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贺钦
贺钦(1437—1510年),明学者。字克恭,别号医闾,世称医闾先生。辽西义州卫(今辽宁义县)人。原籍浙江定海。成化二年(1466)进士,授户科给事中,因对政事不满辞职。后起为陕西参议,因年老母死辞官。临行前上疏言不许宦官干预政事,并推荐陈献章。曾从学于陈献章。其学不博涉,专读四书五经及小学,潜心读书杜门不出10余年,静思默想。强调反身实践,认为“事事物物各具本然实理,吾人之学不必求之高远,在主敬以收放心,勿忘勿助,循其所谓本然者而已。”(《明儒学案》)在哲学上提倡以静为本,动静分离,认为静可以独立,静者自给无欲。“静无资于动,动有资于静,凡理皆如此。如草木土石是静物,便皆自足,不资于动物;如鸟兽之类,便须食草栖木矣。故凡静者多自给,而动者多求取。故人之寡欲者,多本于安静;而躁动营营者,必多贪求也。”(《言行录》)主张天理与人事相结合,“世教不明,言天理者不知用之人事,言人事者不知本乎天理,所以一则流于粗浅,一则入于虚无。”(同上)以中庸划分善恶,认为合乎中庸才是善。“天地间本一大中至正之道,惟太过不及,遂流于恶”。(同上)强调要别善恶,不以其小而苟且,“善恶虽小,须辨别如睹黑白”。(同上)平时注重礼仪,严守行为要合乎礼,“为学须躬行,躬行须谨隐微。小小礼仪尚守不得,更说什躬行,于显处尚如此,则隐微可知矣”。(同上)晚年好读《易经》,究心象数,手不释卷。著作有《医闾集》。
“明代辽东人而被称为理学家者,唯贺钦一人而已”,贺钦是明代东北地区唯一可称大儒的文士,其《医闾先生集》也是唯一流传至今的东北文人别集。贺钦自幼好学。明中期,广宁地处边远,文教不兴,民众多将入卫学读书视为重役。但贺钦一心向学,且醉心于文艺,十八岁时学诗艺于辽阳举人邱时雍。景泰七年(1456年),贺钦乡试第二名,十年后成化二年(1466年)中进士,次年授户部给事中。在京师,贺钦结识陈献章,因钦佩其学问,遂事之以弟子礼,而受陈献章之学。成化四年,眼见朝政日非,言道无以改变政局,贺钦辞官归里,返回辽东,自此未离辽东。辞官里居后十余年间,贺钦闭门读书,潜心向学,声名日隆,慕名求学者日众,于是开始讲学授徒,为辽东培养了大批人才。
-
胡粹中
胡粹中,粹中名由,以字行,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博通经史,尤长于《毛诗》、《春秋》。《春秋三传》,洪武中聘为儒学训导。永乐初,为楚王府右长史,悉心辅导,凡二十年。著有《元史续编》、《读史笔记》。
-
黄儒
黄儒(生卒年未详),宋代文学家。字道辅。建安 (今福建建瓯)人。神宗熙宁年间进士。博学能文,不幸早亡。平生爱茶,精于茶的审评。嘉祐二年(1057)前后著有《品茶要录》,对茶叶采制与烹试以及鉴别审评茶的品质提出十说,为中国早期系统论述茶叶审评之作。
-
胡愔
胡愔[yīn],唐女道士,医家。道号见素子。生卒年月不详,太白山(在今陕西太白县)人。深究脏腑理论,从道教摄生出发,把吐纳导引、却谷长生合于一起,认为原有脏腑理论过于奥秘,乃广搜博采,按据诸经,别为图式,先明脏腑,次说修行,并引病源、吐纳、除疾、药治、察色寻证、月食禁忌等,撰成《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并序》一卷(848年),今存《道藏》中。另撰有《黄庭内景五脏六腑图》、《黄庭内景图》、《黄庭外景图》各一卷、《胡愔方》两卷、《补泻内景方》一卷,均佚。
-
慧立
