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昇

洪昇
  • 姓名:洪昇
  • 别名:字昉思,号稗畦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
  • 出生日期:1645年
  • 逝世日期:1704年
  • 民族族群:

洪昇(1645年—1704年),清代戏曲家、诗人。字昉思,号稗畦,又号稗村、南屏樵者。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名门世家, 少时聪慧好学, 涉笔即能成文, 先后拜毛先舒、陆繁弨、沈谦等人为师, 在这些人的影响下, 成了一个具有多方面才能的青年作家。24岁时为求取功名,赴北京国子监肆业, 因未得官职, 失望而归, 为了衣食而到处奔波。后因 “家难”被迫离家别居, 贫至断炊。康熙十二年(1673)冬, 再度到北京谋生,直到康熙二十八年为止。这16年间,生活异常艰苦, 常靠别人接济为活, 对现实极为不满。在京期间, 曾受业于王士禛, 并与朱彝尊等结交, 因而文思大长, 创作日渐成熟。他的名著《长生殿》, 经过10余年的努力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定稿。次年8月,因在佟皇后丧期内演出,得罪削籍回乡,从此失却了仕进的机会。以后他在江南过着穷愁潦倒的生活。康熙四十三年(1704),他和友人到松江、南京等地游览,在吴兴因酒醉落水而死。洪昇的诗在当时有一定名气,著有诗集《稗畦集》、《稗畦续集》和《啸月楼集》等3种。《清史列传》说他的诗作“高超闲淡,不落凡境”,但多为记游、赠送、感怀之作,内容大都是咏叹自己穷愁潦倒的身世和抒发个人的悲愤之情,间有同情民生疾苦、感叹兴亡的诗篇,调子比较凄凉。


奠定洪昇文学地位的是他的戏剧创作。他一生写过10种,但大多不存,留下来的只有传奇《长生殿》和杂剧《四婵娟》。《四婵娟》共4折,每折各写一个历史上著名才女的故事,表彰了女主人公的才情,并赞扬了一种具有共同的文学艺术兴趣的家庭生活。作品描写细腻,曲辞流畅。《长生殿》共50出,全剧以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写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面貌,暴露了统治者的荒淫腐败给社会和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也对杨李二人的爱情悲剧寄予了同情。此剧曲辞典丽优美,结构严谨完整,场次安排巧妙。它与孔尚任的《桃花扇》并称为清代曲坛的“双璧”,洪昇也因此与孔尚任并称为“南洪北孔” 。

洪昇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阿拉伯菲利克斯

阿拉伯菲利克斯

1761年冬天的一个清晨,六个人乘船离开了哥本哈根。一个植物学家,一个语言学家,一个天文学家,一个医生,一个艺术家,还有为他们提供服务的侍仆,组成了从一开始就不喜欢更不彼此信任的小团体。他们属于那个既是启蒙也伴随殖民的时代,属于这期间涌现的大批远征考察队中的一支,且是第一次涉足鲜为当时欧洲人所知的“角落”,但他们与大英帝国和法国无关,而萌发于一块弹丸之地——丹麦。这支远征队的目的地是也门,即阿拉伯菲利克斯——传闻中的“阿拉伯福地”,也是《圣经》中的圣地。因着性情、专业、阶级、民族等差异,探险队在种种纷争中一路前行,抵达了土耳其和埃及,之后便消失在严酷的沙漠中。距出发将近7年之后,唯一的幸存者历经险阻回到丹麦,却发现这场远征早已被故国抛诸脑后,他们在远征途中寄回的学术成果也已几乎无人问津。这些成果都颇具首创性,本可更快推动学术发展,但彼时彼地,新的政治格局、新的经济与文化气象正在形成……

肝病证治概要

肝病证治概要

刘渡舟、程昭寰编著,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8月出版,32开,213页。 本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论述了肝病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问题。中篇论述了肝病的分类,肝病的辨证和临床的经验。下篇附《西溪书屋夜话录》评讲一文,以作为学习王氏治肝方法的参考。且论及胆腑理论和临床用药等相关问题,前后互阅,可相得益彰。书中对每一种病证详述了症状、治法、方药、方义,并附有多种案例和按语。

何澹安医案

何澹安医案

医案。清何游撰。一卷。游号澹安,丹徒(今属江苏)人。先世皆以医道名著朝野,家藏医书甚富。幼承家学,通内、外、针灸等科,在当地颇有名望。另撰有《医学折衷论》、《何氏十三方注解》 等书,但未见刊行。此书初稿成于光绪元年 (1875),后经曹炳章整理编次后刊行。依病证分为类中、肝风、眩晕、头痛、咳嗽、吐血、失音、肺痿、虚劳、遗精、淋浊、尿血、小便闭癃等十三类,每类又分若干证治。每案只载脉症方药,不记患者姓氏、年龄、里贯等项,有按语颇简。其法崇尚叶派,辨证精确,用药善权变。有《中国医学大成》 本,一九三七年上海大东书局铅印本。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

中国一向所流行的佛法,不但是大乘佛法,而且是最上一乘,一般佛法行者,照理都是菩萨,而且是发过菩提心的。但如去问许多学佛的人士,你是不是发了菩提心,那我敢说,大多数的佛徒,不知如何答覆。 像这样的大乘佛法行者,实在不够资格称为菩萨,因而表现于行为的活动,自然也就不是菩萨风格。所以太虚大师于从巴利语系说到今菩萨行一文中说:‘中国佛教教理是大乘,而行为是小乘’,意在于此。 正因一般学佛人士,不知如何发菩提心,不去实践菩萨大行,致使佛教现状,显得暮气沉沉,而为社会大多数的人群,认为佛教不是今日所需,甚至讥为消极厌世,试问这对我们佛教,是多么大的一大损失! 有心于佛教的我人,不能看著佛教这样沉没下去而无动于衷,故有本著佛陀的根本精神,高树为法为人的佛教特质,以使佛教在今日世界中活跃起来的必要。然应怎样?这唯有发菩提心,实践菩萨大行才行。

无明罗刹集

无明罗刹集

无明罗刹集,三卷,失译人名附秦录。

不空罥索咒经

不空罥索咒经

隋北天竺沙门阇那崛多等译,即《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之第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