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

秋瑾
  • 姓名:秋瑾
  • 别名:字璿卿,号竞雄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福建厦门
  • 出生日期:1875
  • 逝世日期:1907
  • 民族族群:

秋瑾(1875—1907),女,激进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家,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也是近代著名的女诗人。字璿卿,号竞雄,又称鉴湖女侠。原籍浙江山阴县(今绍兴),1875年11月8日(清光绪元年十月十一日)[1]生于福建厦门。秋瑾的祖父秋嘉禾做过厦门知府。父亲秋寿南是个举人,当过湖南常德县厘金局总办。


少年时代的秋瑾已经读了不少经史书,能诗词,又学会骑马击剑。


1893年,秋瑾的父亲到湖南做官,她随父入湘。1896年,依父母之命嫁湘潭富绅子弟王廷钧。王是个纨袴子弟(王父与曾国藩是表兄弟),和秋的性情不合,家庭生活甚不融洽。1903年王花钱捐了一个户部主事的京官。秋瑾随他去北京。


在义和团运动失败之后,秋瑾目睹民族危机深重,清政府腐败无能,曾作《宝刀歌》以述怀:“北上联军八国众,把我江山又赠送。白鬼西来做警钟,汉人惊破奴才梦。”还曾感慨地说:“人生处世,当匡济艰危,以吐抱负,宁能米盐琐屑终其身乎!”她在京期间,结识好友吴芝瑛,两人意气相投,共同搜求新书报,讨论“新学”,对民主革命问题有了一些理解。后来,她在《致王时泽书》中表明她在当时已决心献身于救国事业,“吾自庚子以来,已置吾生命于不顾,即不获成功而死,亦吾所不悔也”。


《辛丑条约》后,在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的情况下,秋瑾想探求更多的新知识。1904年夏,她冲破家庭的束缚,自筹旅费只身到日本留学,“钗环典质浮沧海,骨肉分离出玉门”,是她当时出国心情的写照。到东京后,秋瑾先入骏河台中国留学生会馆所设的日语讲习所补习日文。是年秋,秋瑾参加了冯自由等人在横滨组织的“三合会”,受封为“白扇”(军师),该会以“推翻满清,恢复中华”为宗旨。9月,秋瑾创刊之《白话报》问世,该报鼓吹民主革命,重视妇女解放。11月,她与留日女生陈撷芬等人重组“共爱会”,以反抗清政府为主旨。12月,秋瑾结识了赴日的光复会首领陶成章。同年与在日本学习的鲁迅等人相识。


翌年春,秋瑾回国省亲及筹措学费,因陶之介绍,在上海爱国女学校认识光复会会长蔡元培。由上海返绍兴,在热诚小学校又见到徐锡麟,经徐介绍加入光复会。


1905年夏,秋瑾复去日本,当轮船过黄海时,她感时忧国,思绪万千,“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充满激情的诗句表达了她挽救祖国的心声。她到东京后,经冯自由介绍在黄兴寓所加入同盟会。7月在该会成立时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同盟会浙省主盟人。同年冬,清政府为了破坏留日学生的爱国活动,由驻日清公使串通日本文部省颁布“取缔中国留学生规则”,驱逐留日的革命党人。留日学生异常愤慨,纷纷集会,讨论对策。当时留日学生有两种不同意见:一部分主张忍辱求学,一部分则主张罢课回国,以示抗议。秋瑾是极力主张回国革命的。在浙江同乡会的集会上发表演说时,她为了表示回国干革命的决心,同时也针对有些人对她(他)们回国动机的怀疑,从靴筒里抽出她自买的一把倭刀,猛然往讲台上一插说:“如有人回到祖国,投降满虏,卖友求荣,欺压汉人,吃我一刀。”


