。宣统元年(1909)荐补监察御史。时清政府方行“预备立宪”,三年内上疏四、五十,反对立宪,皆被置之,乃“自劾”去官。辛亥革命后以遗老自命。1917年张勋复辟,“授副都御史”,急驰赴“任”,中道闻张勋败而返。隐于家乡问影楼中,潜心宋朱熹、二程等五子书,“以四书五经为身心性命之根”。1922年出游,卒于南昌。少时以文章意气自豪,入仕后不甚措意。庚子事变时作七绝纪事大型组诗《驴背集》,体制同贝青乔《咄咄吟》,每首咏一事,每诗一注,自义和团兴起始,至签订和议终,于八国联军劫掠残杀多所揭露,或称“史诗”。又作小说《救劫传》一六回,诋义和团。晚岁诗作,多咏闲居生活寓遗老故国之思。为文“识议卑浅”(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著有《退庐文集》七卷、《退庐诗集》四卷,《驴背集》四卷,《戊戌履霜录》四卷等。事见刘廷琛《胡公漱唐行状》(《碑传集补》卷一○),陈毅《副都御史胡退庐墓表》(汪兆镛《碑传集三编》)


    胡思敬的主要著作有:《退庐疏稿》四卷(附《附录》一卷)、《驴背集》四卷、《丙午厘定官制刍论》二卷(附《附录》一卷)、《戊戌履霜录》四卷、《王船山〈读通鉴论〉辨正》二卷、《盐乘》十六卷、《国闻备乘》四卷、《大盗窃国记》一卷等。《〈古文辞类纂〉补》、《圣武记纂误》、《鲁论六要类释》,《问影楼舆地丛书》(共十五种、四十四卷);《问影楼丛刻初编》(共九种、三十六卷);《豫章丛书》(共收唐宋以来江西历代名人著作经、史、子、集一百零三种、六百九十四卷、二百六十六册)。 还有《退庐诗集》4卷、《驴背集》4卷、《盐乘》16卷、《王船山读通鉴辨正》2卷(由南昌退庐全书本,刊于1913年)。共五种。此外,尚有《退庐文集》7卷、《陟岵集》2卷、《陟屺集》2卷、《莱舞集》2卷、《问影楼藏书目录初稿》3卷、《续稿》2卷、《退庐疏稿》4卷、《补遗》1卷、《丙午厘定官制刍论》2卷、《附录》1卷、《戊戌履霜录》4卷、《审国病书》1卷、《九朝新语》16卷、《十朝新语外编》1卷、《国闻备乘》4卷、《大盗窃国记》1卷、《理学类编校勘记》1卷、《年历考》2卷附《校勘记》1卷、《藏一话腴校勘续记》1卷、《拾遗录校勘续记》1卷、《文标集校勘记》1卷、《云台编校勘记》1卷、《舍人集校勘记》1卷、《宗伯集校勘记》1卷、《朝散集勘校记》1卷、《曲阜集校勘续记》1卷、《王魏公集校勘续记》1卷、《溪堂集校勘补遗》1卷、《飘然集校勘续记》1卷、《野处类稿校勘记》2卷、《应斋杂著校勘记》1卷、《诚斋策问校勘续记》1卷、《云庄集校勘记》1卷、《义丰集校勘记》1卷、《自鸣集校勘记》1卷、《格斋四六校勘记》1卷、《云坡舍人集校勘续记》1卷《〈后记〉》1卷、《碧梧翫芳集交勘记》1卷、《须溪集校勘记》1卷、《芳洲集校勘续记》不分卷、《松巢漫稿校勘续记》不分卷、《揭文安公集校勘记》1卷、《乐庵遗稿校勘续记》1卷、《仅存集校勘续记》不分卷、《范德机诗集集校勘记》1卷、《芳谷集校勘记〉1卷、《山窗余稿校勘记》1卷、《寓庵诗集校勘续记》不分卷、《静居集校勘续记》1卷、《春雨轩集校勘续记》不分卷、《岂山文集诗集校勘记》1卷、《髻山文钞校勘续记》1卷、《朱中尉诗集校勘续记》1卷、《四照堂文集诗集校勘记》1卷《校勘记补》1卷、《耻夫诗钞校勘记〉1卷、《怀葛堂集校勘续记》1卷、《畅谷文存八卷附校勘记》1卷、《寒夜录校勘续记》1卷、《豫章诗话校勘记〉1卷等;还有《古文辞类纂补》、《圣武记纂谈》、《鲁论方要类释》、《明人小史八种》、《九宋人集》、《元二大家集》等。并辑有《三家易说》三种4卷、《问影楼舆地丛书》15种46卷。

