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贻孙

贺贻孙
  • 姓名:贺贻孙
  • 别名:字子翼
  • 性别:永新人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永新人
  • 出生日期:1606
  • 逝世日期:1689
  • 民族族群:

贺贻孙(1606~1689),字子翼,永新人。先祖贺祈年,“侠而好文,富而好义”;祖父贺嘉迁,业儒,殚精易义,为人师有声誉;父亲贺康载,号青园,万历朝举人,曾任浙江西安县令,有政声;贻孙九岁能文,称为神童。时江右社事方盛,他与陈宏绪、徐世溥等结社豫章。明亡后,隐居不出。顺治七年,督学使樊缵慕其名,特列贡榜,不就。康熙时,巡按御史笪重光以“博学鸿儒”荐,书至,愀然曰:“吾逃世而不能逃名,名之累人实甚。吾将从此逝矣!”乃剪发衣缁,逃入深山。其晚年,家益落,布衣蔬食,无愠色,惟日以著作自娱。生平事迹见《清史列传》、清同治《永新县志·人物志·列传》等。


著述主要有《易经触义》《诗经触义》《骚筏》《诗筏掌录》《激书》《水田居文集》及《浮玉馆藏稿》等,其《水田居文集》见于《四库存目丛书》集部208册。既有经学研究和文艺评论,又有诗词散文作品,著述甚富。后人评曰“于史有论,于经有文,于士有传,于时有评”。清咸丰朝进士贺恢在为《诗经触义》作序时评曰:“禾川族子翼先生,等身著述,嘉惠士林。《史论》出,识者拟之苏氏;《激书》出,论者比之庄子;《诗筏》《骚筏》出,推为风雅功臣;诗古文出,上匹唐宋大家。”


贺贻孙长期避乱于乡村,以“水田居士”“水田道人”自居,有机会接触社会最底层的百姓,故劳动人民的疾苦常流露于他的笔端。如《村谣》三十二首,以民谣的形式,反映了黑暗动荡的社会生活和广大民众的苦难。“娇妻嫁去抵官银,临别牵裙吏尚嗔。夜梦都忘身在械,枕边犹唤旧时人。”“役重偏愁有此身,今生髓竭莫辞贫。鬻儿权作斯须喜,明日早餐省一人。”百姓卖儿卖妻抵官银或重役,可见赋税沉重。以卖儿而喜的反常心理,反映了百姓挣扎在死亡线上的悲惨境遇,令人不忍卒读。又如《野哭》:


哭声连夜近,焚纸又招魂。何事人烟薄,都为鬼火昏。归鸦失故苑,嘶马绕空村。我亦愁人侣,伤心早闭门。


这类诗歌深刻反映了明末清初战乱频频、生灵涂炭、满目疮痍的社会面貌,反映了百姓们干戈乱离、人命危浅的现实,读之凄切哀悯,不胜其悲。正如他自己所说“丧乱之后,余诗多哀怨之旨”,“以哭为歌”(《自书近诗后》)。可以说,贺贻孙的不少诗歌是当时历史的真实记录,具有“诗史”的意义。


另外,贺贻孙还有一些写景状物、抒怀言志的诗歌,比较有成就。如《雨》:


急雨来石壁,飘然空外泻。远树湿残红,徘徊莺不下。好鸟尚惜春,孤花已报夏。铁马从东来,阴云惨欲射。谁向蟠溪隐,蓑笠恐不暇。寄愁与东风,注目寒江夜。


写春末夏初的一场急雨飘然而下,太突然太迅猛,使花凋零,使人也措手不及。夜色中,诗人伫立在寒江之滨,迎着春风,愁绪满怀。全诗写景细致,抒情婉转含蓄,用典妥帖。又如《秋怀》二首:


蟋蟀复蟋蟀,听尔当窗织。秋声从尔出,万籁又瑟瑟。清商本无心,耳目漫相易。塞北有佳人,玉颜不及惜。长抱悲秋心,徘徊泪沾臆。晚雨滴芙蓉,如见明妃泣。年年胭脂山,负此高秋色。


霜气饱黄花,霞光醉白鸟。山高秋复高,秋逐烟与草。物性相因缘,谁能割昏晓。我心同孤月,淡荡寄天表。不夜魄常圆,无云风自扫。秋色本自如,何劳费幽讨。世人贵耳目,漫羡素娥皎。蹑梯上广寒,不识门前道。惆怅月中人,银丸弄空藻。


二诗于状物写景中抒情写意,触景生情,兼以议论,别抒怀抱,但意绪不出悲秋藩篱。再如,他在《杂兴》诗中说:


