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周

黄道周
  • 姓名:黄道周
  • 别名:字幼平(一作幼玄)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福建漳浦人
  • 出生日期:1585年3月9日
  • 逝世日期:1646年4月20日
  • 民族族群:

黄道周(1585年3月9日—1646年4月20日),明理学家。字幼平(一作幼玄),号石斋。福建漳浦人。天启二年(1622)进士,历官编修、右中允、左春坊、左谕德、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讲学士、礼部尚书。因抗清牺牲,卒谥忠烈。因其严操守、重气节、刚直敢言,所论常切中时弊,为官24年间,历经3次革职、一次入狱,乃至险遭冤杀。除居官外,主要从事著述与讲学,“学贯古今”,先后主讲于大涤书院、紫阳书院,“海内从之问业者”达几千众。其学本于朱学,又在易学思想上继承了邵雍的神秘主义象数学,构成比较矛盾复杂的思想体系,“学者穷年不能通其说”。在本体论方面,把阴阳二气和“五行”看作构成天地万物的物质元素,吸收自然科学成果,对一些自然现象的变化,予以唯物主义的解释,不信鬼神,且把“天命”解说成自然规律,分析人的命运,从人所处的地位与讲求的利害得失出发。在心性论方面,把人性抬高到天命的地位,把“诚”看作天命之性的主体。发挥了性善论,并将这种善性看作万物生成的根源,“善是万物所得以生,性是万物所得以成”(《明儒学案》),反对从先天气禀不同去寻找善恶贤愚的根据,指出后天变“恶”变“愚”均是“风会不同,习染渐异”(《榕坛问业》),通过主观努力,仍能复归“善”、“智”。在认识论方面,其“格物致知”说有自己的特点,强调接触、熟悉客观事物的重要性,“意识情欲俱是物上精魂”,“未能格物,知字消息如何相探得来?”(《榕坛问业》)还强调其说与以往圣贤的道德践履不同,他们只是“知止”,此“止”字,只是至善。还阐明了“博”“约”的辩证关系。对思维作用与事物认识的可知性也有一些较好的见解,把能否“致见”作为区别凡圣的标准,至于人的主观认识反映客观事物,“揆景以表形,缘名以测质,故万物之情见也”(《声无哀乐辨》)。其认识论还表现为重躬行、重实践,提出“行易知难”的见解。其修己以敬的道德修养,也有他自己的特点,其“敬”非僧侣式的修养方法,而是种“本体工夫”,甚至是一种能产生神秘力量的主观精神;将其修养论与“天下百姓”联系起来,突破专讲个人修身养性的狭隘圈子,使其说具有民主性的思想因素;提出“诚是天道,敬是人道”,修己要修到诚处,便与天地同体。从诚再到“自一物看到百千万物”的慎独功夫(《榕坛问业》),其修养已完全是主观唯心主义认识。其一生对易学研究倾注大量精力,神秘主义色彩很浓,但也从积极方面吸收了朴素唯物主义宇宙生成论观点,提出一些可贵的思想,如:治易要“推明天地,本于自然;摆正理、象、数三者关系;要贯彻“实测”精神。著有《榕坛问业》、《易象正》、《三易洞玑》、《春秋揆》等,后人编有《黄漳浦集》。

猜你喜欢的书

柳州文钞

柳州文钞

七卷。唐柳宗元撰,明茅坤选评。坤(1512—1601),字顺甫,号鹿门。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官至大名兵备副使。文学家、藏书家,曾选编《唐宋八大家文钞》一百四十四卷、《二苏文钞》四十八卷并加评语刊行于此。是本也坤所选编并加评语,红黑二色套印本,盖万历年间所刊。坤所录书启三十五篇、序传十七篇、记二十八篇、论议辩十四篇、说赞杂著十八篇、碑铭墓碣及诔表祭文十九篇。坤述其选评缘起:“予故读许京兆萧翰林诸书,似与司马之长答任少卿书相上下,欲为掩卷累欷者久之;《钴鉧潭记》杳然神游沅湘之上,若将凭御风也已奇矣哉!”是本版心上方有红色评语、文末低二格也有红色评语;断句用红色小圈、人名旁有红竖杠、释词旁有红空心竖杠、重点字词旁有红色顿点或红椭圆形小圈。评语内容多读文心得、校勘字词、注释词语。

