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贻孙

- 姓名:贺贻孙
- 别名:字子翼
- 性别:永新人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永新人
- 出生日期:1606
- 逝世日期:1689
- 民族族群:
贺贻孙(1606~1689),字子翼,永新人。先祖贺祈年,“侠而好文,富而好义”;祖父贺嘉迁,业儒,殚精易义,为人师有声誉;父亲贺康载,号青园,万历朝举人,曾任浙江西安县令,有政声;贻孙九岁能文,称为神童。时江右社事方盛,他与陈宏绪、徐世溥等结社豫章。明亡后,隐居不出。顺治七年,督学使樊缵慕其名,特列贡榜,不就。康熙时,巡按御史笪重光以“博学鸿儒”荐,书至,愀然曰:“吾逃世而不能逃名,名之累人实甚。吾将从此逝矣!”乃剪发衣缁,逃入深山。其晚年,家益落,布衣蔬食,无愠色,惟日以著作自娱。生平事迹见《清史列传》、清同治《永新县志·人物志·列传》等。
著述主要有《易经触义》《诗经触义》《骚筏》《诗筏掌录》《激书》《水田居文集》及《浮玉馆藏稿》等,其《水田居文集》见于《四库存目丛书》集部208册。既有经学研究和文艺评论,又有诗词散文作品,著述甚富。后人评曰“于史有论,于经有文,于士有传,于时有评”。清咸丰朝进士贺恢在为《诗经触义》作序时评曰:“禾川族子翼先生,等身著述,嘉惠士林。《史论》出,识者拟之苏氏;《激书》出,论者比之庄子;《诗筏》《骚筏》出,推为风雅功臣;诗古文出,上匹唐宋大家。”
贺贻孙长期避乱于乡村,以“水田居士”“水田道人”自居,有机会接触社会最底层的百姓,故劳动人民的疾苦常流露于他的笔端。如《村谣》三十二首,以民谣的形式,反映了黑暗动荡的社会生活和广大民众的苦难。“娇妻嫁去抵官银,临别牵裙吏尚嗔。夜梦都忘身在械,枕边犹唤旧时人。”“役重偏愁有此身,今生髓竭莫辞贫。鬻儿权作斯须喜,明日早餐省一人。”百姓卖儿卖妻抵官银或重役,可见赋税沉重。以卖儿而喜的反常心理,反映了百姓挣扎在死亡线上的悲惨境遇,令人不忍卒读。又如《野哭》:
哭声连夜近,焚纸又招魂。何事人烟薄,都为鬼火昏。归鸦失故苑,嘶马绕空村。我亦愁人侣,伤心早闭门。
这类诗歌深刻反映了明末清初战乱频频、生灵涂炭、满目疮痍的社会面貌,反映了百姓们干戈乱离、人命危浅的现实,读之凄切哀悯,不胜其悲。正如他自己所说“丧乱之后,余诗多哀怨之旨”,“以哭为歌”(《自书近诗后》)。可以说,贺贻孙的不少诗歌是当时历史的真实记录,具有“诗史”的意义。
另外,贺贻孙还有一些写景状物、抒怀言志的诗歌,比较有成就。如《雨》:
急雨来石壁,飘然空外泻。远树湿残红,徘徊莺不下。好鸟尚惜春,孤花已报夏。铁马从东来,阴云惨欲射。谁向蟠溪隐,蓑笠恐不暇。寄愁与东风,注目寒江夜。
写春末夏初的一场急雨飘然而下,太突然太迅猛,使花凋零,使人也措手不及。夜色中,诗人伫立在寒江之滨,迎着春风,愁绪满怀。全诗写景细致,抒情婉转含蓄,用典妥帖。又如《秋怀》二首:
蟋蟀复蟋蟀,听尔当窗织。秋声从尔出,万籁又瑟瑟。清商本无心,耳目漫相易。塞北有佳人,玉颜不及惜。长抱悲秋心,徘徊泪沾臆。晚雨滴芙蓉,如见明妃泣。年年胭脂山,负此高秋色。
霜气饱黄花,霞光醉白鸟。山高秋复高,秋逐烟与草。物性相因缘,谁能割昏晓。我心同孤月,淡荡寄天表。不夜魄常圆,无云风自扫。秋色本自如,何劳费幽讨。世人贵耳目,漫羡素娥皎。蹑梯上广寒,不识门前道。惆怅月中人,银丸弄空藻。
二诗于状物写景中抒情写意,触景生情,兼以议论,别抒怀抱,但意绪不出悲秋藩篱。再如,他在《杂兴》诗中说:
劳不息恶木,渴不饮盗泉。所以慷慨士,不忍受人怜。白刃随其后,黄金诱我前。一身且不惜,富贵安足牵!丈夫重意气,要令侠骨坚。捐生终非尚,捐名乃为贤。
