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循

- 姓名:贺循
- 别名:字彦先
- 性别:男
- 朝代:东晋
- 出生地:会稽山阴(今绍兴市)人
- 出生日期:260
- 逝世日期:319
- 民族族群:
贺循(260—319),字彦先,会稽山阴(今绍兴市)人,东晋官吏,著名学者。祖景,减贼校尉,父邵,中书令,为孙皓所杀,徙家属边郡,晋灭吴方还本郡。史称其“善属文,博览群籍,举秀才,历阳羡、武康令,以宽惠称。累官至太常,朝廷疑滞皆咨之。”在晋灭吴后,出任过阳羡令、武康令,因病去职。著作郎陆机上疏荐循曰:“武康令贺循德量邃茂,才鉴清远,服膺道素,风操凝峻,历试二城,刑政肃穆”。召补太子舍人。晋惠帝时(290—306)任会稽内史,司马睿出镇建康时,任军咨祭酒、太常、左光禄大夫等职。曾参与镇压石冰领导的流民起义。东晋政权初创,多次向他咨询国事,他与顾荣、纪瞻等同受礼遇,成为南方士族的政治代表人物。任会稽内史期间,主持开凿了沟通会稽郡城与钱塘江的西兴运河,提高了鉴湖的排灌效率和水利交通,为时人称道。他能诗文,尤精体传,著有《会稽记》、 《石篑山记》、 《表服谱》、《表服要记》及文集二十卷。太兴二年(319年),贺循去世,年六十。获赠司空,谥号“穆”。
附: 西兴运河——在绍兴城西郭门经过柯桥、钱清、萧山,而到达钱塘江边,起初称为漕渠,由贺循在会稽内史任内主持修凿。因运河从萧山向北,在固陵镇与钱塘江汇合,固陵在晋代称为西陵,以后长期称为西兴,故称为西兴运河。西兴运河通过郡城内东部的都赐堰(即南宋以后的都赐门),进入鉴湖。既可溯鉴湖和稽北丘陵的任何一个山麓冲积扇的港埠通航,也可沿鉴湖到达曹娥江边,实际沟通了钱塘江和曹娥江两条河流,在排洪灌溉和交通运输方面有很大作用。它还联系了曹娥江以东的交通,因为曹娥江以东也有河渠经上虞与余姚江连接,可以直达明州(今宁波)。钱塘江河口由于滩多水浅,江流又变化无常,航行十分困难。因此,从明州经余姚、绍兴而到杭州的航道,长期以来运输频繁,形成了著名的浙东运河。
贺循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皮子文薮
十卷。唐皮日休撰。此集是皮日休为了考试行卷而手自编定,他在序中说:“咸通七年(866)中,皮日休射策不上第,退归州东(今安徽寿县) 别墅,编次自己的诗文集《文薮》复将贡于有司。发箧丛萃,繁如薮泽,因名其书曰《文薮》焉。”共二百篇,为十卷。宋晁公武谓其尤善篇铭。今观集中书序论辨诸作,也多能原本经术。其请孟子立学科,请韩愈配飨太学二书,在唐人尤为卓识,不得反以词章目之。集中诗仅一卷。盖已见《松陵集》,不复重编,亦如《笠译丛书》之例。王士贞《池北偶谈》尝摘《鹿门隐书》一条,《与元徵君书》一条,均将世民二字句中连用,认为不避太宗之讳。此集有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平易通俗的语言,充满现实性、战斗性。尤其是政论小品文,在晚唐大放光彩。鲁迅在评价《皮子文薮》时,指出他“并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皮日休以儒家正统的继承者为任,对以后理学家们影响甚大。后人对该书整理,现存之版本竟达十数种之多,《四库全书》所收的是浙江鲍士恭家藏本,共二百篇为十卷。《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亦作十卷。
本草约言
