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遵

洪遵
  • 姓名:洪遵
  • 别名:字景严,号小隐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 出生日期:1120年
  • 逝世日期:1174年
  • 民族族群:

洪遵(1120年—1174年)宋学者、文学家。字景严,号小隐,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洪皓次子。绍兴十二年,以右承务郎监南京中岳庙,与兄洪适同试博学宏词科,赐进士出身,除秘书省正字。其父洪皓以忤秦桧去国,遵亦出通判常州,移婺州、绍兴府。十五年,召为正字,擢御史。二十八年,迁起居舍人,兼权枢密都承旨。明年,除中书舍人。三十年,权礼部侍郎,迁吏部侍郎,兼权吏部尚书。三十一年,为翰林学士,出知平江府。孝宗即位,召还翰苑,进翰林学士承旨,兼侍读。隆兴元年,拜同知枢密院事,以端明殿学士提举太平兴国宫。乾道六年,起知信州,徙太平州、建康府,兼本道安抚司行宫留守。淳熙元年,卒于里第,年五十五,谥文安。洪遵与兄洪适、弟洪迈同时以文章驰名,世人称“三洪”。久官翰苑,词章壮丽,尤长于制诰诏令,孝宗登极时一应赦书制词皆由其视草。其诗“四壁烟光长在眼,公知杖履有江湖”(《次韵相兄舫斋诗二首》),“若为一见开青眼,解使三公出黑头”(《王世英秀才出示曾卿诗求和》),颇有宋诗长于议论的特色。著有《小隐集》八十卷、《东阳志谱》十卷、《钱谱》五卷(周必大《洪文安公遵神道碑》);又有内外制二十卷,与洪适、洪迈制稿同编为《三洪制稿》(魏了翁《三洪制稿序》),均已佚。今存《泉志》、《翰苑遗事》、《洪氏集验方》及所辑《翰苑群书》等。清劳格辑有《小隐集》一卷,有文无诗。《全宋诗》卷二一○一录其诗十九首。《全宋文》卷四八五五收有其文。事迹见周必大《同知枢密院事赠太师洪文安公遵神道碑》(《周文忠公集》卷七○)、《宋史》卷三七三本传。清洪汝奎编有《洪文安公年谱》一卷。

猜你喜欢的书

新语林

新语林

不佞自少嗜稗官家言,尤酷好刘义庆《世说新语》,肄业学校时,治科学余暇,恒手一篇展玩弗辍。及长,随杨味春表伯于任所,公博通群籍,喜刘氏《世说》单词只语,隽永玄妙,往往举书中人物言行为谈资,谓恨不为魏晋人,日与群彦身亲酬酢。不佞愧未尝学问,读书每有疑难,辄得公片言而解。公弟杏城表叔,于书无所不窥,好宋人语录,视公尤笃,在朝虽日与官书为缘,犹时时省览,退而在野,几靡晨夕不手此一卷自娱。比年先后居京师、津门、沪滨,不佞尝侍侧,每集名流为文酒之会亦间列末座,公谓临翰多得是书之助。尝慨叹今之才人性行与古贤哲不侔,语及士大夫某也贤、某也不肖,品评之公允、论议之乎实无以加焉。不佞饫闻日久,且笔而存之,因不时叩公以时流佚事,公有所知必语,语必详尽,不佞亦必详记。

上清无英真童合游内变玉经

上清无英真童合游内变玉经

《上清无英真童合游内变玉经》,撰人不详。从内容看,应为东晋南朝上清派道士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此经言存思「无英真童」之法。无英真童是人体内神君之一,《上清大洞真经》中有存思此神之法。本篇所述道法则更为详明,经文称无英真童在人身中,思之即来,来即同游,混合而变。存思之法,闭目向日月,静候无英前来,见红紫宝色中有百花纹,转如车轮,以鼻引之贯人丹田。令无英内游身中,久之则可见无英形状,成为上清仙真。

