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

秋瑾
  • 姓名:秋瑾
  • 别名:字璿卿,号竞雄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福建厦门
  • 出生日期:1875
  • 逝世日期:1907
  • 民族族群:

秋瑾(1875—1907),女,激进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家,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也是近代著名的女诗人。字璿卿,号竞雄,又称鉴湖女侠。原籍浙江山阴县(今绍兴),1875年11月8日(清光绪元年十月十一日)[1]生于福建厦门。秋瑾的祖父秋嘉禾做过厦门知府。父亲秋寿南是个举人,当过湖南常德县厘金局总办。


少年时代的秋瑾已经读了不少经史书,能诗词,又学会骑马击剑。


1893年,秋瑾的父亲到湖南做官,她随父入湘。1896年,依父母之命嫁湘潭富绅子弟王廷钧。王是个纨袴子弟(王父与曾国藩是表兄弟),和秋的性情不合,家庭生活甚不融洽。1903年王花钱捐了一个户部主事的京官。秋瑾随他去北京。


在义和团运动失败之后,秋瑾目睹民族危机深重,清政府腐败无能,曾作《宝刀歌》以述怀:“北上联军八国众,把我江山又赠送。白鬼西来做警钟,汉人惊破奴才梦。”还曾感慨地说:“人生处世,当匡济艰危,以吐抱负,宁能米盐琐屑终其身乎!”她在京期间,结识好友吴芝瑛,两人意气相投,共同搜求新书报,讨论“新学”,对民主革命问题有了一些理解。后来,她在《致王时泽书》中表明她在当时已决心献身于救国事业,“吾自庚子以来,已置吾生命于不顾,即不获成功而死,亦吾所不悔也”。


《辛丑条约》后,在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的情况下,秋瑾想探求更多的新知识。1904年夏,她冲破家庭的束缚,自筹旅费只身到日本留学,“钗环典质浮沧海,骨肉分离出玉门”,是她当时出国心情的写照。到东京后,秋瑾先入骏河台中国留学生会馆所设的日语讲习所补习日文。是年秋,秋瑾参加了冯自由等人在横滨组织的“三合会”,受封为“白扇”(军师),该会以“推翻满清,恢复中华”为宗旨。9月,秋瑾创刊之《白话报》问世,该报鼓吹民主革命,重视妇女解放。11月,她与留日女生陈撷芬等人重组“共爱会”,以反抗清政府为主旨。12月,秋瑾结识了赴日的光复会首领陶成章。同年与在日本学习的鲁迅等人相识。


翌年春,秋瑾回国省亲及筹措学费,因陶之介绍,在上海爱国女学校认识光复会会长蔡元培。由上海返绍兴,在热诚小学校又见到徐锡麟,经徐介绍加入光复会。


1905年夏,秋瑾复去日本,当轮船过黄海时,她感时忧国,思绪万千,“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充满激情的诗句表达了她挽救祖国的心声。她到东京后,经冯自由介绍在黄兴寓所加入同盟会。7月在该会成立时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同盟会浙省主盟人。同年冬,清政府为了破坏留日学生的爱国活动,由驻日清公使串通日本文部省颁布“取缔中国留学生规则”,驱逐留日的革命党人。留日学生异常愤慨,纷纷集会,讨论对策。当时留日学生有两种不同意见:一部分主张忍辱求学,一部分则主张罢课回国,以示抗议。秋瑾是极力主张回国革命的。在浙江同乡会的集会上发表演说时,她为了表示回国干革命的决心,同时也针对有些人对她(他)们回国动机的怀疑,从靴筒里抽出她自买的一把倭刀,猛然往讲台上一插说:“如有人回到祖国,投降满虏,卖友求荣,欺压汉人,吃我一刀。”


秋瑾在日本留学期间,已经是一个很有声誉的革命活动家和宣传家。“每际大会……则抠衣登坛,多所陈说。其词悲感激切,荡人心魂”。她结纳革命志士,交游甚广。


1906年初,秋瑾回国,回国前她留信给在日友人说:“且光复之事,不可一日缓,而男子之死于谋光复者,则自唐才常以后,若沈荩、史坚如、吴樾诸君子,不乏其人,而女子则无闻焉,亦吾女界之羞也。愿与诸君交勉之。”回国后,与易本羲等人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3月往浙江湖州南浔镇浔溪女学教书,与徐自华、徐蕴华姊妹建立起不同寻常的友谊。初夏辞职离校,转赴上海,与陈伯平等人以“锐进学社”为名,联系敖嘉熊、吕祥熊等人运动长江一带会党,又与蒋乐山、张恭等人运动浙江会党,做起义准备。同年9月,秋瑾与陈伯平等人在虹口祥庆里寓所试制炸药,不慎爆炸,炸伤手臂。


