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有恒

- 姓名:金有恒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浙江省桐乡县大麻镇
- 出生日期:1870
- 逝世日期:1921
- 民族族群:
金有恒(1870—1921),字子久,浙江省桐乡县大麻镇(原属德清县)人。祖籍杭州,侨居余杭县临平镇,后迁居大麻。父芝石,精儿科,亦治内科,弟有壬(字仲林),均著名于当地。
金家自南宋以来,世代业医。先生幼承家学,渊源有自,读书颖悟。时芝石公年衰多病,虑祖业之失传,因命先生侍诊左右。弱冠即小试于乡里,其时父母相继去世,哀痛之余,益自淬砺。先生业与年进,学验俱丰,辨证精确,疗效显著,誉驰遐迩。曾于1915年悬壶申江,兼任沪南慈善会施诊,轮值之日,病者数倍寻常,名更大噪。其为人治病,不论贫穷贵富,一视同仁,从不计酬之厚薄。对寡妇孤儿,免收诊金,且资助药费,直至治愈为止。有时出诊甫息,忆及邻近危重病人,虽未被邀请,亦去复诊,借以观察疗效和病情变化,虽风雨深夜不能阻。晚年在大麻家乡,每因诊号过多,中餐延至一二时,晚餐延至半夜,已属常事,而先生亦不以为苦。尝谓其门人弟子曰:“医者之对于病家,天职所在,无可或亏,不拘于地,不限于时,有召必往,有法必施,应诊未完,勿问他故。”可见其对病家负责之精神。此外,对地方公益,尤为热心。曾创设大麻初级小学,概免学费,使清贫孩童得有求学机会,校中开支,全部独自承担。
金氏虽声誉日著,但不自高身价,惴惴然常若弗及,犹恐学验不足,惠及无多,因此专心致志,更加奋发,尝谓:“医之为道,既不可偏执一端,亦不当轻讥同业,学力心机,相资并用,庶多一经验,而后少一谬误。”足见他诊疗态度之严谨。是以30余年来,信仰日高,延聘争先,踪迹所至,北抵齐燕,南及闽粤,大江南北,皆有先生足迹。医道医德,人所共仰,故慕名而负笈从学者,先后达150余人。因材施教,循循善诱,除教以《素灵类纂约注》《金匮要略心典》等经典著作外,《临证指南医案》尤为必读之书,而对温病诸家学说,亦属必修之课,门墙桃李,代有传人,形成别具风格之金氏学术流派。根据最近查访,金氏门生与再传子弟,遍及江、浙、津、皖、鄂、粤等省市,尤以江、浙两地,嫡传私淑,到处都有。对先生之抄本医案,辗转传抄,什袭珍藏,影响所及,既广且远。先生逝世后,门人吴兰士挽有一联云:“讲素问、授青囊,所承提命,历有多年;回首忆鸿恩,最难忘杖履追随,风雨同舟怜小子。浙东西,江南北,待起膏肓,不知凡几;惊心闻噩耗,又岂独门墙饮泣,山丘到处哭先生。”情深意切,颇可反映当时金氏盛名情况和大家对他的深切哀悼。
金氏医学精深,出诊时见有求神拜佛,每加告劝,道出病因,或是病中谵语,或是大热神昏的道理。故被开导放弃迷信而就医获愈的,为数不少。如一次在海宁县长安某家诊治,病家香烛高烧,正在祀神,先生诊毕曰:“此病吾能治愈,不必求神求鬼。”竟用旱烟管将神模祭品撩抛一空。此种提倡信医不信巫的可贵事例,至今犹传为佳话。在金氏医案中,确实未曾见到有关迷信鬼神和谶纬玄学的叙述,这也是他思想进步的一种表现。
金氏好学深思,舟车寒暑,手必一卷,而且记忆力很强,他的文学修养和医学知识是从自学中得到锻炼和提高的。他早年的医案是仿叶天士的体裁,后来看到著名妇科陈叔御老医师善用四六俪体,遂相仿用。秦伯未先生曾有“名振南北,学问渊深,案语多俪体,千言立就,一时无两”之评。姚若琴等也称颂:“先生善属文,深得六朝神髓,故案语多以俪辞为之,有枚乘之速,相如之工。”辞虽过誉,但也足以说明其受到广大群众与同道们的钦佩和尊重。其中尤以近贤裘吉生氏所评论的:“治病如析狱,诊断老练,用药轻灵,所谓合江浙时宜之法也。”符合实际,允称至当。
