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宏

- 姓名:胡宏
- 别名:字仲仁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建宁崇安(今属福建)人
- 出生日期:1102
- 逝世日期:1161
- 民族族群:
胡宏(1102-1161)南宋理学家。字仲仁,学者称五峰先生。胡安国之子。建宁崇安(今属福建)人。生于北宋徽宗崇宁五年,卒于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一生不耽于仕途,初以荫补右承务郎,不调。秦桧当政,欲起用之,他避而不仕。桧死,被召,以疾辞。处世主洁身自好,不慕富贵利达,不媚权贵。自谓志在“立身行道”,做堂堂正正的“大丈夫”(《五峰集》卷二)。关心国事,绍兴间,曾上万言书,陈述治国安邦的政治主张,论抗金复仇大计。以振兴道学为己任,谓“道学衰微,风教大颓,吾徒当以死自担”(《宋元学案》卷四十二《五峰学案》)。又潜心于学术,视“为学是终身事”,称祇要“断之以勇猛精进,持之以渐渍薰陶”,必能“有常而自新”(同上)。先后从学于杨时、侯仲良,卒传其父胡安国的理学思想。长期收徒讲学,门下弟子甚, 著名学者张栻等曾师事之。 在哲学上,对理学重要范畴,如道、理、心、性等均有论述,但其说多有新意,表现出与正统儒学相离异的思想倾向。其宇宙观,与程朱派以“理”爲宇宙本体及陆九渊派以 “心”为宇宙本体皆不同,而主张别以 “性”爲宇宙的本体。断言:“大哉性乎,万理具焉,天地由此而立矣”(《知言》卷四)。“万物皆性之所有也”(同上)。“非性无物,非气无形,性其气之本乎”(同上书卷三)。“性也者,天地所以立也”(引自朱熹《知言疑义》)。“性,天下之大本也”(同上),皆谓性能够立天地、包万物、具万事、主形气,为宇宙万物的总根源。对性与理之关係的理解,亦与程朱“性即理”的观点不同,而主张性一理殊之说。认为理是事物的局部或特殊规律,“万物不同理”(《知言》卷四),“物之生死,理也。理者,万物之贞也”(同上书卷一),而性则是“天命之全体”(同上书卷四),即万物的本体或总原则。在心与性的关係上,不同于程朱心统性的思想,而是主张性体心用,认为性是本体,心是作用,“圣人指明其体曰性,指明其用曰心。性不能不动,动则心矣。”(引自朱熹《知言疑义》)还认为心是性的体现,性则是被体现者:“夫性无不体者,心也”(《知言》卷二),“未发祇可言性,已发乃可言心” (《宋元学案》卷四十二《五峰学案》)。提出性无善恶的人性论思想,认爲“性”隐秘、奥妙,不易窥见,难以名状,不能以善恶言之,“性也者,天地鬼神之奥也,善不以言之,况恶乎!”(引自朱熹《知言疑义》)反对把性区别爲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主张以情说性:“好恶,性也”(同上),据此而认爲人皆有情欲,“凡天命所有而人有之者,圣人皆有之”。认爲圣、凡之区别,在于是否 “发而中节”,中者爲圣爲善,不中者则爲凡爲恶:“圣人发而中节,而人不中节也。中节者爲是,不中节者爲非。挟是而行则爲正,挟非而行则爲邪。正者爲善,邪者爲恶。而世儒乃以善恶言性,邈乎辽哉!”(同上)批斥程朱一派儒者离欲言理,以天理与人欲相对立之说,指出二者本爲一体,不可分离:“天理人欲,同体异用,同行异情,进修君子,宜深别焉”(同上)。认爲天理包含人欲,人欲之中体现天理:“于天理中拣得人欲,又于人欲中便见得天理”(同上)。他处之说亦多包含合理因素。如把道视爲客观事物的规律或法则,反对把道当作超然物外的绝对本体:“道不能无物而自道,物不能无道而自物。道之有物,犹风之有动,犹水之有流也,夫孰能间之?故离物求道,妄而已矣。”(《知言》卷一)针对老子以道爲无的观点,指出有与无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其区别祇在可见与不可见,认爲有形可见则爲“有”,无形不可见则爲“无”:“生聚而可见则爲有,死散而不可见则爲无。夫可以有、无见者,物之形也。物之理则未尝有无也。老氏乃以有无爲生物之本,陋哉!”(同上)在名实问题上,认爲先有事实,后有名称。有甚麽样的事实,当有甚麽样的名称,强调名应如实,名实相符:“有实而后有名者也。实如是,故名如是。实如是而名不如是,则名实乱矣。名实乱于上则下莫知所从而危亡至矣。” (同上书卷五) 论治学重在致用,谓“学道者正如学射,才持弓矢,必先知的,然后可以积习而求中的矣”(同上书卷四),“故务圣人之道者,必先致知,及超然有所见,方力行以终之”(同上)。胡宏爲继杨时之后在南宋传播洛学的最早一批理学家,朱熹、张栻、吕祖谦皆其后学,张栻出自其门,故他在宋代理学史上居于承上啓下的重要地位,同时也是南宋“湖湘学统”的开创者。著作有《知言》、《皇王大纪》、《五峰集》等。
