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休复

- 姓名:黄休复
- 别名:字归本
- 性别:男
- 朝代:北宋
- 出生地:江夏(今湖北武昌)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黄休复,北宋初年书画鉴赏家、画家。生卒年不详。字归本,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博学善画,以人物画名世。久居成都,与蜀地文人李畋、张及、任玠及画家孙知微、童仁益等为友,收藏书画“盈缣溢帙”。好道术丹药,所居自号“茅亭”,有《茅亭客话》十卷行世。复将唐、五代至宋初的蜀地画家及绘作编为三卷,加以品评,名为《益州名画录》,李畋于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序于篇端。
《益州名画录》又名《成都名画录》,收编了唐肃宗乾元初年至宋太祖乾德年间(758~967)蜀地画家孙位至丘文晓等五十八人的小传及作品,并以“四格”为标准排列画家位次,逐一予以评介。唐代张怀瓘《书断》以“神、妙、能”三品评介书家,李嗣真《书品》增以“逸品”,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合两家之说,定“神、妙、能、逸”四品用于评画。黄休复则将朱景玄“四品”改称“四格”,把居于四品之末的“逸格”摆到首位,透露出从北宋开始的文人画逐渐抬头的消息。
黄休复具体阐明了“四格”的含义:认为“画之逸格,最难其俦。”因为它“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人意表。”可知“逸格”是指无法而有法,笔简而形具,自然天成,意趣出常的作品,认为“神格”应该是“应物象形,其天机迥高,思与神合,创意立体,妙合化权,非谓开厨已走,投壁而飞。”可知“神格”是指形神兼备,立意新奇,物我交融,活灵活现的作品,认为“妙格”应该是“画之于人,各有天性,笔精墨妙,不知所然。若投刃于解牛,类运斤于斫鼻。自心付手,曲尽玄微。”可知“妙格”是指得心应手,笔精墨妙,能够自抒情性的作品,认为“能格”应该是“画有性周动植,学侔天功,乃至结岳融川,潜鳞翔羽,形象生动者。”可知“能格”是指勤学苦练,功力深厚,能够生动表现物象的作品。黄休复崇尚“逸格”的审美倾向反映了宋代文人画与院体画不同审美观的争斗及文人画审美观逐渐上升的趋势。后来宋徽宗赵佶对“四格”加以更变,改为以“神、逸、妙、能”为顺序的评画标准,但至南宋,邓椿等人又重新沿用黄休复的“四格”,肯定黄休复将逸格“首置之为当也。”
猜你喜欢的书
清史九讲
本书是内藤湖南在京都大学任教期间,于1911年和1915年所做两次演讲的内容。1911年,正值清朝风雨飘摇之际,作者从兵力、财政、思想三个方面,对清朝何以走上末路做出了精辟深刻的分析,并对中国此后的命运进行了大胆而理性的预测。1915年,中国已进入民国时期,作者再度梳理清朝历史,从政治谈到艺术,纵横经学、史学、文学,详人之所略,略人之所详,绘出一幅包罗万象、与众不同的清史全貌。听内藤湖南讲历史,听一段尘封的往事,得一种崭新的领悟,展卷始知历史竟还有这般读法,研究原还有那般做法。
石洲诗话
诗论。清翁方纲(1733—1818)撰。八卷。方纲有《小石帆亭著录》已著录。此编系翁氏视学粤东,与学侣论诗所条记,前五卷曾丢失,后购得,又增《评杜》一卷及附说元遗山、王渔洋《论诗绝句》两卷,成是编。时乾隆三十三年(1768),初刻于嘉庆二十年(1815)。一、二卷评唐诗,三、四卷评宋诗,五卷评金元诗。第六卷为“渔洋评杜摘记”,对王士禛评语多所辨驳,七、八卷分别解说元好问、王士禛《论诗绝句》。翁氏论诗强调以学问、经书为根本,认为“宋诗妙在实处”, “宋人精诣,全在刻抉入里,而皆从各自读书学古中来”。翁方纲精于金石、考据之学。一生大力鼓吹师古考证,张扬所谓“实学”。论诗多依据考据学的方法和理论、针对“神韵”、“格调”、“性灵”等观点,倡导所谓“肌理说”。
八识规矩颂讲记
八识规矩颂,是唐代玄奘大师所造。这是玄奘大师于翻译得数百卷唯识经论之后,对于唯识学中的‘八识’,提纲携领所作出的总结。全部颂文,七言一句共四十八句,四句一颂分为十二颂,每三颂为一组,计四组。即前五识颂,第六识颂,第七识颂,第八识颂。八识的行相、业用、性别、识量、所缘、相应等,全包括在颂文之中。唯颂文辞约理著,言简义丰,每一颂中都有许多佛学专有名词,若不详加讲解,一般人很难了解。因此,乃有八识规矩颂讲座的开设。
金刚经感应分类辑要
金刚经感应分类辑要,一卷,清王泽泩编集并序,末页有缺文。
楞严经说约
楞严经说约,一卷,明陆西星述并序及引语,李戴仁夫楞严述旨楞伽句义通说合序(通说不在藏内),附惟识劝持叙。
报恩奉盆经
一卷,又名报缘功德经,失译。佛说盂兰盆经之异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