金氏数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以全部精力献给了祖国的医药卫生事业。惜忙于诊务,无暇著述,所遗《问松堂医案》曾刊于1923年上海编刊的《中医杂志》,秦伯未所编《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姚若琴等所辑《宋元明清名医类案续编》、裘吉生所编《三三医书》等,均有部分收入,单行本《金子久医案》亦有发行,深受中医界所欢迎。
综观金氏一生,是一位重视临床实践和有一定造诣的医学家。他的学术思想和治疗经验对后世影响较大,值得我们学习整理、继承发扬。
猜你喜欢的书
云麓漫钞
南宋赵彦卫作。初名《拥炉闲话》,十卷。开禧二年(1206),赵彦卫知新安郡时重刻,增补5卷。始题今名。南宋赵彦卫撰。书中多考证上古、秦汉名物,然亦有关于唐宋典章制度及其他杂事的记载。所记东京(开封)至女真御寨(黑龙江阿城)行程及吕大防《长安图》梗概,皆足资参考。其中记宋朝迎送金使所费,岳飞、韩世忠所部士兵作战勇敢等内容有史料价值。“记宋时杂事者十之三,考证名物者十之七”(《四库全书总目》)。有《丛书集成初编》本。
周易音义
音义书。唐陆德明撰。为陆氏所著《经典释文》第二卷《周易音义》单行者。此书征引汉魏经师有关《周易》的注解音切,包括子夏、马融的《传》,孟喜、京房、费直、刘表、董遇的《章句》,荀爽、郑玄、宋衷、虞翻、王肃、王弼、姚信、王廙、干宝、黄颖、蜀才、尹涛、费元珪的《注》,陆绩的《述》,张璠、荀爽的《集解》,谢万、韩伯、袁悦之、桓玄、卞伯玉、荀柔之、徐爰、顾欢、明僧绍、刘瓛的《系辞注》,王肃、李轨、徐邈的《音》,褚仲都、周弘正的《义》等。这些著作绝大部分已经亡佚,此书保存其部分音读训诂,为研究古代文字音韵和词义的变迁,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四圣悬枢
五卷。清黄元御撰。此书成于乾隆十八年(1753)。分为温病解、疫病解、痘病解、疹病解和伊公问等五部分。黄氏认为寒疫、温疫、痘病、疹病皆由岁气所致。小儿之痘病并非为胎毒,小儿之痘即大人寒疫。如能因其将急表发散,则痘可以不出。其观点独树一帜,为宋以来所未有。黄氏认为痘病之发,一时遍及远近,轻则皆轻,重则皆重,谓之岁气,亦有一定道理。然并非无懈可击,如小儿之痘实为胎毒伏其内,岁气感其外,相触而发。黄氏谓与胎毒无关,则无法解释小儿同感岁气,未出痘者发病,已出痘者不病的现象。黄氏提出温病与伤寒有别,将二者混淆,始自王叔和。治病应以抑阴扶阳为要。伊公论为作者答伊赞咸氏问,为前四卷之补充。书中博引经典之论,发前人未发之言,阐发寒温之理,多有独特见解。黄氏论病皆分为六经辨治,后附方药,为后世研究伤寒、温病及儿科疾病提供了重要资料。有乾隆十八年(1753)燮和精舍刊本、同治五年(1866)爱竹山房刊本、1915年锦章书局石印《黄氏医书八种》单行本。
三家诗话
近代尚鎔著。一卷。所谓“三家”,指清代并以诗才驰名诗坛的袁枚、蒋士铨、赵翼3位诗人。尚氏于3家诗,评价颇高,以为“虽酝酿之功未极深厚,然已如天外三峰,跻攀不易矣”。对其诗的才情、风格、技法等,或褒或贬,持论力求公允。有总论、分论、余论三部分。对三位诗人的个性、作品艺术风格及创作上的得失都有大抵平实的评价。有《持雅堂全集》本和《清诗话续编》本。
存斋随笔
为熊十力先生的最后一部著作,写成于1963年。作者以随笔为名,写来不论长言与简说,而都无体系,随时随即而写。本书主要是解释佛教的十二缘生,同时又批评了佛家的性相、体用割裂之说,最后又论列佛家戒定慧三学,发挥己意。对于今日学术思想之研究亦多有参考价值。
般若心经一贯疏
般若心经一贯疏,一卷,明益证疏并序,日本宗信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