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周星

黄周星
  • 姓名:黄周星
  • 别名:字景虞,号九烟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湘潭(今属湖南)人
  • 出生日期:1611
  • 逝世日期:1680
  • 民族族群:

黄周星(1611-1680)清代文学家。一姓周,字景虞,号九烟。湘潭(今属湖南)人,寄居上元(江苏南京)。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曾授户部主事。入清不仕,更名人,字略似,号半非,晚号笑苍道人,侨寓吴兴(浙江湖州)。康熙十九年(1680)有人以博学鸿儒荐,避不赴;迫之,乃叹曰:“吾苟活三十七年矣,老寡妇其堪再嫁乎?”遂于五月五日,自撰《墓志铭》及《解脱吟》、《绝命词》,效屈原投江,遇救得免,家人劝慰,然死志愈坚。“六月望后,夜复赴水,又为人救免。至七月十七日夜半,乘间赴蹈清流,防者觉而奔救之,公乃自绝饮食,至二十三日而卒,时年七十。”墓葬马家港长生桥畔,墓碑于清咸丰年间重立,供后人凭吊。墓碑镌刻诗句:“异乡飘泊孑然身,五日魂归故国民。饮罢蒲觞怀酒意,长生桥下吊灵均。”


黄周星是明清之际的诗人和戏曲家,也擅长小说和书画篆刻。他虽然多才多艺,但终生坎坷不遇,抑郁困顿,愤激不已。在他的作品中,盘郁着一股悲愤不平之气,充满了各种奇情异想。诗歌如《痴情三首》、《千春一恨集唐六十首》,大胆表述自己寻求“知音”的热切心情,沉痛抒写“知音”不得的愤恨情绪,想出天外,悲在心头。戏曲如传奇剧本《人天乐》,以佛经所载“郁单越”为“人乐”,以道家所称“中海昆仑”为“天乐”,叙述善士轩辕载修身积德,得仙人指引,拔宅升天,情节更加荒诞,剧中主人公,实际上是影射自己,象征着诗人对人生理想的渴望和追求。小说《补张灵崔莹合传》,以才子佳人为题材,描写主人公的爱情故事,同样曲折离奇,凄凉悲咽。凡此种种,都明显地显示出黄周星文学创作与众不同的特点,这个特点概括起来就是“怪”。就诗歌方面而言,他客观上开了此后乾嘉时期胡天游、舒位、王昙一路的先声。


黄周星著作流传于世的主要有《夏为堂别集》、《九烟先生遗集》等。后世对他研究很少,许多问题尚有争议。

黄周星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严厉的月亮

严厉的月亮

月球的地下城市中住满了从地球流放来的罪犯。犯人们及其他们的后代经过艰苦努力,使月球变成了一个粮食基地,但却受尽地球盘剥。为了保证月球有限的资源不会枯竭,月球人开始了反抗。海因莱因在这部作品中,不仅成功地塑造了曼尼等多个令人信服的反英雄形象,更以自己在技术方面超人的预见性刻画了一台获得了自我意识的超级电脑——月球人对抗地球的秘密武器。本书最突出地展示了海因莱因所有优秀作品的共同特点——发人深省的思想、扣人心弦的情节、对科技发展的预见,是海因莱因最受欢迎的杰作之一。

峤雅

峤雅

诗文别集。上、下两卷。明邝露撰。邝集初刊于明思宗崇祯(1628—1644)间,分体编辑,从乐府始,依次为五古、七古、五排、五律、七律,独缺五、七言绝句,可见并非完本。集前有阮大铖序,正文乃邝露亲自手书开雕,极精美。入清后,有雪海堂精刊本。此编补入许多作者晚期作品。清高宗乾隆(1736—1795)初年,邝氏族人邝天辅重镌此书,误将部分书页倒置,成为有严重缺陷之本。清文宗咸丰元年(1851),邝氏裔孙邝廷瑶重刊此编。并加笺注,如张维屏所言,“题有根据,必考其由来;诗有运用,必为征所自出”(张序),十分详尽,并改正了邝天辅本的错谬,分为十二卷,前十一卷为诗,第十二卷为文。鉴于明末清初粤中有两部《峤雅》,一为邝氏诗文集,一为区怀瑞所辑粤人诗,为避免相犯,廷瑶将此编更名为《雪海堂集》,刊行时名为《海雪集笺》,绮错堂藏板,有咸丰(1851—1861)间刻本。

仿寓意草

仿寓意草

医案著作。2卷。清李冠仙(文荣)撰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此书仿喻昌《寓意草》之叙述体例撰写而成,共载病案34例,上卷16案,下卷18案。主要为内科杂证。书中亦采用先议病,后议药的形式,详述疾病始末、病因、病史及诊疗全过程,从中体现其审证求因、辨证施治的风格。学术上推崇仲景,善于权变,自谓“得古人法外之法者”。此书现存光绪十三年(1887年)刻本及《三三医书》本等。

春秋书法钩元

春秋书法钩元

四卷,明石光霁著。大旨本张大亨、吴澄之意,以《春秋》书法分属五礼。凡失礼的则书以示褒贬的。因以吉、凶、军、宾、嘉五礼条目,统属经传的记叙;有五礼所不能包括的,如年月日时、名称爵号一类,则别为杂书法冠于首。每条下面,采各传之辞,以讲大义者为纲,发挥其义者为目。主要依据三传及胡安国《春秋传》、张以宁(石光霁之师)之说为主,间采啖助、赵匡等说,总以己意折衷之。书前有无名氏所作的序,称啖(助)、赵(匡)的《春秋纂例》详于经略于传,《春秋案疏》、《春秋诸传会通》详于传而略于经,此书则能损益其未备。收入《四库全书》。

维摩经疏

维摩经疏

维摩经疏,一卷,首尾缺,编号二七七四。

大乘法苑义林章

大乘法苑义林章

凡七卷。略称法苑义林章、义林章、法苑,别称七卷章。唐代窥基着。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书中对于唯识教义之组织及基本内容,如判教、唯识义理、修行理论、果位等,均详加阐释,系古来唯识研究者之珍贵典籍。内容分为二十九章,第一卷有总料简、五心、唯识义林、诸乘义林等四章。其中之总料简章为本书最精要之部分,系著者基于唯识之立场以简择佛陀一代以降之教说,略分五段:(一)教益有殊门,举出小乘异部与诸大乘教各别之利益。(二)时利差别门,先叙我国历来各家之判教,次述唯识宗三时教之说。(三)诠宗各异门,初举古来各宗立宗之不同,后诠法相之‘非有非空中道宗’之要义。(四)体性不同门,先示外道、小乘、大乘等之教体不同,复揭示唯识宗‘四重出体’之说。(五)得名悬隔门,为六合释之概说。第二卷有诸藏、十二分、断障、二谛等四章。第三卷有大种造色、五根、表无表等三章。第四卷有归敬、四食、六十二见、八解脱、二执等五章。第五卷有二十七贤圣、三科、极微、胜定果色、十因、五果、法处色等七章。第六卷有三宝、破魔罗、三慧、三轮等四章。第七卷有三身义林、佛土等二章。七卷本为现今所流行者,相传另有八卷三十三章之异本,系在原有二十九章外,另加得非得、诸空、十二观、三根等四章。本书之注释书较重要者有:义林章决择记(智周)、义林章补阙(慧沼)、义林章狮子吼章(基辨)、义林章纂注(普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