  • 胡宏

    胡宏

    胡宏(1102-1161)南宋理学家。字仲仁,学者称五峰先生。胡安国之子。建宁崇安(今属福建)人。生于北宋徽宗崇宁五年,卒于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一生不耽于仕途,初以荫补右承务郎,不调。秦桧当政,欲起用之,他避而不仕。桧死,被召,以疾辞。处世主洁身自好,不慕富贵利达,不媚权贵。自谓志在“立身行道”,做堂堂正正的“大丈夫”(《五峰集》卷二)。关心国事,绍兴间,曾上万言书,陈述治国安邦的政治主张,论抗金复仇大计。以振兴道学为己任,谓“道学衰微,风教大颓,吾徒当以死自担”(《宋元学案》卷四十二《五峰学案》)。又潜心于学术,视“为学是终身事”,称祇要“断之以勇猛精进,持之以渐渍薰陶”,必能“有常而自新”(同上)。先后从学于杨时、侯仲良,卒传其父胡安国的理学思想。长期收徒讲学,门下弟子甚, 著名学者张栻等曾师事之。 在哲学上,对理学重要范畴,如道、理、心、性等均有论述,但其说多有新意,表现出与正统儒学相离异的思想倾向。其宇宙观,与程朱派以“理”爲宇宙本体及陆九渊派以 “心”为宇宙本体皆不同,而主张别以 “性”爲宇宙的本体。断言:“大哉性乎,万理具焉,天地由此而立矣”(《知言》卷四)。“万物皆性之所有也”(同上)。“非性无物,非气无形,性其气之本乎”(同上书卷三)。“性也者,天地所以立也”(引自朱熹《知言疑义》)。“性,天下之大本也”(同上),皆谓性能够立天地、包万物、具万事、主形气,为宇宙万物的总根源。对性与理之关係的理解,亦与程朱“性即理”的观点不同,而主张性一理殊之说。认为理是事物的局部或特殊规律,“万物不同理”(《知言》卷四),“物之生死,理也。理者,万物之贞也”(同上书卷一),而性则是“天命之全体”(同上书卷四),即万物的本体或总原则。在心与性的关係上,不同于程朱心统性的思想,而是主张性体心用,认为性是本体,心是作用,“圣人指明其体曰性,指明其用曰心。性不能不动,动则心矣。”(引自朱熹《知言疑义》)还认为心是性的体现,性则是被体现者:“夫性无不体者,心也”(《知言》卷二),“未发祇可言性,已发乃可言心” (《宋元学案》卷四十二《五峰学案》)。提出性无善恶的人性论思想,认爲“性”隐秘、奥妙,不易窥见,难以名状,不能以善恶言之,“性也者,天地鬼神之奥也,善不以言之,况恶乎!”(引自朱熹《知言疑义》)反对把性区别爲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主张以情说性:“好恶,性也”(同上),据此而认爲人皆有情欲,“凡天命所有而人有之者,圣人皆有之”。认爲圣、凡之区别,在于是否 “发而中节”,中者爲圣爲善,不中者则爲凡爲恶:“圣人发而中节,而人不中节也。中节者爲是,不中节者爲非。挟是而行则爲正,挟非而行则爲邪。正者爲善,邪者爲恶。而世儒乃以善恶言性,邈乎辽哉!”(同上)批斥程朱一派儒者离欲言理,以天理与人欲相对立之说,指出二者本爲一体,不可分离:“天理人欲,同体异用,同行异情,进修君子,宜深别焉”(同上)。认爲天理包含人欲,人欲之中体现天理:“于天理中拣得人欲,又于人欲中便见得天理”(同上)。他处之说亦多包含合理因素。如把道视爲客观事物的规律或法则,反对把道当作超然物外的绝对本体:“道不能无物而自道,物不能无道而自物。道之有物,犹风之有动,犹水之有流也,夫孰能间之?故离物求道,妄而已矣。”(《知言》卷一)针对老子以道爲无的观点,指出有与无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其区别祇在可见与不可见,认爲有形可见则爲“有”,无形不可见则爲“无”:“生聚而可见则爲有,死散而不可见则爲无。夫可以有、无见者,物之形也。物之理则未尝有无也。老氏乃以有无爲生物之本,陋哉!”(同上)在名实问题上,认爲先有事实,后有名称。有甚麽样的事实,当有甚麽样的名称,强调名应如实,名实相符:“有实而后有名者也。实如是,故名如是。实如是而名不如是,则名实乱矣。名实乱于上则下莫知所从而危亡至矣。” (同上书卷五) 论治学重在致用,谓“学道者正如学射,才持弓矢,必先知的,然后可以积习而求中的矣”(同上书卷四),“故务圣人之道者,必先致知,及超然有所见,方力行以终之”(同上)。胡宏爲继杨时之后在南宋传播洛学的最早一批理学家,朱熹、张栻、吕祖谦皆其后学,张栻出自其门,故他在宋代理学史上居于承上啓下的重要地位,同时也是南宋“湖湘学统”的开创者。著作有《知言》、《皇王大纪》、《五峰集》等。