秋瑾在日本留学期间,已经是一个很有声誉的革命活动家和宣传家。“每际大会……则抠衣登坛,多所陈说。其词悲感激切,荡人心魂”。她结纳革命志士,交游甚广。


1906年初,秋瑾回国,回国前她留信给在日友人说:“且光复之事,不可一日缓,而男子之死于谋光复者,则自唐才常以后,若沈荩、史坚如、吴樾诸君子,不乏其人,而女子则无闻焉,亦吾女界之羞也。愿与诸君交勉之。”回国后,与易本羲等人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3月往浙江湖州南浔镇浔溪女学教书,与徐自华、徐蕴华姊妹建立起不同寻常的友谊。初夏辞职离校,转赴上海,与陈伯平等人以“锐进学社”为名,联系敖嘉熊、吕祥熊等人运动长江一带会党,又与蒋乐山、张恭等人运动浙江会党,做起义准备。同年9月,秋瑾与陈伯平等人在虹口祥庆里寓所试制炸药,不慎爆炸,炸伤手臂。


同年冬,秋瑾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她在该报发刊辞中大声疾呼:“吾今欲结二万万大团体于一致,通全国女界声息于朝夕,为女界之总机关,使我女子生机活泼,精神奋飞,绝尘而奔,以速进于大光明世界。”伴随着她的革命实践,她的妇女解放的思想也更加明确,更加炽烈,“扫尽胡氛安社稷,由来男女要平权。人权天赋原无别,男女还须一例担”。


在创办《中国女报》的同时,秋瑾把她的目光投向军事方面。1906年12月,革命党人刘道一等人联合会党,在萍乡、浏阳、醴陵起义。光复会会员集议于上海,计划起兵响应,由秋瑾负责联络浙江会党。不久她回到绍兴,进入徐锡麟创办的大通学校。当时的大通学校是一个特殊的学校,事实上是革命的联络机关。秋瑾以大通为据点,联络金华、诸暨、义乌各地会党首领。不料尚未联络成熟,而萍、浏、醴起义已失败。秋瑾听说后非常痛惜,但她仍决定依靠会党的力量,准备在浙江举事。


1907年春,秋瑾被举为大通学校的督办。她以大通学校为中心,往返于杭州、上海之间,运动浙江军队官佐和军校(如武备、弁目学堂)师生参加光复会。同时又两次到金华、处州所属各县,把所属会党成员按军队编制起来,用“光复汉族,大振国权”八字为顺序,编为八军,称为“光复军”。推徐锡麟为首领,秋瑾自居协领。王金发、竺绍康等人为分统。光复军编制既定,积极准备起义。这年五六月间,孙中山先后发动了潮州、黄冈和惠州七女湖的起义,各处会党纷纷响应。在这种形势下,秋瑾认为时机成熟,她与徐锡麟约定浙、皖两地同时举事。与浙江会党吕祥熊、王金发、竺绍康等人计议,预定浙江方面先由金华会党起义,处州响应,诱使清军调离杭州,出击金、处等地,然后以绍兴义军渡江直攻省城杭州,军学界为内应。如攻不下杭州,则把部队带回绍兴,从金华、处州进入江西,直趋安庆,和徐锡麟相呼应。她与会党首领决定的起义日期是7月19日,但不久,金华、武义等地会党起义相继失败,绍兴会党也过早地暴露了目标,清政府大肆搜捕党人。徐锡麟于7月6日在安庆仓促起事,失败遇害。7月7日,绍兴知府贵福得到劣绅胡道南的告密,星夜赴杭州报告浙江巡抚张曾敭,清当局即做好了镇压准备。秋瑾于7月10日得知徐锡麟失败遇害的消息,悲痛异常。7月12日,在杭州武备学堂的学生侦知杭州派出清兵的消息,遣人密告秋瑾,她做了些疏散的布置。7月13日上午,会党首领王金发秘密从嵊县来见秋瑾,认为事态已急,劝告秋瑾暂避。秋抱定为革命牺牲的决心,吩咐王金发快走,自己则留下。王走后的当天下午,知府贵福和山阴、会稽两县知县跟在张曾敭派遣的一队清兵之后,进入绍兴。这时,学生们又劝秋瑾走避,她没有理会,只叫学生们离开。清兵很快包围大通学校,荷枪实弹,入内捕人,学生持枪械同清兵搏斗,多人死伤,秋瑾及程毅等六人不幸被捕。


