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韩道昭

    韩道昭

    韩道昭,生卒年不详,金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字伯晖。韩孝彦子。所著《五音集韵》十五卷,增订其父所著《四声篇海》而成。字以三十六字母排列,每母又分一、二、三、四等。所收字大抵以《广韵》为兰本,新增字则取自《集韵》,并参以《玉篇》、《类篇》。释文例仿《集韵》,先注反切,次释字义。他能用等韵学原理编写韵书,是体例上的重大改革,给后世影响很大。于韵部的合并,不遵从《广韵》“同用”的原则,而是根据自己的方音,并二百○六部为一百六十部,为汉语语音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并可据以校订《广韵》、《集韵》的错漏。(见《四库全书提要》卷四十二,《小学考》卷三十三。)

  • 胡式钰

    胡式钰

    胡式钰,生卒年不详,字啄如,一字青坳,号癯圃,室名寸草堂,上海人,诸生。嘉庆二十三年(1818)以科场文字案充发山西浑源县,道光六年(1826)赦还。著有《窦存》4卷、《寸草堂诗钞》12卷。事迹见《琴隐园诗集》卷一五等。《窦存》全书分为书窦、诗窦、事窦、语窦四卷。除记载其阅读诗文心得外,记述了陈行、杜行、虹桥、华漕、闵行等地的的异闻,并辑录了大量地方俗语、方言,还引用史书以考语源。其《语窦》一卷列举俗语的出典,如《恒言录》之流,而范围较宽,最无可非议。《诗窦》所谈间有可取,《书窦》多卫道之言,可谓最下,《事窦》多记怪异报应,为书中小说所在。其中或可见民间信仰风俗。该书对了解地方风俗,颇有帮助。是书《贩书偶记》小说家类收录。今据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刊本整理。

  • 和邦额

    和邦额

    和邦额(约1736~ 1795后),字霁园、䦵斋(䦵,nǐ,[门+尔],或作“闲”者,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夜谭随录》的前言已指出该字很偏僻,《五音集韵》释为“智少力劣”,取以为字,似有自谦之意;而作“闲”是形近而讹),号霁园主人、蛾术斋主人,满洲镶黄旗人。其生卒年月,无定论,有研究者推测其生于清乾隆十三年,卒于乾嘉年间或稍后。他的祖父和明,做过凉洲、福建、广东等地的总兵。和邦额自幼跟随祖父,先后到过甘、陕、青、闽、粤等许多地方祖父去世后,他转到京城的八旗官学读书。直到38岁时,才得以考中举人,出任山西乐平(今昔阳)县令、钮祜禄氏副都统等职。


    和邦额自小跟随祖父转宦南北。乾隆十五年(1750)四月,和明调任福建汀州镇总兵,十五岁的和邦额亦随行“自三秦人七闽”(《夜谭随录·香云》)。乾隆十七年(1752)二月,和明病故,和邦额“从家君扶祖徐自闽人都”(《夜谭随录·人同》),不久以八旗子弟“俊秀可以学习者”(《钦定八旗通志》卷九十七之《学校志之四·咸安宫官学》)选人一等官学咸安宫官学。五年期满后,曾出任山西乐平县(今昔阳县)县令。乾隆三十九年(1774),和邦额中举。


    和邦额是位多才多艺的满族作家。在北京,他与永忠、敦诚、敦敏、墨香、庆兰等人形成的一个满族作家群关系密切。这些遭际相似、品格相类的文人们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常常互相酬唱,以此交流艺术、抒发心志。


    《夜谭随录》中明确涉及旗人题材的包括:《红姑娘》、《阿凤》、《小手》、《伊五》、《某马甲》、《来存》、《永护军》、《锔人》、《红衣妇人》、《怪风》、《大眼睛》、《高参领》、《嵩杉篙》、《春秋楼》、《猫怪三则》、《异犬》、《那步军》、《佟犄角》、《谭九》、《额都司》、《纸钱》、《三官保》、《某领催》、《护军女》、《多前锋》、《堪舆》凡26篇,占了全书1/5重。所牵涉内容不但包括在京城生活的旗人所见怪异,还有乾隆年间已经日趋严重的旗人生计问题,满人特有的风俗和喜好、性格、市井文化,甚至满人渐入汉俗但仍保持的独特民族个性。


