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枚

- 姓名:皇甫枚
- 别名:字尊美
- 性别:男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皇甫枚(生卒年月不详),唐末文学家。字尊美。汉魏时期皇甫家 族后裔。祖籍安定郡朝那县(今宁夏彭阳)。唐代三水县(今宁夏同心境内)人。活动于唐武宗至五代初 (841~911),七十岁左右去世。咸 通年间 (860~871),任汝州鲁山县(今河南鲁山)县令。咸通十三年(872),曾居住在洛阳敦化里。次年,由汝州 (今河南临汝)到陕西郑 县(今陕西华县)暂住,后曾返回故乡三水县生活过一段时间。唐僖宗 李儇南逃梁州 (今陕西南郑)时,慕名召见过他。唐末天祐年间 (904~ 905),又流落到山西。
李唐王朝灭亡,五代朱梁政权建立以后,皇甫枚仍然“心系本朝, 宁投草莽而不忍为梁之臣仆”,因此,他继续坚持使用唐朝年号、纪年,以表“不妄故主” 的心迹。这一时期,他两耳不闻窗外事,闭门专心写作,“追记咸通时事” ,精心创作出一部传奇小说集《三水小牍》 (上下卷),以寄托一个亡国老臣的思想感情。由 于他效法古人,不食“梁粟” ,最后因贫病交加而“终老汾晋” 。
《三水小牍》一书,在我国历代目录学著作中基本上多有著录,如《新旧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太平广记》《文献通考·经籍考》、明《古今说海》、清《抱经堂丛书》《天一阁书目》和鲁迅选辑的《唐宋传奇集》、汪辟疆校录的《唐人小说》等,都加以收录和介绍。《三水小牍》中的代表作,公认为是:《王玄中》《王知古》《步飞烟》《缘翘》《却要》《王公直》和《温京兆》七篇。皇甫枚的《三水小牍》在唐代传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触及唐末存在的一些重要社会问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也反映出作者具有进步思想的倾向。《三水小牍》的内容“多纪仙灵怪异,而每及义烈,亦复凛凛有生气。是于侈陈灵异之余,隐寓垂诫之旨。至文辞雅饰,不失唐人规范,又未可以以猥琐诞妄视之也”。其写作技巧亦有自己的特色,长篇文辞浮艳,骈散相间,往往插入律绝,以诗代简,巧妙地起到传情作用,给读者一种美的享受;有的短篇寥寥数行,粗陈梗概,却具简明情节和完整结构,同样引人入胜。它比六朝志怪小说前进了一大步,对宋以后的话本小说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因此,皇甫枚其人其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猜你喜欢的书
杨柳青小志
张江裁纂,民国27年(1938年)《京津风土丛书》铅印本。一卷。杨柳青旧为天津一大重镇,向无专志,此为首创,系张氏客津之时,游杨柳青后,以数日之力而成。分为疆域、河流、产业、民气、风俗、神庙、诗征。全志于风俗民情着墨较多,文笔朴茂,颇具地方特色。
我之文学改良观
现代文学评论文。刘半农作。发表于1917年5月1日《新青年》第3卷第3号。文章反对文以载道,因为道是道,文是文,两者绝不能合为一谈。也反对只讲究字句声韵。主张文章应有作者的性灵和意识。文学家必须运用其精神,使自己的意识、情感和怀抱能蕴含于作品中,作品才有永恒的真正价值。就文体说,有永久的文学资格和价值的,只有诗歌、小说、戏曲和杂文。文学语言应漂亮雅洁,不宜夹杂累赘费解的外来新名词。但是新名词如果意义通顺,又不妨碍文笔的漂亮雅洁,也非绝对不可用。又提出改革散文的三条意见。一、破除迷信。创作时应处处有个“我”。如不顾自己,只是模仿古人,便只能是古人的子孙。如果学当代其他人,便是他人的奴隶。赞同胡适的“不模仿他人”说,进而主张不仅不模仿古人,而且应该推翻古人作文的死格式。二、文言白话可暂时共存。两者各有长短,不能偏废。要等白话全部吸收了文言的优点后,文言才能淘汰。三、不用不通的字。同时提出改革韵文的三条意见。一、破坏旧韵,重造新韵。因旧韵已不合现时的语音。二、增多诗体。诗体越多,越能发挥诗的精神。三、提高戏曲在文学上的位置,戏曲应用当代语言写作。文章赞成以小说作为文学的最主要体裁,但不认为当时流行的鸳鸯蝴蝶派小说是文学作品。主张文学作品应分段,应有标点符号。旧式的圈点宜适当采用。陈独秀在编者按中指出:“刘君此文,最是唤起文学界注意者两事,一曰改造新韵,二曰以今语作曲。”
