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度

- 姓名:黄公度
- 别名:字师宪,号知稼翁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莆田(今属福建)人
- 出生日期:1109
- 逝世日期:1156
- 民族族群:
黄公度(1109~1156)字师宪,号知稼翁,莆田(今属福建)人。绍兴八年进士第一,授签书平海军节度判官。秩满,除秘书省正字。以与赵鼎过从款密,秦桧党人诬其欲著私史诽谤时政,罢职奉祠。十九年,通判肇庆府。秦桧死,召对,除尚书考功员外郎。二十六年八月卒,年四十八。公度工文学,其诗文平易浅显而无俗韵,在南宋之初虽未能高自标置,也不失为一家之作(《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八)。如《悲秋》诗“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为时人所极赏(洪迈《知稼翁集序》)。其词大多为赠别、怀人之作,往往曲折传情,寄意幽微,词风恬静轩爽,后人对其词评价甚高,陈廷焯谓“气格高远,语意浑厚,直合东坡、碧山为一手”,卓乎不可企及(《白雨斋词话》卷八)。如《卜算子》“欲去更踟蹰,离恨终难整。陇首流泉不忍闻,月落双溪冷”,名为赠歌妓之词,实乃“追诵旧事”,寄寓人生感慨,陈氏以为“远韵深情,无穷幽怨”;《眼儿媚》咏梅花,有“一枝雪里冷光浮,空自许清流。如今憔悴,蛮烟瘴雨,谁肯寻搜”之句,则是贬官至岭南荒远地后自况之作,“情见乎词矣,而措语未尝不忠厚”(均见同上书卷一)。其诗文由其子黄沃编为《知稼翁集》十一卷,刊刻于邵阳,或附词于文集末,增益为十二卷。今存版本有二:二卷本,有明天启五年刊本、《四库全书》本;十二卷本,有清影宋写本、李之鼎宜秋馆刊《宋人集》乙编本。其词于宋代已有单刻本《知稼翁词》一卷行世(《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一),今存明毛晋汲古阁影宋抄本、清初抄本、《四库全书》本。《全宋词》第二册收其词十五首。《全宋诗》卷二○○六录其诗二卷。《全宋文》卷四五七七至四五七八收其文二卷。事迹见林大鼐《宋尚书员外郎黄公墓志铭》、龚茂良《宋左朝散郎尚书考功员外郎黄公行状》(《蒲阳知稼翁文集》附)。
猜你喜欢的书
汴京遗迹志
明李濂著。嘉靖二十五年(1546)刊本。二十四卷。记述宋都汴京遗迹。内容分京城、宫室、官署、山岳、河渠、台池、园苑、关梁、寺观、庵院、杂志、艺文等类,引证旧籍包括正史、会要、文集、笔记等,亦涉及前后各代事迹,自庚申至丁未凡一百六十七年之史料。《四库全书总目》评其云:“义例整齐,颇有体要,征引典核,亦具见根据,在舆记之中,足称善本。
塞外杂识
(清)冯一鹏撰。冯一鹏,字止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活于康熙年间,曾与将军宗查布出师平定西藏策零墩布之乱。本书共一卷,杂记青海、新疆、河西四郡及绥远、东北等地物产,间或叙及康熙征葛尔丹、年羹尧平青海事,均不甚详。《塞外杂识》有《西河记·凉州记·沙州记·西河旧事·塞外杂识》合订本(中华书局,1985年)。
范村菊谱
《范村菊谱》一卷,宋范成大撰。记所居范村之菊,成於淳熙丙午。盖其以资政殿学士领宫祠家居时作。自序称所得三十六种,而此本所载凡黄者十六种,白者十五种,杂色四种,实止三十五种,尚阙其一,疑传写有所脱佚也。菊之种类至繁,其形色幻化不一,与芍药、牡丹相类,而变态尤多。故成大自序称东阳人家菊圃多至七十种,将益访求他品为後谱也。今以此谱与史正志谱相核,其异同已十之五六,则菊之不能以谱尽,大概可睹。但各据耳目所及以记一时之名品,正不必以挂漏为嫌矣。至种植之法,《花史》特出芟蕊一条,使一枝之力尽归一蕊,则开花尤大。成大此谱,乃以一榦所出数千百朵婆娑团植为贵,几於俗所谓千头菊矣。是又古今赏鉴之不同,各随其时之风尚者也。又案谢采伯《密斋笔记》,称《菊谱》范石湖略,胡少瀹详。今考胡融谱尚载史铸《百菊集谱》中,其名目亦互有出入,盖各举所知,更无庸以详略分优劣耳。
孙子略解
一题《魏武帝注孙子》、《曹注孙子》。现存最早的注解《孙子》的书。撰者曹操。此书版本甚多,除单行本、合刻本外,还有曹萧注、曹杜注、五家注、十家注等集注本。存世主要版本有:《平津馆丛书》影宋《孙吴司马法》本,明刊《武经七书》25卷本;《孙子吴子》5卷合刻本,《广汉魏丛书》本,王念孙校抄本,左枢笺注本等。以《平津馆丛书》影宋本最为流行。《十家注》系统各本中亦存其注。曹操“博览群书”,又有“御军三十年”的军事实践经验,所以他的注既重名物训诂,更重实际运用,理论性、实践性兼备,是诸家注中最全面者。此书训解字、词简洁而多能得其要旨,对于后人理解《孙子》本义具有开创性意义。注中间或征引史例、个人实践阐发原文微旨,并常有新的发挥,而不拘泥于字义;引述他书言论相参证亦多精切。另外,曹注本在文字校勘上也具有很高的价值,许多异文较《武经》本和《十家注》本为优。由于以上原因,曹注一直被视为《孙子》注家中第一大家,深受后人重视。宋朝颁行《武经七书》,只有《孙子》有曹注,其余六书无注。但其注过于简略,偶有阙误,是其不足。
黄帝四经
秦汉道家著作。《汉书·艺文志》道家类著录《黄帝四经》四篇。《隋书·经籍志》“道经部”称:“汉时诸子,道书之流有三十七家”,“其时黄帝四篇,老子二篇,最得深旨”。隋时已佚。今有人考证即马王堆出土的四篇古佚书:《经法》、《十六经》(原曾误称为十大经)、《称》、《道原》(见唐兰《黄帝四经初探》)。作者的真实姓名已无法考定。
尚书讲义
二十卷。宋史浩(1106-1194)撰。浩字直翁,一名若纳,两浙路鄞县(今属浙江省)人。南宋着名政治家、经学家。绍兴十四年(1144)进士,孝宗为建王时,浩以司封郎中兼直讲,孝宗即位,迁翰林学士知制,浩累官右丞相,卒谥忠定。主要事迹见《宋史》本传。着述除《尚书讲义》之外,还有《鄮峰真隐漫录》。《尚书讲义》、《宋史·艺文志》着录作二十二卷,原书久佚,库书据《永乐大典》录出其文,依经文考次排订,厘为二十卷。该书以注疏为主,参考前人旧说,时出己意。体例为随经演绎,近似经幄讲章体。书成后,曾得到朱熹好评(见《朱子语类》),孙应时《烛湖集·上史越王书》称此书“多所发明帝王君臣精微正大之蕴,剖抉古今异同偏见,开悟后学心目,使人沛然饱满者,无虑数十百条”。蔡沈撰《书集传》,多用其说。版本有《四明丛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