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公彦

贾公彦
  • 姓名:贾公彦
  • 别名:
  • 性别: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洺州永年(今河北永年)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贾公彦,生卒年不详,活动期为公元7世纪中叶唐经学家。洺州永年(今河北永年)人。永徽(650—655)中,官至太常博士。他继承了汉代古文学派的观点,认为“《周礼》、《仪礼》发源是一,理有终始,分为二部,并是周公摄政太平之书。”(《仪礼注疏序》)但“《周礼》言周不言仪,《仪礼》言仪不言周,既同周公摄政6年所制,题号不同者,《周礼》取别夏、殷,故言周。《仪礼》不言周者,欲见兼有异代之法。”(《仪礼疏》)“三礼”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文物制度及礼治和儒家学说及政治理想的重要儒家经典。据他分析:《周礼》取别夏、殷,应是一部政治断代史。而《仪礼》兼有异代之法,应是一部政治通史。所以他认为:“《周礼》为末,《仪礼》为本。”(《仪礼注疏序》)他就过去对二书的研究情况,作了概括:“本则难明,末便易晓。是以《周礼》注者,则有多门。《仪礼》所注,后郑而已。”(同上)且为《仪礼·郑玄注》作章疏的也只有北齐的黄庆和隋的李孟悊二家。黄的经注多举大略小,如“登山远望而近不知”(同上)。李的经注则多举小略大,“似入室近观而远不察。二家之疏互有修短。”(同上)但李的注疏在当时较为通行。他通过对古代社会制度、官制文物等研究,形成了系统的古代社会发展史观。他说,“天育蒸民,无主则乱。立君治乱,事资贤辅。”(《周礼正义序》)古代君主虽始于三皇,但直到人皇燧人氏时,方设辅臣。因此“政教君臣,起自人皇之世。”(同上)而直至五帝时期,“黄帝受地形、象天文以制官,……名位乃具。”(同上)但这时虽有了官和官位,“但无文字以知其官号也。”(同上)所以,在少皞金天氏以前,国家以其“德”为名号,而百官以其图腾为名号。自颛顼氏以后,国家以其地域为名号,而百官以其职掌为名号。至于封建社会长期实行的三公九卿制,在商代是三公各兼二卿之职,而到周代则改为三公各兼一卿之职。“所以象天立官,而官益备。”(同上)总之,礼仪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与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是同步的。古代官制经长期的变化沿革,到周代逐渐完善定形。贾公彦的主要著作有《周礼义疏》50卷,《仪礼义疏》40卷,均收入《十三经注疏》。他的注疏均“以诸家为本,择善而从,兼增己意”(《仪礼注疏序》),注意“去瑕取玖”(同上),采纳前人的研究成果。《全唐文》辑有其著作《周礼正义序》和《仪礼注疏序》。事迹见《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九《贾公彦传》、《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八《张士衡传》。

贾公彦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广告栏

广告栏

广告栏造就了爱情,广告栏生产了谋杀,血腥的谋杀伴随着爱的萌发,情节的进展促进着爱的深化,当爱情之花终于怒放,谋杀的阴影自然融化,深情君子最终赢得了姑娘的芳心,请记住,作媒的可是那广告栏,还有谋杀。

华阳陶隐居集

华阳陶隐居集

华阳陶隐居集,南朝陶弘景撰。据《隋书‧经籍志》着录,有《陶弘景集》三十卷,又《内集》五卷,其书陆续散佚。今《正统道藏》本二卷,乃明朝傅霄编集,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书中辑录陶弘景所撰文章诗赋数十篇。其中《寻山志》、《水仙赋》、《华阳颂》等篇及诗歌四首,抒发作者忘却名利,寄情山水之怀,仰慕庄列乘风飞举,逍遥太虚之境界,歌咏茅山胜景及居山隐修生活。书启九篇,乃作者与梁武帝评论魏晋诸家书法优劣得失。〈答朝士访仙佛体相书〉一篇,论述仙道佛法对形神关系之不同观点。书序五篇,综述《登真隐诀》、《药总诀》、《肘后百一方》、《本草集注》及《相经》等书旨意。碑铭五篇,记述葛玄、许谧等前代道士生平及道教遗迹。陶弘景学识渊博,神思飘逸,其诗文皆淡雅清丽,可讽可诵。非唯道流之秀特,亦六朝文学上乘之作。

