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周

黄道周
  • 姓名:黄道周
  • 别名:字幼平(一作幼玄)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福建漳浦人
  • 出生日期:1585年3月9日
  • 逝世日期:1646年4月20日
  • 民族族群:

黄道周(1585年3月9日—1646年4月20日),明理学家。字幼平(一作幼玄),号石斋。福建漳浦人。天启二年(1622)进士,历官编修、右中允、左春坊、左谕德、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讲学士、礼部尚书。因抗清牺牲,卒谥忠烈。因其严操守、重气节、刚直敢言,所论常切中时弊,为官24年间,历经3次革职、一次入狱,乃至险遭冤杀。除居官外,主要从事著述与讲学,“学贯古今”,先后主讲于大涤书院、紫阳书院,“海内从之问业者”达几千众。其学本于朱学,又在易学思想上继承了邵雍的神秘主义象数学,构成比较矛盾复杂的思想体系,“学者穷年不能通其说”。在本体论方面,把阴阳二气和“五行”看作构成天地万物的物质元素,吸收自然科学成果,对一些自然现象的变化,予以唯物主义的解释,不信鬼神,且把“天命”解说成自然规律,分析人的命运,从人所处的地位与讲求的利害得失出发。在心性论方面,把人性抬高到天命的地位,把“诚”看作天命之性的主体。发挥了性善论,并将这种善性看作万物生成的根源,“善是万物所得以生,性是万物所得以成”(《明儒学案》),反对从先天气禀不同去寻找善恶贤愚的根据,指出后天变“恶”变“愚”均是“风会不同,习染渐异”(《榕坛问业》),通过主观努力,仍能复归“善”、“智”。在认识论方面,其“格物致知”说有自己的特点,强调接触、熟悉客观事物的重要性,“意识情欲俱是物上精魂”,“未能格物,知字消息如何相探得来?”(《榕坛问业》)还强调其说与以往圣贤的道德践履不同,他们只是“知止”,此“止”字,只是至善。还阐明了“博”“约”的辩证关系。对思维作用与事物认识的可知性也有一些较好的见解,把能否“致见”作为区别凡圣的标准,至于人的主观认识反映客观事物,“揆景以表形,缘名以测质,故万物之情见也”(《声无哀乐辨》)。其认识论还表现为重躬行、重实践,提出“行易知难”的见解。其修己以敬的道德修养,也有他自己的特点,其“敬”非僧侣式的修养方法,而是种“本体工夫”,甚至是一种能产生神秘力量的主观精神;将其修养论与“天下百姓”联系起来,突破专讲个人修身养性的狭隘圈子,使其说具有民主性的思想因素;提出“诚是天道,敬是人道”,修己要修到诚处,便与天地同体。从诚再到“自一物看到百千万物”的慎独功夫(《榕坛问业》),其修养已完全是主观唯心主义认识。其一生对易学研究倾注大量精力,神秘主义色彩很浓,但也从积极方面吸收了朴素唯物主义宇宙生成论观点,提出一些可贵的思想,如:治易要“推明天地,本于自然;摆正理、象、数三者关系;要贯彻“实测”精神。著有《榕坛问业》、《易象正》、《三易洞玑》、《春秋揆》等,后人编有《黄漳浦集》。

猜你喜欢的书

征乌梁海述略

征乌梁海述略

乌梁海即明时兀良哈部族,在蒙古诸部之北,而役属于蒙古诸部。大抵蒙古事游牧非平原旷野弗便也,乌梁海事采捕非深山密森弗便也。瀚海以外,迤南近内札萨克,多平原旷野,喀尔喀蒙古居之。迤北近俄罗斯,多深山密林,乌梁海居之。

中国思想小史

中国思想小史

常乃德著,中华书局1930年4月出版。 该书介绍了原始中国民族的神话思想和宗教与伦理思想,分析了宗法社会思想的发展和程朱理学、清朝考据学等,说明了新文化运动的情况。 作者认为,自周秦以来,百家争鸣,其中未尝无近乎哲学性质的学说,不过中国的民族性是平易务实,所有主张多务求有裨实用,并不好为幽深玄远的思辩,因此发达为纯正哲学的机会极少。只有六朝以后,从印度输入的佛教思想,颇有些哲学的意味,但一到中国,学风也渐渐趋于实际,不是纯印度的本来色彩了。因此,在中国求学术史或哲学史的记载是很不容易的,但五千年孕育深厚的民族,其思想对于世界却有莫大影响。

颐园论画

颐园论画

画学论著。清松年著。一卷。其内容为论用笔用墨、用水用色、山水、工笔与写意、人物、花卉、师法临摹、品评赏鉴与杂论,书后附诗。强调以造化为师,认为“凡天地间奇峰幽壑,老树长林,一一皆从一心独运。虽千幅百尺,生趣滔滔。文章之境如此,而画境亦如此也。”书前有作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原序。《中国画论类编》以俞剑华于1925年从友人关松坪处借得原本付梓石印收录,《画论丛刊》据俞氏本收录。书后均有俞剑华于1925年所作跋。1984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关和璋注评《颐园论画》,书前有潘絜兹所作序言。

清高宗实录选辑

清高宗实录选辑

本书(四册七三六面四四一、六○○字)系选自「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之集辑,为清乾隆朝对台湾所作施之纪录。乾隆朝(一七三五~九五)历时六十年又四月,在此漫长岁月中偏多消极措施。对于内地人民之渡台,犹时而限制、时而放宽;因此「偷渡」事件与取缔律例,屡见不鲜。但由于内地渡台人数逐渐增加,与先住民不免发生冲突,于是「番害」时有发生,「番界」屡经变更。此种继续「扩张」之自然趋势,不难由若干措置中窥其梗概。此外又有防止武员置产之禁令,反应当时土地问题渐趋严重;减征丁银及「番饷」之举措,从知人民税负之大概。至堪注意者,在此六十年中,迭有动乱发生。数其大者:三十三年至三十四年间,先有黄教事变;五十二年,继有林爽文事变;六十年,又有陈周全率变。其中尤以「林变」及其余波,所占篇幅几及一半。

近思录

近思录

理学著作。宋朱熹、吕祖谦编。十四卷。是书辑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主要言论而成,取《论语》中子张记子夏“切问而近思”之义为书名。二程、周、张之书,精深博大,初学者不知所择,入门无从。作者从《二程遗书》、《经学理窟》、《正蒙》、《西铭》、《易通》、《太极图说》中,摘录关于大体而切于日用的言论,依类编排,分为十四门:道体、为学、致知、存养、克治、家道、出处、治体、治法、政事、教学、警戒、辨异端、观圣贤,共622条。《道体》论述“性之本原,道之体统,盖学问之纲领也”。《为学》论证“为学之要,盖尊德性矣。必道问学,明乎道体,知所指归”。《出处》论述“出处之道,盖身既修,家既齐,则可以仕矣。”该书令学者致力于日用之实,而不好高骛远,实为阐述儒家性理概论诸书之祖,入圣之基。有《四库全书》本,《朱子遗书》本,《西京清麓丛书正编》本,《端溪丛书三集》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

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

汉传因明著作,唐慧沼著。该著是对商羯罗主《因明入正理论》要义诠释的汇集,对《因明入正理论》解题目在《大疏》五解的第三解下更助二解。对“能破定非似立、似破”、“本欲成法依有法,不欲成有法依法”、“显因同品”等作了专门的阐释。现存于日本《续藏经》第一辑第八十六套第五册,商务印书馆1923年影印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