慧立,俗姓赵,新平(今陕西彬县)人。生卒年月不详,隋起居舍人、司隶从事赵毅第三子。贞观三年年十五,出家于豳州昭仁寺。永徽元年,奉敕至长安大慈恩寺,助玄奘译经。六年五月,致书左仆射于志宁,驳吕才《因明注解立破义图》之说。显庆三年,与道士入内殿辩论。次补西明寺都维那,又授太原寺主,终住京兆魏国寺。玄奘卒后,录其西域取经事迹,撰《慈恩三藏行传》五卷,虑有遗缺,遂藏于地穴,秘不示人。临终时方交其弟子。后由彦悰重作整理,补撰后五卷,合为一○卷,改题为《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此书记载玄奘一生行事,于往印度取经及归国后译经事始末尤详,向为研究唐代佛教、中西交通、中亚及印度历史文化学者所重视。全书叙事层次分明,行文典雅,为中国古代传记文学名著。今有《弘教正藏》本、《高丽藏》本、《大正藏》本等、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校点本。《全唐文》卷九○七收其文二篇。《宋高僧传》卷一七有传,参《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丁。
-
胡我琨
胡我琨。明代人,著有《钱通》。生卒年月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黄虞稷
黄虞稷(1629-1691)明金陵(今江苏南京)人。字俞邰,一字楮园,号不缁道人。本籍晋江(今福建泉州),以父居中官南京国子监监丞,甲申闻变不食死,遂家上元(即南京)。藏书千顷斋中,约六万余卷。虞稷又裒聚而附益之,不下数千卷。虞稷七岁能诗,号神童。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儒,遭母丧不与试。昆山左都御史徐元文领修《明史》,疏荐召入翰林院,食七品俸,分纂列传及艺文志,辈下士夫率就之借书。二十三年(1684),徐乾学领修《一统志》,又荐充纂修,分纂福建全省。前后在馆十年,以劳卒。著《千顷堂书目》三十二卷。又曾与周在浚合编刻《征刻唐宋秘本书目》三卷。著有《楮园杂志》、《我贵轩集》、《朝爽阁集》、《蝉窠集》。室名有“千顷堂”、“朝爽阁”、“蝉窠”、“楮园”、“我贵轩”等。藏印有“黄虞稷印”、“俞邰”、“晋江黄氏父子藏书印”、“温陵黄俞邰氏藏书印”、“朝爽阁藏书记”、“温陵黄氏藏书”、“不缁道人黄虞稷印”、“千顷堂图书”、“虞稷”等。
-
黄叔璥
黄叔璥(1680年-1758年)清学者。字玉圃,晚号笃斋。顺天大兴(今属北京市)人。生于清康熙五年,卒于清乾隆七年。宦海沉浮中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历官户部主事、御史等。其学以立诚爲本,以笃敬爲功,尤究心于宋五子书及元、明诸儒之说。认爲“道学即正学也。亲正人,闻正言,行正事,斯爲实学。不然,空言性命何爲乎?”(《清儒学案》卷六二,《健馀学案》)提倡敦行践履。著有《近思录集注》、《慎终约编》,大旨阐发理学之旨。又著有《中州金石考》,博考商、周至元、明中州金石的分佈、类目及存亡。另著有《台海使槎录》、《南征纪程》、《国朝御史题名录》、《广字义》、《既倦录》、《南台纪闻》等。
-
黄衷
黄衷,明诗文家。生卒年月不详,字子和,号矩洲。自号铁桥病叟,明成化至嘉靖年问人,南海(今广东广州)人。弘治九年(1496)进士,授南京户部主事。历仕湖州、福建、广西、云南、湖广。官终兵部侍郎。有诗名,其诗以描写南方景物著称。著有《矩洲集》。另著有《海语》,述海中荒忽奇谲之状,颇为详备。生平事迹见《国朝献征录》卷四○。
所著《海语》一书,记述了明代广州与暹罗(今泰国)、满刺加(今马来亚)之间的交通往来,记载了这两个国家的历史、地理、风俗、物产等,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黄衷作为较早关注东南亚的历史文化名人, 《海语》作为明代中叶的一部中外交通著作,都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
