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吉生

裘吉生
  • 姓名:裘吉生
  • 别名:名庆元,字吉生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绍兴县城
  • 出生日期:1873
  • 逝世日期:1947
  • 民族族群:

裘吉生(1873—1947),名庆元,字吉生,易名激声,原籍嵊县,出生于绍兴县城。早期与徐锡麟陶成章、孙德卿、秋瑾等交往,参加光复会。参与创办大通学堂。未几,陶、徐相继被害,离绍抵沪,经友人蔡某介绍加入同盟会,复受同盟会委任转往满洲、奉天,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其时,广泛收集珍贵医籍,悉心研究医学,自谓:“良医等于良相,治国原为治民。”民国建立后返绍,挂牌行医,创立绍兴裘氏医院。1916年,孙中山偕胡汉民来绍,胡患赤痢,投一剂而愈,孙中山亲题“救民疾苦”相赠。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与何廉臣等人创组绍郡医药学研究社,创办《绍兴医药学报》,任副社长,主持学报的编务工作。1915年,神州医药会绍兴分会成立,历任副会长、会长。1921年,迁寓杭州,题其书屋曰“读有用书楼”。时年49岁,行医33年,以《礼记》“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左传》“三折肱知为良医”为旨,自谓“不读三世书,不蓄三年艾,不能三折肱”,而成立三三医社,创办三三医院,刊行《三三丛书》,出版《三三医报》。 一生致力于搜集、整理、出版医学书刊,少年时曾将在钱庄学业所得月薪积蓄,购得《本草纲目》一部。及长,节衣缩食,悉以所入委托各地绍邑同乡抄写书目,择善而购。尤在奉天行医时,交识日医多人,搜购海外汉医书籍。数十年中觅得疏本、精抄本、先贤遗著及东瀛版本、医稿3000余种约2万册。主持《绍兴医药学报》编务后,成立流通医药书籍有限公司,促使中医药书籍得以流通发行。


1928年春,政府通过“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全国中医药界于是年3月17日聚会上海共商对策。作为浙江代表,被推为赴南京请愿代表之一,上下游说,据理力争,为中医争得声誉。请愿期间,一国民党要人招请愿代表治病,欲以验证中医实效。诸代表咸推吉生,药到病除,传为美谈。在中医药界坚决反对和全国人民的声援下,卫生部被迫撤销提案。 擅长外感热病、内伤虚痨等症。编有《学医方针》、《药物学便读》、《诊断学》、《女科治疗学》等函授教材。

裘吉生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文化模式

文化模式

美国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1887~1948)著。出版于1932年。作者在本书中把个体心理学的概念,运用于团体分析之中,把文化设想为一个综合的整体来研究。作者认为,人类的文化是人格的无限扩展。各种文化,伟大的或渺小的,原始的或现代的,都是人类潜能这个巨大弧圈上的某些特征,因此,各种文化是无法比较和进行价值判断的。作者着重对3种文化类型进行了研究。第一种是新墨西哥州的祖尼印第安人,这种文化类型崇尚温和,埋没个性,对一切都采取温和、节制的态度,注重礼仪,因而被称为日神型。与之相对的是温哥华岛上的夸库特耳人,他们崇尚暴力,偏爱个人竞争和对抗,喜欢自我夸耀,被称为酒神型。还有一种是美拉尼西亚的多布人,无法无天,背信弃义,反复无常,被称为妄想狂型。作者反对用一种文化模式来判定个体的行为,认为精神病患者主要是个体与所处的文化环境不相符,如唐诘诃德战风车,如果承认了文化的连续性,这个问题就可解释。文化的另一特点就是其相对性,这不仅是一种更现实的社会观念,也是文化宽容的新基石。

湘绮楼文集

湘绮楼文集

八卷。清王闿运(1832—1916)撰。王闿运,字壬父,湖南湘潭人。咸丰举人,清著名文学家。太平军起义时,曾依附曾国藩军中。后在成都尊经书院讲学。宣统间赐翰林院检讨,加侍讲衔。辛亥革命后任清史馆馆长。王闿运治《诗》、《礼》、《春秋》,宗法《公羊》。诗文模拟汉魏六朝,为晚清拟古派所推崇。著有《湘军志》、《湘绮楼日记》、《湘绮楼诗集》等。《湘绮楼文集》八卷:卷一为赋;卷二为奏疏、上书;卷三为论、议、序;卷四为颂、箴、铭;卷五为传;卷六为诔哀、祭吊、碑;卷七为墓志铭;卷八为行状。其文于经史、诸子多有论及,且不拘一格,舒卷自如,直契心源,独开生面。《湘绮楼文集》有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蒸阳刻本、光绪三十三年(1907)长沙墨庄刘氏刻本、民国十二年 (1923年) 上海广益书局排印本。

胡适传统文学研究

胡适传统文学研究

《胡适传统文学研究》共6卷,收录了胡适在文学方面的研究论著。胡适对文学的研究范畴相当广泛,从诗词歌赋,到小说话本,无一不具。他对《红楼梦》研究、《水浒传》《西游记》等研究材料至今仍是解读这些名著的宝贵资料;此外,他对唐诗宋词元曲的鉴赏分析,对明清时期的小说、话本的分析论证,至今仍是国学经典教材。

损斋备忘录

损斋备忘录

明梅纯撰。此书分上下二卷,上卷分纪事、纂言、知人、格物四类,下卷分说诗、论文、补缺、拾遗、辨疑、刊误六类。其纪事条颇有参考价值。如详记明初随太祖朱元璋渡江者徐达、冯国用等十人之终始、记洪武三年大封功臣之始末等条,对了解明初封赏功臣的情况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其说诗、论文诸条,也颇为中理,但时有迂阔之见。如谓韩退之 《画记》,先儒谓其体似顾命,观之信然。但顾命所言,皆经世远图,其所叙载,亦皆一时声容礼乐之盛。而退之所纪,不过游玩禽荒,是不可相提并论的。韩之不以其道得之,又玩而弗置,不几于丧志乎?此甚为谬固。顾命不曾有乐,此是作者不核事实所造成的。在纪事类中,述梅殷之归京师,乃以母老之故,其挤死笪桥下,出于赵深谭曦之窃害,非成祖之意……,与史所载迥异不同,为亲者曲笔也。此书有《古今说海》(嘉靖本、道光本、宣统排印本、民国石印本》本、《历代小史》(为节选本)本、《学海类编》本、《今献汇言》(为节选本)本、《丛书集成初编》单行本、《影印元明善本丛书十种》本等。

女丹十则

女丹十则

女子修行,与男子有别,男子阳从下泄,女子阳从上升。男子体刚,女子体柔,男子常保守丹田之阳精,不使外泄,积之既久,用身中真火锻炼,使精化为气,气化为神,神化为虚,而证道矣。

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神僧名经

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神僧名经

《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神僧名经》四十卷,以明成祖即永乐皇帝名义编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