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何耿绳

    何耿绳

    何耿绳,清代人。撰有《为治一得编》。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洪昇

    洪昇

    洪昇(1645年—1704年),清代戏曲家、诗人。字昉思,号稗畦,又号稗村、南屏樵者。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名门世家, 少时聪慧好学, 涉笔即能成文, 先后拜毛先舒、陆繁弨、沈谦等人为师, 在这些人的影响下, 成了一个具有多方面才能的青年作家。24岁时为求取功名,赴北京国子监肆业, 因未得官职, 失望而归, 为了衣食而到处奔波。后因 “家难”被迫离家别居, 贫至断炊。康熙十二年(1673)冬, 再度到北京谋生,直到康熙二十八年为止。这16年间,生活异常艰苦, 常靠别人接济为活, 对现实极为不满。在京期间, 曾受业于王士禛, 并与朱彝尊等结交, 因而文思大长, 创作日渐成熟。他的名著《长生殿》, 经过10余年的努力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定稿。次年8月,因在佟皇后丧期内演出,得罪削籍回乡,从此失却了仕进的机会。以后他在江南过着穷愁潦倒的生活。康熙四十三年(1704),他和友人到松江、南京等地游览,在吴兴因酒醉落水而死。洪昇的诗在当时有一定名气,著有诗集《稗畦集》、《稗畦续集》和《啸月楼集》等3种。《清史列传》说他的诗作“高超闲淡,不落凡境”,但多为记游、赠送、感怀之作,内容大都是咏叹自己穷愁潦倒的身世和抒发个人的悲愤之情,间有同情民生疾苦、感叹兴亡的诗篇,调子比较凄凉。


    奠定洪昇文学地位的是他的戏剧创作。他一生写过10种,但大多不存,留下来的只有传奇《长生殿》和杂剧《四婵娟》。《四婵娟》共4折,每折各写一个历史上著名才女的故事,表彰了女主人公的才情,并赞扬了一种具有共同的文学艺术兴趣的家庭生活。作品描写细腻,曲辞流畅。《长生殿》共50出,全剧以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写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面貌,暴露了统治者的荒淫腐败给社会和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也对杨李二人的爱情悲剧寄予了同情。此剧曲辞典丽优美,结构严谨完整,场次安排巧妙。它与孔尚任的《桃花扇》并称为清代曲坛的“双璧”,洪昇也因此与孔尚任并称为“南洪北孔” 。

  • 何景明

    何景明

    何景明(1483年8月6日—1521年8月5日),明代诗文作家。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信阳(今属河南)人。幼聪慧,弘治十一年(1498)举于乡,年才16岁。弘治十五年进士,授中书舍人。与李梦阳等人交游,倡言复古。正德初,刘瑾窃权,他上书吏部尚书许进,劝其秉政毋挠。逾年罢归。瑾诛,因李东阳推荐,直内阁制敕房。正德九年(1514),上奏《应诏陈言治安疏》,针对各种弊端,提出“义子不当畜,边军不当留,番僧不当宠,宦官不当任”的意见。后进吏部员外郎。他为人伉直,不结交权贵。寻擢陕西提学副使,敢于摧折豪强。正德十六年病卒,年仅39岁。


    何景明的文学主张,同李梦阳一样,强调以标举高格为学习对象。他在《海叟集序》中自述道:“景明学歌行、近体,有取于二家(指李、杜),旁及唐初、盛唐诸人,而古作必从汉魏求之。”他鄙视宋、元。在《与李空同论诗书》中说:“宋人似苍老而实疏卤,元人似秀实而实浅俗。”并强调“诗文有不可易之法”。但他对“法”的内涵理解与李梦阳稍有不同,不似李梦阳拘泥,因而爆发了文学批评史上一场著名的李、何之争。何强调法古“欲富于材积,领会神情,临景结构,不仿形迹”,并进而认为要从古人入,又要从古人出,做到“舍筏达岸”。