    在《夜谭随录》中我们可以看到乾隆年间北京中下层社会比较真切的反映。在他笔下收罗了相当繁复的各行各业人物,单旗人中就有步军、护军、甲兵、笔贴式、仆人、婢女、领催、都司、中书舍人、侍卫、骁骑校、佐领、参领、前锋、统领、宗室王子,甚至还有萨满。其他人物则更为广泛:秀才、监子、富商、小贩、屠户、童仆、锻工、船工、幕僚、役卒、知县、县尹、私塾先生、僧道、巫士、花户、农民、市民、医生、汛兵、力夫、店主等等,俨然一幅丰富多彩的社会风情画。

  • 黄道周

    黄道周

    黄道周(1585年3月9日—1646年4月20日),明理学家。字幼平(一作幼玄),号石斋。福建漳浦人。天启二年(1622)进士,历官编修、右中允、左春坊、左谕德、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讲学士、礼部尚书。因抗清牺牲,卒谥忠烈。因其严操守、重气节、刚直敢言,所论常切中时弊,为官24年间,历经3次革职、一次入狱,乃至险遭冤杀。除居官外,主要从事著述与讲学,“学贯古今”,先后主讲于大涤书院、紫阳书院,“海内从之问业者”达几千众。其学本于朱学,又在易学思想上继承了邵雍的神秘主义象数学,构成比较矛盾复杂的思想体系,“学者穷年不能通其说”。在本体论方面,把阴阳二气和“五行”看作构成天地万物的物质元素,吸收自然科学成果,对一些自然现象的变化,予以唯物主义的解释,不信鬼神,且把“天命”解说成自然规律,分析人的命运,从人所处的地位与讲求的利害得失出发。在心性论方面,把人性抬高到天命的地位,把“诚”看作天命之性的主体。发挥了性善论,并将这种善性看作万物生成的根源,“善是万物所得以生,性是万物所得以成”(《明儒学案》),反对从先天气禀不同去寻找善恶贤愚的根据,指出后天变“恶”变“愚”均是“风会不同,习染渐异”(《榕坛问业》),通过主观努力,仍能复归“善”、“智”。在认识论方面,其“格物致知”说有自己的特点,强调接触、熟悉客观事物的重要性,“意识情欲俱是物上精魂”,“未能格物,知字消息如何相探得来?”(《榕坛问业》)还强调其说与以往圣贤的道德践履不同,他们只是“知止”,此“止”字,只是至善。还阐明了“博”“约”的辩证关系。对思维作用与事物认识的可知性也有一些较好的见解,把能否“致见”作为区别凡圣的标准,至于人的主观认识反映客观事物,“揆景以表形,缘名以测质,故万物之情见也”(《声无哀乐辨》)。其认识论还表现为重躬行、重实践,提出“行易知难”的见解。其修己以敬的道德修养,也有他自己的特点,其“敬”非僧侣式的修养方法,而是种“本体工夫”,甚至是一种能产生神秘力量的主观精神;将其修养论与“天下百姓”联系起来,突破专讲个人修身养性的狭隘圈子,使其说具有民主性的思想因素;提出“诚是天道,敬是人道”,修己要修到诚处,便与天地同体。从诚再到“自一物看到百千万物”的慎独功夫(《榕坛问业》),其修养已完全是主观唯心主义认识。其一生对易学研究倾注大量精力,神秘主义色彩很浓,但也从积极方面吸收了朴素唯物主义宇宙生成论观点,提出一些可贵的思想,如:治易要“推明天地,本于自然;摆正理、象、数三者关系;要贯彻“实测”精神。著有《榕坛问业》、《易象正》、《三易洞玑》、《春秋揆》等,后人编有《黄漳浦集》。

  • 何楷

    何楷

    何楷(1594~1645),南明隆武帝时户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字元子,漳州镇海卫(今属福建)人。博综群书,深于经学。天启五年(1625)进士。时宦官魏忠贤专权,不谒选而归。崇祯时,授户部主事,进员外郎,改刑科给事中。曾纠劾巡抚杨一鹏、辅臣温体仁、王应熊等,又请赠东林党人高攀龙官,赐左光斗诸臣谥。屡迁工科都给事中。崇祯十一年(1638),兵部尚书杨嗣昌历引前史,主张和款,他力言其非。旋又因弹劾杨嗣昌“夺情”入阁时忤旨,贬为南京国子监丞。以母丧归里。南明弘光帝时,擢户部右侍郎,督理钱法,又命兼工部右侍郎。弘光元年(1645),清军南下,南京陷落,走至杭州。从唐王朱聿键入闽,唐王在福州即帝位,擢户部尚书。旋以原官兼东阁大学士,掌都察院事。郑芝龙、郑鸿逵兄弟以翊戴元勋自居,专横跋扈,他指责其无人臣礼,两人发怒。他知难以相容,连请告归。郑芝龙使部将装扮成贼,在中途割去其一耳。漳州被清兵攻破,忧郁而卒。著有《古周易订诂》、《诗经世本古义》。