4卷,卷一、卷二为“药性本草”,卷三、卷四为“食物本草”。《药性本草》2卷,分草部(134种)、木部(57种)、果部(18种)、莱部(13种)、米谷部(8种)、金石部(26种)、人部(6种)、禽兽部(12种)、虫鱼部(14种)等9部,共收药287种。卷首列“医学启源”“药性要旨”“脏气法时补泻法”“各经引用”“五味所用”“用药各定分两”“药性生熟用法”“药用根梢法”等8个短论,简要介绍药物归经、气味药性、升降沉浮、君臣佐使及药物基本炮制作用等中药基础知识。此后按部属分类,各药先列气味、阴阳、升降、归经、功效主治、炮炙方法及临床配伍使用等,有时也进行一些品种产地、采集时间等方面的讨论。次引前贤对于此药的论述,有时也加以一些按语,发表薛立斋本人的用药经验体会。总之,此书主要讨论药性、用药法及药物炮炙。《食物本草》亦2卷,分水部(34种)、谷部(35种)、菜部(87种)、果部(57种)、禽部(56种)、兽部(38种)、鱼部(58种)、味部(23种)等8部,共载品物385种,多为日常食品。各物品均先注出性味功效,次引前人的论述,偶尔记载此物的形态、产地及优劣选择。如“井水”条指出:“凡井水有远从地脉来者为上,有从近处江河中渗来者欠佳。又城市人家稠密,沟渠污水杂入井中成碱,用须煎滚,停顿一时,候碱下坠,取上面清水用之,否则气味俱恶。”“粳米”条也指出此米有早、中、晚三熟,而以白晚米为第一。书中还记载落花生的形态为:“藤蔓茎叶似扁豆,开花落地,一花就地结一果,大如桃。深秋取食之,味甘美异常,人所称羡。”
汉制考
汉代礼仪典制汇考著作。四卷。南宋王应麟撰。王应麟认为《汉书》、《续汉书》等两汉史志对于汉代典章制度之细目多有疏略,乃博采诸家经注及《说文》诸书,详为笺释,以补其遗漏。包括《周礼》二卷,《仪礼》、《礼记》 一卷,《诗》、《书》、《论语》、《孟子》、《国语》、《公羊春秋》、《说文》一卷。因唐时孔颖达等人为诸经注疏时离成书时代已远,对时异名殊之方言士俗往往仅据字面推释,与经之原意未必相符。王应麟于本书中一一订辨。如《周礼》“太史职”,注云“太史抱式”,疏曰“占文谓之式”; 王应麟则引《艺文志》“羡门式法”来解释此言。再如《周礼疏》对“步摇假紒”及“五夜”,·以及《仪礼疏》对“偃领”等之解释,王应麟皆据典加以考正。但诸经注疏中有些错误,王却加以沿用,可谓千虑之一失。另,本书仅以诸经为次,随文条列,未重新分类加工编订,查检颇为不便,取材亦有失于简。但其所考大致精赅,且各有依据,大别于南宋末年时人侈空谈而鲜实征之作风,不失为研究汉代政治、社会制度之重要参考书。有《津逮秘书》、《学津讨原》、《杂海》等丛书本,《玉海》中亦有收。
吴逆始末记
《吴逆始末记》一卷,不著撰人名氏,大约出于清康熙间人之手。所记始于吴三桂降清,止于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帝)被吴三桂所杀。文末附有《觚剩》(清初钮撰)故事一则,当是后人所加,因涉及吴三桂生平,今仍保留;但所引个别句子有删节,今为保存原貌,仍据《觚剩》卷四原文将所删补入。
中国现代哲学史
《中国现代哲学史》是20世纪中国一代哲人冯友兰所著的《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七册,是冯友兰先生晚年回归自我,“修辞立其诚”、“海阔天空我自飞”的产物。本书讲述了中国现代哲学的发展历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理解,是史与思的结晶,充满了人生的睿智与哲人的洞见。它对当今的读者有极大的意义,不失为一部可以影响一生的文化经典。
乐邦遗稿
佛教文献。南宋嘉泰四年(1204)宗晓编。二卷。据自序称,是《乐邦文类》的拾遗编,主要收录《乐邦文类》余而未编之“片文只义”及新辑的净土文稿。共收文献一百二十六篇。每篇前有编者加的标题,篇尾有编者的附语。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及《大正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