    何景明是一位正直而又有理想抱负的官吏,他在诗中敢于揭露、讽刺社会弊端。如《玄明宫行》,对宦官窃权、作威作福的情态作了较为生动的剜剔。《点兵行》揭露了“富家输钱脱籍伍,贫者驱之充介胄”的征兵弊病,讥讽了调边军防守京师的荒唐。《岁晏行》感喟征收租税,广及狐兔:“近闻狐兔亦征及,列网持矰遍山城”。他的歌行兼学“四杰”,注意换韵自然、音节和畅,全诗给人以宛转抑扬之感。他的诗还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如《玄明宫行》以“昔日富贵”与今之寂寞作比,意旨显豁。《津市打鱼歌》以“楚姬玉手”与“邻家思妇”相比,颇含情趣。他的近体诗注意选词浏亮秀逸,但构思不够新警。


    何景明散文多属议论。《何子》关于“清法之国,人畏法而不畏吏,乱法之国,人畏吏而不畏法”的论述,关于“睹显福者必思隐祸,临近利者必图远害”的思想,关于“用直节之士”会使“内无不发之奸,外无不见之乱”的看法,说明他较有远识,对于社会政治也持清醒的态度。他的文章笔调流畅,气势豪逸。《郑子擢郎中序》是一篇优秀的古文,它运用对话形式,诱导朋友以“利人”为重,去“边储”治事。著有《大复集》。

  • 胡爌

    胡爌

    胡爌,明代人。撰有《拾遗录》。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贺贻孙

    贺贻孙

    贺贻孙(1606~1689),字子翼,永新人。先祖贺祈年,“侠而好文,富而好义”;祖父贺嘉迁,业儒,殚精易义,为人师有声誉;父亲贺康载,号青园,万历朝举人,曾任浙江西安县令,有政声;贻孙九岁能文,称为神童。时江右社事方盛,他与陈宏绪、徐世溥等结社豫章。明亡后,隐居不出。顺治七年,督学使樊缵慕其名,特列贡榜,不就。康熙时,巡按御史笪重光以“博学鸿儒”荐,书至,愀然曰:“吾逃世而不能逃名,名之累人实甚。吾将从此逝矣!”乃剪发衣缁,逃入深山。其晚年,家益落,布衣蔬食,无愠色,惟日以著作自娱。生平事迹见《清史列传》、清同治《永新县志·人物志·列传》等。


    著述主要有《易经触义》《诗经触义》《骚筏》《诗筏掌录》《激书》《水田居文集》及《浮玉馆藏稿》等,其《水田居文集》见于《四库存目丛书》集部208册。既有经学研究和文艺评论,又有诗词散文作品,著述甚富。后人评曰“于史有论,于经有文,于士有传,于时有评”。清咸丰朝进士贺恢在为《诗经触义》作序时评曰:“禾川族子翼先生,等身著述,嘉惠士林。《史论》出,识者拟之苏氏;《激书》出,论者比之庄子;《诗筏》《骚筏》出,推为风雅功臣;诗古文出,上匹唐宋大家。”


    贺贻孙长期避乱于乡村,以“水田居士”“水田道人”自居,有机会接触社会最底层的百姓,故劳动人民的疾苦常流露于他的笔端。如《村谣》三十二首,以民谣的形式,反映了黑暗动荡的社会生活和广大民众的苦难。“娇妻嫁去抵官银,临别牵裙吏尚嗔。夜梦都忘身在械,枕边犹唤旧时人。”“役重偏愁有此身,今生髓竭莫辞贫。鬻儿权作斯须喜,明日早餐省一人。”百姓卖儿卖妻抵官银或重役,可见赋税沉重。以卖儿而喜的反常心理,反映了百姓挣扎在死亡线上的悲惨境遇,令人不忍卒读。又如《野哭》:


    哭声连夜近,焚纸又招魂。何事人烟薄,都为鬼火昏。归鸦失故苑,嘶马绕空村。我亦愁人侣,伤心早闭门。


    这类诗歌深刻反映了明末清初战乱频频、生灵涂炭、满目疮痍的社会面貌,反映了百姓们干戈乱离、人命危浅的现实,读之凄切哀悯,不胜其悲。正如他自己所说“丧乱之后,余诗多哀怨之旨”,“以哭为歌”(《自书近诗后》)。可以说,贺贻孙的不少诗歌是当时历史的真实记录,具有“诗史”的意义。


