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良臣

何良臣
  • 姓名:何良臣
  • 别名:字惟圣,号际明,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浙江余姚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何良臣,明军事将领、军事理论家。字惟圣,号际明, 浙江余姚人。生卒年不详,约为正德至万历 (1506—1609年) 间人。早年擅长辞赋, 以诗文称著乡里, 有《乾坤游集》;弱冠弃诸生握管从戎于东南沿海, 多年的军旅生涯和勤奋学习,使他积累了较丰富的军事理论,撰有《军权》、《阵纪》、《利器图考》、《制胜便宜》等四部兵书, 奠定了将才基础。人称其“善辞赋, 以其余谈将略, 壮诗人气”,其“善将略,以其余工辞赋, 销武夫气。”但他一生穷困潦倒, 郁郁不得志, 曾自叹“知阵无所事阵”,直至当了幕僚,成为幕府牙门将, 参与训饬府兵,才渐为人知。曾在长安立过战功,被拔为偏裨将, 最后升为蓟镇游击将军。其代表作《阵纪》,继承了古代兵家的军事思想, 结合时弊,广泛论述了治军、用兵的原则和方法,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故明张应登跋其书云:“读所为《阵纪》,则纵横十万甲兵, 即渔阳老将, 恐无以过之,趐能攻五字城已耶。”


何良臣在明代就被誉为文武“通才”。他的文集名为《乾坤集》(又名《辞赋集》),可见气魄之宏大,当时就被认为“壮诗人气”。兵法方面除《阵纪》外,他还著有《军权》、《利器图考》、《制胜便宜》,其中尤以《阵纪》最为有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曾极力称赞,说“良臣当嘉靖中海滨弗靖之时,身在军中,目睹形势,非凭虚理断,攘袂坐谈者可比,在明代兵家,犹为切实近理者矣。”

何良臣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经史百家杂钞译注

经史百家杂钞译注

总集。清代曾国藩选编。这是从清末到民国,在社会上流传很广,影响较大,继《古文辞类纂》之后又一部有名的古文选读本。全书26卷,选录自秦至清代的文章700余篇,分为11类:论著、词赋、序跋、诏令、奏议、书牍、哀祭、传志、叙记、黄志、杂记。“词赋”类凡五卷(卷三至卷七)。编者在《序例》中,表明了他关于词赋分类的观点:“词赋类,著作之有韵者,经如《诗》之《赋》、《颂》,《书》之‘五子之歌’皆是;后世曰赋、曰辞、曰骚、曰七、曰设论、曰符命、曰颂、曰赞、曰箴、曰铭、曰歌皆是。”据此可知,他所说的“词赋”,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本书词赋类又分为上下编。上编除收入《诗经》、《楚辞》中的部分作品外,大多是现代所说的赋。主要有荀子《赋篇》,汉贾谊、枚乘、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魏晋南北朝王粲、左思、潘岳、陶潜、鲍照、庾信,唐韩愈,宋欧阳修、苏轼等人的作品;下编则主要是颂赞、箴铭之类文章。此书词赋类虽然只收录20余篇赋,但大多是历代传诵之作,对了解楚汉至唐宋赋有一定参考作用。《经史百家杂钞》,有光绪二年传忠局《曾文正公全集》本,《四部备要》本等,现以岳麓书社1987年新出孙雍长点校《经史百家杂钞》(上下二册)本为最便。

同治安福县志

同治安福县志

(清)姚濬昌修,周立瀛、赵廷恺等纂,为清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代同治年间,中国存在湖南、江西两处同名“安福县”,但行政互不隶属。其中,湖南省安福县(今临澧县)于同治八年(1869年)由知县姜大鹍主持修纂《安福县志》34卷,而江西省安福县在同治十一年(1872年)由知县姚濬昌(一作姚浚昌)主修、周立瀛纂修完成《[同治]安福县志》该志共18卷,分装9册,内容涵盖天文、地理、营建、食货、学校、武备等门类,具体包括天文志、舆地志、营建志、食货志、学校志、武备志等,卷首另有序文、修纂姓氏、凡例及绘图。姚濬昌时任江西安福知县,曾任职江西湖口、安福及湖北竹山等地,其主持修志属清代地方官修志书的典型实践。此版本为江西省安福县在同治年间唯一修纂的县志,与湖南省安福县(临澧)姜大鹍所修县志并存,但内容互不交叉。该志原刻本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伤寒恒论