劳不息恶木,渴不饮盗泉。所以慷慨士,不忍受人怜。白刃随其后,黄金诱我前。一身且不惜,富贵安足牵!丈夫重意气,要令侠骨坚。捐生终非尚,捐名乃为贤。


表露出洁身自好的心志,充盈着“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意气。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贺贻孙留下了不少具有豪迈情怀、充满阳刚之气的诗词。诗歌如“丈夫重义气,要令侠骨坚”(《杂兴》),“百折气不回,宁为中原鬼”,“夜空咄咄梦冷冷,杯长看剑影犹横”等,一股大丈夫的豪气跃然纸上。清军入关后,贺贻孙面对大好河山被清兵蹂躏践踏,在一首《漫兴》词中愤然写道:“钢刀掷地,锈血模糊成恨字。借问谁仇?掌大河山不掩羞!眼光如电,不见英雄尘土面。却向吴门,泪洒西风古侠魂!”这些雄浑沉郁的诗词,凄婉中透着冷傲,悲情里挟着豪迈。即便是柔艳风格的词,也别有一番情致,难怪他说自己的词“悲愤之中,偶涉柔艳,柔艳乃所以为悲愤也”(《诗余自序》)。可以说,悲愤是其词的基调和底色。

贺贻孙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法兰柴思事件

法兰柴思事件

一位失踪近一月之久的十六岁在校女生指称被法兰柴思大屋的主人——一对母女——所诱拐并强迫她做女佣,进而被软禁在法兰柴思。但当警察带这个女孩来法兰柴思指认时,这母女声称她们既不认识,也从未见过这女孩,但她却能准确地说出房间的格局,摆设,甚至这对母女的日常用品。一个谎言贯穿故事始终,但最终却让我们感受到了“舆论杀人”的力量。

唐两京城坊考

唐两京城坊考

城镇志。清徐松(1781—1848)撰。五卷。松字星伯,直隶大兴(今北京市)人。嘉庆进士,授编修。坐事谪戍伊犁。致力史地研究,成绩卓著。著有《西域水道记》、《新斠注地理志集释》、《汉书西域传补注》等书。嘉庆十四年(1809)奉诏纂辑《全唐文》,于《永乐大典》中得元《河南志》,并取宋敏求《河南志》原文,合以程大昌《雍录》,李好文《长安志图》,兼采金石、传记,旁及唐人诗文集、笔记中有关唐代两京城坊记载,重加撰述,于嘉庆十五年(1810)成书。卷一前冠西京地图六幅,卷五前冠东都地图四幅。叙述长安、洛阳二京城坊、里巷、宫殿、苑囿、官署、渠道分布,尤详于诸坊内廨宇、寺观及贵族官吏宅邸。搜罗考核,用力甚勤。对研究唐史及两京故实,足资参考。时人张穆为之校补。于宋敏求《长安志》、《河南志》之外所增补内容皆未加说明或注明出处,是其不足。有《连筠簃丛书》本,《畿辅丛书》本;《丛成集成初编》本。另清程鸿诏撰有《唐两京城坊考补记》一卷,收入《藕香零拾》丛书,可资参考。

上清太极真人神仙经

上清太极真人神仙经

《上清太极真人神仙经》,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盖系南北朝或隋唐上清派道士编集。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本书辑录数种六朝上清派经典法诀。主要有《太极真人服四极云牙神仙上方》、《清灵真人说神宝经》、《太上明堂玄真上经》、《上清金阙帝君灵书紫文》、《三元真经诀》、《真一经口诀》。以上诸经方要诀,言思神服气、诵咒吞符、拘魂制魄、吞食日月精华、按摩沐浴等道法,皆为早期上清派修炼之方术,旨在招真降灵,飞升成仙。

蜀王本纪

蜀王本纪

亦题《蜀本纪》、《蜀记》。西汉志怪小说集。扬雄撰。《隋书·经籍志》著录,一卷。宋时亡佚。曾慥《类说》卷三十六有《蜀本纪》六则,然多非本书。辑佚本有王谟《汉唐地理书抄》、洪颐煊《经典集林》、严可均《全汉文》、王仁俊《玉函山房辑佚书补编》等。是书属杂史杂传体志怪。 书中主要记载秦前古蜀国历代君王蚕丛、 柏、 鱼凫、 望帝、 开明帝等神话传说和怪异故事。原书已佚。明代万历年间,郑朴搜求散见于《史记》、《文选》注及诸类书中的《蜀王本纪》文字,辑集成书。该辑本后收入《壁经堂丛书》。

平胡录

平胡录

呜呼元政不纲久矣其乱亡之成实自顺帝帝之至元二年丙子广东朱光卿河南捧胡首难光卿增城人与其党石昆山锺大明聚众作乱国号大金改元赤符时惠州民聂秀卿亦称兵与光卿合捧胡陈州人以烧香惑众作乱于信阳州破归德鹿邑焚陈州屯于杏冈时四川合州人韩法师亦拥众作乱称南朝赵王寻皆讨平之

三观义

三观义

二卷。隋代释智顗撰。《三观义》一书,是智顗析广本维摩玄义而成,共有二万余言。此书先分别培智,称之为四种十二因缘所生之法。次正解释中,开为七重,即:辨三观名,辨三观相,对智眼,会乘意、明摄法、释成净名义,用三观解释摩维经义。此书的优点是,以观为经,以教为纬,纵贯始终、行慧大旨。尽管篇幅较短,但切中经义,故后人评价较高,认为此书在佛教书林中虽为沧海一滴但它却有“助升涅槃甘露法门”之作用。现见载版本有北京刻经处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