  • 何守法

    何守法

    何守法,明代浙江解元,生平不详。由他校音点注、何守礼标题、王世盛等人订正的《武经七书》,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由陈汝忠弘锡堂刊刻行世。

  • 忽思慧

    忽思慧

    忽思慧,生卒年不详。元营养学家。蒙古族(一说维吾尔族)人。延祐、天历(1314—1329)年间任宫廷饮膳太医,主管宫廷饮食、营养。他对饮食物的营养卫生和饮食疗法进行了深入研究,结合个人丰富的营养学经验,与普兰奚合著成《饮膳正要》3卷,刊行于天历三年(1330),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营养学专著。该书卷1论述了养生避忌、妊娠及乳母食忌、饮酒避忌及94种膳食方。卷2介绍了各种汤煎、服饵等83方,食疗各种疾病61方,并列“食物中毒”专篇,为我国医学界首次使用此名词。卷3列米谷、兽、鱼、果、菜及料物230余种,附图168幅。该书从营养学角度,叙述了饮食的营养价值,烹饪技术,对饮食疗法和卫生提出了一定要求,主张治病首用饮食调养,无效再求之于药物。书中记载了较多的蒙古族饮食营养及卫生史料,对研究我国古代营养学以及蒙古族饮食卫生习惯有较大的参考价值。该书还保存了一些后来已佚的医药营养书籍内容,因此具有一定的文献学价值。

  • 胡太初

    胡太初

    胡太初,南宋学者。生卒年月不详,台州(今浙江临海)人,嘉熙进士。历国子博士兼景献王府教授,除秘书郎,出知全州、处州、汀州。大修郡学,重建明伦堂。增储均济仓钱米,以广赈粜。修筑城池,制备军器、装备以备战。咸淳元年(1265),以两浙转运判官,权知临安府(今浙江杭州),入主军器监。刘克庄制称“早负才望,遍历中外”。撰有《昼帘绪论》,凡15篇。因其外舅陶某于端平间出宰香溪而论次县令居官之道,后太初刻于处州任上,亦《州县提纲》之类,胪列事宜,多涉宋代条格。大旨以洁己清心爱民勤政为急务,可供研究当时政治思想者参考。

  • 黄鉴

    黄鉴

    黄鉴(?-1031),字唐卿,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幼时敏慧过人,杨亿喜其文词,延置门下,由此知名。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及第,补桂阳监判官,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太常博士,为国史院编修官。天圣八年,国史成,擢直集贤院。又尝与修《三朝宝训》。后以母年迈,出任苏州通判。天圣十年二月《宝训》成,而鉴已卒,年未满四十。尝集平时听闻于杨亿所言事为《杨文公谈苑》八卷,后宋庠删订为二十一门(《郡斋读书志》卷一三),今有《说郛》本。《全宋诗》卷一六二录其诗三首。《全宋文》卷四○二收其文一篇。事迹见《宋史》卷四四二本传、《宋史新编》卷一七○。

