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枚

皇甫枚
  • 姓名:皇甫枚
  • 别名:字尊美
  • 性别: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皇甫枚(生卒年月不详),唐末文学家。字尊美。汉魏时期皇甫家 族后裔。祖籍安定郡朝那县(今宁夏彭阳)。唐代三水县(今宁夏同心境内)人。活动于唐武宗至五代初 (841~911),七十岁左右去世。咸 通年间 (860~871),任汝州鲁山县(今河南鲁山)县令。咸通十三年(872),曾居住在洛阳敦化里。次年,由汝州 (今河南临汝)到陕西郑 县(今陕西华县)暂住,后曾返回故乡三水县生活过一段时间。唐僖宗 李儇南逃梁州 (今陕西南郑)时,慕名召见过他。唐末天祐年间 (904~ 905),又流落到山西。


李唐王朝灭亡,五代朱梁政权建立以后,皇甫枚仍然“心系本朝, 宁投草莽而不忍为梁之臣仆”,因此,他继续坚持使用唐朝年号、纪年,以表“不妄故主” 的心迹。这一时期,他两耳不闻窗外事,闭门专心写作,“追记咸通时事” ,精心创作出一部传奇小说集《三水小牍》 (上下卷),以寄托一个亡国老臣的思想感情。由 于他效法古人,不食“梁粟” ,最后因贫病交加而“终老汾晋” 。


《三水小牍》一书,在我国历代目录学著作中基本上多有著录,如《新旧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太平广记》《文献通考·经籍考》、明《古今说海》、清《抱经堂丛书》《天一阁书目》和鲁迅选辑的《唐宋传奇集》、汪辟疆校录的《唐人小说》等,都加以收录和介绍。《三水小牍》中的代表作,公认为是:《王玄中》《王知古》《步飞烟》《缘翘》《却要》《王公直》和《温京兆》七篇。皇甫枚的《三水小牍》在唐代传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触及唐末存在的一些重要社会问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也反映出作者具有进步思想的倾向。《三水小牍》的内容“多纪仙灵怪异,而每及义烈,亦复凛凛有生气。是于侈陈灵异之余,隐寓垂诫之旨。至文辞雅饰,不失唐人规范,又未可以以猥琐诞妄视之也”。其写作技巧亦有自己的特色,长篇文辞浮艳,骈散相间,往往插入律绝,以诗代简,巧妙地起到传情作用,给读者一种美的享受;有的短篇寥寥数行,粗陈梗概,却具简明情节和完整结构,同样引人入胜。它比六朝志怪小说前进了一大步,对宋以后的话本小说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因此,皇甫枚其人其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皇甫枚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煦阳岭的疑云

煦阳岭的疑云

阿加莎·克里斯蒂著侦探小说。汤米和塔彭丝去养老院探望上了年纪的艾达姨妈。养老院里住满了脾气暴戾、行为古怪的老人家。这边艾达姨妈一个劲地唠叨着她的脑筋有多犀利,外面走廊里另一位老人家嚷嚷着她没有喝到当天的牛奶,尽管她刚刚才喝过。“对不起,那是你可怜的孩子吗?” 一位老太太突然莫名其妙向塔彭丝发问。这一切不由得让塔彭丝好多感慨。想到自己和汤米也是进了五十快六十的人了,难道不久的将来汤米和自己也要这样糊里糊涂了吗?不久,艾达姨妈去世了,汤米和塔彭丝重返养老院处理她的后事。在遗物中有一幅油画,是同院的兰卡斯特太太不久前赠给艾达姨妈的。塔彭丝十分喜爱这幅画。尤其是画中的粉红小屋、小桥流水,让她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她决定向兰卡斯特太太讨下这幅画来。没想到兰卡斯特太太正是以前问她那个古怪问题的老妇人,并且刚刚离开养老院。当塔彭丝试图按着兰卡斯特太太留下的通讯方法和她的家人联系时,却发现“查无此人”。再查询当初入住养老院时的记录,也是道道死胡同。塔彭丝不禁心生狐疑,这样一位老人家怎么会来来去去踪影全无?还有以前的唐突问题?是出了什么意外;还是家人不善?还有画中河畔的那所粉红色的房子,总是萦绕心头、挥之不去。

哈弥野史

哈弥野史

清代白话长篇艳情小说。五卷五回。题“东岳道人编演”。东岳道人生平不详。成书于清中后期。现仅存清抄本,藏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风陵文库。在渤海之东九千七百余里有个人皮国,国王哈弥大王,令文武众臣选取一个品貌端正、人物标致的西宫妃子,北法司木见景主动进言,愿意担当此任。木见景共有五个女儿,三女儿年方十八,长得袅娜娉婷,喜穿青色衣服,故称青衣女。但她生性放荡,与家奴志儿私通,被父母撞见,木见景为避免家丑外扬,决定将三女儿献给国王作妃子。

净土三部经音义集

净土三部经音义集

凡四卷。日本信瑞编纂。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七册。本书系注释净土三部经中之梵语及难解之字、句、名相等。

文殊师利菩萨无相十礼

文殊师利菩萨无相十礼

文殊师利菩萨无相十礼,一卷,佚名,尾缺,编号二八四四。

复宗集

复宗集

复宗集,卷下,宋与咸述,日本佚名跋。

唯识二十论

唯识二十论

梵名Vim!s/atika^vijn~apti -ma^trata^-siddhih! 。全一卷。世亲菩萨造,唐玄奘译。又作二十唯识论、摧破邪山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引用十地经中三界唯心之句,论证外境为内识显现,阐述唯识无境之义,以破斥小乘、外道之偏执。系法相宗所依十一论之一,瑜伽十支论之一。书中总举五言二十一行之颂,就之而诠解其义,本文首先宣说‘三界唯识’之旨,其次就小乘、外道所问难之四种问题,加以解释,以成立万法唯识之理。最后一颂阐明宗义,依偈颂之数而题名二十论。异译本有二:南朝陈之真谛所译大乘唯识论一卷、北魏菩提流支之大乘楞伽经唯识论一卷(又称破色心论)。此三译本中,菩提流支所译本,文多颂少,由二十三颂所成;真谛所译本,文少颂多,有二十四颂;玄奘所译本,文颂分配均等,由二十一颂所成。本书之注释书极多,于印度,以世亲弟子瞿波论师为首,共有十多家注释,其中护法所造成唯识宝生论五卷较为重要;另有我国唐代窥基所撰二十唯识论述记二卷、新罗圆测之唯识二十论疏二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