    另外,贺贻孙还有一些写景状物、抒怀言志的诗歌,比较有成就。如《雨》:


    急雨来石壁,飘然空外泻。远树湿残红,徘徊莺不下。好鸟尚惜春,孤花已报夏。铁马从东来,阴云惨欲射。谁向蟠溪隐,蓑笠恐不暇。寄愁与东风,注目寒江夜。


    写春末夏初的一场急雨飘然而下,太突然太迅猛,使花凋零,使人也措手不及。夜色中,诗人伫立在寒江之滨,迎着春风,愁绪满怀。全诗写景细致,抒情婉转含蓄,用典妥帖。又如《秋怀》二首:


    蟋蟀复蟋蟀,听尔当窗织。秋声从尔出,万籁又瑟瑟。清商本无心,耳目漫相易。塞北有佳人,玉颜不及惜。长抱悲秋心,徘徊泪沾臆。晚雨滴芙蓉,如见明妃泣。年年胭脂山,负此高秋色。


    霜气饱黄花,霞光醉白鸟。山高秋复高,秋逐烟与草。物性相因缘,谁能割昏晓。我心同孤月,淡荡寄天表。不夜魄常圆,无云风自扫。秋色本自如,何劳费幽讨。世人贵耳目,漫羡素娥皎。蹑梯上广寒,不识门前道。惆怅月中人,银丸弄空藻。


    二诗于状物写景中抒情写意,触景生情,兼以议论,别抒怀抱,但意绪不出悲秋藩篱。再如,他在《杂兴》诗中说:


    劳不息恶木,渴不饮盗泉。所以慷慨士,不忍受人怜。白刃随其后,黄金诱我前。一身且不惜,富贵安足牵!丈夫重意气,要令侠骨坚。捐生终非尚,捐名乃为贤。


    表露出洁身自好的心志,充盈着“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意气。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贺贻孙留下了不少具有豪迈情怀、充满阳刚之气的诗词。诗歌如“丈夫重义气,要令侠骨坚”(《杂兴》),“百折气不回,宁为中原鬼”,“夜空咄咄梦冷冷,杯长看剑影犹横”等,一股大丈夫的豪气跃然纸上。清军入关后,贺贻孙面对大好河山被清兵蹂躏践踏,在一首《漫兴》词中愤然写道:“钢刀掷地,锈血模糊成恨字。借问谁仇?掌大河山不掩羞!眼光如电,不见英雄尘土面。却向吴门,泪洒西风古侠魂!”这些雄浑沉郁的诗词,凄婉中透着冷傲,悲情里挟着豪迈。即便是柔艳风格的词,也别有一番情致,难怪他说自己的词“悲愤之中,偶涉柔艳,柔艳乃所以为悲愤也”(《诗余自序》)。可以说,悲愤是其词的基调和底色。

  • 黄之骥

    黄之骥

    黄之骥,清代人。撰有《宏远谟斋家塾程课条录》作者里籍、生平未详。

  • 黄汝成

    黄汝成

    黄汝成(1799—1837),清江苏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人。字庸玉,号潜夫。道光间诸生。少受业于钱大昕,二十多岁时补廪膳生,初为议叙,后得通判入赀为县学官,选为安徽泗州训导,未赴任。生平博学,对天文、地理、律历、训诂、水利、赋税、盐铁、钱币,皆能精心探赜。著有《日知录集释》三十二卷附《刊误》四卷、《岁实考校补》一卷、《岁朔考校补》一卷,均传于世。另著《春秋外传正义》,未成。(事迹见《国朝耆献类征》卷四百三十二,《续碑传集》卷七十七。)