  • 胡锜

    胡锜

    胡锜,字国器,括苍(今浙江丽水)人。尝举进士(《宋四六话》卷七)。著有《耕禄稿》,自序称“牛衣子”,“辑农书为诏、为制诰、为表,凡二十五篇”,今存清汪氏裘杼楼抄本、《百川学海》丙集本。或入子部小说类,或入别集类。《全宋文》卷七七六四收有其文。

  • 黄允交

    黄允交

    黄允交,《杂纂三续》作者,明代人,出生年月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韩鄂

    韩鄂

    韩鄂,唐末或五代时人。生平不详。一说即《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秋浦令韩寮之子。著有类书《岁华纪丽》四卷,采经史子传中岁时杂事,以四时十二月节序等分类,撷取骈俪之句,分注事实于其下。今存,卷四末略有残缺。有《津逮秘书》、《唐宋丛书》本。清人或疑此书为后人伪托,不确。另著《四时纂要》五卷,记四时农事要务,为唐代唯一存世记载详备之农书。有农业出版社1981年出版缪启愉校释本。事迹据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卷一六。

  • 皇甫松

    皇甫松

    皇甫松,松一作嵩,字子奇,自号檀栾子,生卒年月不详,睦州新安(今浙江淳安)人,著名古文家皇甫湜之子。宰相牛僧孺之外甥。松工诗词,亦擅文,然终生未登进士第。光化三年,韦庄奏请追赐李贺、赵光远、皇甫松、刘得仁等人进士及第,并谓诸人“俱无显遇,皆有奇才。丽句清词,编在人口,衔冤抱恨,竟为冥路之尘”。其词尤以《采莲子》二首、《忆江南》为著名。清陈廷焯称其词“宏丽不及飞卿,而措词闲雅,犹存古诗遗意。唐词于飞卿而外,出其右者鲜矣。五代而后,更不复见此种笔墨”(《白雨斋词话》)。栩庄亦评云“子奇词不多见,而秀雅在骨,初日芙蓉春月柳,庶几与韦相同工。至其词浅意深,饶有寄托处,尤非温尉所能企及,鹿太保差近之矣”(《栩庄漫记》)。《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大隐赋》一卷、《醉乡日月》三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一亦记其《醉乡日月》三卷,并云“唐人饮酒令,此书详载,然今人皆不能晓也”。《大隐赋·并序》今存于《文苑英华》卷九九,《醉乡日月》已佚,然《说郛》、《古今说部》、《五朝小说》、《唐代丛书》、《类说》、《水边林下》等尚录存其残文。此外,松尚撰有《大水辨》、《牛羊日历序》、《齐夔凌纂要》等,今皆已佚。其所撰《续牛羊日历》今亦佚失,然《资治通鉴》卷二四三考异尚录存其文一节。《全唐诗》卷三六九录其诗、词凡一三首及断句一联,卷八九一又收其词一八首(与卷三六九所录重六首)。生平事迹见《唐摭言》卷一○、《唐诗纪事》卷五三。

  • 侯白

    侯白

    侯白,隋代作家。字君素,魏郡临漳(河北磁县)人。生卒年不详。开皇中,举秀才,为儒林郎。尝与杨素、牛弘等交往。性滑稽,好为俳谐杂说,隋文帝杨坚召而悦之,命于秘书修国史。后给五品食,月余而卒。侯白撰有《旌异记》,《隋书·经籍志》著录为15卷,《续高僧传》卷2《达摩笈多传》则作20卷。书今不存,《续高僧传》、《三宝感应录》、《法苑珠林》等书均有征引,鲁迅《古小说钩沉》辑集佚文共10则。遗文所述全为佛教故事,“多叙感应即事,亟涉弘演释门者”(《续高僧传》)。文笔细腻,描写具体,如“沙门实公”的故事谓实公山间迷路,遇一寺而进,忽见寺内屋顶窟窿飞下众多比丘,互说方于千万里外食斋。实公欲与交谈,众僧忽然不见。其中描写实公于寺门前见“五六犬,其大如牛,白毛黑喙,或踊或卧,以眼眄实”,颇为生动逼真。此外,他还著有笑话集《启颜录》10卷,今已佚,《太平广记》有征引。

