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宇度

- 姓名:何宇度
- 别名:字仁仲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何宇度,字仁仲。明代,官夔州通判。著有《益部谈资》。生卒年月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安陆县志》:何宇度,字仁仲,少司寇迁子也。补詹事主簿,转夔州别驾。风流尔雅,有王谢诸人之致,与海内名公巨卿互相酬答。宅左有甘露园,郭外有三洲,有碧霞台、广心堂。交游啸咏,殆无虚日。所著载艺文。
何宇度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国语文学史
本书原系胡适在教育部主办的第3届国语讲习所主讲“国语文学史”课程时所用讲义的石印本。本书从汉魏六朝编到南宋为止,没有头尾,只是文学史的中段,可分为三编,分别为汉魏六朝的平民文学,唐代文学的白话化,两宋的白话文学。与本书胡适的《白话文学史》互为补充参考,形成胡适笔下一部完整的中国文学史。
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
论文。今人陈寅恪著。本篇前半部分略论魏晋两朝清谈之发展演变,后半部分由两晋、南北朝世奉天师道之士大夫对于儒学及佛教之不同态度,论及陶渊明之思想。著者认为,魏末与西晋即清谈之前期,老庄“自然”与周孔“名教”之异同为当时清谈主旨所在,清谈与政治关系极为密切。东晋一朝为清谈后期,清谈只是士大夫口中或纸上的玄言,已完全失去政治上的实际性质,演变为名士身份的装饰品。认为陶渊明终生保持陶氏世传之天师道信仰,虽服膺儒学,却绝不受佛教影响。究其原因,乃在于他能自创一新自然说,自有其安身立命之所。其新自然说既是承袭魏晋清谈演变而来,又是依据其家世信仰道教之旧自然说而加以创改。它虽主张“自然”而反对“名教”,但其非“名教”之意,仅限于不与当时政治势力合作,而不似阮籍、刘伶等人之佯狂任诞;亦不似旧自然说过于看重有形的生命,唯求融合精神于运化之中,与大自然合为一体。渊明之思想,实为“外儒内道”。在此以前,历代论陶者,多着眼于文学的批评,而较少侧重于其思想的探讨。本篇就魏晋时代之学术思潮的广度作探讨,从清谈内容的演变与陶氏家传之信仰立论,成一家之言,别开生面。但著者把渊明之思想归结为“外儒内道”,并誉之为中古时代之大思想家,有的学者对此持有不同看法。本文有1945年9月燕京大学哈佛燕京学社所出单行本,今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陈寅恪史学论文选集》。
南朝金粉录
清代白话长篇才子佳人小说。三十回。题“燕山逸叟编辑,珠湖居士校定”,其生平不详。成书于清光绪年间。书生吉庆和家遭不幸,往求父亲搭救过的穷鬼,现在南京为官的韩宏,韩忘恩负义,反相陷害。士绅赵弼邀庆和到家坐馆,遂与其子鼎铭相好。一日庆和偶遇王娟娟,艳羡思怀。不久庆和、鼎铭中试。名妓白纯秋夜救落难英雄洪一羁,与之结合。后庆和、鼎铭与洪结为知己。庆和考中进士,救误落风尘的王娟娟于水火,洪亦获朝廷重用。佳人才子,俱成美眷。全书言辞优美,情节生动,引人入胜。
大唐秦王词话
又名《大说唐全传》、《唐 传演义》。章回小说。明诸圣邻著。八卷六十 四回。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认为:“殆为最早 的鼓词。”按此书目录前所题“重订唐秦王词 话”。各卷前又分别题“按史校正唐秦王本传”、 “按史校正唐传演义”,此书当已非民间说唱本 原貌,已经著者参校史书作了改订,保留了七 字句和十字句的唱词,增加了说散部分,向小 说迈进了一步。全书以隋末动乱为背景,写秦 王李世民扫荡群雄,统一天下,建立大唐帝国 的故事。郑振铎认为“所述和小说《隋史遗文》 等相差不远”,但此书第二十一回以后突出尉 迟敬德的故事,堪为一大特色。绘声绘色,故事 紧扣人心,且表现了其人物性格。此书有原郑 振铎藏明末刻本,题“澹园主人编次”,按“澹园 主人”为明万历间诸圣邻署号。另有清乾隆刻 本,藏英国皇家博物院(见柳存仁《伦敦所见中 国小说书目提要》)。1955年文学古籍刊行社 据郑藏本影印出版。残损部分以傅惜华藏刻本 订补。1986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又据以校点排 印出版。
根本说一切有部出家授近圆羯磨仪范
简称《出家授近圆羯磨仪范》。佛教律仪书。元至元七年(1270)拔合思巴(即八思巴)集。一卷。是奉元世祖之命,据印度根本说一切有部之律典而译制的一部受戒仪轨书。内容包括授邬波索迦戒(即优婆塞戒)、沙弥戒和具足戒的仪轨,及授戒之后的各种仪范,如屏教师仪范、问障难羯磨仪范以及四法、四堕落法等。此书首次入载《碛砂藏》,后明清诸版大藏经均有载录。
大乘起信论
佛教经典。马鸣菩萨造。有二译。旧译者为梁之真谛,一卷,新译者为唐之实叉难陀,二卷。说如来藏缘起之理。近代许多学者认定它是南北朝后期中国人托名之作。该书提出的“心性本觉,妄念所蔽”的命题,对中国佛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传统印度佛学主张“心性本净,客尘所染”,即认为佛性要经过累世修行证得佛果之后才能有,众生本身先天不具有佛性,因而凡人成佛须依靠外在的力量。“心性本觉,妄念所蔽”的含义则是,一切众生本来就具有佛性,只不过先天的佛性被俗世的“妄念”遮盖了起来。由于佛性本有,因而就可以依靠自身的觉悟把“妄念”去掉,使本来觉悟的心性显现出来,从而成佛。于是佛教修行的重点就在于促使众生自我觉悟,获得解脱的途径,即在于内心修养。该书提出,只要深信佛性和佛法僧三宝、修持六度,就能获得解脱,而不需累世修行,不需依靠外力。“心性本觉”的观点为后来中国式佛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这本书也一直被作为大乘佛教的入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