  • 何良栋

    何良栋

    何良栋,清人,籍贯不详,编辑《皇朝经世文四编》,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何孟春

    何孟春

    何孟春(1474年-1536年)明代诗文作家。字子元,号燕泉。郴州(今属湖南)人。弘治六年(1493)进士,李东阳异其才,拟入史馆,以父忧罢。后授兵部主事,历员外、郎中,出为河南参政,入擢太仆少卿,进本寺卿,以右副都御史巡抚云南,迁南兵部侍郎,召拜吏部侍郎。嘉靖初世宗议尊亲礼,他率部院台谏力争,泣谏于左顺门,左迁南工部右侍郎。寻削籍,屏居著述。1536年何孟春去世于家中,年六十二岁,谥号文简。。他出于李东阳之门,服膺李东阳诗论,《余冬序录》记载他于梦中续李东阳诗:“丁丑(正德十二年)八月之夕,梦侍涯翁坐,翁拂笺欲书,趣春检诗稿,仿佛记其一首二句云:‘金花灿烂锦云香,上界飞书到几行’,因心动不暇再目,而自续云:‘风雨忽惊吹面冷,不教清梦看成章。’于是遂醒,可异也。”说明他对李东阳的崇敬。他才力有限,仅学得表面的和平雅粹,诗却没有感情的激荡,缺乏生机。如《大司马马公生辰》:“四朝裨圣政,群士耸官评。道协风云会,功依日月明。庙谟何慷慨,风采极峥嵘。豸服欣初称,麟袍羡晚荣。诗人歌显显,史氏表觥觥。鼎足平无颇,葵心老更顷。”写得刻板平庸。著有《燕泉集》、《余冬序录》等。

  • 嘿生

    嘿生

    嘿生,清末人。撰有《玉佛缘》。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华琴珊

    华琴珊

    华琴珊,号醉花生,清末民初时上海人,生卒年月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好古主人

    好古主人

    好古主人,清代文人,《赵太祖三下南唐》作者,生卒年月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胡汝嘉

    胡汝嘉

    胡汝嘉,明代戏曲、诗文作家,小说作家。字懋礼,一字沁南,号秋宇。上元(江苏南京)人。生卒年不详。嘉靖八年(1529)进士,官翰林院编修,以言事忤执政,曾出官河南沁阳。他的杂剧《红线记》,深得时人与曲论家的好评。顾起元《客座赘语》认为:“其《红线》杂剧,大胜梁辰鱼。”嘉靖八年(1529)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性刚直,议论政事无所讳避,以是触犯执政,出为山西参议。工诗词,审音律,“文雅风流,不操常律”。又擅书画。所作杂剧《红线记》(一作《暗掌销兵》,明刊本《四太史杂剧》别题《红线金合记》),今佚。时人对之评价甚高,如《金陵琐事》称:“梁辰鱼亦有《红线》杂剧,脍炙人口,较之懋礼,当退三舍。”《全明散曲》录其套数二套。诗文有《蒨园集》、《沁南稿》等。

  • 何梦梅

    何梦梅

    何梦梅,生卒年均不详,约公元一八二一年前后在世。字雪庄,广东顺德人。著有《大明正德皇游江南传》四十五回,《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演武宗游幸遇李凤姐事。生平无考。

  • 黄岩

    黄岩

    黄岩,清医学家。约乾隆五十年前后在世。字峻寿,号耐庵。号花溪逸士,祖籍上元(今江苏江宁),后徙居嘉应(今广东梅县)。好诗文,尤嗜岐黄家术。精研《灵枢》、《素问》及元明诸大家医论医案。谓小儿之异于大人者,不过脏腑之娇嫩,腠理之柔脆;其气血阴阳,内伤外感,未尝有歧。若能明此理,则治大人者,亦可移治小儿。经冥搜远览,博采周咨,撰成《医学精要》八卷(1800年),概括脉证方治,以儿科病为主,兼及妇科杂症。1788年受廖增明看舌辨治秘传,提倡视小儿唇舌面色作为诊断依据,反对“一指定三关”及指纹诊法。又擅眼科,撰《眼科纂要》八卷(1819年),将先贤名论、师友秘传及身所治验者,编为歌括,列述眼科药要、论症歌、方剂、治案等。著有《岭南逸史》二十八回,《花溪诗文集》,传于世。