  • 韩昱

    韩昱

    韩昱,生卒年月不详,号太行山人,玄宗、肃宗时人。安史乱后著《壶关录》三卷,记唐初李密、王世充事。于李密起兵始末尤为详尽,其中不乏原始文献。原书已逸,《资治通鉴考异》、《说郛》 引录逸文数千字,其中所录祖君彦代李密布告天下书,与通行本有较多出入,另有《全唐文》失收之祖君彦逸文。

  • 贺循

    贺循

    贺循(260—319),字彦先,会稽山阴(今绍兴市)人,东晋官吏,著名学者。祖景,减贼校尉,父邵,中书令,为孙皓所杀,徙家属边郡,晋灭吴方还本郡。史称其“善属文,博览群籍,举秀才,历阳羡、武康令,以宽惠称。累官至太常,朝廷疑滞皆咨之。”在晋灭吴后,出任过阳羡令、武康令,因病去职。著作郎陆机上疏荐循曰:“武康令贺循德量邃茂,才鉴清远,服膺道素,风操凝峻,历试二城,刑政肃穆”。召补太子舍人。晋惠帝时(290—306)任会稽内史,司马睿出镇建康时,任军咨祭酒、太常、左光禄大夫等职。曾参与镇压石冰领导的流民起义。东晋政权初创,多次向他咨询国事,他与顾荣、纪瞻等同受礼遇,成为南方士族的政治代表人物。任会稽内史期间,主持开凿了沟通会稽郡城与钱塘江的西兴运河,提高了鉴湖的排灌效率和水利交通,为时人称道。他能诗文,尤精体传,著有《会稽记》、 《石篑山记》、 《表服谱》、《表服要记》及文集二十卷。太兴二年(319年),贺循去世,年六十。获赠司空,谥号“穆”。


    附: 西兴运河——在绍兴城西郭门经过柯桥、钱清、萧山,而到达钱塘江边,起初称为漕渠,由贺循在会稽内史任内主持修凿。因运河从萧山向北,在固陵镇与钱塘江汇合,固陵在晋代称为西陵,以后长期称为西兴,故称为西兴运河。西兴运河通过郡城内东部的都赐堰(即南宋以后的都赐门),进入鉴湖。既可溯鉴湖和稽北丘陵的任何一个山麓冲积扇的港埠通航,也可沿鉴湖到达曹娥江边,实际沟通了钱塘江和曹娥江两条河流,在排洪灌溉和交通运输方面有很大作用。它还联系了曹娥江以东的交通,因为曹娥江以东也有河渠经上虞与余姚江连接,可以直达明州(今宁波)。钱塘江河口由于滩多水浅,江流又变化无常,航行十分困难。因此,从明州经余姚、绍兴而到杭州的航道,长期以来运输频繁,形成了著名的浙东运河。

  • 皇甫枚

    皇甫枚

    皇甫枚(生卒年月不详),唐末文学家。字尊美。汉魏时期皇甫家 族后裔。祖籍安定郡朝那县(今宁夏彭阳)。唐代三水县(今宁夏同心境内)人。活动于唐武宗至五代初 (841~911),七十岁左右去世。咸 通年间 (860~871),任汝州鲁山县(今河南鲁山)县令。咸通十三年(872),曾居住在洛阳敦化里。次年,由汝州 (今河南临汝)到陕西郑 县(今陕西华县)暂住,后曾返回故乡三水县生活过一段时间。唐僖宗 李儇南逃梁州 (今陕西南郑)时,慕名召见过他。唐末天祐年间 (904~ 905),又流落到山西。


    李唐王朝灭亡,五代朱梁政权建立以后,皇甫枚仍然“心系本朝, 宁投草莽而不忍为梁之臣仆”,因此,他继续坚持使用唐朝年号、纪年,以表“不妄故主” 的心迹。这一时期,他两耳不闻窗外事,闭门专心写作,“追记咸通时事” ,精心创作出一部传奇小说集《三水小牍》 (上下卷),以寄托一个亡国老臣的思想感情。由 于他效法古人,不食“梁粟” ,最后因贫病交加而“终老汾晋” 。