同年冬,秋瑾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她在该报发刊辞中大声疾呼:“吾今欲结二万万大团体于一致,通全国女界声息于朝夕,为女界之总机关,使我女子生机活泼,精神奋飞,绝尘而奔,以速进于大光明世界。”伴随着她的革命实践,她的妇女解放的思想也更加明确,更加炽烈,“扫尽胡氛安社稷,由来男女要平权。人权天赋原无别,男女还须一例担”。


在创办《中国女报》的同时,秋瑾把她的目光投向军事方面。1906年12月,革命党人刘道一等人联合会党,在萍乡、浏阳、醴陵起义。光复会会员集议于上海,计划起兵响应,由秋瑾负责联络浙江会党。不久她回到绍兴,进入徐锡麟创办的大通学校。当时的大通学校是一个特殊的学校,事实上是革命的联络机关。秋瑾以大通为据点,联络金华、诸暨、义乌各地会党首领。不料尚未联络成熟,而萍、浏、醴起义已失败。秋瑾听说后非常痛惜,但她仍决定依靠会党的力量,准备在浙江举事。


1907年春,秋瑾被举为大通学校的督办。她以大通学校为中心,往返于杭州、上海之间,运动浙江军队官佐和军校(如武备、弁目学堂)师生参加光复会。同时又两次到金华、处州所属各县,把所属会党成员按军队编制起来,用“光复汉族,大振国权”八字为顺序,编为八军,称为“光复军”。推徐锡麟为首领,秋瑾自居协领。王金发、竺绍康等人为分统。光复军编制既定,积极准备起义。这年五六月间,孙中山先后发动了潮州、黄冈和惠州七女湖的起义,各处会党纷纷响应。在这种形势下,秋瑾认为时机成熟,她与徐锡麟约定浙、皖两地同时举事。与浙江会党吕祥熊、王金发、竺绍康等人计议,预定浙江方面先由金华会党起义,处州响应,诱使清军调离杭州,出击金、处等地,然后以绍兴义军渡江直攻省城杭州,军学界为内应。如攻不下杭州,则把部队带回绍兴,从金华、处州进入江西,直趋安庆,和徐锡麟相呼应。她与会党首领决定的起义日期是7月19日,但不久,金华、武义等地会党起义相继失败,绍兴会党也过早地暴露了目标,清政府大肆搜捕党人。徐锡麟于7月6日在安庆仓促起事,失败遇害。7月7日,绍兴知府贵福得到劣绅胡道南的告密,星夜赴杭州报告浙江巡抚张曾敭,清当局即做好了镇压准备。秋瑾于7月10日得知徐锡麟失败遇害的消息,悲痛异常。7月12日,在杭州武备学堂的学生侦知杭州派出清兵的消息,遣人密告秋瑾,她做了些疏散的布置。7月13日上午,会党首领王金发秘密从嵊县来见秋瑾,认为事态已急,劝告秋瑾暂避。秋抱定为革命牺牲的决心,吩咐王金发快走,自己则留下。王走后的当天下午,知府贵福和山阴、会稽两县知县跟在张曾敭派遣的一队清兵之后,进入绍兴。这时,学生们又劝秋瑾走避,她没有理会,只叫学生们离开。清兵很快包围大通学校,荷枪实弹,入内捕人,学生持枪械同清兵搏斗,多人死伤,秋瑾及程毅等六人不幸被捕。


秋瑾被捕后,7月14日贵福派山阴县令李钟岳提审,秋瑾只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七字,“坚不供实”。贵福又改派人严讯,秋瑾仅说:“论说稿是我所做,日记手折亦是我物,革命党的事就不必多问。”不为严刑所屈。贵福等人怕久押生变,请准浙江巡抚张曾敭,决将秋瑾就地杀害。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下。烈士遗骸经其友人收殓,营葬于杭州西湖西泠桥畔。

