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绾

- 姓名:黄绾
- 别名:字宗贤,一作叔贤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黄岩县洞黄
- 出生日期:1477
- 逝世日期:1551
- 民族族群:
黄绾(1477—1551),字宗贤,一作叔贤,号石龙,又号久庵,黄岩县洞黄(今温岭市岙环镇照谷村)人。以祖荫入官,任后军都事,历任南京都察院经历、南京工部员外郎、大理寺詹事、侍读学士,翰林院学士、南京礼部尚书等职。学术上初学于谢铎,以程、朱之学为宗,后与湛若水“一会面定交,共明圣学”。与王守仁、湛若水订“三人终身共学之盟”,“各相砥励”。闻王守仁致良知之教,认为“ ‘简易直截,圣学无疑。
早年深受朱学影响。从学王守仁后,转而对王学笃信不疑。为维护其“知行合一”说,与人反复论辩,得王守仁器重,称其为“吾党之良,莫有及者”。王守仁去世后,始对王学产生怀疑,“予始未之信,既而信之,又久而验之,方知空虚之弊误人非细。信乎?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可不慎哉!”在王学风靡当世之时,独树一帜,批判王学,成为中国思想史上较早对王学进行系统批判的人物。批判王学“良知说”的禅学倾向,对“知行合一”观点也不以为然。还批判王学的基础——宋代理学,反对空谈性理,主张经世。重视国计民生,写有大量关于军政、民政的奏稿与笔录,如《论治河理漕疏》、《上明罚安边疏》等,涉及农垦、戍边、赋税、水利等。
黄绾著有《明道编》12卷、《石龙集》30卷、《久庵文选》16卷、《庙制考义》2卷,以及《中庸古今注》、《思古堂笔记》、《石龙奏议》、《云中疏稿》,还有易经、诗经等著作。《明道编》为中国哲学名著。
黄绾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长兴集
十九卷。宋沈括(1031—1095)撰。沈括,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学家。仁宗嘉祐进士。编校昭文书籍,为馆阁校勘,删定三司条例故事。神宗初,提举司天监,改制浑仪、景表,编《奉元历》。参与王安石变法,曾察访两浙,推行青苗、农田水利等法。熙宁九年(1076)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主张减少下户役钱。元丰三年,任鄜延路(今陕西延安)经略安抚使。五年,因给事中徐禧失陷永乐,连累被贬。晚年居润州,病卒于梦溪园。沈括博文强记,将平生见闻撰《梦溪笔谈》,于天文、算数、音律、医卜之术、方志皆有发明考证,洞悉源流。而当时不甚以文章著名。但其学有根底,所作亦宏赡淹雅,具有典则。其四六表启,尤凝重不佻,有古文人之遗范。陈振孙《书录解题》载括集四十一卷,惜流传既久,篇帙脱佚。此书卷一至卷十二,卷三十一,卷三十三至卷四十一皆缺佚,故仅存十九卷。其著作除《长兴集》十九卷外,尚有 《梦溪笔谈》三十卷、《良方》并传于世。此集有 《 《四库全书》本,《沈氏三先生文集》和 《四部丛刊》诸本。
太上灵宝十方应号天尊忏
太上灵宝十方应号天尊忏,原不题撰人。从内容文辞看约出于唐宋间。原书十卷,今《正统道藏》本仅残存第二、第十两卷,收入洞玄部威仪类。从残存两卷体例,可知原书每卷三品,每品列举归礼四十位天尊、四大真人之名号。全书三十品,共敬礼「十方大慈应号天尊一千二百,大慈悲真人一百二十」。现存第二卷劝导众生忏悔种种杀生之罪、三业之罪、怨恨之罪、归礼天尊、真人,以祈洗除罪业。第十卷劝诫众生孝顺父母,叙说不孝之人死后种种报应及地狱苦状,并祝愿一切众生心心济物,念念度人,损己利他,积功忏罪,以期得道成真。
倦游杂录
