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吉

- 姓名:黄元吉
- 别名:名裳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江西丰城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黄元吉,名裳,字元吉,一说号元吉,江西丰城人,生平事迹近于神奇传说。他清朝时曾在四川富顺乐育堂传授内丹诀法,由门下弟子笔录并编纂成《道德经讲义》、《乐育堂语录》、《道门语要》三书留传于世。据传尚有《玄宗口诀》、《醒心经注》、《求心经注》等书,外界已难于搜求,门内尚且珍藏有《玄宗口诀》等秘本。
道家传统丹道向来有两大主干,一是钟离权吕洞宾一脉,称为少阳派,后开全真派发扬光大,;另外一大主流是陈抟张三丰一脉,陈抟与吕洞宾互为师友,吕洞宾尊称陈抟为“先生”。这派称为隐仙派。陈抟传火龙真人,火龙真人传黄元吉和张三丰,其中黄元吉开创乐育堂法脉,将隐仙派发扬光大。
黄元吉真人于清末道光、咸丰、光绪年间,奉师命应运而来,数次往来蜀中,诲人不倦,创立了一个大名鼎鼎的丹道修炼流派——天府乐育堂。“天府”原指四川盆地,在这里是指成道的究竟境界。“天”者,乾也,道也;“府”者,家园也。我们都来自生生不息的“大道”这个母体,也终将归于不死不灭的大道家园。“乐育”寓意“以化育众生和万物为乐”之意,“堂”者,殿堂之意,有空阔无物、承载万物之含义!
黄元吉先生之传承来源于隐仙派,其丹法则带有中派的特色。黄元吉真人原是博学鸿儒,兼通佛乘,后“飘然拂袖出儒林”,得火龙真人传授,于悟道见性之后更进一步,终成无上大道!火龙真人之高徒,世人只知有张三丰真人,而不知有黄元吉祖师,在此依据师师口授而补上。
猜你喜欢的书
长物志译注
明·文震亨撰。清·伍绍棠《长物志·跋》中云:“有明中叶,天下承平,士大夫以儒雅相尚,若评书品画,瀹茗焚香,弹琴选石等事,无一不精,而当时骚人墨客,亦皆工鉴别,善品题,玉敦珠盘,辉映坛坫,若启美此书,亦庶几卓卓又可传者。盖贵介风流,雅人深致,均于此见之。”文震亨是有民族气节之士,在明代也是属“贵介风流”的士大夫。 《长物志》一书分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书画、几榻、器具、衣饰、舟车、位置、蔬果、香茗等,共十二卷。内容虽多,但主要是围绕造园和园居生活写的。书的编排,条目有序,然非系统的论述。如 《花木》多摘自《群芳谱》等书而简化之,每多不确之处,难与园艺家陈淏子的 《花镜》相比; 造园方面多文人审美经验之谈,与计成之造园学专著《园冶》,更难同日而语。由于文氏具有多方面的文化艺术修养,有很高的鉴赏力,故书中不乏诸如 “水令人远,石令人古”、“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精辟表述。为爱好造园艺术者可读之书。
养生类纂
一名《杂纂诸家养生至宝》,宋代周守忠辑,二卷。书成于宁宗嘉定十三年 (1220年)。首为《总叙部》,次为天文、地理、人事、毛兽、鳞介、米谷、果实、菜蔬、草木、服饵等十部。全书征引历代养生学典籍一百三十余种,是对南宋以前养生学成就的一次系统整理,资料丰富,切合实用,分门别类,便于检索。书中强调保精、调气、养神是长寿的根本。认为“精者神之本,气者神之主”,故须“因气养精,因精养神”,“养其精气神,则性命长生矣。”同时对天文、地理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对生活中一些琐碎细节,如涕唾、便溺、愁泣、歌舞、睡眠、叩齿、交合等方面的摄养方法,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有明万历二十年 (1592年) 虎林 胡氏文会堂校梓 《寿养丛书》 本等。周守忠 (或作“中”),字松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博古通今,儒雅风流,兼通医理,并谙养生。编撰除本书外,尚有《养生月览》、《历代名医蒙术》、《姝联》(又名《姬侍类偶》) 等。
石室秘录
综合类著作。清陈士铎撰。六卷。士铎有《辨证录》已著录。假托岐伯口授,张机、华佗等发明,雷公增补。卷首有三序,亦题岐伯、张仲景及吕道人撰,殊为诡诞。实为傅山遗著,经士铎补充整理而成。初刊于康熙二十六年 (1687)。卷一至卷五,不分病证、脉象,统述正医、反医、内治、外治、急治、缓治、正治、反治等百二十八法,各附列方剂。所论不同凡响,见解独特,尤多新意。如言治则,除内治外治、劳治逸治外,又有因人而治的男女治法、老少治法、产前产后治法、贫富治法。因时而治的春夏秋冬治法,因地而治的东南西北治法,因病而治的寒治、热治、正治、反治法等。论述方剂亦精,如分析补中益气汤“妙在用柴胡、升麻二味”,“去参、芪则柴、麻无力”,颇合临床实际。余如论精神疗法,析乌梅止虫痛和饥时服去虫药之理等,皆有参考价值。卷五后半部论及阴阳五行、经络气血、脏腑、诊断及儿科论治等,简捷明了。卷六为伤寒、杂病类证治。并载若干验方。提出治痿症不独取阳明,更重补肾等观点,颇有发明。内容较繁,间有重复。夹有鬼神、报应等不经之语,应去粗取精。有康熙二十六年(1687)本澄堂刊本,康熙二十八年(1689)明德堂刊本,雍正八年(1730)广陵萱永堂镌本,一九五五年锦章书局石印本等数十种刊本。
天对
唐代柳宗元著。中国战国时代楚国大诗人屈原曾著《天问》,对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提出一系列问题。柳宗元对这些问题一一作答,著成《天对》一书。认为宇宙的本原是元气,在天地尚未形成之前,“惟元气存”。元气快速运动(吹)就是阴,慢速运动(吁)就是阳。元气快慢运动产生阴阳,阴阳相互作用产生天地万物。天地万物都是元气自然形成的,不是造物主的创作,也没有什么功劳。人类社会也不是天命主宰的,齐桓公曾经九合诸侯,称霸天下,后来子孙残杀,虫流出户,不是天命反复变化,而是由于他自己骄傲自满,用人不当。对于古代的神话传说和一些自然现象,柳宗元也都作出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宋代晁补之说:“宗元为《天对》以媲《天问》,虽问对相反,其于发扬则同。……《天问》因对而益彰。”可见《天对》是进一步阐发了《天问》的思想。《天对》收入《柳河东集》卷十四。另有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11月出版《天问天对注》。
佛使比丘迦旃延说法没尽偈百二十章
佛使比丘迦旃延说法没尽偈百二十章,一卷,失译,附西晋录。
决定藏论
梵名Vinirn!i^ta -pit!aka-s/a^stra 。凡三卷。陈·真谛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册。本论唯有心地品一品,属大乘论部,系瑜伽师地论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品之异译,相当其第五十一卷以下四卷,二者译语相异处不少。本论并无注疏,若将瑜伽师地论略纂卷十三(乃瑜伽师地论意地品之注疏)方便视为本论之解说,依之,本论上中二卷分十门揭明阴、入、界、四谛、因缘、二十二根等六种胜智,下卷广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