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皓

洪皓
  • 姓名:洪皓
  • 别名:字光弼
  • 性别:
  • 朝代:北宋
  • 出生地: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 出生日期:1088年11月28日
  • 逝世日期:1155年11月16日
  • 民族族群:

洪皓(1088年11月28日——1155年11月16日)字光弼,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北宋政和五年(1115)进士。宣和中,为秀州(治今浙江嘉兴)司录。秀州闹大水,百姓很多失业,他组织大家以织布自救。浙东运米从他的城下过,洪皓邀请郡守留住,郡守不同意,洪皓说:“愿以自己一身换十万人的命。”人们都感之切骨,外号叫他“洪佛子”。其后,秀州的军队叛变,纵掠郡民,没有一个得脱,只有过洪皓的门口时说:“这是洪佛子的家。”不敢冒犯。高宗建炎三年(1129),擢徽猷阁待制,假礼部尚书,命为大金通问使。适逢淮南骚乱,以知泗州,兼任淮南、京东等路抚谕使,羁縻李成,至境而还。寻出使金国,留太原一年,完颜宗翰(粘罕)逼仕伪齐刘豫,不从,被流放冷山(约在今吉林农安以北),历尽艰辛,复徙燕京,被金人羁留十五年,屡加威逼利诱,始终不屈。从建炎三年(1129)洪皓出使金国至绍兴十三年(1143)金熙宗获子大赦天下得以返回南宋。与张邵、朱弁同归宋,除徽猷阁待制,提举万寿观兼权直学士院。出知饶州,遭秦桧党羽诬陷,责濠州团练副使,英州安置。居九年,复朝奉郎,徙袁州,至南雄州卒,年六十八,谥忠宣。


洪皓强记博览,书无所不读,虽食不释卷,在北地尝作诗千篇,北人抄写诵习,广为流布(《皇朝名臣言行续录》卷五)。现存诗词多作于被拘囚之时,就中以自明心志与怀念故国家乡之什最为感人。如《过穷头岭》“致命欲见危,委质复何悔”,《再寄孙文》“见危讵敢惜馀年,若欲全生义则骞”,均表现诗人临危不惧、舍生取义的精神品质。其馀如《思归》、《都亭驿》、《念母》诸诗也无不蕴含着家国黍离之情。其词以赋梅花为多,借咏梅寄托对南方故国的思念。《江梅引》四首尤为动人,以致北方士人争相传诵,(《容斋五笔》卷三),清王奕谓其铁面柔肠,不减宋广平之《梅花赋》(《历代词话》卷七)。其馀词如《临江仙》(冷落天涯今一纪)、《浣溪沙》(南北渝盟久未和)等亦为此类抒怀之作。著有《春秋纪咏》三十卷,诗凡六百馀篇(《宾退录》卷二),又有《帝王通要》、《姓氏指南》、《金国文具录》等书,均已佚。今存者仅《鄱阳集》及《松漠纪闻》二种。《鄱阳集》原为十卷,为其在北方时所作诗文集,原集已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出,重编为四卷;《松漠纪闻》二卷,记录其出使北方时事,今存明初刊本、《四库全书》本。《全宋词》第二册收其词二十一首。《全宋诗》卷一七○一至一七○三录其诗三卷。《全宋文》卷三九二五收有其文。事迹见《宋史》卷三七三本传。清人洪汝奎编有《洪忠宣公年谱》一卷。

洪皓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著名长篇小说,写于1873—1877年,先后经过十二次精心修改。小说取材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俄国现实生活,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后,由于资本主义势力的迅猛发展而引起的日益尖锐的社会阶级矛盾和急剧变化的历史特点。小说的情节由两条平行而紧密联系着的线索构成。一条是安娜——卡列宁——渥伦斯基的爱情、婚姻和家庭故事。女主人公安娜的丈夫是彼得堡一个煊赫的政府部长,比安娜大二十岁;安娜很年轻时由姑母作主嫁给了他。婚后,安娜发现自己对丈夫毫无爱情,就把全部感情倾注在儿子身上。婚后第九年,在她去莫斯科的路上认识了近卫军军官渥伦斯基,他热烈地追求她,唤起了安娜的爱情。经过痛苦的斗争,安娜不顾丈夫的威胁和社会舆论的谴责,毅然离家和渥伦斯基一起生活。后来由于受到上流社会的冷遇,安娜只好住到渥伦斯基的庄园去。在那里由于对儿子的思念,与渥伦斯基的非法同居,以及无所事事的生活,使安娜内心的痛苦与日俱增;而渥伦斯基又不能理解安娜,两人常常争吵,终于安娜感到无法再在这个充满虚伪的社会里生活下去,便卧轨自杀了。另一条线索是列文——吉提的生活和精神探索经历。列文是一个正直、纯朴的地主,他探求着生活的真正意义。他爱上了吉提,但吉提年幼无知,心里爱着渥伦斯基,因而拒绝了列文的求婚。当渥伦斯基抛下她去追求安娜时,吉提受到很大打击。经过这番波折,吉提成熟起来,终于同列文幸福地结合了。小说通过安娜的家庭悲剧,揭露了上流社会虚伪的道德观念和冷酷的社会关系。通过列文这一线索,描绘出资本主义势力侵入农村后,地主经济面临危机的情景,揭示出作者自己探求出路的痛苦心情。