    《三水小牍》一书,在我国历代目录学著作中基本上多有著录,如《新旧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太平广记》《文献通考·经籍考》、明《古今说海》、清《抱经堂丛书》《天一阁书目》和鲁迅选辑的《唐宋传奇集》、汪辟疆校录的《唐人小说》等,都加以收录和介绍。《三水小牍》中的代表作,公认为是:《王玄中》《王知古》《步飞烟》《缘翘》《却要》《王公直》和《温京兆》七篇。皇甫枚的《三水小牍》在唐代传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触及唐末存在的一些重要社会问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也反映出作者具有进步思想的倾向。《三水小牍》的内容“多纪仙灵怪异,而每及义烈,亦复凛凛有生气。是于侈陈灵异之余,隐寓垂诫之旨。至文辞雅饰,不失唐人规范,又未可以以猥琐诞妄视之也”。其写作技巧亦有自己的特色,长篇文辞浮艳,骈散相间,往往插入律绝,以诗代简,巧妙地起到传情作用,给读者一种美的享受;有的短篇寥寥数行,粗陈梗概,却具简明情节和完整结构,同样引人入胜。它比六朝志怪小说前进了一大步,对宋以后的话本小说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因此,皇甫枚其人其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 何法盛

    何法盛

    何法盛,南朝宋人。官至湘东太守。著有《晋中兴书》,记东晋一代事迹。或云其书并非自撰,系窃取郗绍所作。应属于私修史书范畴。被后世列为“十八家晋史”之一。在贞观年间重修晋十六国史时曾作为编撰“官修”新《晋书》的辅助参阅史料,到安史之乱发生时,作为“御史”晋书编写时的主要蓝本臧荣绪所撰《晋书》已下落不明,其《晋书》14卷也一起散佚了。其大部分内容由清朝人汤球辑录而得。现在有《众家编年体晋史》一书辑得部分内容。

  • 邯郸淳

    邯郸淳

    邯郸淳(约132—221)一名竺,字子叔,或作子礼,颍川(今河南禹县)人。三国魏文学家,书法家。博学有异才。《魏略》称邯郸淳与董遇、贾洪、薛夏、隗禧、苏林、乐详等七人为儒宗。他对文字书法颇有研究,与胡昭、钟繇、卫觊、韦诞齐名。淳志行清洁,才学通敏,善识《苍》《雅》、虫篆、许氏字指,精于古文。临淄侯曹植求以为傅。因著有《笑林》三卷、《艺经》一卷而著名,被称为“笑林始祖”,与丁仪、丁廙、杨修为曹植的“四友”。魏文帝时为博士给事中,曾作《投壶赋》上奏文帝,讲述仁义礼仪和恩威相兼的君臣之道。邯郸淳还为曹娥写过一篇碑文,蔡邕避难路过会稽,赞碑文为“绝妙好辞”也!邯郸淳工书,诸体皆能。袁昂《书评》称其书:“应规入矩,方圆乃成。”晋卫恒《四体书势》云:“魏初传古文者,出于邯郸淳。”说其篆书师法曹喜,楷书取法王次仲,善作小字,并认为蔡邕善篆,“然精密闲理不如淳也”。后魏江式《论书表》称邯郸淳善八体、六书,“以书教诸皇子。又建《三字石经》于汉碑之西,其文蔚焕,三体复宣。校之《说文》,篆、隶大同,而古字少异”。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云:“邯郸淳书应规人矩,方圆乃成。”唐张怀瑾《书断》卷中云:邯郸淳“八体悉工,师于曹喜,尤精古文、大篆、八分、隶书”。列其古文、大篆、小篆、八分、隶书入妙品。可惜其墨迹早已不传。


    初平年间(190——193),从三辅(今陕西中部地区)客游荆州(今湖南常德市东北)。曹操久闻其名,召与相见,颇为敬重。当时曹丕慕其名气,想任他为文学属官。曹植也想使邯郸淳跟随自己。曹操遣邯郸淳会见曹植,二人谈论世事,品评文章,十分投机。此后,邯郸淳称曹植为“天人”,多次向曹操称道曹植。这时,太子未立,曹不对此颇不悦。


    曹丕即位,邯郸淳任博士给事中,作《投壶赋》千余言上奏,曹丕赐帛千匹。


    《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二卷,已佚。今存《投壶赋》、《鸿胪陈君碑》、《孝女曹娥碑》等文,载《艺文类聚》及《古文苑》。另有小说《笑林》三卷,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笑话专书,所记多为嘲讽愚庸的故事,其中以《吝啬老》、《楚人隐形》、《楚人献凤》较有社会意义。原书已佚,今存二十多则,鲁迅《古小说钩沉》辑本较完备。