何宇度
何宇度,字仁仲。明代,官夔州通判。著有《益部谈资》。生卒年月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安陆县志》:何宇度,字仁仲,少司寇迁子也。补詹事主簿,转夔州别驾。风流尔雅,有王谢诸人之致,与海内名公巨卿互相酬答。宅左有甘露园,郭外有三洲,有碧霞台、广心堂。交游啸咏,殆无虚日。所著载艺文。
-
胡三省
胡三省(1230年5月15日—1302年2月21日),宋代史学家,注释家。原名满孙,字身之,又字景参,号梅涧,宁海中湖村(今属深甽镇)人。父钥,长史学,尤精《资治通鉴》,人称“山泽遗才”。三省幼好学,课余从父攻读《通鉴》。15岁时,父临终嘱他学成后勘正《通鉴》各家注本阙误,自是益力于学。宝祐四年(1256)进士,授吉州泰和尉,侍母未赴。后改任慈溪县尉,因忤知府被罢职。不久以“文学行谊”荐授扬州江都丞。咸淳三年(1267)应聘任寿春府学教授,改奉议郎,继知江陵县。六年,丁母忧离任,服满改知安宁府怀宁县。同年返临安,案牍之余专事《资治通鉴广注》编撰。先是宦游所至,搜罗不同版本《通鉴》,遇《通鉴》方家,必登门求教。权臣贾似道门客廖莹中闻其名,重金聘他校勘《通鉴》以教弟子,他仅撰《雠校通鉴凡例》以应。廖莹中又荐他入贾似道府,遂任沿江制置司机宜文字,升朝奉郎。德祐元年(1275)入贾似道幕,从军江上,所陈建议均不为贾采纳,遂还宁海。次年,元兵下临安,后宁海也遭兵祸,举家迁新昌,流亡中,《资治通鉴广注》稿散失。归里后变卖家产,再购《通鉴》,闭门谢客,发愤重注,积10年功撰成《资治通鉴音注》稿294卷。时宁海杨镇龙起义,县内动荡,遂寓居鄞县城内袁桷家,藏书稿于袁家东轩石窟中,后人称为“胡梅涧藏书窟”。晚年迁归故里,著述以终。所著《资治通鉴音注》,于典章、音训、地理考稽精详,订谬甚多,为后人研究《通鉴》的工具书。尚著有《通鉴释文辨误》、《通鉴小学》、《竹素园稿》等。
-
黄绾
黄绾(1477—1551),字宗贤,一作叔贤,号石龙,又号久庵,黄岩县洞黄(今温岭市岙环镇照谷村)人。以祖荫入官,任后军都事,历任南京都察院经历、南京工部员外郎、大理寺詹事、侍读学士,翰林院学士、南京礼部尚书等职。学术上初学于谢铎,以程、朱之学为宗,后与湛若水“一会面定交,共明圣学”。与王守仁、湛若水订“三人终身共学之盟”,“各相砥励”。闻王守仁致良知之教,认为“ ‘简易直截,圣学无疑。
早年深受朱学影响。从学王守仁后,转而对王学笃信不疑。为维护其“知行合一”说,与人反复论辩,得王守仁器重,称其为“吾党之良,莫有及者”。王守仁去世后,始对王学产生怀疑,“予始未之信,既而信之,又久而验之,方知空虚之弊误人非细。信乎?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可不慎哉!”在王学风靡当世之时,独树一帜,批判王学,成为中国思想史上较早对王学进行系统批判的人物。批判王学“良知说”的禅学倾向,对“知行合一”观点也不以为然。还批判王学的基础——宋代理学,反对空谈性理,主张经世。重视国计民生,写有大量关于军政、民政的奏稿与笔录,如《论治河理漕疏》、《上明罚安边疏》等,涉及农垦、戍边、赋税、水利等。
黄绾著有《明道编》12卷、《石龙集》30卷、《久庵文选》16卷、《庙制考义》2卷,以及《中庸古今注》、《思古堂笔记》、《石龙奏议》、《云中疏稿》,还有易经、诗经等著作。《明道编》为中国哲学名著。
-
胡濙
