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方平

胡方平
  • 姓名:胡方平
  • 别名:字师鲁,号玉斋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南宋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胡方平,生卒年不详,南宋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字师鲁,号玉斋。胡一桂之父。初,沈贵宝受《易》于董梦程,梦程受朱熹之《易》于黄幹,而方平曾从沈、董学,得朱熹学说之正源。故精于《易》,著有《易学启蒙通释》、《外易》、《易余閒记》等书(见《经义考》及《四库全书提要》)。


据董真卿《周易会通》载,是书有方平至元己丑《自序》,则入元已十四年矣。然考熊禾《跋》,称“己丑春读书武夷山中,有新安胡君庭芳来访,出其父书一编,曰《易学启蒙通释》”,又刘泾《跋》亦称“一日,约退斋熊君访云谷遗迹。适新安胡君庭芳来访,出《易学启蒙通释》一编,谓其父玉斋平生精力尽在此书,辄为刻置书室”云云,则己丑乃禾与泾刊书作《跋》之年,非方平《自序》之年,真卿误也。


方平之学出於董梦程,梦程之学出於黄榦。榦,朱子壻也。故方平及其子一桂皆笃守朱子之说。此书即发明朱子《易学启蒙》之旨。案朱子《易学启蒙序》曰“近世学者,类喜谈《易》。其专於爻义者,既支离散漫而无所根据。其涉於象数者,又皆牵合附会而或以为出於圣人心思智虑之所为也。若是者,余窃病焉。因与同志颇辑旧闻,为书四篇,以示初学,使毋疑於其说”云云,盖《易》之为道,理数并存,不可滞於一说。


朱子因程《传》专主明理,故兼取邵子之数以补其偏,非脱略《易》理,惟著此书以言数也。后人置《本义》不道,惟假借此书以转相推衍,至於支离轇轕而不已,是岂朱子之本旨乎?方平此书,虽亦专阐数学,而根据朱子之书,反覆诠释。所采诸书,凡黄榦、董铢、刘爚、陈埴、蔡渊、蔡沈六家,皆朱子门人。又蔡模、徐几、翁泳三家。模,蔡渊子。几、泳皆渊之门人。故所衍说,尚不至如他家之竟离其宗。是亦读《启蒙》者所当考矣。


董真卿所称方平《自序》,今本佚之,惟存《后序》一篇。朱彝尊《经义考》乃竟以朱子原《序》,为方平之《序》,可谓千虑之一失。徐氏通志堂刻本,於此《序》之末题“淳熙丙午暮春既望,云台真逸手记”,是显著朱子之别号矣。而其标目乃称《易学启蒙通释序》。淳熙丙午,下距至元己丑凡一百一十三年,朱子安知有《通释》乎?今刊正之,俾无滋后来之疑焉。

胡方平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李兰台集

李兰台集

汉代文别集。1卷。李尤(字伯仁)著。 李尤在汉和帝时曾拜兰台令史,世称“李兰台”。此集亦名《李伯仁集》。《后汉书》本传称:“所著诗、赋、铭、诔、颂、《七叹》、《哀典》凡二十八篇。”有集5卷,后散佚。明代张溥辑其文,刊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李尤“少以文章显,和帝时,侍中贾逵荐尤有相如、扬雄之风。召诣东观,受诏作赋”(《后汉书》本传),是东汉辞赋家。集中收其赋《函谷关赋》、《平乐观赋》、《东观赋》、《德阳殿赋》、《辟雍赋》,皆小赋,颇工致,但缺乏《上林》、《长杨》的雄风。喜作铭文,故集中存其《函谷关铭》、《孟津铭》等铭文80多篇,“多体要之作”(张溥《李伯仁集》题辞)。其诗《九曲歌》仅残存七言二句:“年岁晚暮日已斜,安得力士翻日车。”其他颂、诔、《哀典》诸作亡佚,故不在集中。