表露出洁身自好的心志,充盈着“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意气。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贺贻孙留下了不少具有豪迈情怀、充满阳刚之气的诗词。诗歌如“丈夫重义气,要令侠骨坚”(《杂兴》),“百折气不回,宁为中原鬼”,“夜空咄咄梦冷冷,杯长看剑影犹横”等,一股大丈夫的豪气跃然纸上。清军入关后,贺贻孙面对大好河山被清兵蹂躏践踏,在一首《漫兴》词中愤然写道:“钢刀掷地,锈血模糊成恨字。借问谁仇?掌大河山不掩羞!眼光如电,不见英雄尘土面。却向吴门,泪洒西风古侠魂!”这些雄浑沉郁的诗词,凄婉中透着冷傲,悲情里挟着豪迈。即便是柔艳风格的词,也别有一番情致,难怪他说自己的词“悲愤之中,偶涉柔艳,柔艳乃所以为悲愤也”(《诗余自序》)。可以说,悲愤是其词的基调和底色。
猜你喜欢的书
沈从文子集
短篇小说集。沈从文著。1931年5月上海新月书店初版。收《龙朱》、《丈夫》等短篇小说6篇。
梁园寓稿
九卷。明王翰撰。王翰,字时举,夏县 (今属山西)人。生卒年不详,元季隐居中条山。洪武初,以明经辟为夏县训导,后擢为周王长史。周王素骄,有异志。王翰屡谏不纳,断指佯狂而去。后周王败,得不坐。其事附见《明史·周王传》中。后起为翰林编修,寻谪广西廉州 (今合浦等地) 教授。著有 《敝帚集》五卷、《梁园寓稿》九卷、《山林樵唱》。《敝帚集》至今未见。此书卷数与 《明史》相合。焦竑 《经籍志》称 《寓稿》为二卷,实误。焦志别载王翰《山林樵喝》一卷,今亦未见,盖均已散佚。王翰为人刚直不阿,其诗文亦具刚劲之气。往往有质直语,自抒性情,而无元人秾纤之习。七言古体,写得高朗清劲。陈田《明诗纪事》认为其诗“蕴藉中特饶秀劲之色”。如 《题上清张真人画明涯长啸图》、《秋怀》等诗皆清新可诵。朱彝尊辑《明诗综》,未录王翰诗,盖因其未睹斯集之故。是集有 《四库全书》本。
李宗仁回忆录
自传体回忆录。作者李宗仁。此书是作者寄居美国期间,于1958年至1962年写成的。1980年广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整校出版。全书分上下两册,56万字,规模宏大,内容丰富。记叙了李宗仁自童年时代直到出任国民党政府总统这数十年的亲身经历。作者回顾了统一广西、讨袁护国战争、北伐战争、十年内战、八年抗战和三年解放战争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和各种错综复杂的政治矛盾。是一部有重大参考价值的史料。作者还通过其切身体验,对国民党在大陆的大溃败作了深刻的历史的分析。作品采用整齐规则的带有文言色彩的语句写成,简洁利落。
圆觉经大疏释义钞
凡十三卷(或二十六卷)。唐代宗密(780~841)撰。又作大方广圆觉经大疏钞、圆觉经大疏释义钞、圆觉大钞。收于卍续藏第十四、第十五册。宗密于长庆三年(823)着成圆觉经大疏三卷,其后复撰本书加以详释。书中屡屡引用儒、道二教之典籍,论释广博,非仅限于佛教,故全书体裁已近于佛教百科辞典。本书与宗密之另二著作‘禅源诸诠集都序’、‘禅门师资承袭图’,并为研究禅宗史之重要文献。
十住经
梵名Das/abhu^mika 。凡四卷。后秦鸠摩罗什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册。系华严经十地品之别译,即七处八会中之第六他化自在天会之部分。本经乃金刚藏菩萨承佛威神力,为解脱月菩萨宣说菩萨修行之位次十地之法门,称为集地智慧功德法门。西晋竺法护所译之渐备一切智德经五卷及唐代尸罗达摩所译之十地经九卷为其异译本。龙树之十住毗婆沙论十七卷、世亲之十地经论十二卷为本经之释论。
永嘉集
全称《禅宗永嘉集》,又称《永嘉禅集》、《永嘉禅宗集》、《玄觉永嘉集》。唐代永嘉玄觉撰,庆州刺史魏靖辑。玄觉早年学天台,参拜六祖慧能后改入禅门。本书即以天台止观之旨解释禅宗之禅,揭示禅定的用意及修行历程。全书共分十篇:慕道志仪、戒憍奢意、净修三业、奢摩他颂、毗婆舍那颂、优毕叉颂、三乘渐次、理事不二、劝友人书、发愿文。前三门为序分,次五门为正宗分、后二门为流通分,卷首有魏靖序。此书为融合天台宗、禅宗的最早文献,颇受后世重视。收入《龙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大藏经》。注释书有宋行靖的《永嘉集注》二卷,明传灯的《永嘉禅宗集注》二卷、高丽僧己和的《永嘉集说谊》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