秋瑾被捕后,7月14日贵福派山阴县令李钟岳提审,秋瑾只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七字,“坚不供实”。贵福又改派人严讯,秋瑾仅说:“论说稿是我所做,日记手折亦是我物,革命党的事就不必多问。”不为严刑所屈。贵福等人怕久押生变,请准浙江巡抚张曾敭,决将秋瑾就地杀害。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下。烈士遗骸经其友人收殓,营葬于杭州西湖西泠桥畔。

秋瑾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禁治产

禁治产

故事很简单,结尾却很令人意外和震撼。一切似乎在作者的笔下,在读者的眼里,善良正直的,一定会得到大团圆的结局。因为作为法官的包比诺是一个清廉的法官,最后经过认真调查发现,交际花侯爵夫人告早已分居的其夫侯爵是疯子要求禁治产是一场骗局,被事实中高尚的侯爵感动了,并紧紧握着侯爵的手保证:绝对不会让侯爵禁治产的。没想到,在写好报告准备递交的时候,被法院院长叫到了办公室。

乐论

乐论

三国魏阮籍作。《乐论》继承孔子以来儒家的音乐观念。中国古代乐论正统思想的核心是“和”。《礼记·乐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宋代理学家程颐概括的更为明确: “礼只是个序,乐只是个和。”这个“和”并不单指狭义的和谐,它包括音乐的性质,音乐美的标准以及音乐的社会作用等等。而且儒家的论乐总是与礼相提并论的,只有礼乐同施,人与人的关系才能相亲相敬。阮籍在《乐论》中完全继承了这种观点,他认为孔子只是开个头,并未举出大概,而他却要细加考察。首先他指出“和”是音乐最高的审美标准,也是圣人、先王制乐的准则。只有合于这个标准,才能实现“移风易俗”的社会功能。在“昔者”与“其后”的比较中,他推出雅乐是“正乐”的范本,因为它“使人无欲,心平气定”,甚至使孔子在齐闻《韶》,竟然“三月不知肉味”。最后归结为“圣人之乐,和而已矣”。儒家之所以这样推崇“平和”及雅乐,因为它符合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中庸思想;雅乐的内容多以演述文治武功为主,有利于维护统治者的权威。所谓“礼乐正而天下平”,就是要求礼不能逾其制,乐不能失其声,这样才能尊卑有序,定象平心。阮籍甚至认为,礼乐虽然与时俱变,但“和”的准则却不能改,只要“改其名目,变造歌咏”就行了,其结果必然把雅乐引向公式化概念化的死胡同。与雅乐相对立的是淫声,这是传统音乐思想家所摒弃的“邪音”。值得重视的是, 《乐论》正视淫声是衰末之世的音乐, “乐废则淫声作”,而且这种音乐来自现实,题材广泛,为“百姓”所“安服”。 《乐论》说它“取于近物,同于人间;各求其好,恣意所存;闾里之声竞高,永巷之音争先;儿童相聚,以咏富贵,刍牧负戴,以歌贫贱;君臣之职未废,而一人怀万心也。”淫声虽然违背了和的宗旨,其感染力却远远为雅乐所不及。

雨华盦词话

雨华盦词话

晚清钱裴仲撰,共12则,今收入唐圭璋 《词话丛编》中。其内容主要是评价北宋词人,对苏轼评论颇中肯,对柳永则贬抑过分。

金刚三昧经注解

金刚三昧经注解

金刚三昧经注解,四卷,明圆澄注并序,明河跋。

璎珞本业经疏

璎珞本业经疏

璎珞本业经疏,下卷,新罗元晓撰,附阅藏知津一则,缺上卷。

随自意三昧

随自意三昧

为天台宗四种三昧中‘非行非坐三昧’之异称。谓随意之生起即修禅定,而不局限于行、住、坐、卧四威仪。大品般若经称之为觉意三昧,南岳慧思则称之为随自意三昧。即于一切时中、一切事上,随意用观,念起即觉,意起即修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