  • 胡鸣玉

    胡鸣玉

    胡鸣玉,生卒年不详。清江南青浦(今上海市青浦县)人。字廷佩,号吟鸥。贡生,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荐举博学鸿词。著《订譌杂录》,附《杂字音义》。其书考订声音文字之譌,征引古籍,相互参证,而不另立新意,故所言皆有据,所得较诸家为多。书凡十一卷,传于世。(事迹见《国朝诗人征略》初编卷二十七,《鹤征后录》卷十,《小学考》卷四十一。)

  • 胡亶

    胡亶

    胡亶,清代天文学家。字保叔,号励斋,浙江仁和人。卒年均不祥,约清世祖顺治末前后在世。顺治六年,(公元一六四九年)第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出为江苏常镇道,有惠政。入为鸿胪寺卿,进右通政,以亲老乞养归。历官三十年,有清白吏之称。居家闭门力学,不问家人生产。亶事父母素孝,父病卒,一恸吐血数升;未几,因哀毁亦卒。亶博综群书,工于古文辞。尤精天官家言,日月薄蚀,星辰缠度,推测丝毫不误。其著述颇多,尽毁于火;后人求留札刻之,名励斋文集。又有中星谱一卷,(均清史列传)并传于世。

  • 花月痴人

    花月痴人

    花月痴人,清代人。撰有《红楼幻梦》。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邺华生

    邺华生

    邺华生,明代人。撰有《素娥篇》。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黄周星

    黄周星

    黄周星(1611-1680)清代文学家。一姓周,字景虞,号九烟。湘潭(今属湖南)人,寄居上元(江苏南京)。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曾授户部主事。入清不仕,更名人,字略似,号半非,晚号笑苍道人,侨寓吴兴(浙江湖州)。康熙十九年(1680)有人以博学鸿儒荐,避不赴;迫之,乃叹曰:“吾苟活三十七年矣,老寡妇其堪再嫁乎?”遂于五月五日,自撰《墓志铭》及《解脱吟》、《绝命词》,效屈原投江,遇救得免,家人劝慰,然死志愈坚。“六月望后,夜复赴水,又为人救免。至七月十七日夜半,乘间赴蹈清流,防者觉而奔救之,公乃自绝饮食,至二十三日而卒,时年七十。”墓葬马家港长生桥畔,墓碑于清咸丰年间重立,供后人凭吊。墓碑镌刻诗句:“异乡飘泊孑然身,五日魂归故国民。饮罢蒲觞怀酒意,长生桥下吊灵均。”


    黄周星是明清之际的诗人和戏曲家,也擅长小说和书画篆刻。他虽然多才多艺,但终生坎坷不遇,抑郁困顿,愤激不已。在他的作品中,盘郁着一股悲愤不平之气,充满了各种奇情异想。诗歌如《痴情三首》、《千春一恨集唐六十首》,大胆表述自己寻求“知音”的热切心情,沉痛抒写“知音”不得的愤恨情绪,想出天外,悲在心头。戏曲如传奇剧本《人天乐》,以佛经所载“郁单越”为“人乐”,以道家所称“中海昆仑”为“天乐”,叙述善士轩辕载修身积德,得仙人指引,拔宅升天,情节更加荒诞,剧中主人公,实际上是影射自己,象征着诗人对人生理想的渴望和追求。小说《补张灵崔莹合传》,以才子佳人为题材,描写主人公的爱情故事,同样曲折离奇,凄凉悲咽。凡此种种,都明显地显示出黄周星文学创作与众不同的特点,这个特点概括起来就是“怪”。就诗歌方面而言,他客观上开了此后乾嘉时期胡天游、舒位、王昙一路的先声。