  • 胡居仁

    胡居仁

    胡居仁(1434年-1484年),明理学家。字叔心,号敬斋。江西余干人。终身绝意仕进,筑室于梅溪山中苦读。曾游闽浙等地,访学求知,增广见闻。曾主讲于白鹿书院及桐源书院。少时从学于吴与弼。其学以立忠信为先,以求放心为要。宗程朱理学并有所发挥,重治心养性。继承理学理气论,肯定理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最高本体,由理派生的气化生了天地万物。“有理必有气,理所以为气,气乃理之所为,生万物者气,理在其中”。(《居业录》)且“理与气不相离”,理气相依。并断言心与理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心与理本一”,“理与气不相离,心与理不二,心存则气清,气清则理益明”。“心者,理也,气也,二而一也。”(同上)心为理所生,心具理,一心具众理,万理具于一心,皆在心中。以此调和理学和心学。因心与理浑然一体,求知就不须求索外物,而关键在于涵养本心。“天下古今事物之理,皆具于吾心。知者心之神明,妙此理者也。故人一心足以知天下古今之理,以其元具在内。涵养者,所以养其知也。穷理者,所以致其知也。”(同上)因此“致知力行”功夫只在“吾心”这个本源上。但穷理要认真,“穷理须得专一,方有细密工夫,方见得透彻。”(同上)主张从实事上推究事理,且多方穷理,反对佛教的顿悟说。同时强调“力行”的重要性,“致知”是为学之旨,只有“知至”才能“力行”。而“穷理至当”,则须“力行以践其实”。把致知明理与体验躬行结合起来,反对空言、空知,提倡真知、实知,并以此批评陆九渊、陈献章心学的空疏和禅学的为害。还主张立敬存心,认为人心存而万理齐,养心之要在于立敬。“笃敬是孔门第一等工夫”。“圣学以敬为本者,敬可以去昏惰,正邪僻,除杂乱,立大本。”(同上)而且要外貌端庄,表里不一,敬是内外一致、动静皆有的修养功夫。“学者持敬,只就衣冠容貌视听言动上做,便是实学”。(同上)另外涵养用敬还要讲静,“静则定”。著作有《胡文敬公文集》、《居业录》、《易象钞》。

  • 胡方平

    胡方平

    胡方平,生卒年不详,南宋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字师鲁,号玉斋。胡一桂之父。初,沈贵宝受《易》于董梦程,梦程受朱熹之《易》于黄幹,而方平曾从沈、董学,得朱熹学说之正源。故精于《易》,著有《易学启蒙通释》、《外易》、《易余閒记》等书(见《经义考》及《四库全书提要》)。


    据董真卿《周易会通》载,是书有方平至元己丑《自序》,则入元已十四年矣。然考熊禾《跋》,称“己丑春读书武夷山中,有新安胡君庭芳来访,出其父书一编,曰《易学启蒙通释》”,又刘泾《跋》亦称“一日,约退斋熊君访云谷遗迹。适新安胡君庭芳来访,出《易学启蒙通释》一编,谓其父玉斋平生精力尽在此书,辄为刻置书室”云云,则己丑乃禾与泾刊书作《跋》之年,非方平《自序》之年,真卿误也。


    方平之学出於董梦程,梦程之学出於黄榦。榦,朱子壻也。故方平及其子一桂皆笃守朱子之说。此书即发明朱子《易学启蒙》之旨。案朱子《易学启蒙序》曰“近世学者,类喜谈《易》。其专於爻义者,既支离散漫而无所根据。其涉於象数者,又皆牵合附会而或以为出於圣人心思智虑之所为也。若是者,余窃病焉。因与同志颇辑旧闻,为书四篇,以示初学,使毋疑於其说”云云,盖《易》之为道,理数并存,不可滞於一说。