秋瑾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慈幼新书

慈幼新书

又名《慈幼筏》。儿科著作。明程云鹏辑。十二卷。云鹏字凤雏,江夏 (今湖北武昌) 人。少攻举子业。因感先慈以疟亡,妻以血殒,三男二女,夭于惊、痘。乃发奋于医,昼诵夜思,医术日精。尚撰有《灵素微言》、《脉复》、《伤寒问答》 等书。是书刊行于康熙四十三年 (1704)。卷首论保产,卷一论禀赋、脏能、、脉候、胎症、变蒸; 卷二论小儿杂症,卷三至卷六论小儿痘疮的辨证及治疗方剂,卷七论麻疹、丹毒、惊风、急惊、慢惊、慢脾、风痫、发热等,卷八论伤寒,卷九论感冒、咳嗽、痰喘、疟疾、痢疾、吐泻,卷十论食积、疳积、腹痛、溺血、便血、吐血、黄疸等,卷十一论疮疽杂症,卷十二论痘家应用药性。书中除论治法外,尚附医案。对儿科诸症,搜罗甚广,尤以痘疮更为详尽。如痘疹之病因、治疗原则、鉴别以及分析病情之“三等”、“五要”、“五善”、“七恶” 皆中肯綮。理法方药齐备,毫无空论泛述之弊,足资儿科临证之参考。有清康熙间姑苏桐石山房刻本 (原题张介宾撰),乾隆十一年 (1746) 玉诏堂刻本及《中国医学大成》 本。现剩五卷。

白莲集

白莲集

诗别集。唐僧齐己撰。齐己《白莲集》系其卒后由门人西文收集、孙光宪编辑而成的,于后晋高祖天福三年(938)勒成十卷,共八百十篇。据《直斋书录解题》云,《白莲集》十卷外,尚附《风骚旨格》一卷。此书北宋曾刊行,传世既久,湮灭不完,诸家庋藏,仅依传抄。今传最早之抄本为明世宗嘉靖(1522—1566)年间抄本,有嘉靖八年(1529)柳佥跋文;此抄成为后来众多抄本之母本。《四部丛刊》影印者即此本。明末毛晋从柳佥本录出,与皎然、贯休诗合刊为《唐三高僧集》,至此,《白莲》一集才有了新的刻本。据《江苏一图善本书目》,有明武宗正德(1506—1521)年间依宋刊之《齐己诗集》一卷,收入《唐人小集三十四家》。《白莲集》向为十卷,此竟为一卷,殆收入丛集时合十为一。此书不见于《全国善本书目征求意见稿》,其详情不得而知。此较诸本,以柳氏抄本为胜;此本较汲古阁本存诗多,且足以正毛本伪误之处甚多,且附《风骚旨格》,为毛本所无。齐己集尚有一卷之朱警《唐百家诗》本及江标《唐人五十家小集》本,皆题作《唐齐己诗集》。

诗话补遗

诗话补遗

明代论诗著作。3卷。杨慎著。杨慎的论诗见解已见于《升庵诗话》。此书为杨慎谪戍云南永昌后所作,由门人曹命编辑而成。作者有感于传诗注诗者经常疏忽,或遗漏原作,或衍讹成错,欲予以纠正之;然而当时身边缺少书籍,仅凭记忆,故亦难免有误,《四库全书总目》曾正其疏舛,并称杨慎学识“赅博渊通,究在明人诸家之上”,认为本书“去瑕存瑜,可采者固不少也”。本书为作者平日读书笔记的汇编,其中多辑有佚诗。作者曾认为李白之诗是“仙翁剑客之语”,而杜甫诗则是“雅士骚人之词;比之文,太白则《史记》,少陵则《汉书》”,概括了2人的不同风格。又谓晚唐之诗,除韩、柳、元、白等人外,可分为学张籍、学贾岛两派,并批评其自诩写眼前景,却陷于苦吟,非诗之正道。此书有《四库全书》本。

临清寇略

临清寇略

该书专记清乾隆三十九年山东清水教首领王伦聚众攻占临清,起兵反清一事。俞蛟当时客居临清,故其所记多为亲历,史料价值极高。今据民国石印本整理。

楞严经指掌疏

楞严经指掌疏

亦称《楞严经新疏》。佛典注疏。清通理述。十卷。是唐般剌密帝译《楞严经》的注释书。作者序称:乾隆十七年(1752)应邀讲《楞严正脉》,嫌其“驳辨太甚,且前后次第与清凉大有径庭,不合贤宗家法”,故撰本书。书成后曾重订,并于乾隆四十一年刊刻流通。书前作者另撰有《楞严经指掌疏悬示》一卷。后又撰有《楞严经指掌疏事义》一卷,注释疏文中难解的词语。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

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

佛教传记。唐冥祥撰。一卷。约成于唐垂拱四年(688)之后。全文约一万一千字,是以《慈恩传》为底本改写而成。其中所记玄奘事迹在《慈恩传》中都有原型,且叙事次序有许多相同,类似《慈恩传》“要钞”。所述玄奘的生平经历比《慈恩传》、道宣《大唐内典·玄奘传》等更为详细。见载于日本《大正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