    黄周星著作流传于世的主要有《夏为堂别集》、《九烟先生遗集》等。后世对他研究很少,许多问题尚有争议。

  • 韩邦庆

    韩邦庆

    韩邦庆(1856~1894),初名三庆,改名邦庆,又名奇,字子云,号太仙,别署大一山人、花也怜侬。江苏娄县(今上海松江)人。父宗文(字六一),为咸丰戊午(1858)科顺天乡试举人,官刑部主事,颇有文名。韩邦庆幼从同邑蔡蔼云习制举业,兼习诗文。后随父居京师。年约二十余,回籍应童子试,中秀才。次年岁考,名列一等,食廪饩。屡应乡试皆不第。家本清寒,又吸食鸦片,生活困顿。父执谢某,官于河南,招其入幕,数载于兹,宾主相得。光绪十七年(1891),北上应顺天乡试,在京师松江会馆与孙玉声相识。榜发落第,偕孙玉声由水路南返。从此寓居上海,以卖文为生。一度任《申报》编撰。为人落拓不羁,善弈棋,好狎妓,熟悉妓家情况。北上应顺天乡试时,已写成狭邪小说《花国春秋》十余回。寓居上海后,改名为《海上花列传》,续写至六十四回。该书开吴语小说之先河,亦为写实派狭邪小说之滥觞:“自《海上花列传》出,乃始实写妓家,暴其奸谲”,“平淡而近自然”(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光绪十八年二月,创办《海上奇书》杂志,出至同年十月停刊,共出十四期。该刊为我国纯文学期刊之首创,其后仿效者纷起,影响深远。光绪二十年,《海上花列传》单行本问世不久,即贫病而卒,年仅三十有九。其他著作皆散佚。生平事迹见颠公《懒窝随笔》、孙玉声《退醒庐笔记》、蒋瑞藻《小说考证·海上花》所引《谭瀛室笔记》等。

  • 洪琮

    洪琮

    洪琮[cóng],字瑞玉。生卒年不详,清顺治九年(1652)进士,授韶州府推官。擒郭天鹏,晋刑部主事。历官陕西提学。

  • 何良俊

    何良俊

    何良俊(1506~1573),明代诗文作家。字元朗,号柘湖居士。华亭(上海松江)人。少笃学,20年不下楼,学识渊博。嘉靖三十二年(1553),以岁贡生特授南京翰林院孔目。久居后感慨道:“吾有清森阁在海上,藏书四万卷,名画百签,古法贴彝鼎数十种,弃此不居,而仆仆牛马走乎!”遂移疾归。海上有警,复居金陵数年。嘉靖四十年自金陵移居吴门,刊印《董解元西厢记》全本,吴人争相传抄。嘉靖四十一年自吴门还里居。他的一些好诗展示了一些才情,如《白下春游曲》:“万片夭桃迎笑靥,千条弱柳斗纤腰。潘妃死后芳魂在,散作城南一段娇。”大多数诗作较为草率。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评论说:“元朗诗颇率易,其《买宅》句云:‘一须焦革邻舍,二要秦青对门’,兴固自豪,弟乖好乐无荒之旨矣。”他的文章胜于诗,文笔矫健、清朗。大量的笔记,富有知识性和可读性。他家有乐工,对北曲音乐有一定研究。论曲虽只有30则笔记,但对后人影响不小。著有《何翰林集》(一名《柘湖集》)28卷、《何氏语林》30卷、《四友斋丛说》38卷。

  • 黄生

    黄生

    黄生(1622——?),原名琯,又名起溟,字扶孟,号白山。歙县(今属安徽)人。自以为钟灵秀于黄山白岳,故就己姓而别号白山。安徽歙县人。黄生在明代为诸生,入清不仕。所交王炜、龚贤、屈大均辈皆知名之士。于文字训诂之学极有根柢。曾授馆吴司训家近十年。蒋超督学京师,为蒋幕僚,两年后辞去。晚年闭户著书不出。生博学广艺,工于书画,尤精小学,著述甚多。自称研究杜诗三十年,著《杜诗说》。又有《唐诗摘钞》、《诗廛》等诗学著作。其诗多以明、清易代之际百姓所遭受的苦难为题材,有些作品还反映了清初种种弊政。《清明有感》、《筑堤行》等为其代表作品。诗笔雄骏,造语通俗明畅。其诗集为《一木堂诗集》因有碍语,于清高宗乾隆(1736—1795)间被禁焚。其著述还有《字诂》、《义府》、《黄生文稿》、《三礼会编》、《三传会篇》、《载酒园诗话评》、《唐诗摘钞》、《杜工部诗说》等。《清史列传》卷六八有传。

  • 何圣生

    何圣生

    何圣生,清代人。撰有《檐醉杂记》三卷。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推荐作家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李怀民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