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树杞

- 姓名:蒋树杞
- 别名:字璧山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蒋树杞,清末医家。字璧山。浙江临海人。其生卒年代失于稽考,查阅当地县志亦无记载,其医疗活动主要在民国时期。蒋树杞奉儒家经典,博学多识,通堪舆、星卜,尤精于医学。除医承家学外,蒋树杞复涉猎西医书籍,故临证每能衷中参医,互为印证,多有发明,临证处方,皆有法度。蒋树杞熟读《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并依据经典书籍中的内容作为自己行医的准则,不受当时医家之言迷惑。蒋树杞所撰《伏瘟证治实验谈》,阐述瘟证由伏邪蕴蓄而成之医理及治法,1924年由裘庆元收于《三三医书》中。另有其两篇文章刊登于报纸上,分别是记载于《绍兴医药学报》的《论高思潜君五行之分析的批判》和记载于《三三医报》的《治蛇咬伤秘传验方披露》。
蒋树杞行医时正是西医渐盛、中医逐渐受到鄙弃的年代,但他并没有盲目崇尚西医,而是睿智地看到了中西医的差别,并坚信中医是中国的国粹。在《论高思潜君五行之分析的批判》中,蒋树杞表达了对中西医的看法:“五行之说本非物质,非物质而欲以物质之学比较之宜,其格不相入也……今日西医充斥之世,急宜阐明内容,发扬国粹,以己之长制彼之短,方可取胜于竞争之地,若徒拾他人牙慧,助他人鼓吹而曰我欲保存国粹也。”他在例言中写道:“自欧风东渐,好异者崇尚西术,而鄙弃中医,并谓脏腑经络之有错,五行生克之无凭,不知西人只凭目见,以有形物质为怔信,无形气化多忽略而不讲,是故西人所知者,俱属形下之器,若形上之道,精深高远,非所知也。”表达了他对中医的信心,以及对《黄帝内经》《伤寒论》这些经典医籍的信心。蒋树杞是否在其他领域有所擅长,无法考证,现只能对他所遗留下来的有关伏瘟的这篇文章进行考察。他所写的《伏瘟证治实验谈》题目之所以称为“实验”,是因为文章记载了他在疫病诊治中的实践经验,而不是空想所得。
1919—1920年冬春之交,蒋树杞的家乡临海伏瘟盛行,死亡枕藉。每见此种疫病发生,医生常常贸然而治,既不识其病因病机,更无从确立治法。而蒋树杞回归《黄帝内经》,从运气的角度分析此次疾病的病因病机,对每种症状,如咳嗽、大便难、咽干头痛、腹满身重等都引经据典,做了详细的诊断说明,同时注重各个阶段的变化,病情一变,方法即变,完整地记录了此次伏瘟疫情各个阶段的症状及用药情况,且治疗效果良好。鉴于当时医者治病疗效较差,不知所以,贻害匪浅,故撰写《伏瘟证治实验谈》,志在补偏救弊。他的好友翁汝梅在序中说道:“今蒋君此编,论受病之原因,详治法之次第,亦犹叶氏论三时伏气,独阐不传之秘。”
蒋树杞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远航
《远航》是伍尔芙于1915年创作的首部长篇小说。创作期间,她饱受精神疾病的困扰,经过漫长的酝酿与几度更改后,才得以出版。伍尔芙独具创新精神的叙事风格,对于女性意识、两性观念以及死亡的探讨已经在这部处女作中有所迸发,并在之后的作品中延续升华。 女主人公蕾切尔·温雷丝一直与自己的父亲和姑妈一起生活,这个不谙世事的年轻女人虽然受过教育,却在一个极为传统保守的环境下长大。她在舅妈的引导下,开始了自我发现的旅程,最终她体会到了自由与自我,知晓了男女之情,也尝到了爱情的滋味,但她的人生却在即将完满时戛然而止。 在小说第三章登场的克拉丽莎·达洛维正是伍尔芙代表作《达洛维夫人》中的核心人物。因此,将《远航》看作后者的前传也不算为过。
印度之行