    朱子因程《传》专主明理,故兼取邵子之数以补其偏,非脱略《易》理,惟著此书以言数也。后人置《本义》不道,惟假借此书以转相推衍,至於支离轇轕而不已,是岂朱子之本旨乎?方平此书,虽亦专阐数学,而根据朱子之书,反覆诠释。所采诸书,凡黄榦、董铢、刘爚、陈埴、蔡渊、蔡沈六家,皆朱子门人。又蔡模、徐几、翁泳三家。模,蔡渊子。几、泳皆渊之门人。故所衍说,尚不至如他家之竟离其宗。是亦读《启蒙》者所当考矣。


    董真卿所称方平《自序》,今本佚之,惟存《后序》一篇。朱彝尊《经义考》乃竟以朱子原《序》,为方平之《序》,可谓千虑之一失。徐氏通志堂刻本,於此《序》之末题“淳熙丙午暮春既望,云台真逸手记”,是显著朱子之别号矣。而其标目乃称《易学启蒙通释序》。淳熙丙午,下距至元己丑凡一百一十三年,朱子安知有《通释》乎?今刊正之,俾无滋后来之疑焉。

  • 胡震

    胡震

    胡震,生卒年不详,籍贯不详。书中自署曰庐山深溪。元代经学家。少学于何干举、刘均、饶鲁诸儒之门。官将仕郎,南康路儒学教授致仕。精于《易》,著《周易衍义》十六卷,书成于大德九年(1305年),其子称其几成书而下世也,后十年,其子光大始克纂集成编。

  • 胡炳文

    胡炳文

    胡炳文(1250-1333),字仲虎,号云峰,徽州婺源(今属安徽)人。吴澄曾荐之于朝,不就。荐为信州道一书院山长,调兰溪州学正,未赴。年八十四卒,集贤院札谥文通先生。他以《易》名家。尤潜心朱熹之学,作《四书通》。他在《答陈栎书》中说:“我辈居文公乡,熟文公书,自是本分中事。”其诗论坚持理学家的传统观点,在《草堂学稿序》中说:“纵迫曹、刘,何补于格致诚正。纵迫谢、鲍,何补于修齐治平。”持论偏颇。他的散文平正醇雅,无宋人语录方言皆入笔墨的习气,有时也略加藻饰,如《送文公五世孙序》、《与吴草庐书》、《环绿亭记》。诗近《击壤》一派,但如《北寺昏钟》、《濠观亭》、《拜岳鄂王墓》等诗则富于情韵,时露性灵。明汪循后序说《拜岳鄂王墓》流露了作者“平生不可告人”之“大节”,其实就是故国之思,尾联“坟畔休留桧,行人欲斧之”,为一篇警策,与后人咏岳飞诗“吾到墓前愧姓秦”异曲同工。他有时在诗中颠倒词序,故作兀句,如“小亭红瞰碧波心”之类,似黄庭坚诗的句法。集中存词三首。著有《周易本义通释》十二卷、《四书通》二十六卷、《纯正蒙求》三卷、《云峰集》十卷。生平事迹见《云峰胡先生行状》(正德刊本《云峰文集》卷九)、汪幼凤《胡云峰传》(《新安文献志》卷七一)、《元史》卷一八九、《(弘治)徽州府志》卷七、《南畿志》卷五五、《元儒考略》卷二、《宋元学案》卷八九、《新元史》卷二三四。

  • 胡一桂

    胡一桂

    胡一桂,字庭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胡方平之子,生于1247年,生而颖悟,好读书,尤精于《易》。年十八,领宋景定五年(1264)乡荐,试礼部不第。入元退而讲学,远近师之。尝入闽访熊鉌于武夷山中,与之上下议论,归而著书,学者称为双湖先生。延祐初卒。胡一桂其学源于其父胡方平,因胡方平为朱熹后学,故胡一桂承继家学,专治朱子易学,是元代朱子易学的忠实维护者。所著有《周易本义附录纂疏》十五卷、《易学启蒙翼传》四卷、《十七史纂古今通要》十七卷、《朱子诗传附录纂疏》、《人伦事鉴历代编年》等书,并行于世。能诗,《元诗选·癸集》录其诗一首。生平事迹见汪幼凤《胡一桂传》(《新安文献志》卷七○)、《元史》卷一八九、《元史新编》卷四六、《新元史》卷二三四、《元诗选·癸集》甲集小传。

