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自如

- 姓名:黄自如
- 别名:
- 性别:
- 国籍: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黄自如,南宋人。批注有《金丹四百字》。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黄自如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大观茶论
原名 《茶论》,又称 《圣宋茶论》。茶叶专著。宋徽宗赵佶撰。约成书于宋大观元 年 (1107)。自 《说郛》刻本始改今名。另有 《古今图书集 成》刊本。全书二千八百余字,首为绪言,次分地产、天时、 采摘、蒸压、制造、鉴别、白茶、罗碾、盏、筅、瓶、杓、 水、点、味、香、色、藏焙、品名、外焙20目。对于当时 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等均有详细论述。其中 论及采摘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煮之妙尤为精辟, 反映北宋以来茶业发达和制茶业发展的一个侧面。有些论述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直斋书录解题
目录著作。陈振孙撰。宋、元有刻本和抄本行世,到清初56卷之全本已不可见,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重编为22卷,刻入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中。乾隆四十一年(1776)至四十三年(1778),卢文弨据秀水朱氏曝书亭抄本、元抄残本、《文献通考·经籍考》等加以校订,辑成《(新订)直斋书录解题》56卷,现存上海图书馆,缺8—16卷。今人徐小蛮、顾美华以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为底本,参考元抄残本、卢校本和《文献通考·经籍考》,校点标注,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陈振孙,字伯玉,号直斋,宋代浙江安吉人,嘉定末年任江西南城县官,理宗宝庆、绍定年间做兴化军通判(在福建莆田)。端平三年(1236)以朝散大夫知台州。嘉熙元年(1237)改知嘉兴府。后任临安国子监司业,历官某部侍郎、宝章阁待制。淳祐九年(1249)致仕,赠光禄大夫。官福建莆田时,曾传抄当地郑樵诸家的藏书,得5万余卷,仿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体例撰成本书。收书共3039种,每书著录其卷数和著者姓名,并写成提要,评论得失。考证较详。分类排列,虽未标出经、史、子、集四部之名,实则按四部序列。前10类属经部,次16类属史部,再次20类属子部,后7类属集部,共53类。本书与晃公武的《郡斋读书志》,被后人誉为宋代私家目录的双璧。由于著录丰富,其中不少书籍早已失传,本书是考查宋以前古籍的依据,所以《四库全书总目》说:“古书之不传于今者,得藉是以辨其真伪,核其异同,亦考证之所必资,不可废也。”这个评价是极其公允的。
梅尧臣传
古代作家传记。朱东润著。中华书局1979年5月出版。全书共分9章。循着诗人的创作道路,展示了从宋真宗到宋仁宗几乎近半个世纪的时代风貌。如景祐三年(1036)发生了宰相吕夷简与天章阁待制范仲淹的斗争,并以范仲淹的被贬告终。时为池州建德县小吏的梅氏把自己的爱憎诉诸笔端,写下了《彼䴕吟》、《灵乌赋》、《猛虎行》等诗篇,把范仲淹比作为老树除去蠧虫的啄木鸟和告人吉凶的灵乌,而以嗜血成性的猛虎隐喻吕夷简。其后如庆历四年(1044)御史中丞王拱辰和集贤校理苏舜钦之间的斗争,皇祐三年(1051)宰相文彦博和御史唐介之间的斗争,梅尧臣都因职位低微而没被直接牵扯进去,但却以自己的诗作表明了自己爱憎分明的立场抉择。《梅尧臣传》通过反映时代脉搏的跳动,将诗人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该书还以传主梅尧臣为中心,用大量笔墨刻画了一代诗坛的风貌。宋初以“缀风月,弄花草”为能事的西昆派诗垄断诗坛近半个世纪。欧阳修、尹洙、梅尧臣诸人最初在西昆派的卵翼下从事诗歌创作,由于梅尧臣少年时期曾有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遇等原因,他首先把农民的生活引入诗中,写出了《田家》、《观理稼》等明显背叛西昆体的诗篇。其后在嘉祐二年(1057)的考试中,由于欧、梅的擢拔,出现了新一代诗人苏轼,确立了宋诗在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该书以梅尧臣为中心,展示了从钱惟演到苏轼这三代人的师承关系,也揭示了宋诗流变的过程。
五十年来的中国哲学
本书是贺麟先生对从1884年孙中山创立兴中会到1949年中国人民共和国建立这段时期,现代中国哲学发展历史的介绍。这一时期中国哲学界的主要特点是,西方哲学的介绍与引入,以及对儒家思想的创新与发扬。在这个大背景下,贺麟先生介绍了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章太炎、熊十力、胡适、金岳霖、冯友兰、洪谦等思想家的思想,反映出民国学者的学术造诣与学术水准。 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包括“中国哲学的调整与发扬”“西方哲学的绍述与融会”“时代思潮的演变与剖析”三章,从新心学的角度出发,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之前约五十年时间中国接受西方哲学影响,以及西方哲学在中国的传播等内容。下编则深入探讨了“知行”学说问题。
孔丛子
人物故事集。 秦孔鲋(约前264—前208)著。六卷。鲋字子鱼,一名甲。孔子后代,居魏国,魏相子顺之子。承继家学,博通经史。秦并六国,奉诏赴朝廷,官拜少傅。秦始皇三十四年,丞相李斯建议焚书。鲋既惧祖宗遗典灭亡无求,又怕坑儒惨刑,遂携弟子襄,潜居故里,将家中《论语》、《尚书》、《孝经》等书,深藏宅院壁中。然后隐于蒿山, 召弟子百人,亲授其书。陈胜起义,鲋出山为博士,从军反秦。晚年因目疾辞官。鲋闲居故里,搜辑自孔子以来五位先祖言行,成此编。汉时,孔子九世孙太常孔减以所著赋与诗合为一卷,称《连丛子》附其后。全书三万九千余字,二十一篇,有《嘉言》、《论书》、《记义》、《刑论》、《记问》、《杂训》等。主要记载孔子、子思、子上、子高、子顺言行事迹。因系孔氏后人追述先祖,故事真情切,生动感人。某些篇章,含有一定进步思想因素,客观上暴露贵族统治者的贪婪与残忍。写作上采取正面叙述人物言行与侧面评论相结合方法,既突出人物性格,展示人物精神风貌,又显示出很高艺术性。孔子形象尤为具体鲜明,不仅有圣人之表,而且有圣人之德。末为《连丛子》上下二篇,题汉孔臧撰。该书从宋代起就有人怀疑是依讬而作的伪书,现已成定论,然而其中也可能有孔子及其门生的片段著说,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儒家思想。有民国二十五年(1936)商务印书馆铅印本。
法界安立图
凡六卷。明代仁潮录。收于卍续藏第一五○册。乃叙述世界建立之次第,分为七章,即:略明南洲、广步大地、遍观三界、大千劫量、游诸佛刹、研穷法界、法界总论等,共收一一五则,书成于神宗万历十二年(1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