猜你喜欢的书
美学理论
德国阿多诺著。1970年出版。全书12章,分别为:“艺术,社会,美学”;“情境”;“丑、美与技术”;“自然美”;“艺术美:显现、精神化与直观性”;“幻象与表现”;“谜语特质、真理性内容与形而上学”;“连贯与意义”;“主体—客体”;“艺术作品理论断想”;“一般与特殊”;“社会”。该书依据文化批判主义方法,分析了古典美学理论的利弊,现代艺术的社会职能与真理内容,指示出当代美学的新生条件与发展途径。认为,文化产业消耗了人们从事更有价值和更充实的活动的潜能,它协同大众媒介,助长了一种精于包装的意识形态,使人们适应于习惯性的统治,把个性消失于共性之中,导致了生活、消费、审美的平面化、时尚化和肤浅化;文化产业具有商品社会一切产业的基本特点,它以交换为目的的产品不能满足任何真正的精神需要。认为,人类要摆脱现代社会的困境和危机,还得从文化入手,培养和发展一种真理意志;真正的艺术是精神活动,是精神性和自律性的艺术;艺术的本质和社会职能在于它与世界的对立,激发真理意志的现代艺术抓住美与丑、善与恶之间的冲突,迫使人们认清自我和现实,进而得到解脱。认为,艺术总是一个“变数”,它期待一种尚无人知的审美形式来取消行政管理下的观念及其在艺术中的反映,预示着现代艺术和美学的发展前景。中译本由王柯平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
无名的裘德
英国作家哈代的长篇小说。主人公裘德·范立是个有才华的农民,凭自修学会了拉丁文和希腊文,想进大学深造,将来当教师。但资本主义社会的高等学府鄙视这个出身卑微的青年,把他排斥在门外。妻子也看不起裘德,离他而去。他重整学业,打算当牧师。这时他深深爱上一个年轻的女教师。二人情投意合,女教师便离开了她所不爱的丈夫和裘德同居。这种结合触犯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宗教和虚伪的道德, 被认为“有伤风化”。这对情人的结合虽然出于纯洁真挚的爱情,但他们却不能获得幸福。他们找不到工作,没有住房,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生活无着,孩子惨死。女教师认为这是天谴,便回到丈夫那里去了。裘德在失望潦倒中开始酗酒、堕落,最后在孤独绝望中死去。
穆时英作品集
穆时英(1912年3月14日-1940年6月28日),浙江慈溪人,中国现代小说家,新感觉派代表人物,笔名伐扬、匿名子等。1929年开始小说创作,翌年(1930年)发表小说《咱们的世界》《黑旋风》;1932年出版小说集《南北极》,反映上流社会和下层社会的两极对立;1933年出版小说集《公墓》,转而描写光怪陆离的都市生活,后又出版《白金的女体塑像》《圣处女的感情》等;1933年前后参加国民党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抗日战争爆发后赴香港,1939年回沪,主办《中华日报》副刊《文艺周刊》和《华风》,并主编《国民新闻》,后被国民党特工人员暗杀。
黄帝阴符经注
黄帝阴符经注。黄居真撰,约出於北宋。《通志□艺文略》着录。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
黄帝四经
秦汉道家著作。《汉书·艺文志》道家类著录《黄帝四经》四篇。《隋书·经籍志》“道经部”称:“汉时诸子,道书之流有三十七家”,“其时黄帝四篇,老子二篇,最得深旨”。隋时已佚。今有人考证即马王堆出土的四篇古佚书:《经法》、《十六经》(原曾误称为十大经)、《称》、《道原》(见唐兰《黄帝四经初探》)。作者的真实姓名已无法考定。
降三世忿怒明王念诵仪轨
一卷,唐不空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