新法螺先生谭

新法螺先生谭

科幻小说,《新法螺先生谭》是徐念慈在看过包天笑翻译的《法螺先生谭》和《法螺先生续谭》二文之后,撰写的戏仿之作。包天笑的译作是根据日本岩谷小波(1870-1933)翻译的小说《法螺吹き男爵》重译的,其原作是德国的民间故事“敏豪森男爵历险记”,讲述一个爱吹牛的男爵的冒险经历,小说以荒诞戏谑为其主要成分。《新法螺先生谭》以第一人称叙事,讲述新法螺先生在高山之巅,灵魂和躯壳一分为二,躯体下坠至地心,见到了中华民族的始祖“黄种祖”,灵魂则向上飞升,先后游历了月球、水星、太阳,最后回到地球和身躯合二为一。经过此番游历,新法螺先生发明了万用能源——脑电,由此大兴教育,传授脑电之术,不料却导致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失业,于是新法螺先生只得潜归故里。

春秋战国异辞

春秋战国异辞

五十四卷,通表二卷,摭遗,一卷。清陈厚耀撰。陈厚耀著有《春秋长历》。此书选取群书所载与《春秋三传》、《国语》、《战国策》有异同者,分国编次,以备考证,其间作者已有所辨定。另外取《史记》十二诸侯表、六国年表合为《通表》二卷;《摭遗》则是将谐谈琐记、神仙艺术,无关体要,又难以按年代编次的辑为一卷,附于后。《通表》排比详明,颇有条理,虽间有真伪杂糅,稍失裁断之处,易于察核,故该书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此书与《春秋长历》、《春秋世族谱》相表里,皆是陈厚耀倾平生精力所著。

论语学案

论语学案

明哲学家刘宗周阐发其理学思想的重要著作,凡十卷。此书为刘宗周讲义之纪录,用语体白话直抒胸臆,故“其论不无纯驳”(《四库全书总目》)。此书主要内容有四:一是以慎独为讲学之宗。《为政以德》章中说:“君子学以慎独,直从声嗅外定根基。一切言动、事为、庆赏、刑成无不日见于天下,而问其所从出之地凝然不动些子,只有一个渊然之象,为天下立皇极而已。”《朝闻道》章中又说:“闻道者,尽性焉已矣”,“然其要只是一念慎独。此一念圆满,决之一朝不为易,须之千古万世不为难,学者省之。”二是重义利之辨。《可以托六尺之孤》章中说:“古人济大事,全靠脚根定,只不从身家名位上起念便是,凡可夺处皆是此等作崇也”,“故君子非有才之难,而诚之难。”《士见危致命》章中又说:“学问只有生死一关为究竟地,寻常只有义利一关最难破解。”三是反对悟“空”。宗周笃信阳明之学,但对王学未流堕入禅学则深加鍼砭,主张“孝”、“悌”即为人性之“良知”、“良能”。他在《其为人也孝弟》章中说:“孝弟是后天最初一脉,为万化之所从出,故学以务本者本此。然孝弟之有本,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者是也,是为良知,是为良能。于此而反求其本,其为天命之性乎!”四是提出性即义理,而非气质。在《性相近》章中他指出:“愚谓气质还他是气质,如何扯着性!性是就气质中指点义理者,非气质即为性也。”有《四库全书》本。

念佛法要

念佛法要

毛凌云辑,四卷,卷一 念佛指南 卷二 念佛示范 卷三 念佛引证 卷四 念佛须知。一句佛名具有不可思议神力,能治一切烦恼心病,每当逆境之来,心生烦恼,遂即经行念佛,四步一声佛号,循环往复,念之数匝,渐觉心地清凉,热恼自息。有时事多心扰,更深不能成寐,亦专称佛号,历时少顷,即心安定,便能睡着,无诸梦想。当写经时,一笔一句佛号,精神不散,妄念不起,写久亦不觉辛苦。果能信此念佛一法,专心称念,无有间断,念到心空境寂,烦恼自然无自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