本书是英国著名作家福斯特的代表作。二十世纪初,英国人穆尔夫人和阿德拉小姐前往印度,一个看望在那里任殖民官的儿子,另一个则是看望这位未婚夫。印度穆斯林医生阿齐兹出于热情和友谊,组织了不少人陪同两位客人前往当地名胜马拉巴山洞游览。在幽暗的山洞里,阿德拉小姐感觉似乎有人侮辱了她,于是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爱·摩·福斯特最著名的小说《印度之行》,是他在二十世纪初两次印度之旅后写成的。小说复杂而神秘,一直是当代评论家分析和争论的焦点。小说丰富而深刻的人物性格和独具一格的散文风格使之成为二十世纪最具有深刻现实意义的小说之一。此外,该书呈现了福斯特的实验写作技巧,巧妙地展现了大英帝国企图控制的外域文化,即印度文化。小说结构看似简单,然而福斯特反复使用的主题和意象都非常深刻。
约婚夫妇
小说以十七世纪早期米兰暴动、三十年战争和大瘟疫为背景,以农村织工伦佐和农家姑娘露琪亚这对恋人的悲欢离合和争取自主婚姻的斗争为主线,描绘十七世纪意大利各阶层人物及风云变幻的社会生活,反映了意大利人民反对异族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统一的要求,小说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被誉为记载当时社会现实的百科全书。在意大利,本书如同但丁《神曲》一样,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人民大众极为珍视和喜爱它,是意大利古典文学的瑰宝。每一个受过初等教育的人,都曾在学校里琅琅吟诵过它的精彩篇章。本书也深受我国读者欢迎和喜爱。
具茨集
明代诗文别集。王立道(字懋中)著。《四库全书》收录其集,以万历间刻本为底本。集前有万历三十三年(1605)孙继皋序。其集并非一时刻成,因而集内的卷帙情况较为复杂,四库馆臣说:“原目列诗集五卷、文集七卷、附录一卷。今诗集之末复载补遣、附录二十余首,文集七卷之后亦增论表等十余篇为一卷,载于附录之前。而附录后又别载遗稿一卷,盖其后人掇拾续刊,零星增入,故书与目不相应耳。”实际上,《具茨集》有诗集5卷、补遗1卷、文集8卷、附录1卷、遗稿1卷。四库著录的目录上在文集8卷之后,多出补遗1卷,盖四库馆臣计算之误。四库馆臣评论说:“其诗虽微嫌婉弱,而冲容淡宕,不为奇险之语,犹有中唐钱、刘之遗。文则纵横自喜,颇于眉山为近。其论文书有云,兵无常形,以正胜者什九,文无常体,以奇善者什一。盘诰之文则六经之什一耳。效而似者犹未可为常,而况其万不类也哉。其言深中当时北地诸人摹仿周秦之弊,即其所为文可识矣。”(《四库全书总目》卷172)王立道与孙绪实可以算是唐宋派的先声。
南游杂忆
胡适著。1935年10月国民出版社初版。收《南游杂忆》一组5篇游记.
指归集
指归集,南宋道士吴悮撰。一卷,收人《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本书引用《金碧经》、《参同契》、《阴符经》及青霞子、葛仙翁、彭晓、张伯端等前人之说,论述炼丹修仙原理。其书分五篇:第一〈还丹不用药〉、第二〈还丹只铅汞〉、第三〈铅汞须得真〉、第四〈五行相生克〉、第五〈火候在精详〉。作者认为世人学仙炼丹,遍寻灵草,锻炼金石,皆不通理。「唯丹砂一味能存神与形」。古仙修大丹唯用铅汞,而不云四黄八石等杂药。铅汞即坎离、龙虎,皆出自丹砂,「一物分二体,半象铅半象汞」。此一物即是丹砂,此铅汞即真铅汞。炼丹者须按五行生克之理,火候卦象之机,炼养砂中铅汞成为金液还丹,则可服之长生。书中又主张内外丹兼修,反对先内后外之论。谓「修内丹未有不炼外丹而飞升者也」。内丹之说,不过心肾交会,精气搬运,存神闭息,吐故纳新,「皆所以求安乐也」。若不炼外丹则不能升仙。此说与南宋盛行之内丹派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