  • 黄泽

    黄泽

    黄泽(1259~1346),宋元之际儒学家。字楚望,其先祖为资州内江人(今属四川省),后其父寓居九江(今属江西省)。学者称“资中先生”。幼年即好学深思,经常苦思致疾,愈而复思。曾作《颜渊仰高钻坚论》。在训诂名物制度方面,考覆精审,而义理则宗于程朱,曾作《易春秋二经解》、《二礼祭祀述略》。成宗大德中,主持江州景星书院,后转至洪州东湖书院。自言多次梦见孔子,并授以手校六经。于是闭门授徒,精研六经之书,就其中提出千余条可疑之义,悟出经书由旧说误解而失传之秘。对六经及其传注多有评论。如《周易》“起于数”(《忘象辩》)。《春秋》“有鲁史书法,有圣人书法”(《元年春王正月辩》)。《周礼》注“郑氏深而未完,王肃明而实浅”(《辩王肃说》)。说《诗》者“当论其时世”(《诗说》)等等,皆有精当可取之处。进而彻悟“天地定位,人物未生以前”以至伏羲、神农、春秋末年之渊源流变、帝王之道,“皆昭若发蒙,如示诸掌”(《元史》本传)。当时吴澄观其书,叹为无人能及:“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楚望真其人乎!”著述甚多,还有《十翼举要》、《忘象辩》、《象略》、《辩同论》、《三传义例考》、《笔削本旨》、《元年春王正月辩》、《诸侯娶女立子通考》、《鲁隐公不书即位义》、《殷周诸侯禘祫考》、《周庙太庙单祭合食说》、《丘甲辩》、《礼经复古正言》、《易学滥觞》、《春秋指要》、《六经补注》、《翼经罪言》等。

  • 黄公谨

    黄公谨

    黄公谨,字钦之,福州侯官人,一作邛州人,祖黄崇。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胡建伟

    胡建伟

    胡建伟(1718年~1796年),又名式懋、勉亭。乐平古灶村人。少时聪敏好学,因勤劳过度咯血,仍苦读不辍。清乾隆三年(1738年)考中举人,次年又考取进士。先后任河北无极、正定及福建福鼎知县。在福鼎任内,以该县地处闽、浙要冲,官吏过往频繁,常要征用民房,胡到任后,另建馆舍接待往来官员,使百姓不受烦扰。未几,调任永定县,继调闽县。时有叫戴乙的人,冒充官吏,横行作恶。胡将他拘捕加以惩罚,全县称快。后升任福州知府,兼澎湖通判和护粮工作。身兼三职而理事有条不紊。澎湖为海上孤岛,生员往府道考试,要冒很大风险,故读书人很少。他到任后,在岛上建文石书院,延聘名师讲课,并将岁考和科考改在岛上举行。嗣后读书人不断增加,原来全岛只有3名庠生,到他离任时达13人。以后他又相继出任漳州南胜同知、台湾北路理番同知,卒于任所。生前著作甚丰,有《澎湖记略》12卷、《江湄集》8卷。其子琲,曾任甘肃河州知州,有政声。

  • 黄逢昶

    黄逢昶

    黄逢昶。清代人。字晓墀,湖南湘阴人。著有《台湾生熟番纪事》。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韩邦靖

    韩邦靖

    韩邦靖(1488—1523),字汝庆,号五泉。陕西朝邑(今大荔)人。幼聪异,有“神童”之誉。年十四举于乡。明正德三年(1508)与兄韩邦奇同榜进士,时称“关中二韩”。历官工部虞衡司主事、员外郎,迁都水司郎中。乾清宫灾,上疏指斥时政,下锦衣卫狱,释后夺官为民。嘉靖即位(1522),起为山西左参议,分守大同,锄奸平冤狱,权豪敛迹。以奏请发内帑赈济大同饥荒,不获准许,于二年乞归乡里。起程之日,军民遮道哭留。寻病卒,时年三十六岁。有《韩五泉诗集》四卷、《五泉集》二卷及《正蒙拾遗》、《朝邑县志》等。《全明散曲》辑录其小令一首。

  • 哈达清格

    哈达清格

    哈达清格,字素斋,生卒年不详,清满洲镶蓝旗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任塔子沟厅理事通判。其政声卓著,尤感于该地处偏僻,民仪文不足,遂捐俸创义学、建书院,使民入学,渐知诗书礼乐。搜集境内掌故,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修《塔子沟纪略》十二卷,为今朝阳地区最早的地方志。