胡濙[yíng](1375年-1463年9月20日),字源洁,号洁庵。明武进(江苏常州)人。建文进士。永乐五年(1407),受命察访建文帝下落,二十一年还朝。宣德元年(1426)进礼部尚书。六年,又兼领行在户部。“土木之变”,英宗被俘,与侍郎于廉合作,坚持抵抗,反对迁都。景帝即位,进太子太傅。英宗复辟,胡濙闻讯后,撑着病体入宫朝见,并在不久后请求致仕。英宗允准,赐其玺书、白金、纸币及袭衣,拨给驿车,并让胡濙的一个儿子在锦衣卫供职,允许世袭锦衣卫镇抚使。天顺七年(1463年),胡濙病重。在临终前,他将几个儿子召到面前,说:“你们要谋求报答国恩,不要败坏我家的名声。”说完便瞑目而逝,终年八十九岁。英宗闻讣讯后,惊愕悲悼,追赠他为太保,谥号“忠安”,并遣使前往祭吊。胡濙留心医学,曾与医学家戴思恭讲《内》、《难》诸经,推张仲景为医学正宗。著述有《卫生易简方》、《芝轩集》、《律身规鉴》等。
-
贺瑞麟
贺瑞麟(1824-1893)清末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书法家。原名贺均,榜名瑞麟。字角生,号复斋,又号清麓山人。本籍渭南,清初其远祖迁居三原县陂西镇响刘村。自幼好学,18岁中秀才,宏道书院肄业后往朝邑(在今大荔县境内)受业于关中大儒李元春(号桐阁先生)8年。归乡后仍潜心学问,绝意仕途。同治元年(1862)主讲学古书院。九年(1870)创办清麓精舍。十三年(1874),经陕西学政吴大澂举荐加国子监学正衔。后晋五品衔。光绪七年(1881)在县令焦云龙支持下,以清麓精舍为基础创建正谊书院(亦称清麓书院)。他主讲正谊书院20多年,学兼体用。精研程朱,集理学之大成,刊印经典,汇为《清麓丛书》。编著有《朱子五书》《信好录》《养蒙书》《清麓文钞》《三原县新志》《三水县志》《女儿经》等。精于书道,结构严谨,运笔浑厚,遗墨遍及关中。临潼华清池《乐善亭记》碑石是其代表作。
-
和凝
和凝(898-955年)五代时宰相,文学家,法医学家。字成绩,郓州须昌(今山东东平)人。幼聪敏好学,形神秀发,才思敏赡。年十七举明经,十九登进士第。初为后梁义成军节度使贺瓌从事,历郓、邓、洋三府从事。后唐明宗天成时,拜殿中侍御史,历礼、刑二员外郎,改主客员外郎、知制诰,寻充翰林学士。迁主客郎中。长兴四年,知贡举,所取皆一时之秀,时议以为得人。后历中书舍人、工部侍郎,皆充学士。后晋初,拜端明殿学士,兼判度支,转户部侍郎,复入翰林充承旨学士。天福五年,拜中书侍郎平章事。出帝即位,加右仆射。后晋开运二年,罢相,为左仆射。后汉高祖时,拜太子太保,封鲁国公。后周显德二年卒,官终太子太傅,年五十八,赠侍中。凝好延纳后进,士无贤不肖,皆虚怀以待之,故颇有时誉。善文章,尤长于短歌艳曲。少时即好为曲子词,流传汴洛。及为宰相,专托人收拾焚弃。时有“曲子相公”之称。有集百卷,自行雕板,模印数百套,分赠于人。其著述有《演纶》、《游艺》、《孝弟》、《疑狱》、《香奁》、《籝金》六集,均已佚。其《香奁》与韩偓《香奁集》同名,故沈括疑韩偓《香奁集》为其伪托。所疑非是。《花间集》选录二十首,多为香艳之作。其中《渔父》、《柳枝》(“软碧摇烟似送人”)二阕,较为清新可诵。其诗《宫词》百首,描述宫中生活情景,具有一定史料价值。《宋史·艺文志》著录其《演论集》三○卷、《游艺集》五○卷、《红药编》五卷,均佚。《全唐诗》卷七三五编其诗为一卷,卷八九三又录其词二四首。《全唐诗补编·续拾遗》卷一○又补收一首一句,《续拾》卷四二又录一句,重录二首二句。文六篇,见《全唐文》卷八五九及《唐文拾遗》卷四七。生平事迹见《北梦琐言》卷六、《旧五代史》卷一二七、《新五代史》卷五五本传。
-
胡文焕
胡文焕,生卒年不详,明万历至天启间人。字德甫,一字德父,号全庵,别署全道人、抱琴居士、西湖醉渔。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监生,万历四十一年(1613)任耒阳县丞,四十三年署兴宁知县。学识渊博,致力于诗学、医学及古器物研究,著有《诗学字类》、《韵学》、《文会堂诗韵》、《诗法统宗》、《诗文要式》、《素问灵枢心得》、《医学权舆》、《医学要数》、《古器统说》、《古器具名》、《全庵词选》等数十种。文焕通音律,长于琴鼓。博学多才,家富藏书。