简斋集

简斋集

诗文别集。宋陈与义(号简斋) 著。与义卒后,门人周葵得其家藏诗五百余首, 厘为《陈去非诗集》十卷,于绍兴十二年(1142) 刻于湖州,葛胜仲为之序。此本《直斋书录解 题》曾予著录,今已不传,仅存葛序于《丹阳集》 中。今传简斋集有十六卷本与三十卷本之别: 十六卷本出自元刘辰翁《须溪先生评点简斋诗 集》十五卷本,刘本以编年为序录诗,未附词 作,今存有日本翻刻明嘉靖朝鲜刊本。《四库全 书》本据刘本整编,卷首载晦斋引、刘辰翁序, 卷一收赋、记等九篇,卷二至卷一五分体录诗, 卷一六为《无住词》。此本《武英殿聚珍版书》亦 收,《丛书集成初编》据聚珍版排印。三十卷本 出自南宋胡穉《笺注简斋诗集》(附《无住词》笺 注一卷)。胡本首刻于南宋绍熙元年(1190),宋 本原刻至清犹存,旧藏常熟铁琴铜剑楼,江宁 蒋氏湖上草堂曾予翻刻,后与元刊《陈简斋诗 外集》一同影印,收入《四部丛刊》初编。《四部 备要》所收亦此本,多附录一卷,校勘记一卷。 1982年中华书局出版今人吴书荫、金德厚点 校《陈与义集》。台湾亦出版有郑骞著《陈简斋 诗集合校汇注》,所引沈曾植手批旧抄本为中 华本所无。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白敦 仁著《陈与义集校笺》,校勘精审,注释详备。

上清金阙帝君五斗三一图诀

上清金阙帝君五斗三一图诀

《云笈七签》卷49录本图诀大部分,但无图,可知不迟于北 宋。图诀中有“后圣金阙帝君”和“匈奴国”二称,疑出自六朝。 文中称本经共四诀:《三元真一经》、《太极帝君真符》、《五斗真一 经》和《大极帝君宝章》,现存一、三两诀。本经盖残卷。述存思 北斗和“三宫三一三卿及我”之法,无其它四斗。

潜溪诗眼

潜溪诗眼

诗话著作。宋范温撰。范温,字元实,成都华阳(今四川双流)人。范祖禹之子,秦观之婿,吕本中之表叔。曾直接从黄庭坚学诗。该书亦简称《诗眼》,卷数不详,当时曾为各家所引,宋以后散佚。今传《说郛》本仅三则,罗根泽《两宋诗话辑校》辑得二十七则,郭绍虞《宋诗话辑佚》辑得二十九则。就所见各则来看,每则字数动辄在数百字乃至千字以上,与此前以闲谈记事为主、三言两语式的诗话大不相同。其诗学观点,大抵推崇黄庭坚,以江西诗派理论为旨归。其内容,则以谈论诗法为核心。所谈诗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字法。如称“好句要须好字”,“句法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二是句法。如称“句法之学,自是一家工夫”,“句法不当重叠”等。三是章法。如称“自古有文章便有布置”,“如官府甲第厅堂房屋,各有定处,不可乱也”。四是命意。如称“炼句不如炼意”,“诗有一篇命意,有句中命意”等。范温认为,这些字法、句法、章法和命意之法,就是作诗的关键、诀窍,也即所谓“诗眼”。这种对艺术形式和表现技巧的探讨,对于诗歌创作具有一定的意义。“诗眼”的另一层含义,是指学诗、评诗要有眼光、有识见。如引黄庭坚语:“学者要先以识为主,如禅家所谓正法眼者。直须具此眼目,方可入道。”又称:“识文章者,当如禅家有悟门。夫法门百千差别,要须自一转语悟入。如古人文章,直须先悟得一处,乃可通其他妙处。”此处所称“识”、“正法眼”、“悟门”、“悟入”,已开借禅喻诗之先河。其所评诗,则善于比较研究,如对杜甫和韩愈樱桃诗的比较,刘禹锡和李商隐马嵬驿诗的比较,陶渊明诗句、李白诗句与时人同类诗句的比较等,“每两相对照,以显优劣”,“固是别具一只眼目者”(郭绍虞《宋诗话考》)。书中以论、评为主,未见考证及闲谈琐事,比较全面地阐发了江西诗派的诗学理论,具有较高的理论批评价值。有《宋诗话辑佚》本。

彦周诗话

彦周诗话

一名《许彦周诗话》。宋人许顗撰。1卷, 137则。顗字彦周,襄邑(今河南睢县)人。生卒年未详,约生活于北、南宋之交。成书于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开宗明义谓:“诗话者,辨句法,备古今,纪盛德,录异事,正讹误也。若含讥讽,著过恶,诮纰缪,皆所不取。”既阐发了对“诗话”体例的理解,也标明了本书的撰述主旨。其中所引述多苏轼、黄庭坚、陈师道语、论诗宗江西诗派观点,谓“作诗须除浅易鄙陋之气”。品评诗人和作品能别出心裁而又相当中肯。

再镌槐安国语

再镌槐安国语

凡七卷。日僧白隐慧鹤(1685~1768)着,一诺编。日本宽延三年( 1750)刊行。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一册。系慧鹤评唱大灯国师宗峰妙超语录之作,文中‘○’符号下之短语即其揭示宗乘旨要之心得。慧鹤以‘南柯记’中之‘槐安国’为书名,系自谦全书所述纯系梦语而已。内容包括开筵垂示、住大德语要(以上第一、二卷)、住崇福语要(第三卷)、退崇福归大德语要(第四卷)、颂古(第五、六卷,有净居叉手、迦叶荼毗等四十八项)、拈古(第七卷,有临济孤峰、天皇恁么等十项)。慧鹤以碧岩录、从容录之体例为准则,着力发挥卷七之拈古十项,而成为本书之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