种鱼经

种鱼经

中国现存最早的淡水养殖专著。又名《养鱼经》、《鱼经》。著者黄省曾(1490~1540),字勉之,号五岳山人,南京吴县人。举嘉靖乡试。成书于1540年以前。全书凡三篇。第一篇述鱼种。记载了天然鱼苗的捕捞及养殖方法,以及青鱼、草鱼鱼秧的食性及鲢鱼鱼种养殖中要注意的事项。所记明代松江府海边的鲻鱼养殖,是中国鲻鱼养殖的最早记载。第二篇述养鱼方法。对于鱼池建造,总结出一套有成效的方法。如主张二池并养,可以蓄水,可去大存小,免除鱼类受病泛塘而受的损失等。池水不宜太深,深则缺氧,水温低不利鱼类生长。但池塘正北要挖深,以利鱼受阳光,可以避寒;池塘环境要适应鱼类生长需要,指出池中要建人造洲岛,以利鱼类回游,可以快长;环池周围可种植芭蕉、树木、芙蓉等植物。对于鱼病防除,科学地指出鱼类排泄物不可过多,否则鱼食之会发病;池中流入碱水石灰也会使鱼得病泛塘。强调饵料的投喂,要定时、定点,要根据鱼类生长阶段及食性投喂。还指出不可捞水草喂鱼,以防夹带鱼敌入池。《种鱼经》反映了明代淡水鱼类养殖技术的经验及成就。第三篇主要记载海洋鱼类的性状及异名。全书约3000余字。有《居家必备》、《明世学山》、《百陵学山》、《夷门广牍》、《小史集雅》、《文房奇书》、《广百川学海》、《丛书集成》等版本。

印人传

印人传

篆刻家传记。明末清初周亮工撰。周亮工(1612—1672),祥符人。此书系其自毁书后以随书印人传记自娱,原系记于所辑各家印蜕之前的小传,尚未完成,1673年由其子在浚编辑缮录成书,请钱陆灿(1612—1698)撰序,儿辈合作题记,定名“赖古堂印人传”。首载文天祥、海瑞、顾宪成东林书院三印,次及其父、其弟、其友许宰,次则文彭以及李颖等六十二人,附传七人、不知名一人;有名无传别录者六十一人,似为有待撰写之目录。此书较为扼要地记载了明代中后期至清初的篆刻家事略,间亦阐述了作者的印学见解,是一本研究明代篆刻的重要史料书。《印人传》的内容较广泛,有对明至清初篆刻艺术派别的继承、发展变化、时代风格、周亮工本人的治印见解、名刻家事略,还有有关印章的轶闻遗事、刻家诗、文摘记以及某些史料的介绍。如文天祥铁印可镇邪治病的民间传说、明末东林党受迫害的原因结果片段事件、何延年所作海瑞遗印的长诗、文彭与何震之交谊等等。而记述女篆刻家事略则以此书为最早,“书钿阁女子图章前”一节介绍的韩约素不愿刻劣石大印,称之为“凿山骨”,往往被后世论印诗文作为典故征引等。凡传本渔洋《感旧集》及梅先生抄本均作虞山宗伯与牧斋《吾灸集》,已改亮工原来笔墨。原刊本外,曾辑入《翠琅玕馆丛书》、《篆学琐著》。

锡金团练始末记

锡金团练始末记

华翼纶撰。一册,钞本,常熟图书馆藏。内涉太平天国叛将钱桂仁、熊万荃等与豪绅徐佩瑗、华翼纶勾结事,也涉清朝利用徐、华作内应等情。已收入《太平天国资料》。

器朴论

器朴论

凡三卷。日本时宗第七祖托何(或称托阿)着。叙述时宗之教义。收于大正藏第八十四册。本书分为圣净难易、本怀非本怀、二尊二教等十五门,解说时宗教义,并将释迦一代之教说,归结于念佛一门。宝永三年(1706)刊行。安永五年(1776)再刻。

法界宗五祖略记

法界宗五祖略记

应戴京曾之请而作。是华严宗五位祖师(初祖杜顺、二祖智俨、三祖法藏、四祖澄观、五祖宗密)的合传,其中杜顺传和智俨传取材于《华严悬谈会玄记》,法藏传取材于《法藏和尚传》,澄观传和宗密传取材于诸种疏记。书中否定法藏于唐万岁通天元年(696)讲新译《华严经》和受具足戒的事实,认为法藏受具足戒于上元元年(674);认为《妄尽还源观》非为杜顺撰,而为法藏撰,等等。许多说法与唐、宋时期的史料记载不尽相同。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