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公彦

- 姓名:贾公彦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洺州永年(今河北永年)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贾公彦,生卒年不详,活动期为公元7世纪中叶唐经学家。洺州永年(今河北永年)人。永徽(650—655)中,官至太常博士。他继承了汉代古文学派的观点,认为“《周礼》、《仪礼》发源是一,理有终始,分为二部,并是周公摄政太平之书。”(《仪礼注疏序》)但“《周礼》言周不言仪,《仪礼》言仪不言周,既同周公摄政6年所制,题号不同者,《周礼》取别夏、殷,故言周。《仪礼》不言周者,欲见兼有异代之法。”(《仪礼疏》)“三礼”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文物制度及礼治和儒家学说及政治理想的重要儒家经典。据他分析:《周礼》取别夏、殷,应是一部政治断代史。而《仪礼》兼有异代之法,应是一部政治通史。所以他认为:“《周礼》为末,《仪礼》为本。”(《仪礼注疏序》)他就过去对二书的研究情况,作了概括:“本则难明,末便易晓。是以《周礼》注者,则有多门。《仪礼》所注,后郑而已。”(同上)且为《仪礼·郑玄注》作章疏的也只有北齐的黄庆和隋的李孟悊二家。黄的经注多举大略小,如“登山远望而近不知”(同上)。李的经注则多举小略大,“似入室近观而远不察。二家之疏互有修短。”(同上)但李的注疏在当时较为通行。他通过对古代社会制度、官制文物等研究,形成了系统的古代社会发展史观。他说,“天育蒸民,无主则乱。立君治乱,事资贤辅。”(《周礼正义序》)古代君主虽始于三皇,但直到人皇燧人氏时,方设辅臣。因此“政教君臣,起自人皇之世。”(同上)而直至五帝时期,“黄帝受地形、象天文以制官,……名位乃具。”(同上)但这时虽有了官和官位,“但无文字以知其官号也。”(同上)所以,在少皞金天氏以前,国家以其“德”为名号,而百官以其图腾为名号。自颛顼氏以后,国家以其地域为名号,而百官以其职掌为名号。至于封建社会长期实行的三公九卿制,在商代是三公各兼二卿之职,而到周代则改为三公各兼一卿之职。“所以象天立官,而官益备。”(同上)总之,礼仪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与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是同步的。古代官制经长期的变化沿革,到周代逐渐完善定形。贾公彦的主要著作有《周礼义疏》50卷,《仪礼义疏》40卷,均收入《十三经注疏》。他的注疏均“以诸家为本,择善而从,兼增己意”(《仪礼注疏序》),注意“去瑕取玖”(同上),采纳前人的研究成果。《全唐文》辑有其著作《周礼正义序》和《仪礼注疏序》。事迹见《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九《贾公彦传》、《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八《张士衡传》。
贾公彦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浮世理发馆
[日]式亭三马著,周作人译。《浮世理发馆》是日本江户时代古典文学中“滑稽本”的代表作品,鲜明地描绘了平民百姓的诸多身份、个性以及生活样貌。那些前来理发的客人中,有无所事事晃来晃去的无聊汉,有争相为猫取名的闲言女人,有间或嗟叹世道的学者……借着你来我往的对话应答,有世态,也有人情,谑而不虐,妙趣横生。
止斋文集
诗文别集。宋陈傅良撰。五十一卷,附录一卷。傅良字君举,号止斋,温州瑞安(今属浙江)人。乾道进士。教授泰州,累迁起居舍人。宁宗朝,为中书舍人兼侍读,直学士院。嘉泰间,复知泉州,进宝谟阁待制,终于家。谥文节,学者称止斋先生。文章擅名一时,著有《诗解诂》、《周礼说》、《春秋后传》等。此编为其门人陈叔远所编,所取断自乾道三年(1167),讫于嘉泰三年(1203)。少时之作尽削,去取特为精审。凡诗九卷、文四十二卷。附录一卷为楼钥作神道碑、蔡幼学作墓志铭、叶适作行状,又有杂文八篇,不知为谁所续。陈氏“虽与讲学者游,而不涉植党之私;曲相附和,亦不涉争名之见”,在宋儒之中,可称笃实。《四库全书总目》以为其文为“多切实用之文,而密栗坚峭、自然高雅,亦无南渡末流冗沓腐滥之气”。其诗凡五百又二首,诸体皆备,多因事而发。有《四库全书》本。