  • 黄宪

    黄宪

    黄宪(109~156),字叔度,号征君。汝南慎阳人。世代贫贱。父为牛医。颖川(郡址在今许昌东)荀淑到慎阳,在客店里遇到黄宪,当时他才14岁,荀淑感到惊奇,作揖施礼后,同他交谈整日,不愿离去。他对黄宪说:“你是我的老师”。 荀到袁阆处,袁还未及慰问,他便对袁说:“贵国有颜回,你认识他吗?”袁阆说:“看见我叔度了吗?”


    当时,同县人戴良才高居傲,只见黄宪不曾正容,回来时惘然有所失。其母问他:“你又到牛医儿那里来吗?”他说:“我不见叔度,不自认为不及他;及至见后,却感觉在哪方面,都远赶不上他。”


    陈蕃(今平舆人)、周举(今正阳人)常相互说:“时日之间不见到黄生,鄙视、吝悭的苗头就萌发在心里。”陈蕃到三公府任职后,他上朝时叹息说:“叔度如在,我不敢先做这个官了。”


    太守王龚以礼引荐贤达之士,大多数都到了,唯独不能使黄宪屈服。


    位列三公的太学生首领郭林宗(郭泰,山西太原人)少游汝南,先过袁阆处,不住而回。见黄宪后,交谈数日,也不愿离去。有人问郭林宗,郭林宗说:“奉高之器譬如氿滥,虽清而易挹。叔度汪汪如千顷陂,澄之不清,淆之不浊,不可量也。”


    黄宪起初被选拔为孝廉,后又被召到公府。友人劝他到任,他未拒绝,但到京师后,马上就回来了。居家长期过着不与浊世同流合污,闭门谢客的生活。去世时年仅48岁。世人称他“征君”。


  • 海纳川

    海纳川

    海纳川,近代人,生平里居未详。创作有诗话著作《冷禅室诗话》。

  • 何文焕

    何文焕

    何文焕(生卒年不详),字少眉,号也夫,乾隆年间嘉善人,清代文学家。诸生。有《无补集》。编有《历代诗话》,共收自钟嵘《诗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至明代的二十七种诗话。

  • 洪刍

    洪刍

    洪刍[ chú ] (1066-?),字驹父,南昌(今属江西)人。工诗善文,深得舅父黄庭坚风格。与兄朋,弟炎、羽并称“四洪”,放荡江湖,不求闻达。为江西诗派中著名诗人。哲宗绍圣元年(1094)进士。徽宗崇宁三年(1104)入元祐党籍,被贬谪闽南。五年,复任宣德郎。钦宗靖康元年(1126),官谏议大夫。高宗建炎元年(1127),因事牵连,长期流放沙门岛,后卒于贬所。有《老圃集》1卷及《豫章职方乘》《后乘》等,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老圃集》2卷,收诗172首。


    洪刍的诗在思想内容上比较单一,多为流连山水及友人唱和之作,偶尔也有涉及现实、关心民众疾苦之作。如《田家谣》:


    鸠妇勃磎农荷锄,身披袯襫头茅蒲。雨不破块田坼图,稊稗青青佳谷枯。大妇碓舂头鬓疏,小妇拾穗行饷姑。四时作苦无裤襦,门前叫嗔官索租。


    诗作反映农家劳作之苦及官租对他们的严重盘剥。农夫披蓑戴茅下田劳作,田因雨水少板结成片,田内野稗丛生、禾苗枯死,农人劳累而无衣御寒,逼租之吏又咆哮临门。诗人对此极表同情。 洪刍创作上常与舅父黄庭坚诗酒唱和,交流甚多,获益匪浅,所作颇有乃舅之风。如《次山谷韵二首》其二:


