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休复

- 姓名:黄休复
- 别名:字归本
- 性别:男
- 朝代:北宋
- 出生地:江夏(今湖北武昌)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黄休复,北宋初年书画鉴赏家、画家。生卒年不详。字归本,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博学善画,以人物画名世。久居成都,与蜀地文人李畋、张及、任玠及画家孙知微、童仁益等为友,收藏书画“盈缣溢帙”。好道术丹药,所居自号“茅亭”,有《茅亭客话》十卷行世。复将唐、五代至宋初的蜀地画家及绘作编为三卷,加以品评,名为《益州名画录》,李畋于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序于篇端。
《益州名画录》又名《成都名画录》,收编了唐肃宗乾元初年至宋太祖乾德年间(758~967)蜀地画家孙位至丘文晓等五十八人的小传及作品,并以“四格”为标准排列画家位次,逐一予以评介。唐代张怀瓘《书断》以“神、妙、能”三品评介书家,李嗣真《书品》增以“逸品”,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合两家之说,定“神、妙、能、逸”四品用于评画。黄休复则将朱景玄“四品”改称“四格”,把居于四品之末的“逸格”摆到首位,透露出从北宋开始的文人画逐渐抬头的消息。
黄休复具体阐明了“四格”的含义:认为“画之逸格,最难其俦。”因为它“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人意表。”可知“逸格”是指无法而有法,笔简而形具,自然天成,意趣出常的作品,认为“神格”应该是“应物象形,其天机迥高,思与神合,创意立体,妙合化权,非谓开厨已走,投壁而飞。”可知“神格”是指形神兼备,立意新奇,物我交融,活灵活现的作品,认为“妙格”应该是“画之于人,各有天性,笔精墨妙,不知所然。若投刃于解牛,类运斤于斫鼻。自心付手,曲尽玄微。”可知“妙格”是指得心应手,笔精墨妙,能够自抒情性的作品,认为“能格”应该是“画有性周动植,学侔天功,乃至结岳融川,潜鳞翔羽,形象生动者。”可知“能格”是指勤学苦练,功力深厚,能够生动表现物象的作品。黄休复崇尚“逸格”的审美倾向反映了宋代文人画与院体画不同审美观的争斗及文人画审美观逐渐上升的趋势。后来宋徽宗赵佶对“四格”加以更变,改为以“神、逸、妙、能”为顺序的评画标准,但至南宋,邓椿等人又重新沿用黄休复的“四格”,肯定黄休复将逸格“首置之为当也。”
猜你喜欢的书
师复文存
铁心编。一册。收录刘师复民国初年文章若干篇,主要内容为宣传无政府主义,兼及刘氏本人经历及无政府主义思想形成之过程。对了解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潮兴起及发展的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广州革新书局1927年初版。
台湾游记
本书(一册九六面五七、六○○字)为一集刊,共收游记与日记各两种,合题曰「台湾游记」。一为池志徵撰「全台游记」,係录自「惜砚楼丛刊」。作者浙江人,清光绪十七年冬来台游幕,迄二十年中日之役起,始仓皇内渡。三载之间,足迹几历全台;遂就其当时之日记删削而成「全台游记」一卷。二为吴德功撰「观光日记」,係台湾省立台北图书馆所藏之抄本。作者里居、略历,见第四五种「实施两案纪略」篇。日据台湾初期,日人思以懹柔之法笼络知识分子,于清光绪二十六年(日明治三十三年)春举行「扬文会」,而作者即为应召参加斯会之一员。乃于是年三月八日自其家乡彰化起程赴会,至三十一日返还。所记即在此二十四日中之开会、与宴、参观、游览等活动。三为施景琛撰「鲲瀛日记」,係台湾省立台北图书馆所藏之铅印本。作者福建长乐人,民国元年二月奉檄渡渡台调查实业。在台十八日,连同往返将及一月;所记即此一月间之行程与考察之所得。后附诗二十九首,多为与人交往酬酢之作。四为张遵旭撰「台湾游记」,係台湾省立台北图书馆所藏之油印本。作者直隶南皮人,民国五年四月以福建省长所派代表名义参观「台湾劝业会」并作游览。所记则为「劝业会」之内容及访台十八日间之经过。
古今印制
一卷,清孙光祖撰。孙光祖,字翼龙,江苏昆山人。幼孤力学,工书善写生,尤长于篆刻,作品为时所重。 此编据《篆学琐著》本校勘。
大悲心陀罗尼经浅释
全称《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无碍圆满大悲心陀罗尼经》,略称《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唐伽梵达摩译。一卷。称观世音菩萨说“大悲心咒”(简称大悲咒),说持诵此咒除灭百千万亿劫生死重罪、所求无不果遂,得十五种善功德,并说咒及持诵观修之要。其咒在汉地流传颇广。
般若心经直说
般若心经直说,一卷,明德清述,函是跋,原注出梦游集卷十九,古本卷十。按集内只载小引,参见嘉续五三。
一字顶轮王念诵仪轨
简称《一字顶念诵仪轨》、《一字顶轮王仪轨》,亦称《一字佛顶轮王念诵仪轨》。密教仪轨经典。唐天宝十二年(753)不空译于武威开元寺,田良正笔受。一卷。属持明密教佛顶部持念仪轨,说一字顶轮王及诸佛顶轮王印明诸法。见载于日本《大正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