青年时经营商业,致富后居杭州操刻书业,创文会堂,后取晋张翰逸事改名思莼馆。又设书肆,用于流通古籍,一生刻书多达六百余种,一千三百多卷。又尝辑刻《格致丛书》,收典籍数百种,中多珍贵秘本。仅以其中集纳剧作的《群音类选》而言,就保存了许多于今仅见的作品片段,是研究文化史与戏剧史的重要资料。胡氏也从事戏曲创作,曾作杂剧《桂花风》和传奇《犀珮记》、《奇货记》、《三晋记》、《馀庆记》。《桂花风》曲词五折,见收于《群音类选》卷 二六。《犀珮记》与《馀庆记》残存佚曲,分别见于《群音类选》卷七与卷一三。馀不传。《全明散曲》辑录其小令六十三首,套数十八套。吕天成《曲品》列胡文焕于“下之下”,列其剧作于“下下品”。祁彪佳的看法,大体相近。
-
洪基
洪基,生卒年月不详,明医家。字九有。新安(今安徽徽州地区)人。业儒之外,究心医籍,访求四方名医。历二十载,求得方剂数以万计。特择其丸散之神效切用者,制药以施人。撰《胞与堂丸散谱》四卷(1638年),备录丸散效用及立方深意。其中以养生之剂居多。因书扉、书口刻有“摄生总要”、“摄生秘剖”,故近代刻印时曾用《摄生秘剖》、《生育宝鉴》、《种子秘剖》、《生育指南》、《摄生种子秘方》等书名。
-
黄元吉
黄元吉,名裳,字元吉,一说号元吉,江西丰城人,生平事迹近于神奇传说。他清朝时曾在四川富顺乐育堂传授内丹诀法,由门下弟子笔录并编纂成《道德经讲义》、《乐育堂语录》、《道门语要》三书留传于世。据传尚有《玄宗口诀》、《醒心经注》、《求心经注》等书,外界已难于搜求,门内尚且珍藏有《玄宗口诀》等秘本。
道家传统丹道向来有两大主干,一是钟离权吕洞宾一脉,称为少阳派,后开全真派发扬光大,;另外一大主流是陈抟张三丰一脉,陈抟与吕洞宾互为师友,吕洞宾尊称陈抟为“先生”。这派称为隐仙派。陈抟传火龙真人,火龙真人传黄元吉和张三丰,其中黄元吉开创乐育堂法脉,将隐仙派发扬光大。
黄元吉真人于清末道光、咸丰、光绪年间,奉师命应运而来,数次往来蜀中,诲人不倦,创立了一个大名鼎鼎的丹道修炼流派——天府乐育堂。“天府”原指四川盆地,在这里是指成道的究竟境界。“天”者,乾也,道也;“府”者,家园也。我们都来自生生不息的“大道”这个母体,也终将归于不死不灭的大道家园。“乐育”寓意“以化育众生和万物为乐”之意,“堂”者,殿堂之意,有空阔无物、承载万物之含义!
黄元吉先生之传承来源于隐仙派,其丹法则带有中派的特色。黄元吉真人原是博学鸿儒,兼通佛乘,后“飘然拂袖出儒林”,得火龙真人传授,于悟道见性之后更进一步,终成无上大道!火龙真人之高徒,世人只知有张三丰真人,而不知有黄元吉祖师,在此依据师师口授而补上。
-
何京
何京,生卒年月不详,清医家。字惠川。浙江仁和(今杭州)人。辑《文堂集验方》四卷,素精医理,医名颇著。主张医在明理,不贵执方。晚年检方书数十种,从中辑录常用成方及验方,力求精简,论证于前,列方于后,分门别类,缕析条分,于乾隆四十年(1775)编撰成书,约九万二千字。专为僻壤穷乡济急而备。群方或采诸古本,或传自良师。按症类方,先论症因,次列捷法。如治伤寒,所列皆简验单方或外治法,不取《伤寒论》六经症论及其成方。
-
黄宫绣
黄宫绣(1720-1817)清医药学家。字锦芳。江西宜黄人。父为谔,著医书《理解体要》两卷。初业儒,为太学监生。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以所著《医学求真录》十六卷、《本草求真》十二卷呈《四库全书》书局采择。别抄《医学求真录总论》五卷(1750年),以标明其宗旨。《四库全书提要》评其书曰:“议论亦明白易解,然不无臆说。如论风土不齐,而云西北人不可温补,则未免胶柱而鼓瑟矣。”《本草求真》中收药五百二十味,按药性功能分类,以便查索。书中论药性尤详,每从实处追求。末为《脉理求真》一卷,掇取诸脉学之精华,强调“持脉之道,贵乎活泼”,于脉理颇多阐发。又有《锦芳太史医案求真初编》(即《锦芳医案》,1769年)。
