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基

- 姓名:洪基
- 别名:字九有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新安(今安徽徽州地区)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洪基,生卒年月不详,明医家。字九有。新安(今安徽徽州地区)人。业儒之外,究心医籍,访求四方名医。历二十载,求得方剂数以万计。特择其丸散之神效切用者,制药以施人。撰《胞与堂丸散谱》四卷(1638年),备录丸散效用及立方深意。其中以养生之剂居多。因书扉、书口刻有“摄生总要”、“摄生秘剖”,故近代刻印时曾用《摄生秘剖》、《生育宝鉴》、《种子秘剖》、《生育指南》、《摄生种子秘方》等书名。
洪基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初学记
唐朝官修的一部类书。共30卷。是唐玄宗为方便其子习作时引用典故、检查事类而命集贤院学士张说、徐坚等编辑的。它是一部以知识为重点的类书,既有丰富的知识,又便于临文检查。因主要是适应皇子们练习学问上的基本功的需要而编的一部小百科,所以取名《初学记》。全书共分二十三部,包括天、岁时、地、州郡、帝王、中宫、储宫、帝戚、职官、礼、乐、人、政理、文、武、道释、居处、器物、服馔、宝器(附花草)、果木、兽、鸟(附鳞介、虫)部,部下又分个子目。每个子目内又分叙事、事对、诗文三部分。和其他类书不同的是,其他类书只把征集的材料按类逐条摘抄,条与条之间,几乎没有联系,仅仅是资料汇编。而此书的叙事部分,则经过精心编撰,把类事连贯起来,成为一篇文章,等于对子目标题作了一番说明。这近似现代百科全书的做法,所以说它更富于知识性,因此《四库全书总目》对它评价较高。其主要精华就在叙事部分字数不多,但却把唐以前各种典章制度做了扼要的记录。《初学记》保存了不少古籍佚文。所引书除去隋以前的古籍外,也有初唐诗文。其中保存了许多有关历史、地理、民俗等方面的材料,可供考证查检,也可利用它来校勘古籍或搜集佚文。
俗书刊误
辨正文字的字书。明代*焦竑撰。凡十二卷。前四卷按四声分类,刊正讹字,如“豊”非“丰”,“容”不从“谷”。第五卷考字义,如“赤”通“尺”,“鼬”同“犹”。第六卷考骈字,如“句娄”不当作“岣嵝”,“辟历”不当作“霹雳”。第七卷考字源,如“對”字改口从士,本于汉文,“疊”字改晶从畾,本于新莽。八、九两卷考音同字异,如“庖犧”之为“炮羲”,“神農”之为“神由”。第十卷考字同音异,如“敦”有九音,“苴”凡两读。第十一卷考俗用杂字,如山岐曰“岔”,水岐曰“汊”。第十二卷考字形疑似,如“稽”之与“禾”,“支”之与“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曰:“其辨最详,而又非不可施用之僻论,愈于拘泥篆文、不分字体者多矣。”现有《四库全书·经部小学类》、《四库全书珍本初集·经部小学类》两种版本。
受箓次第法信仪
受箓次第法信仪,撰人不详。从内容看,似出于南北朝或唐代。书中出现「大明某年」字样,疑系后人改编时所加。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篇载天师道道士授度法箓治职之次第。首先列举道士受经箓、治职所应具备之信物。如受《道德经》应准备银环一枚、青丝一百二十尺、朱砂一两。其次列举道士「受法职位次第」。如受正一法位称清信弟子、正一盟威弟子,受七星箓者称北斗七元真人;受都功版者称门下大都功;受洞神法位称洞神弟子;受洞玄法位称灵宝、洞玄弟子;受上清法位者称上清弟子或大洞弟子等等。书中又杂录用印法、命属气籍(言本命所属天气星宿)、诸治名目(言二十四治名称及二十四气官位号)、三师五保名讳形状居观方所次第,以及天师道所用各种版文等,内容颇杂乱。 《正统道藏》本此书之后附载《天师治仪》一篇,应为另一书。
闽中纪略
本书不分卷,题“野史氏落帽生许旭撰”原书无序,末有吴江沈楙惠跋;今本改跋作序,移置卷首。清康熙十二年十月,作者以幕友身分,随福建总督范承谟(觐公)由浙之闽(范由浙抚擢闽督);次年适逢三藩事变,范以身殉,旭以先归幸免。所纪闽中情况,均在事变之前;但范、耿(靖南王耿精忠)间之猜忌及变乱之形象,已显而可见。书中颇多涉及台湾郑氏(经),例如:‘郑氏虽在海外,然制府亦有间谍在彼,时时驰至’。又如:‘余一日偶见一小册,内书:东宁国,……文武宥陈永华、冯锡范、薛进忠、柯平、洪磊诸人,俱材能知干。新建天兴、万年二州以及各县城郭濠堑、军器储偫,事事修整、时时讨练,势非一日忘中国者。明室子孙崇养在彼者甚众,而无一人任事权;年号至今尚称“永历”’。凡此当年记载,极具史料价值。
麈史
笔记体杂史。北宋王得臣著。三卷。分类记事,共二百八十一则,分为四十四门。约3万字。对朝廷掌故,耆旧遗闻,耳目所及都进行编录。并间附考证。作者引经据典,辨别异同,考核详细精密,持论无所偏党,是研究北宋典章制度和考究古迹的参考资料。《四库全书总目》称:“其间参稽经典,辨别异同,亦深资考证,非他家说部惟载琐事者比。”“于当时制度及考究古迹,特为精核。”王得臣学问博洽,摭拾朝廷掌故、耆旧遗文等,详加考据,编辑成书,以“取出夫实录,以其无溢美,无隐恶”,“虽小道必有可观”(《麈史》序)之意,取书名为《麈史》。是书分类记事,共分睿谟、国政、朝制、官制、国用、任人、礼仪、音乐、台议、忠谠、惠政、利疚、贤德、志气、度量、知人、不遇、治家、场屋、神授、体分、学术、经义、诗话、论文、碑碣、书画、辨误、明义、姓氏、古器、风俗、奇异、盛事、戒杀、鉴戒等等。有道光二十四年(1844)刻本。
阿毗达磨法蕴足论
梵名Abhidharma -dharma-skandha-pa^da 。凡十二卷。印度大目干连造,唐玄奘译。又称说一切有部法蕴足论。略称法蕴足论。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册。阿毗达磨六足论之一。本论系以众法之宝聚普施群生之著作,故有此称。全书共分二十一品,即:学处品、预流支品、证净品、沙门果品、通行品、圣种品、正胜品、神足品、念住品、圣谛品、静虑品、无量品、无色品、修定品、觉支品、杂事品、根品、处品、蕴品、多界品、缘起品。靖迈所作之后序,称此论为(大二六·五一三下):‘盖阿毗达磨之权舆,一切有部之洪源也。’若与巴利文论藏中之七论相对比,则本论之内容与毗崩伽(巴Vibhan%ga ,分别论)最为类似。此外,有关本论之作者有异说,称友之梵文俱舍释论及西藏传说均载为舍利弗所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