书小史
十卷。宋陈思撰。该书以历代书家小传纂次成帙。书前有咸淳丁卯 (1267)天台谢愈修序,称陈思“趣向之雅,编类之勤,可谓不苟于用心”。书中所载,自伏牺迄于五代。凡纪一卷,载帝王五十一人,起于太昊伏牺,迄于宋顺宗。人物传共九卷,其首为皇后、皇妃十人,诸女十三人,诸王二十七人,次则以夏商周三代、秦、汉为卷三,收四十一人。以魏、吴、蜀、晋(多为西晋)为卷四,收五十九人。以晋(多东晋)成卷五,收六十人。晋、宋、齐为卷六,收七十九人。梁、陈为卷七,收五十人。后魏、北齐、后周、隋为卷八,收六十八人。唐为卷九十,收一百二十人,其后亦包括五代及宋人。自卷三至卷九凡收四百七十人左右,而其正文前“提要”则言及自苍颉至郭忠恕凡四百三十人,与正文不符。是编中间义例亦有未善之处,如闺秀一门,自宜依史例安排在书末,而陈思却将其列于后妃与诸王之间。又如北齐彭城王浟,本无能书之名,惟史载其八岁时书迹未工,为博士韩毅所戏,陈思因此便将之采入书中,显得泛滥,还不及《书苑菁华》详密。只是作者陈氏排比荟粹,用力辛勤。况自唐张彦远之《历代名画记》、《法书要录》后,品录画家者多,品录书家者少。陈思“订证名帖,饱窥异书”(《书小史原序》),编汇斯篇,颇可为考古者检阅之辅助,故该书在我国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有宋刊本四卷、汲古阁钞补前六卷、《八千卷楼》有影宋钞本、又红印刊本、《武林往哲遗著》本。《四库全书》本,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影印本。
易小帖
五卷,清毛奇龄著。实为毛奇龄论《易》之语,由弟子编次成书。旧目原为十卷,后删为八卷,最后定为五卷。全书论说一百四十三条,皆讲《易》杂说,与毛奇龄《仲氏易》相发明。书中多引前人训诂,以纠近人说《易》之误,其说多申汉儒之论,而对王弼,陈抟驳斥最多。《四库全书提要》指出:“奇龄所著经解,惟《仲氏易》及《春秋传》二种是其自编,余皆出其门人之手,故中间有附入门人语者。此《小帖》凡一百四十三条,皆讲《易》之杂说,与《仲氏易》相为引伸。朱彝尊《经义考》云:皆西河氏纪说《易》之可议者。今观其书,徵引前人之训诂以纠近代说《易》之失,于王弼、陈抟二派攻击尤力。
续西游记
长篇小说。佚名著。一百回。清袁文典《明滇南诗略》卷一称明初人兰茂曾作《续西游记》,毛奇龄《季跪小品制文引》又谓其友季跪作《西游续记》(《续西游》),是否本书,均系孤证,难以信从。《续西游记》是《西游记》的一部续书,其内容是写唐僧师徒第一次取经见如来佛后,在漫长的返回东土道路中发生的故事。主人公仍为唐僧与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原书所叙妖魔大多以要吃唐僧肉为目的,给唐僧造成八十一难。本书之妖魔则是要抢夺经卷,因为经卷能消灾去病,增福延寿。唐僧师徒东回时,如来佛因悟空等来时降妖灭怪,杀伤生灵,违背佛规,提出回东途中应以诚心化魔,经棒不可同行,强行收缴他们的武器。孙悟空很不满意,一气之下说出八十八种机心,于是,便在归途中遇上了八十八种魔难。因孙悟空等没有兵器了,无法战胜妖魔,如来佛又另派优婆塞灵虚子和比丘僧沿途护送,并赐他们二人菩提珠八十八颗,和木鱼梆子一个,让其在途中净心驱魅。小说情节曲折,魔难丛生,引人入胜。本书原流传甚少,又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值得一读。
天潢玉牒
此书载明太祖历代世系,及其自微时以至即位后事。略以编年为次。凡皇后、太子、诸王谥号封爵,皆详列之。书中称成祖为今上,则永乐时所编。天潢:皇族,宗室。玉牒:帝王族谱。此书以编年体叙明初帝王世系,故名之日《天潢玉牒》。有《金声玉振集》本、《纪录汇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