黄宫绣出生儒医世家,于医研究有成,著有《医学求真录》《脉理求真》和《本草求真》等,尤以《本草求真》流传最广,影响最大。黄宫绣编著《本草求真》之初衷,实有感于当时本草书籍多“理道不明,意义不疏”,乃力纠时弊,集平素之治验,采百家之精粹,终成《本草求真》。《本草求真》既是一部本草著作,更是一部本草研究著作。较之先期的本草著作,如《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以及《证类本草》等,都是各药物“性味毒性、主治功效、形态产地、修治”等的记载,即使不同本草著作对上述各项有不同的表述,也是“前文照录,我文附后”的“朱墨体”或其变体,一般对前文、他文内容不置品评和取舍。而《本草求真》则不同,其对前文、他文采取的是“其有一义未明,一意未达,无不搜剔靡尽”、“既于药品之宜反复申明,复于药性之忌多为诰诫”的本草研究,所以说《本草求真》更是一部本草研究著作。
-
胡舜申
胡舜申,生卒年月不详,宋绩溪(今属安徽)人,徙居吴县(今江苏苏州)葑门。字汝嘉。胡伟父。绍兴(1131—1162)中以荫任严州府录事参军,知萧山,通判舒州,主管台州崇道观致仕。博学高才,尤精地理学,通风水阴阳之术,创制新法。作《吴门忠告》,力主重开苏州胥门、蛇门。卒年八十五以上。著有《地理新书》《阴阳备用》《己酉避乱录》《乙巳泗州录》等。
-
洪遵
洪遵(1120年—1174年)宋学者、文学家。字景严,号小隐,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洪皓次子。绍兴十二年,以右承务郎监南京中岳庙,与兄洪适同试博学宏词科,赐进士出身,除秘书省正字。其父洪皓以忤秦桧去国,遵亦出通判常州,移婺州、绍兴府。十五年,召为正字,擢御史。二十八年,迁起居舍人,兼权枢密都承旨。明年,除中书舍人。三十年,权礼部侍郎,迁吏部侍郎,兼权吏部尚书。三十一年,为翰林学士,出知平江府。孝宗即位,召还翰苑,进翰林学士承旨,兼侍读。隆兴元年,拜同知枢密院事,以端明殿学士提举太平兴国宫。乾道六年,起知信州,徙太平州、建康府,兼本道安抚司行宫留守。淳熙元年,卒于里第,年五十五,谥文安。洪遵与兄洪适、弟洪迈同时以文章驰名,世人称“三洪”。久官翰苑,词章壮丽,尤长于制诰诏令,孝宗登极时一应赦书制词皆由其视草。其诗“四壁烟光长在眼,公知杖履有江湖”(《次韵相兄舫斋诗二首》),“若为一见开青眼,解使三公出黑头”(《王世英秀才出示曾卿诗求和》),颇有宋诗长于议论的特色。著有《小隐集》八十卷、《东阳志谱》十卷、《钱谱》五卷(周必大《洪文安公遵神道碑》);又有内外制二十卷,与洪适、洪迈制稿同编为《三洪制稿》(魏了翁《三洪制稿序》),均已佚。今存《泉志》、《翰苑遗事》、《洪氏集验方》及所辑《翰苑群书》等。清劳格辑有《小隐集》一卷,有文无诗。《全宋诗》卷二一○一录其诗十九首。《全宋文》卷四八五五收有其文。事迹见周必大《同知枢密院事赠太师洪文安公遵神道碑》(《周文忠公集》卷七○)、《宋史》卷三七三本传。清洪汝奎编有《洪文安公年谱》一卷。
-
黄机
黄机,生卒年月不详,字几仲,一字几叔,号竹斋,东阳(今属浙江)人。尝官于永兴,游迹多在吴楚之间,与岳珂、辛弃疾有唱酬。其词风格接近辛弃疾(《蒿庵论词》)。词中有“寄辛弃疾”者一首,“次岳总干韵”者六首。“岳总干”即岳飞之孙岳珂,时为淮东总领兼制置使。《四库全书总目》评其《沁园春·次岳总干韵》词云:“岳氏为忠义之门,故机所赠词亦皆沉郁苍凉,不复作草媚花香之语。”又如《六州歌头》云:“膏肓危病,宁有药,针匕具,献无门。”又云:“试上金山望,中原路,平于掌,百年事,心未语,泪先倾。”义愤填膺,出语沉痛。其他如《霜天晓角·仪真江上夜泊》、《霜天晓角·金山吞海亭》,《虞美人》(十年不作湖湘客)等词,亦皆感伤时事之作,极激楚苍凉之致,不在辛、陆之下,后世却不够重视。李调元谓其词“清真不减美成”,如《鹊桥仙》(薄情也见)一阕,“言赅而意远”(《雨村词话》卷二)。著有《竹斋诗馀》一卷,今存《宋名家词》本、《四库全书》本、《续金华丛书》本。《全宋词》第四册录其词九十六首。事迹见《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九。
