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月痴人

- 姓名:花月痴人
- 别名:
- 性别:
- 国籍: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花月痴人,清代人。撰有《红楼幻梦》。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花月痴人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米娜·德·旺格尔
《米娜·德·旺格尔》是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的短篇小说,《两世界评论》刊发。写于1829年12月至1830年1月间。其后又几经修改。但司汤达生前未拿出发表。直到他死后十一年巴黎的《两世界评论》才将它刊发。在司汤达的作品中,这是少有的描写德国人的作品之一。 米娜·德·旺格尔出身于德国大贵族家庭。她父亲因厌恶非正义的征战,受到宫廷的监视,最终忧郁而死。她为了追求自身的幸福,离乡去国,来到巴黎,堕入了爱河。为了达到目的,这个爱幻想的德国姑娘不惜纡尊降贵,乔装改扮,来到她私下热恋的人家里做女佣,不料因高兴过度,吐露了秘密,酿成悲剧,最后以身殉情。司汤达通过这个哀惋曲折的爱情故事,展示了德国人与法国人性格上的差异以及对待爱情的不同态度。小说的女主人公米娜·德·旺格尔在作者的人物画廊里,是一个有血有肉,光彩夺目的人物。
论雅俗共赏
论文集。朱自清著。1948年5月观察社出版。除《序》外,收入关于文艺的论文14篇:《论雅俗共赏》、《论百读不厌》、《论逼真与如画——关于传统的对于自然和艺术的态度的一个考察》、《论书生的酸气》、《论朗诵诗》、《美国的朗诵诗》、《常识的诗》、《诗与话》、《歌谣里的重叠》、《中国文的三种型——评郭绍虞编著的〈语文通论〉与〈学文示例〉》、《禅家的语言》、《论老实话》、《鲁迅先生的杂感》、《闻一多先生怎样走着中国文学的道路——〈闻一多全集〉序》。内容大多是讨论诗文问题的,也有几篇杂文。这些文章是作者成为民主主义革命战士之后作的,他谈论问题,总是站在现代人民的立场。他说:“所谓现代的立场,按我的了解,可以说就是‘雅俗共赏”的立场,也可以说是偏重俗人或常人的立场,也可以说是近于人民的立场”。书中关于诗文欣赏、歌谣、朗诵诗、文体等问题的见解,有其历久不衰的价值。
都官集
宋代诗文别集。14卷。陈舜俞著。陈舜俞,字令举,历官都官员外郎。此书是作者生平所著诗文的汇集,由其婿周开祖所编。初为30卷,蒋之奇为之序。庆元六年(1200)其曾孙陈杞复刻,始名《都官集》,楼钥为作后序。原书失传。《四库全书》本由《永乐大典》辑出,重新分排为14卷。卷1至卷3为策,卷4为书,卷5为奏状、制、论,卷6、卷7为说(其中有15篇存目无文),卷8为纪,卷9、10为书,卷11为启,卷12至卷14为各体诗。陈氏初从学于胡瑗,为文学欧阳修、司马光,素有经世之志,集中策论逾万言。其文率直朴实,语言明晰。三上英宗皇帝书以及诤谏青苗新法的奏状,皆明快畅达,有较强的逻辑性与思辩性。陈氏诗歌,多为被贬之后所作,诗中寄托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如《保圣院》:“门深锁苍苔,地灵育嘉树。寂然烟云宅,不接朝市路。苟能灰心居,即是古乐处”。《中夜》:“宦拙宜身退,家贫长道情。自怜前计失,半世慕虚名”。《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诗“气格疏散,皆自抒胸臆之言”。有《四库全书》本。
清宫外史
历史小说,高阳著。晚清历史全景式画卷、系列史诗巨著《慈禧全传》之三。同治皇帝崩逝后,两宫太后再度垂帘听政。东宫太后慈安的个性温顺,不与人争,然而慈禧在暗地里仍视她为眼中钉。某日,原本只是小伤风的慈安在吃了慈禧送来的点心之后,骤然病逝!此后,慈禧更顺理成章地独揽朝政。然而慈安太后的死因,不免启人疑窦…… 继俄国扰境之后,法国也屡屡进逼越南,中法纠纷四起。慈禧面对法国的挑衅,一心主战,然而军机要臣恭王却主张以和为重,两人从此有了嫌隙。于是慈禧另指派醇王参政,最后更进一步罢黜了恭王。 慈安暴崩,恭王被黜,慈禧从此再无忌惮,她要趁皇帝亲政前,好好掌握这分大权……
幻想翼
《幻想翼》,[美]爱克乃斯格平撰。原载《绣像小说》第53-55期(1905),共十五章,刊载时无小说类目,末附“幻想翼原序”,署“爱克乃斯格平”。1908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单行本,标“科学小说”,署美国爱克乃斯格平著,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译。另见未详出版年之上海商务印书馆版本标“袖珍小说”。此次以《绣像小说》初刊本为底本,进行点校、排印。美国星学家爱克乃斯格平将深奥的天文学理衍化成为辅助家庭教育的星际探险小说。凭空出现的荧儿带领主角霭珂,借助幻想翼的神效,畅行宇宙之间。他们抱着游历太阳系诸行星的愿望,首先造访月球,又遭遇流星与彗星,并贴近观察太阳……
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
全一卷。唐代不空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略称金刚顶发菩提心论、发菩提心论、菩提心论、瑜伽总持教门说菩提心观行修持义。乃密宗所依据之重要论部。立行愿、胜义、三摩地等三门,记述菩提心之行相。以行愿菩提心利益安乐无余有情界;胜义菩提心观一切法无自性;而以三摩地观‘行’之相,即指日月轮观及五相成身观等。此论依三摩地之法,故得悟诸佛之法身而证‘法界体性智’。一般皆谓本论系龙树菩萨所作,然文中多处引用大日经、大日经供养法及大日经疏等之文句,由此推测或系唐代密宗祖师一行以后之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