伤寒恒论

伤寒类著作。清郑钦安辑。十卷。钦安,上浣临邛 (今四川邛崃) 人。郑氏对仲景《伤寒论》 反复研究,颇有所悟,遂以舒韶所著《舒氏伤寒集注》 之序,逐一剖析而成。内容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篇及差后劳复、阴阳易病等。附麻脚瘟说、辨认内外发热秘诀。每篇先列原文,后有注释,述其证名、辨证、治法。此书论述较详,颇有发挥。有清成都志古堂刻本,光绪二十年 (1894) 、二十三年等刻本。

金阙帝君三元真一经

金阙帝君三元真一经

1卷。作者及撰年未详。主要讲三元真一。上一,为一身之天帝;中一,为绛宫之丹田;下一,为黄庭之元土。阐发气功理论的同时,亦介绍了具体功法,有一定参考价值。

灵砂大丹秘诀

灵砂大丹秘诀

灵砂大丹秘诀,撰人不详。约出于南宋。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本书内容可分前后两部分。前半篇为〈抱一圣胎灵砂〉篇。据称此篇乃老子传授葛玄、玄传郑隐、郑传葛洪。洪传虚静天师,天师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传张侍中。「侍中之后入东川之任,传与鬼眼禅师」。书中称抱一灵砂「外可以富豪(点石成金),内可以成大道(服食成仙)」。其炼制过程分九转:第一转先将硫汞炒成青金,加药加热而成白体灵砂,第二转将白体灵砂炼成玉笋灵砂,第三转将玉笋灵砂入匮三次,浇汞火养而成浇淋芽子;第四转以浇淋芽子炼出丹头朱砂;第五转用金合子盛丹头朱砂。火养三七日,第六转用金石丹头朱砂炼成金体朱砂,第七转用金体朱砂加三黄炼成三奇丹;第八转用金体朱砂炼八十一日而成大丹头朱砂;第九转用大丹头朱砂炼一年而成混元大丹,书中有十首诗歌,咏述作丹方法。 原书后半篇又包括四篇丹诀:第一〈九转金丹诀〉,以九首诗歌咏述九转丹法,其内容与《九转灵砂大丹资圣玄经》略同。 第二〈赤松子四转诀〉,用雄黄、雌黄、朱砂等药飞炼四转,所成丹药可用于点金。 第三〈太极灵砂赋〉、第四〈灵砂秘诀〉分别论述灵砂之制作程式以及丹砂生成原理。

求野录

求野录

一卷。原题客溪樵隐编,即明邓凯撰。《求野录》记永历覆亡时事,自永历十二年(1658年)起,迄于康熙元年(1662年)永历帝被俘于昆明遇害止。首述孙可望、李定国、白文选等人事,既而述永历帝亡入缅甸,后被新缅王献于吴三桂之史实。于李定国苦心支撑,力图恢复之事记载较详。书用纲目体。《求野录》与《也是录》均为记述桂王由滇入缅事,起迄年月相同,叙事相近,而《求野录》中叙李定国军中事较详细,为《也是录》中不载。作者身历其境,记叙应不失实。但全祖望认为《求野录》于李定国责之太过,似过于苛求。李念慈、傅以礼等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求野录》即《也是录》作者邓凯所撰,最初提出这一看法的是《南疆逸史》的作者温睿临。近人夏定域先生则认为客溪樵隐似为永历朝湖广巡抚胡钦华所撰,因明亡后胡钦华即隐居于贵州余庆县之客溪,且认为《求野录》即胡所作《天南纪事》之别称。《求野录》有《明季稗史汇编》本、《三异词录》旧抄本、《明末十家集》本、《八家集》抄本、《中国内乱外祸历史丛书》本、《中国历史研究资料丛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