-
黄公度
黄公度(1109~1156)字师宪,号知稼翁,莆田(今属福建)人。绍兴八年进士第一,授签书平海军节度判官。秩满,除秘书省正字。以与赵鼎过从款密,秦桧党人诬其欲著私史诽谤时政,罢职奉祠。十九年,通判肇庆府。秦桧死,召对,除尚书考功员外郎。二十六年八月卒,年四十八。公度工文学,其诗文平易浅显而无俗韵,在南宋之初虽未能高自标置,也不失为一家之作(《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八)。如《悲秋》诗“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为时人所极赏(洪迈《知稼翁集序》)。其词大多为赠别、怀人之作,往往曲折传情,寄意幽微,词风恬静轩爽,后人对其词评价甚高,陈廷焯谓“气格高远,语意浑厚,直合东坡、碧山为一手”,卓乎不可企及(《白雨斋词话》卷八)。如《卜算子》“欲去更踟蹰,离恨终难整。陇首流泉不忍闻,月落双溪冷”,名为赠歌妓之词,实乃“追诵旧事”,寄寓人生感慨,陈氏以为“远韵深情,无穷幽怨”;《眼儿媚》咏梅花,有“一枝雪里冷光浮,空自许清流。如今憔悴,蛮烟瘴雨,谁肯寻搜”之句,则是贬官至岭南荒远地后自况之作,“情见乎词矣,而措语未尝不忠厚”(均见同上书卷一)。其诗文由其子黄沃编为《知稼翁集》十一卷,刊刻于邵阳,或附词于文集末,增益为十二卷。今存版本有二:二卷本,有明天启五年刊本、《四库全书》本;十二卷本,有清影宋写本、李之鼎宜秋馆刊《宋人集》乙编本。其词于宋代已有单刻本《知稼翁词》一卷行世(《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一),今存明毛晋汲古阁影宋抄本、清初抄本、《四库全书》本。《全宋词》第二册收其词十五首。《全宋诗》卷二○○六录其诗二卷。《全宋文》卷四五七七至四五七八收其文二卷。事迹见林大鼐《宋尚书员外郎黄公墓志铭》、龚茂良《宋左朝散郎尚书考功员外郎黄公行状》(《蒲阳知稼翁文集》附)。
-
韩玉
韩玉,生卒年不详。字温甫。原为北方豪杰,欲举事反金未果。绍兴初,由金人宋,授京秩江淮都督府计议军事。其弟在金欲谋反,举家被害。隆兴二年(1164),添差隆兴府通判,勒停送柳州羁管。乾道五年(1169),添差袁州通判。六年(1170),以右承务郎军器少监兼权兵部郎官。七年(1171),兼提点制造御前军器所。事迹参叶绍翁《四朝闻见录》丙集《司马武子忠节》,《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一,《宋会要辑稿》之《职官一六之二零》、《职官五二之一六》、《职官七一之六》、《食货六一之五四》。有《东浦词》,《全宋词》录存28首。其中有寿辛弃疾生日之作,有在广东赠康与之之作。毛晋《东浦词跋》讥诮其词格调俗下,《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八《东浦词提要》则以为毛氏苛责过甚,其中如《感皇恩》、《减字木兰花》、《贺新郎》诸作,“未尝不凄清婉转”。又,刘潜《归潜志》卷五载有金人韩玉,亦字温甫,燕人,及第入翰林。或诬其有异志,死于狱中。另参《金史》卷一一零《韩玉传》、《四库全书总目·东浦词提要》、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三。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