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宏

胡宏
  • 姓名:胡宏
  • 别名:字仲仁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建宁崇安(今属福建)人
  • 出生日期:1102
  • 逝世日期:1161
  • 民族族群:

胡宏(1102-1161)南宋理学家。字仲仁,学者称五峰先生。胡安国之子。建宁崇安(今属福建)人。生于北宋徽宗崇宁五年,卒于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一生不耽于仕途,初以荫补右承务郎,不调。秦桧当政,欲起用之,他避而不仕。桧死,被召,以疾辞。处世主洁身自好,不慕富贵利达,不媚权贵。自谓志在“立身行道”,做堂堂正正的“大丈夫”(《五峰集》卷二)。关心国事,绍兴间,曾上万言书,陈述治国安邦的政治主张,论抗金复仇大计。以振兴道学为己任,谓“道学衰微,风教大颓,吾徒当以死自担”(《宋元学案》卷四十二《五峰学案》)。又潜心于学术,视“为学是终身事”,称祇要“断之以勇猛精进,持之以渐渍薰陶”,必能“有常而自新”(同上)。先后从学于杨时、侯仲良,卒传其父胡安国的理学思想。长期收徒讲学,门下弟子甚, 著名学者张栻等曾师事之。 在哲学上,对理学重要范畴,如道、理、心、性等均有论述,但其说多有新意,表现出与正统儒学相离异的思想倾向。其宇宙观,与程朱派以“理”爲宇宙本体及陆九渊派以 “心”为宇宙本体皆不同,而主张别以 “性”爲宇宙的本体。断言:“大哉性乎,万理具焉,天地由此而立矣”(《知言》卷四)。“万物皆性之所有也”(同上)。“非性无物,非气无形,性其气之本乎”(同上书卷三)。“性也者,天地所以立也”(引自朱熹《知言疑义》)。“性,天下之大本也”(同上),皆谓性能够立天地、包万物、具万事、主形气,为宇宙万物的总根源。对性与理之关係的理解,亦与程朱“性即理”的观点不同,而主张性一理殊之说。认为理是事物的局部或特殊规律,“万物不同理”(《知言》卷四),“物之生死,理也。理者,万物之贞也”(同上书卷一),而性则是“天命之全体”(同上书卷四),即万物的本体或总原则。在心与性的关係上,不同于程朱心统性的思想,而是主张性体心用,认为性是本体,心是作用,“圣人指明其体曰性,指明其用曰心。性不能不动,动则心矣。”(引自朱熹《知言疑义》)还认为心是性的体现,性则是被体现者:“夫性无不体者,心也”(《知言》卷二),“未发祇可言性,已发乃可言心” (《宋元学案》卷四十二《五峰学案》)。提出性无善恶的人性论思想,认爲“性”隐秘、奥妙,不易窥见,难以名状,不能以善恶言之,“性也者,天地鬼神之奥也,善不以言之,况恶乎!”(引自朱熹《知言疑义》)反对把性区别爲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主张以情说性:“好恶,性也”(同上),据此而认爲人皆有情欲,“凡天命所有而人有之者,圣人皆有之”。认爲圣、凡之区别,在于是否 “发而中节”,中者爲圣爲善,不中者则爲凡爲恶:“圣人发而中节,而人不中节也。中节者爲是,不中节者爲非。挟是而行则爲正,挟非而行则爲邪。正者爲善,邪者爲恶。而世儒乃以善恶言性,邈乎辽哉!”(同上)批斥程朱一派儒者离欲言理,以天理与人欲相对立之说,指出二者本爲一体,不可分离:“天理人欲,同体异用,同行异情,进修君子,宜深别焉”(同上)。认爲天理包含人欲,人欲之中体现天理:“于天理中拣得人欲,又于人欲中便见得天理”(同上)。他处之说亦多包含合理因素。如把道视爲客观事物的规律或法则,反对把道当作超然物外的绝对本体:“道不能无物而自道,物不能无道而自物。道之有物,犹风之有动,犹水之有流也,夫孰能间之?故离物求道,妄而已矣。”(《知言》卷一)针对老子以道爲无的观点,指出有与无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其区别祇在可见与不可见,认爲有形可见则爲“有”,无形不可见则爲“无”:“生聚而可见则爲有,死散而不可见则爲无。夫可以有、无见者,物之形也。物之理则未尝有无也。老氏乃以有无爲生物之本,陋哉!”(同上)在名实问题上,认爲先有事实,后有名称。有甚麽样的事实,当有甚麽样的名称,强调名应如实,名实相符:“有实而后有名者也。实如是,故名如是。实如是而名不如是,则名实乱矣。名实乱于上则下莫知所从而危亡至矣。” (同上书卷五) 论治学重在致用,谓“学道者正如学射,才持弓矢,必先知的,然后可以积习而求中的矣”(同上书卷四),“故务圣人之道者,必先致知,及超然有所见,方力行以终之”(同上)。胡宏爲继杨时之后在南宋传播洛学的最早一批理学家,朱熹、张栻、吕祖谦皆其后学,张栻出自其门,故他在宋代理学史上居于承上啓下的重要地位,同时也是南宋“湖湘学统”的开创者。著作有《知言》、《皇王大纪》、《五峰集》等。