要修科仪戒律钞

要修科仪戒律钞

唐朱法满撰。十六卷。全书采引《九天生神章》、《太真科》、《本相经》、《真藏经》等五十余种道书。卷一述道经传授的各种规定。卷二叙持诵和讲经的仪式及对经文的领悟、修习。卷三写弟子奉师的科仪。卷四至卷六记录“众戒及愿念合一千一百条”。卷七标列“三元罪戒品目”凡一百八十条。卷八、九记斋醮的科仪。卷十记“治屋”、“治名”、“治所属”、“治室”、“章表”、“治病忌日”等。卷十一列叙除罪求子、治病、请雨等章醮所需物仪。卷十二至卷十四录诸种杂仪, 如“饭贤缘”、“造殿堂缘”、“念道缘”等。卷十五、十六记“道士吉凶仪”。为道教科仪戒律的类编,可供研究唐以前道教科仪之用。收入《道藏》第205至207册和《道藏辑要》张集四。

中原豪侠传

中原豪侠传

《中原豪侠传》首刊于张恨水自办的《南京人报》,民国廿六年(1937),南京陷落,《南京人报》被迫停刊,小说未完中断。后来,投日的《晶报》把《中原豪侠传》改一题目,未经作者允许盗印。作者为正名,遂补写若干,完成全书廿六回,交《万象周刊》社出版。《中原豪侠传》是张恨水创作的两部武侠小说之一。共二十六回,以河南义士王天纵在深明大义的妻子鼓励下,毅然参加辛亥革命、灭满兴汉的事迹为素材,刻画了一批爱国爱民的义士,强烈地体现了民族爱国主义,把武侠小说仇杀殴斗的门户打杀,上升到爱国革命的主题。

江淮异人录

江淮异人录

宋代文言志怪小说。宋初吴淑撰。一卷。有《道藏》本、《知不足斋丛书》本、 《龙威秘书》本等。 《四库全书》本、《函海》本分为二卷。此书所记,多道流、侠客、术士之事,共25人。其中唐代2人,南唐23人。所记多出传闻,描写也不无渲染,然而也并非纯属杜撰。体例在笔记、小说之间。如《耿先生》篇,马令、陆游的《南唐书》皆采之入史。这些人仗义行侠,扶危济困,而行为诡异,神出鬼没。这部出自一人之手、专写怪异事的专集,对后世飞仙剑侠一类的小说有一定影响。原书已佚,后从《永乐大典》录出。有《知不足斋丛书》本、《龙威秘书》本等。

中国哲学十九讲

中国哲学十九讲

牟宗三著,台湾学生书局1983年10月出版,29.2万字。 本书是著者在他以前的著作“才与玄理”、“佛性与般若”、“心体与性体”、以及“从陆象山到刘蕺山”等书的基础上对于中国各期哲学所作的综述,共19讲。 第一讲由特殊性入手,论述了中国以生命为对象的课题;第二讲论述了两种真理,即外延的真理与内容的真理及普遍性的不同,认为中国哲学的重点在内容的真理。第三讲阐述先秦诸子兴起的原因、起源和基本内容,认为中国文化应从孔子讲起,批评了胡适以老子为中国文化开端的思想。第四讲从先秦儒家五部经典出发,论述了儒家系统的性格在于重主体,以及儒家的主要观念和问题,用康德的“形而上学”定义,批评了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儒家只讲道德问题,不讲存在问题。另一种只讲中庸,不讲理学。这两种观点都不能真正认识儒家的本质。第五、六、七讲阐述了儒家玄理的性格在于“境界形态的形上”,以及道家的基本概念、道家的智慧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影响。第八讲考察了先秦诸子思想兴起的社会政治背景。第九讲论述了法家的工作在政治上的影响——完成君主专政;第十讲概述了先秦名家的性格及内容,并对历代的误传怪说作了批评。第十一讲叙述了玄学在魏晋时代主要的课题和价值贡献。第十二讲略述魏晋梁朝非主流的思想并简论佛教“缘起性空”一义,所牵连到的诸哲学理论与问题,阐述了玄学转化的过程。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讲对佛教的“二谛”与“三性”,大乘起信论的“一心开二门”、佛教中园教的意义、分别说与非分别说以及“表达园教”的模式、园教与园善分别作了详细的阐述。第十八讲概述了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中心课题等思想。第十九讲总结了我国儒道释三家系统,认为三家虽然思想内容不同,并无高低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