    宝石峥嵘佛所庐,经宿何年下清都?海市楼台涌金碧,木落牖户明江湖。千波舂撞有崩态,万栋凌压无完肤。巨鳌冠山勿惊走,欲寻高处垂明珠。


    诗作叙写寺之来历及其圣景——海市蜃楼的奇幻景象,其中“木落”句暗用黄庭坚的“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并合而为一,不落痕迹。“巨鳌”句也是如此手法,典出《列子·汤问》,又化用李白《怀仙歌》“巨鳌莫载三山去,我欲蓬莱顶上行”。诗作词意新奇,拗峭兀傲,正是黄诗特色。

  • 何汶

    何汶

    何汶,(生卒年不详)号竹庄,处州(今浙江丽水)人。庆元二年进士,开禧二年,为德安府教授。嘉定八年,知清流县。著有《竹庄诗话》二十七卷,列诸家诗话之说于前,载原诗于后,不列己见己说,“名为诗评,实如总集”。所引证诸书,大多已经亡佚,如《五经诗事》、《欧公馀话》、《洪驹父诗话》、《潘子真诗话》、《桐江诗话》之类,又可备辑佚之用(《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五),后世论诗者重之,称为“诗话中之绝妙者”(《读书敏求记》卷四)。今本《竹庄诗话》为二十四卷,有《四库全书》本、1984年中华书局出版校点本。事迹见方回《竹庄备全诗话考》、《嘉靖清流县志》卷四、《嘉靖汀州府志》卷一一。

  • 贺裳

    贺裳

    贺裳,字黄公,清丹阳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于康熙时期(1662—1722) 。康熙(1662-1722年)初诸生。与族人贺燕徵并在复社,有名。《天禄琳琅》:“《诗缉》,明赵府刊本,有贺黄公藏书印。”今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明万历间刻本《弇州山人续稿二百七卷目录十卷》三十六册,卷内亦有“贺黄公藏书印”等印记。著有 《史析》 一书,乃取明人评史诸书,视其义有未当者,折衷其是。工于词,有《红牙词》 行世,措语极工。其词论著作为《皱水轩词筌》 1卷,共67则,今收入 《词话丛编》 中。诗论有《载酒园诗话》三卷。贺裳论唐诗善于从诗人才性入手,认为“笔力强弱,实由性生,不复可强。”评李杜诗云:“太白胸次高旷,有置身云汉,糠粃六合之意,不屑屑为体物言,其言如风卷云舒,无迹可求。子美思深力大,善于随事体察,其言如水归墟,靡坎不盈。两公之才非惟不能兼,实亦不可兼也。杜自称‘沉郁顿挫’,谓李‘飞扬跋扈’,二语最善形容。”

  • 黄彻

    黄彻

    黄彻(1093—1168),字常明,号太甲,晚号巩溪居士,行元十七。南宋兴化军莆田县人。宋哲宗元佑八年八月十五日生。宋进士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副使谥文正黄中庸长孙、宋特奏进士侍御史长春令黄偊长子,游洋龙溪令黄龙兄。宋兴化军莆田(今属福建)人,北宋宣和进士。历辰溪县丞、沅州军事判官、嘉鱼令、知平江县等,忤权贵弃官归里。宋孝宗乾道戊子年九月廿一日卒,年七十五。以子黄府贵,诰赠光禄大夫太师。宋乾道四年(1168)二月,黄彻论诗主张作诗,其去取以“辅名教”、“存风雅”为准绳;以风教为本,不尚雕琢。


    黄彻在中国古代文学诗话中占据了独特而重要的位置。著有《巩溪诗话》十卷存世,《四库全书》有载。 按:黄彻弃官寓居兴化莆田巩溪的五年间,写成《巩溪诗话》十卷。宋乾道四年(1168)九月,陈俊卿在拜相前夕为之作序。黄彻早已去世矣。陈俊卿在《序》有云:“公少负才,取名第,宰剧邑,藉甚有能声。一旦当路轩不得,弃官而归,优游里闬,其中然,未尝戚戚于外物,而其用志不衰如此”。又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云:“彻论诗大抵以风教为本,不尚雕华,然彻本工诗,故能不失风人之旨,非务以语录为宗,使比兴之义都绝者”。《诗话》版本较多。有《学海类编》本、《历代诗话续编》本、《七子话话》本、《说郛本》(不全)、《诗人玉屑》本(部分条目)、清乾隆甲申吴城抄本、吴兴抱经堂曹岱抄本,还是以清乾隆《知不足斋丛书》本最佳。

推荐作家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李怀民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