胡宏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王谏议集

王谏议集

汉代文别集。1卷。王褒著。王褒曾为谏议大夫,后世称为“王谏议”。《汉书·艺文志》著录“王褒赋十六篇”,《汉书》本传又称王褒曾作《中和》、《乐职》、《宣布诗》、《圣主得贤臣颂》、《甘泉》及《洞箫颂》等。后多散逸。明代张溥辑其佚文,编为《王谏议集》,其中“赋”仅收《洞箫赋》,“骚”收《九怀》,“颂”收《圣主得贤臣颂》、《甘泉宫颂》,其他文章有《四子讲德论》、《移金马碧鸡文》、《僮约》、《责髯奴文》(《古文苑》黄香作,此从《艺文类聚》王褒作),书后附有《汉书》本传。王褒是汉宣帝时期的重要赋家,在赋史上与扬雄并称“渊云”(王褒字子渊,扬雄字子云)。其仅存的《洞箫赋》是纯粹的咏物赋,以善于描写声音见称,《文心雕龙·诠赋》说:“子渊《洞箫》,穷变于声貌”,对以后的咏物赋影响颇大。《僮约》一文,细致地描绘了奴隶的生活、劳动境况,且文笔谐放,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道德真经直解

道德真经直解

四卷。南宋邵若愚(生卒年不详)撰。邵若愚,号本来子,钱塘(今属浙江杭州)人,撰有《道德真经直解》。此书约撰成于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前人研究《道德经》者,或分《老子》为上下二篇八十一章,或为四卷八十一章。邵若愚不赞成道德分体,认为道德混说无上篇下篇;并说将《老子》分八十一章,是不审正文前后本义;又斥创立篇名是狭居其事,言理不当,因此主张废上篇下篇、章数、篇名,所以他作《道德真经直解》不分篇章。该书卷前有《道德真经直解叙事》、《叙事道德阶梯科》及《道德阶梯图》,卷末有陈元卿《纪末》。此书注释经文大旨,注中有注,阐发明了,触类引申,以儒释家言解道。后世学者对此书评论不一。有学者认为其书以儒释之学明道家之理,有违直解之意,未免牵强附会。但又有学者认为此书阐述道有浅深德分内外的观点新颖深刻,倡三教合流自有见地。只是评述前人之事,语言偏激,未免失当。现存明 《道藏》本、明 《道藏举要》本。

卫济宝书

卫济宝书

外科著作。原书1卷,22篇。宋代作品,原撰人佚名,东轩居士增注,约撰于12世纪初。原书已佚,今本辑自《永乐大典》,分为2卷。上卷论述痈疽证形,列五发(癌、瘭、疽、痼、痈)图说及用药原则和内外治法(包括试疮溃法、长肉、溃脓、针治、骑竹马灸、灸恶疮法等),并载述一些外科器械之使用和制造。下卷为证治,载方40余首,包括丸、散、膏、丹、汤、药饼、药捻等多种剂型,治疗范围较广者,注明按证加减之法,并附乳痈、软疖证治。此书较好地体现了疡科辨证论治思想,对研究中医外科诊治有一定参考价值。《卫济宝书》之书名,最早见于《宋史·艺文志》,现存《四库全书》本、《当归草堂医学丛书》本等,建国后有影印本。

续红楼梦

续红楼梦

清代白话章回小说。30卷。秦子忱著。卷首题有“秀水郑师靖”的序和“易水谭溁”的题词。清嘉庆四年(1799)原刊本问世,以后有数种坊刻本。作品内容沿着神、鬼、人3条线索离合引伸,叙述了宝玉、黛玉之间上天入地、寻寻觅觅、生生死死的缠绵爱情。书中神仙有癞头僧、跛足道与已修成半仙之体的甄士隐、主管太虚幻境的警幻仙姑,以及陆续归位的太虚神女贾元春、林黛玉、尤家姐妹、晴雯、金钏儿、鸳鸯、香菱等。

原道救世歌

原道救世歌

洪秀全著。约一千一百字。1852年编入《太平诏书》刊行。洪氏原名仁坤,小名火秀,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领袖、太平天国天王。广东花县人,出身农民家庭。早年入塾“熟读经史”。后作乡村塾师。因屡试不中,萌发反清思想。又受基督教教士所编《劝世良言》的影响,于1843年7月创立拜上帝会,宣传组织农民。1851年在花县金田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1853年3月攻下南京,定为都城,改名天京。1863年天京被困,次年6月洪氏病逝。主要著作有《原道救世歌》、《原道觉世训》、《原道醒世训》、《天条书》等。《原道救世歌》是太平天国重要文献之一。它以诗歌体的形式,向人们宣称“天父上帝人人共,天下一家自古传”。并劝告人们要作正人,切戒淫乱、忤父母、行杀害、为盗贼、为巫觋、为赌博“六不正”及吸洋烟、好酒、看风水等旧风习。警告统治者“顺天者存逆天亡”,“嗜杀人民为草寇,到底岂能免祸灾”,“聚党横行天不佑,罪恶贯盈祸自随”等。洪氏的救世之道的落脚点是在劝人为善、改邪归正上。他引进了一个西方的皇上帝,打掉了压在农民头上的封建帝王和其他精神偶像的威风,宣传“普天之下皆兄弟”,“上帝视之皆赤子”的平等观念,对激发群众起来推翻封建制度有极大的鼓舞作用,不失为一支反封建的战歌。

解酲语

解酲语

泰定间中夜,忽召集贤学士邓文原,仓卒不备手诏,就以帝所佩玉从容召之,至晓着二朱衣送出,人以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