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良臣

- 姓名:何良臣
- 别名:字惟圣,号际明,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浙江余姚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何良臣,明军事将领、军事理论家。字惟圣,号际明, 浙江余姚人。生卒年不详,约为正德至万历 (1506—1609年) 间人。早年擅长辞赋, 以诗文称著乡里, 有《乾坤游集》;弱冠弃诸生握管从戎于东南沿海, 多年的军旅生涯和勤奋学习,使他积累了较丰富的军事理论,撰有《军权》、《阵纪》、《利器图考》、《制胜便宜》等四部兵书, 奠定了将才基础。人称其“善辞赋, 以其余谈将略, 壮诗人气”,其“善将略,以其余工辞赋, 销武夫气。”但他一生穷困潦倒, 郁郁不得志, 曾自叹“知阵无所事阵”,直至当了幕僚,成为幕府牙门将, 参与训饬府兵,才渐为人知。曾在长安立过战功,被拔为偏裨将, 最后升为蓟镇游击将军。其代表作《阵纪》,继承了古代兵家的军事思想, 结合时弊,广泛论述了治军、用兵的原则和方法,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故明张应登跋其书云:“读所为《阵纪》,则纵横十万甲兵, 即渔阳老将, 恐无以过之,趐能攻五字城已耶。”
何良臣在明代就被誉为文武“通才”。他的文集名为《乾坤集》(又名《辞赋集》),可见气魄之宏大,当时就被认为“壮诗人气”。兵法方面除《阵纪》外,他还著有《军权》、《利器图考》、《制胜便宜》,其中尤以《阵纪》最为有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曾极力称赞,说“良臣当嘉靖中海滨弗靖之时,身在军中,目睹形势,非凭虚理断,攘袂坐谈者可比,在明代兵家,犹为切实近理者矣。”
猜你喜欢的书
中国文学史话
胡兰成于1974年受聘到中国文化学院讲学,1976年返回日本侨居。彼时,仙枝、朱天文、朱天心等一群年轻人正通过胡兰成的书信指导,在文坛领袖朱西宁的直接引导下,办起了文学刊物《三三集刊》,开始追求文学理想。为了鼓励青年写作者,胡兰成亲自撰文指导,遂有此书《中国文学史话》,实际上是胡兰成给仙枝、朱天文等年轻弟子的文学教材。
小窗自纪
《小窗自纪》是晚明文学家吴从先所著的一部清言小品著作,全书四百余则,以修身养性为主,兼顾对历史人物、事件以及天地宇宙发表看法和评说,与《小窗艳纪》《小窗清纪》和《小窗别纪》共称为吴从先“四纪”。
疬科全书
外科著作。清梁希曾著。一卷。希曾字柘轩,嘉应(今广东梅县)人。有感于时医治疗瘰疬病之疗效不佳,且易留后遗症,遂细心研究十余年,颇多心得,验之临床疗效满意。将其经验集为一帙,成书于宣统元年(1909)。首列点疬药品与点疬方法,次叙辨疬治疬法,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采用不同治法,多为内外合治。继叙辨疬养疬法,强调治疬须分虚实寒热,提出辨疬不可拘泥古人分经络之说,可总以热痰、寒痰、实证、虚证概括之,并分述辨疬有关事宜。末附患疬饮食宜忌。为流传较广的辨治瘰疬病专著。有宣统元年铅印本,宣统二年刻本,《三三医书》本,《中国医学大成》本。
有夏志传
明代通俗中篇历史小说。全称为《按鉴演义帝王御世有夏志傅》,四卷十九则,题“景陵钟惺伯敬父编辑,古吴冯梦龙犹龙父鉴定”,行款形式全与余季岳所刊《盘古志传》相同,书首亦有钟惺序。书中“竟陵”亦作“景陵”,可证本书与《盘古志传》同为余氏托名刊刻。后于清嘉庆年间有稽古堂刊本《夏商合传》,其中《有夏志传》部分即为本书,但已改四卷为六卷。故事起自大禹治水,除服众怪。此部分文字最多,情节奇特,大都本于传说。,情节多于史无征之神怪传说。略谓:帝舜之时,天下大水,鲧治水无效,命其子禹继其父业。禹使伯益掌火,率朱虎、熊罴并风火二将等克毒蛇猛兽、山神鬼怪,又得河精献图,终于成功,受禅即帝位,铸九鼎,坐江山。死后传位于子启,启又传位于孙太康,子孙兄弟相继,是家天下之始。太康之时,得有穷之君羿扈从。羿善射,有武艺,专事征伐,但愤太康不理朝政而出走,得不饥不死之术。娶嫦娥,太康羡而欲夺,嫦娥偷羿不死之药奔月。太康死,羿拥其弟仲康为帝。仲康死,传子相,羿夺其位,但又为其徒逢蒙所害。及相之子少康复国,是为中兴。历十五世,传至桀,造酒池肉林,荒淫无道,为成汤所灭。存明刊本,题“景陵钟惺伯敬父编辑”、“古吴冯梦龙犹龙父鉴定”。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认为“当与《盘古志传》为同时一人所刻”。
文昌杂录
北宋庞元英撰。庞元英于宋元丰五年(1082)入尚书省为主客郎中,元丰八年罢职,本书即是这3年多时间的日记随笔。尚书省旧有“文昌天府”之称,故名。六卷,补遗一卷。主要记载有关宋代朝章、典故材料。于元丰年间初行之新官制、朝仪,记叙尤详,为考证宋代典制者所依据。有雅雨堂刻本,《古今说海》本。1958年中华书局有排印本。
往生西方净土瑞应删传
全一卷。全称往生西方净土瑞应删传。唐代文谂、少康共编。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册。系集录东晋慧远至唐代中期四十八名愿生西方者之传记。本书之记述虽极简单,然为研究我国净土教不可或缺之书。我国往生传之撰述大约起自唐代前期,于本书之前即有唐代飞锡之‘往生净土传’、‘长西录’中所记载之‘大唐往生传’,及散见于‘三宝感应要略’中之‘并州往生记’等,然今皆已佚失,独有本书流传至今,故本书存在之价值相对增加。宋代戒珠之‘净土往生传’、明代祩宏之‘往生集’、‘新往生传’等,参考本书之处甚多。关于本书之成立颇多疑义,例如:(一)书名应为瑞应传或为瑞应删传之问题。(二)卍续藏经以为本书乃五代之道诜所撰,以本书所收大行传中述及僖宗(874~887 在位)之事,故推测作者当在少康之后。此类问题于学者之间颇多论议,其中,日本小笠原宣秀就上记诸说而主张瑞应传系文谂、少康共集之原本名称,而瑞应删传则为道诜所删削增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