黄石公素书注释汇编

黄石公素书注释汇编

爱读中国历史的人,一开始都会被帝王将相们的文韬武略所吸引。台前幕后的经国大计,莽原沙场的刀光剑影,舞榭歌台的杯盘交错,孤城远镇的阴谋策划,英雄末路,美人迟暮,壮士悲歌,忠臣饮恨......无不让人或击节嘘唏,或扼腕长叹。然而,看得多了,慢慢就会发觉浩翰的史籍应该记载却有意无意遗漏忽略的人事委实不少。

素问绍识

素问绍识

医经著作。4卷。日本丹波元坚撰于1846年。此书系作者绍其先人丹波元简《素问识》而作,故曰《素问绍识》。元简殁后,仁和寺本《太素》始被发现。其经文异同及杨上善之注解虽不及启玄子所注《素问》之精审,然其可据以补阙订误出“新校正”所援引之外首颇多。在此书成书之前,张琦《素问释义》等数家之说亦相继问世,其中多有可取者。于是潜心研究,撷其精要,兼采其兄柳沜所撰有关《素问》之遗言余录,结合元坚本人研究所得续成此书。现有观养斋抄本、日抄本及皇汉医学丛书本。

上清高上龟山玄箓

上清高上龟山玄箓

《上清高上龟山玄箓》,早期上清派经典,约出于南北朝。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本书内载真文、符箓数种,言书符伏魔之法。其内容文字大致与《上清元始变化宝真上经九灵太妙龟山玄箓》第二卷相同,但真文、符图稍有差异。盖系同一经典之不同版本。

玉涧杂书

玉涧杂书

笔记。宋叶梦得(1077—1148)撰。原十卷,存一卷。梦得有《石林燕语》已著录。叶氏见长于文学,一生著述甚丰。收集日常所记典故趣闻而成此集。故其条目内容,既有前人著述,又有叶氏文采。大致可归纳为前人轶事、当代趣闻、叶氏杂感等。叶氏崇拜陶潜、杜甫,述其轶事以隐居避世、同情民间疾苦为主,取材以前人诗文佳句居多。余皆借题发挥,或申述诗文理论,或讲求措词造句,或讨论文章规范。颇能代表宋代一派文风。有《说郛》本,《古今说部丛书》本。

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

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

僧伽跋摩,意为“众铠”,天竺人,生卒不详。僧伽跋摩善解三藏,尤精《杂心》。南朝宋元嘉十年(433),他出流沙至于京邑。后应慧观等人之请,译出《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十卷等。《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又称为《摩得勒伽论》。其写法与《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基本相同,“萨婆多部”又名“说一切有部”,为小乘二十部之一。本论是依萨婆多部的观点对《十诵律》的解释和说明。在本论第一卷中即阐述其对戒律的基本立场和形而上的基础,说明了戒律的相持属性,确立了本部对戒律的理解。文中对犯“毗尼罪”分别从“作”与“无作”、“色”与“非色”、“可见”与“不可见”、“有对”与“无对”、“有漏”与“无漏”、“有为”与“无为”、“世间法”与“出世间法”、“阴摄”与“非阴摄”、“界摄”与“非界摄”、“受”与“不受”、“心”与“非心”、“四大造”与“非四大造”、“从结生”与“非结生”、“记”与“无记”、“隐没”与“不隐没” 、“有缘”与“无缘”、“有报”与“无报”、“业”与“非业”、“内入”与“外入”、“或过去”“或未来”“或现在”、“善无记”或“不善无记”……等诸多理论方面给予说明。第二卷以下即结合佛陀制戒的因缘而阐述对戒律持守的基本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