  • 幻真先生

    幻真先生

    幻真先生,唐代气功家。生卒年不详。对炼气论述甚为详明。据《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一书中序介绍, 唐天宝年间幻真先生遇罗浮真人王公, 传吐纳秘旨。

  • 黄自如

    黄自如

    黄自如,南宋人。批注有《金丹四百字》。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黄岩孙

    黄岩孙

    黄岩孙,生卒年不详,字景傅,惠安(今属福建)人。宝祐四年进士,授仙游尉,修学校,兴水利,又纂《仙溪志》十五卷,刘克庄为序。秩满,改潮州郡文学。咸淳间,知尤溪县,重建南溪书院,复作夫子燕居堂,录朱熹《太极》、《通书》、《西铭解》三篇,又撰《辑解》,刊于书院。未几,通判福州,又校刊真德秀《读书记》,学者宗之。《全宋诗》卷三五二一录其诗一首。文收入《全宋文》卷八二○八。事迹见刘克庄《仙溪志序》(《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七)、《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一八。

  • 何乔远

    何乔远

    何乔远(1558年~1631年),明方志学家。字穉孝,号匪莪。泉州鲤城区人。其父何炯,泉州著名学者、教育家,著有《清源文献》一书。何乔远受家庭熏陶,14岁即撰文写作,20岁中举。在家与兄弟及黄克晦等5人结社赋诗,有“温陵五子”之称。万历十四年(1585)登进士第。历官刑部主事、光禄寺卿、南京工部右侍郎等。卒赠工部尚书。为政清廉,多建树,性豁达,尝题联座右曰:“人心中无私便圣。天理内行事最乐”。因立朝持正敢言,屡遭权贵排挤。家居20余年,倾心编著《闽书》和地方教育,敦请重修一峰书院,自己在镜山下创建休山书院,名其讲堂曰“耻躬堂”。历8年《闽书》始脱稿,荟萃八闽郡邑各志,参考前代记载而成,分22门154卷。刊行于世,被中外史学界视为珍贵史料。在任期间,著有《狱志》、《膳志》、《西征集》。家居时除《闽书》外,尚参修《泉州府志》、《安溪县志》,并留下碑文多篇。又辑明十三朝遗事成《名山藏》,辑南安先贤诗文事略成《武荣全集》,集明洪武至崇祯初年名家诗文成《明文徵》,还有家乘百数十卷。

  • 何良臣

    何良臣

    何良臣,明军事将领、军事理论家。字惟圣,号际明, 浙江余姚人。生卒年不详,约为正德至万历 (1506—1609年) 间人。早年擅长辞赋, 以诗文称著乡里, 有《乾坤游集》;弱冠弃诸生握管从戎于东南沿海, 多年的军旅生涯和勤奋学习,使他积累了较丰富的军事理论,撰有《军权》、《阵纪》、《利器图考》、《制胜便宜》等四部兵书, 奠定了将才基础。人称其“善辞赋, 以其余谈将略, 壮诗人气”,其“善将略,以其余工辞赋, 销武夫气。”但他一生穷困潦倒, 郁郁不得志, 曾自叹“知阵无所事阵”,直至当了幕僚,成为幕府牙门将, 参与训饬府兵,才渐为人知。曾在长安立过战功,被拔为偏裨将, 最后升为蓟镇游击将军。其代表作《阵纪》,继承了古代兵家的军事思想, 结合时弊,广泛论述了治军、用兵的原则和方法,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故明张应登跋其书云:“读所为《阵纪》,则纵横十万甲兵, 即渔阳老将, 恐无以过之,趐能攻五字城已耶。”


    何良臣在明代就被誉为文武“通才”。他的文集名为《乾坤集》(又名《辞赋集》),可见气魄之宏大,当时就被认为“壮诗人气”。兵法方面除《阵纪》外,他还著有《军权》、《利器图考》、《制胜便宜》,其中尤以《阵纪》最为有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曾极力称赞,说“良臣当嘉靖中海滨弗靖之时,身在军中,目睹形势,非凭虚理断,攘袂坐谈者可比,在明代兵家,犹为切实近理者矣。”