四六谈麈
一卷。宋谢伋撰。谢伋字景思,上蔡(今属河南)人。官至太常少卿。著有《药寮丛稿》、《四六谈麈》。此集为专论骈体文的理论著作。所谓“四六”即指骈体文。谢伋指出“四六之工,在于剪裁”。又说:“三代两汉以前,训诰、誓命、诏策、书疏,无骈俪粘缀。唐以来,四六开始盛兴,大概取决于宣读。在宋朝使用更广泛,而且在朝廷还以此取士,名为‘博学宏词’,因此应用更为普遍。”谢伋对南宋四六提出批评。强调:“四六经语对经语,史语对史语,诗语对诗语,方妥贴。”并举例加以说明。故后人称“其论四六,多以命意遣词分工拙,”所见较深。此集有左圭 《百川学海》所刊旧本,并被收入 《学津讨原》、《学海类编》、《赤城遗书汇刊》等丛书,还有《丛书集成初编》本存世。
宁坤秘笈
妇科著作,署名竹林寺僧撰写的女科著作。竹林寺位于浙江省肖山县,据传自五代后晋建寺后,寺中僧人有善医女科病症者,并逐代相传,闻名于世。其所授女科著作,均秘不外传,自清初以后始有据不同传抄的各种刊本行世,但书名与内容、体例均有较大的出入,种类亦多达30余种,其中流传较广的如《竹林寺三禅师女科三种》、《宁坤秘笈》、《竹林寺女科秘书》等。现存多种清刻本。
袌碧斋诗话
清陈锐撰。锐,字伯弢,一字伯涛,号袌(bào)碧,湖南武陵县(今常德市鼎城区)石公桥人。其父春坞是读书人,曾为谭延闿、谭延泽兄弟塾师。陈锐是长子,从小聪明,深得父亲宠爱,经常被带在身边,教习诗文。陈锐少年时诗词就有相当功力,其父曾对门生谭延闿说:“吾诗不如吾儿,汝可为讲习”。之后,陈锐又在其父的介绍下,师从晚清拟古诗派的泰斗王闿运。光绪十一年(1885),陈锐和时已46岁的父亲分别以拔贡和优贡的身份,同时被考选人京。不久,陈锐先后出任湘潭训导、桂阳州学正,又应聘充湖北学使赵尚辅、浙江学使李荫銮的学幕。光绪十九年(1893),乡试中举。翌年,拣选知县加同知衔,候补江宁(今南京),充两江营务处提调。光绪二十八年(1902),任江南乡试同考官,次年任受卷官。光绪三十四年(1908),任江苏靖江知县。辛亥革命后,陈锐回常德,任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国文教员。1915年受谭延闿之聘,出任湖南省长公署政治顾问官。1916年春再回常德,任常、桃、汉、沅四县联合公立中学校长。同年秋,出任湖南省通志局分纂。1919年.再任政治顾问官兼湖南省教育会会长。1920年归里,修建藏书楼,续编所著诗文。陈锐工诗文,是著名的湘西“三才子”之一,与易顺鼎、王以慜齐名。江西诗派首领陈三立称“湘西并世三才子,吹泪西风易哭庵”,“袌碧不知何处去,古伤遗稿落天南。”并评价陈锐“深湛好思,奇芬洁旨,抗古探微”。钱钟书更认为陈锐的诗歌成就远远高出一代宗师王闿运,“袌碧斋之精湛”,“智过其师,青出于蓝”.陈锐在晚清词坛有很高的地位,与王鹏运、朱孝臧、郑文焯等人齐名,被推为一代词宗。同时,他在词学理论上也有很高成就。陈锐的主要著作为《袌碧斋集》,包括诗五卷,词一卷,文一卷,诗话词话各一卷。被刊印过的著作还有《袌碧斋箧中书》二卷。另著有《说文解字校勘记》、《读经史札记》、《梦鹤庵诗集》、《秋出吟词稿》等,惜未刊行。
首楞严义疏注经
凡二十卷。北宋子璇集。又作首楞严经疏。系大佛顶首楞严经之注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九册。本书总分十门,一教起因缘,二藏乘分摄,三教义分齐,四所被机宜,五能诠体性,六所诠宗趣,七教迹前后,八传译时年,九通释名题,十别解文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