宋代文言轶事小说。或简作《倦游录》。北宋张师正著。 《郡斋读书志》引此书序云: “倦游云者,仕不得志,聊书平生见闻,将以信于世也。自以非史官,虽书善恶而不敢褒贬。”可知书名之所自。 《郡斋读书志》著录作八卷, 《宋史·艺文志》则作十二卷。今原本已佚, 《宋朝事实类苑》、 《诗话总龟》、 《苕溪渔隐丛话》、 《类说》、 《名臣言行录》、 《说郛》、《永乐大典》等书中保存佚文一百余则。本书录北宋前中期的朝野杂事,个别条文记及五代之事。内容以北宋诸名臣逸闻为多,如寇准、丁谓、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韩琦、蔡襄、富弼等,皆有所述及。并多及当时的诗文写作故实,保存了一些诗人的作品及其本事。此外,书中对南方风物、各地异闻也有不少记载。
后汉书
文集。南朝宋范晔(398—445)撰。一百二十卷。晔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曾任尚书吏部郎,累官太子詹事。后因谋立刘义康为帝一案牵涉被杀。全书分帝纪九卷,后纪一卷,列传八十卷,志三十卷,共一百二十卷。范晔所撰纪传,梁刘昭取晋司马彪《续汉书》的八志三十卷合成全书。上起新莽灭亡(23),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记东汉一代一百九十多年的历史。范晔撰此书前已有十八家后汉史书,范氏博采众书,斟酌去取,纪传写得颇具特色,叙述人物,多以类相从,增创有《党锢》、《宦者》、《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和《烈女》列传。叙事抑势力,薄公卿,褒党锢,尊独行。如表彰班超事功,为有才行的妇女蔡文姬立传。直写曹操“自领冀州牧”,“自为丞相”,为史家所赞肯。其《东夷传》、《西南夷》、《西羌》、《西域》、《南匈奴》各传,记载和保存了大量重要的民族历史、文化习俗资料,如在《南匈奴传》里,记载了王昭君为良家女,入宫多年,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远嫁匈奴的史实。被后世戏剧创作所取材。唐史学家刘知几评范书“简而且周,疏而不漏。”然书中也反映出范氏反对农民起义,对黄巾军多所诋毁。又缺表,无食货、艺文、河渠等志,缺少对后汉社会经济、交通、文化情况等专章叙述。唐章怀太子李贤为纪传作注。清惠栋有《后汉书补注》,王先谦有《后汉书集解》。版本以宋谆化五年(994)初刻最早,南宋绍兴本为善,一九六五年中华书局出版标点本。
雪窦石奇禅师语录
清通云说,行正等编。十五卷。卷首有序。卷一收住台州灵鹫禅寺语录、住天台景星岩净居禅寺语录、垂问,卷二至卷五收住明州雪窦山资圣寺语录,卷六收住兴化普润禅院语录、住慈水香山禅寺语录、住永嘉头陀山密印禅寺语录、住娄东南广禅寺语录、小参,卷七、机缘上,卷八,机缘下、代,卷九卷十收法语、颂古,卷十一至十三收偈语、雁山杂咏、歌咏,卷十四,题赞,卷十五收佛事、行状、塔铭、后序。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二十六册。
法华义疏
凡十二卷。隋代吉藏着。又作法华经义疏、法华经疏、妙法莲华经义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四册。本书系吉藏以三论宗之立场注释法华经。吉藏为三论宗之集大成者,亦常讲大智度论、法华经,且引用多数经律论疏加以注释。全书初立部类不同、品次差别、科经分齐等三义,概说法华经大要,次解释序品以下二十八品之文义。其中,部类不同者,明示诸经之部类凡七例,而以此二十八品本为具足本;品次差别者,其下更开立生起次第、明具义多少、论品前后、明品有无、别释序品等五义;科经分齐者,列举各种关于经的分科之异说及己见。其次解释二十八品,卷一至卷六乃解释序品以下三品,第七卷释信解品,第八卷释药草喻品以下三品,第九卷释五百弟子授记品以下六品,第十卷释安乐行品以下六品,第十一卷释随喜功德品以下六品,第十二卷释所余五品。其中,独缺普门品重说偈。本疏义解恳切,援引颇多。虽基于三论宗之立场,然仍予法华经甚高之评价,为研究法华不可或缺之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