  • 洪颐煊

    洪颐煊

    洪颐煊(1765~1837),清代学者。字旌贤,号筠轩,临海城关人。少勤学,与兄坤煊、弟震煊读书僧寺。颐煊、震煊精研经学,为学使阮元赏识,入杭州诂经精舍,颐煊助阮元校对《经籍纂诂》,人称“大洪渊博,小洪精锐”。《清史稿·文苑传》收台州三人,即洪氏三兄弟。嘉庆六年(1801),撰《孙氏书目》及《平津读碑记》20卷。《平津读碑记》考据详细,于唐代地理尤具只眼,学者评此书足与钱大昕《金石跋尾》相匹,精湛处在王昶《金石萃编》之上。颐煊后历新兴知县。适阮元为两广总督,延之入幕,共论经史。归里后,于旧居筑“小停云山馆”,藏书3万余卷,碑版2000余件,钟彝、书画等甚多,皆自撰目录。潜心著述,成书数十种、数百卷之多,有《尚书洪范五行传论集本》、《礼经宫室答问》、《管子义证》、《汉志水道疏注》、《校正竹书纪年》、《校正穆天子传》、《诸史考异》、《台州札记》、《读书丛录》等,又辑有《经典集林》32卷。

  • 哈铭

    哈铭

    哈铭,生卒年月不详,明朝通事(译员)。汉名杨铭。蒙古族(一说回族)。明英宗朱祁镇时代的锦衣卫指挥使。幼从父为明朝通事。正统(1436—1449)中,随吴良出使瓦剌,被羁留。正统十四年(1449),明英宗征瓦刺兵败被俘,受命为英宗和也先作蒙汉语通事,侍从英宗左右。因袒护英宗,为也先所忌,几遭杀害。景泰元年(1450),从英宗返京师(今北京),赐姓名,授锦衣卫指挥佥事。数奉使至蒙古为通事。天顺五年(1461),以擒杀叛党曹钦功,升指挥同知。成化二年(1466),奉命至荆襄镇压刘千斤起义,升指挥使。弘治四年(1491),以随侍功,加升世袭。著《正统北狩事迹》一卷。


    哈铭是蒙古人,土木堡之变和明英宗一起被蒙古瓦刺将领也先俘虏,一直陪伴在明英宗身边,次年也先送明英宗换朝,哈铭倒也没有袁彬离奇的经历,7年后“夺门之变”后明英宗重新登上皇帝宝座,赐名杨铭,历官锦衣卫指挥使,因为是蒙古人,数奉使外藩为通事,长年在外,后死在任上。见明史“哈铭从帝还,赐姓名杨铭,历官锦衣指挥使,数奉使外蕃为通事。孝宗嗣位,汰传奉官,铭以塞外侍卫功,独如故。以寿卒于官。”

  • 皇甫录

    皇甫录

    皇甫录,约公元1510年前后在世,生卒年月不详,明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字世庸,号近峰、应斋。皇甫信次子。弘治九年(1496年)进士。历官工部都水司、礼部祠祭司主事,迁礼部精膳司、仪制司员外郎,官至四川顺庆知府。治家善教,以博雅称。 室名世业堂。曾刻父皇甫信《韦庵集》及魏张楫《博雅》、唐皇甫湜《皇甫持正文集》等。著有《萍溪集》《容台集》 《果山集》《皇明纪略》《近峰漫稿》《下陴纪谈》等。

  • 韩邦奇

    韩邦奇

    韩邦奇(1479-1556),明官员,哲学家,经学家。字汝节,号苑洛,陕西朝邑(今陕西大荔)人。“幼灵俊异常,承训过庭,即有志圣学。为诸生治《尚书》时,即著《蔡传发明》、《禹贡详略》、《律吕直解》,见者惊服”(见冯从吾《关学编》卷四《苑洛韩先生》)。正德三年(1508)进士。授吏部主事,进员外郎。上书论时政缺失,谪平阳通判。因反对宦官宸濠谋发,被诬削职。后复出,任刑部右侍郎,南京右都御史,进兵部尚书,参赞机务。死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陕西地震,赠少保,谥恭简。治学主张载“气”说。认为“气”是天人万物一体的物质本体。“天人万物本一体也。混沌之初也,一元之气,渣滓融尽,湛然清宁,而万象皆具一极中”(《正蒙拾遗序》)。在心性理论上,力图会合程朱理学与陆九渊心学,主张静坐养心,认为本心皆善,心具万理。以不欲为节。门人白璧谓其“少负气节,既乃不欲为奇节异行。而识度清然,涵养宏深,持守坚定,躬行必得,中正明达,则又一薛敬轩也”(见《明儒学案》)。主要著作有:《性理三解》、《易占经纬》、《易说》、《书说》、《志乐》、《禹贡详略》、《苑洛集》等。

推荐作家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李怀民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