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顶

居顶
  • 姓名:居顶
  • 别名:俗姓陈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台州(浙江临海)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1404
  • 民族族群:

居顶(?~1404),明初临济宗僧。台州(浙江临海)人,俗姓陈。号圆极,别号圆庵。十五岁,投乡里之净安寺为沙弥,就迪元瑀学楞严经、圆觉经。恕中无愠主持瑞岩寺时,师入门参学而得度,乃任侍者,后从恕中移住慈溪永乐。洪武十六年(1383),初于鄞县翠山弘法。曾固辞蜀王之请,住金华双林寺二十八年。其后,受敕任僧录司左讲经之职,未久移住应天府(河南商邱)灵谷寺。永乐二年示寂,世寿不详。著有灵谷圆极居顶禅师圆庵集十卷、续传灯录三十六卷。此外,明版大藏经于南京开版时,师曾赞助开版工作。

居顶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浮溪文粹

浮溪文粹

十五卷。宋汪藻撰。此集乃明胡尧臣刊,至于何人所编则无可考。所载仅诗文八十五篇,未能尽窥全豹,但所载多为诗文中精华,颇足以资讽诵。昔欧阳修有《文忠全集》,而又有《欧阳文粹》;黄庭坚有《山谷全集》而又有《山谷精华录》,谈艺家俱两存不废。今用其例,说明《浮溪集》三十六卷与《浮溪文粹》十五卷一并著录之目的,使读者有所选择,“见一斑以知全豹”也。《浮溪文粹》十五卷有 《四库全书》本。

金明馆丛稿初编

金明馆丛稿初编

古典文史论文集,陈寅恪著。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此书为陈寅恪文集之二,共收文20篇。《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将天师道与政治社会有关者,如汉末黄巾起义,西汉赵王伦之废立,东晋孙恩作乱,北魏太武之崇道,刘宋二凶弑逆等事,悉用滨海地域观念加以解释,以匡前人所不逮,立论颇为独到。《读哀江南赋》有感于自来解释此文,或诠古典或引时事而忽略当日之实事与“今典”,遂就此论证庾信作赋之直接动机及篇中结语特所致意之处。《论韩愈》仿僧徒诠释佛经之体,厘分六门以证韩愈在唐代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一曰建立道统证明传授之渊源;二曰直指人伦扫除章句之繁琐;三曰排斥佛老匡救政俗之弊害;四曰呵诋释迦申明夷夏之大阶;五曰改进文体广收宣传之效用;六曰奖掖后进期望学说之流传。是书较为重要的文章还有《魏书司马叡传江东民族条释证及推论》、《支愍度学说考》、《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论唐代之蕃将与府兵》、《李白氏族之疑问》、《从史实论切韵》等。作者治学精审,学问通博,其考证方法不主要依靠版本的校勘或章句的训诂,而着眼于事物的相互联系,找出事物发展的过程,使考证立于更为可靠的基础。《金明馆丛稿初编》的许多文章便证明了这一点。

韵补

韵补

研究上古音著作。宋吴棫撰。5卷。首创协韵之说。音韵学专著。成书于南宋初年。吴棫,字才老。约生于宋元符三年(1100年),卒于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福建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宣和六年进士,曾任太常丞,泉州通判。南宋音韵训诂学家。著《毛诗叶韵补音》、《楚辞释音》、《韵补》等。现仅存《韵补》。《韵补》卷一为上平声,卷二为下平声,卷三为上声,卷四为去声,卷五为入声。此书据古人用韵推206韵之古音相通关系。取《书》、《易》、《诗》等先秦经典、诸子文章、《楚辞》、汉魏诗赋、唐宋至欧苏文集凡50种,录其韵字,依206韵次序分列。上平、下平、上、去、入各为一卷。收录的字有两类:一是用韵不见于《集韵》诸书的;二是虽见于韵书而训义不同,“或诸书当作此读而注释未收者”。吴氏就206韵论其古音之相通,收录的字也就列于所相通数韵的第一韵中。

办案要略

办案要略

清代的地方长官和司法人员中有相 当一部分人不熟悉法律。作者撰写《办案要略》旨在介绍办案经验,以增长官吏的办案知识,故内容颇求务实。全书的篇目为:论命案、论犯奸及因奸致命案、论强窃盗案、论抢夺、论杂案、论批呈词、论详案、叙供、作看、论作禀、论驳案、论祥报、论枷杖加减和论六赃。综合其内容主要可分三部分:勘验与定罪、量刑与执行、处理各种法律文书。作者认为,勘验与定罪密切相关,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手段,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故常把此两者联系起来论述。主要有光绪十年(1884)元和张廷骧 刊行的《入幕须知五种》本和群众出版社 1987年出版的注译本。

愤怒的乡村

愤怒的乡村

长篇小说。王鲁彦著。写于1936年。同年6月曾以《野火》为题,连载于巴金和靳以主编的《文学季刊》。1948年10月上海中兴出版社初版时改名为《愤怒的乡村》。它是一部以旧中国农民的苦难生活和反抗斗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作者以现实主义的手法,运用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强烈的感情抒发相结合的艺术手段,通过生动感人的斗争场面和富有立体感与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了一系列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富有反抗精神的青年农民代表华生;被封建统治压弯了脊梁,认为人生“是命运注定了,没办法的”“弥陀佛”葛生哥;阴险狡猾、善于玩弄权术、具有两面派嘴脸的反动乡长傅青山等等。作品“在当时的《文季》杂志发表后,得到了文艺界的好评,认为这是鲁彦创作过程中的一个跃进。”(覃英《愤怒的乡村》后记)小说摒弃了作者过去作品中反抗人物单枪匹马的斗争方式和压死不动手、屈死不呼冤的性格描写,表现了被压迫者群体的觉醒和斗争,表现了忍让者最终的醒悟和呐喊。作品的影响和现实意义,正如周立波在《“鲁彦选集”序》中所言,使“年青的读者可以了解过去的中国是什么样子,我们是从什么样的状态里,走向幸福的今天的。”

诗式

诗式

诗论。唐释皎然撰。五卷。皎然有《昼上人集》已著录。此编第一卷总论诗歌原理及五格之第一格。二卷以下卷各一格,分论五格之后四格。作者分诗为五格,以评高下。以论诗歌风格为主,“高”、“逸”、“贞”、“忠”、“节”、“志”、“气”等十九字概括诗的境界或风格。它以探求诗歌的艺术标准为务,标举论诗宗旨,也品评具体作家作品,但精华部分在理论。他认为诗的最高标准是“真于情性,尚于作用,不顾词采,而风流自然”、“但见情性,不睹文字”、有“文外之旨”,他认为只有谢灵运的诗达到了这个标准,又用具体作品说明谢诗“能上蹑风骚,下超魏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