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骥

蒋骥
  • 姓名:蒋骥
  • 别名:
  • 性别:
  • 国籍: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蒋骥,清书画理论家。生卒年不详。字赤霄,号勉斋。江苏金坛人。精书法,善人物写真。据程嗣立记载:“蒋子骥三岁失恃,初不省太夫人遗像。及少有知识,即日夜思慕,求画工仿貌似者为之。呈于太翁拙存先生,曰弗肖也。由于思念之,益不容已。年逾就傅,潜心画诀。及长,遂工其技。屡追遗像,终以不得神似为恨。因亦不为他人一试也。余与蒋子为世好,时往来其斋中,偶见其所著《传神秘要》,方心嘉其多技能。而蒋子挥泪而前,具述所以工此之由如此。”其书法美学思想,认为“学书莫难于临古”,强调“当先思其人之梗概,及其人之喜怒哀乐,并详考其作书之时与地,一一会于胸中,然后临摹”,“可以涵养性情,感发志气”,反对以“形似”论书。要求从书法美的根源着眼,在创造书法艺术中,获得审美享受:“知篆隶则楷法能工。篆法森严,隶书奇宕,运用篆法,参合隶书,可谓端庄杂流丽矣。乃于字势之长短、大小,又因其自然,则直与天地为消息,万物为情状,错综变化,意趣无穷。”注重书法美所显示的力感,并以作者审美个性表达“规矩绳墨”:“作书用全力,笔划如刻,结构如铸,间用燥笔如抽茧,然惟知篆隶,方能解此。”在把握传统书法家的审美原则中,“以自成一家,如圣道一以贯之也”。故能于“字里行间,其人之度量、志气一一毕露。若间架未定,随笔涂抹,即心切追摹,此不能有帖,更不能有我。”(《续书法论》)其绘画美学思想,专从人物肖像画着眼,主张“传神”,表达对象的“天真”、“神情”、“生趣”和“意思”。强调观察人物行为和性格、语言和情感:“须于未画部位之先,即留意其人行止、坐卧、歌咏、谈笑。见其天真发现,神情外露,此处细察,然后落笔,自有生趣。”强调在山水画中,讲求物象之“理”,讲究远近比例关系,指出今人画树,枝干与人之臂指仿佛,此不知远近之法也。或画茅亭小艇,而身不能容,此不揣理也。”要求以笔底表达的“书卷气”,与画家作品的“气韵”联系在一起,认为“笔底深秀,自然有气韵。此关系人之学问品诣。人品高,学问深,下笔自然有书卷气。有书卷气,即有气韵。”(《读画纪闻》)主张作画须“从师求其规矩”,“多临古人好画”,学其“色泽纯和”,“笔法沈秀”;“临摹名人真迹,先求其用笔用墨之法”(《传神秘要》)。其美学观点,反映了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重理性和意趣情状相结合的艺术精神。著有《续书法论》、《传神秘要》和《读画纪闻》。

蒋骥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逆行

逆行

日本文豪太宰治中短篇精选集,内含太宰治一生写照的十个中短篇,收录太宰治入围第一届芥川文学奖的成名作《逆行》。收录太宰治写作生涯中难得一见的温馨之作——《浪漫灯笼》。此文一改太宰治往日的丧气风格,将入江家兄弟姐妹连作新版《莴苣姑娘》这一故事讲得绘声绘色。

洞真上清开天三图七星移度经

洞真上清开天三图七星移度经

经名:洞真上清天关.三图七星移度经。撰人不详,约出於东晋。系早期上清派重要经典。原本一卷,徒分作二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正一部。
与《上清天关三图经》同,本经名与实相副。《上清大洞真经目》著录为《上清天关三图七星移度》。缺图,有《移死度生保仙法》和《帝君豁落七元符》,亦为残卷。

脉经

脉经

中国早期脉学诊断专书。王叔和撰。最早经宋校正医书局校正后始刊于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计10卷,97篇,约10万字。现存元、明、清和近代刻本、印本多种。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此书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取《内经》、《难经》以及张仲景、华佗等有关论述分门别类,在阐明脉理的基础上联系临床实际。全书分述三部九候,寸口脉,二十四脉,脉法,伤寒、热病、杂病、妇儿病证的脉证治疗等。在阐明脉理的基础上,联系临床实践,确立了寸口脉法,分雨、关、尺三部脉位和脏腑分配原则,解决了寸口切脉的关键问题。书中首次把脉象归纳为24种,并对每种脉的脉象,都作了具体的描写,并指出一些相类似的脉,使人们比较易于理解和掌握。

白石道人诗说

白石道人诗说

又作《白石诗说》、《姜夔诗说》等,姜夔著。夔自号白石道人,故名。一卷,凡三十则。书前小序称此书出自南岳云密峰一隐居老者之手,实为托辞。《诗说》篇幅短少,多附于姜夔的词集或诗集;《学海类编》、《历代诗话》、《学诗津逮》、《萤雪轩丛书》等多种丛书亦曾收录。《白石道人诗说》不同于一般以纪事、考据、品评为主的“诗话”,29则均为直接讲解诗法、阐发诗理之语,有着较重要的理论价值。主要从辨体、立意、布局、语言、用事等方面讲述诗的作法。论诗主张“学有余而约以用之”, “意有余而约以尽之”,反对大发议论、多用典故;提倡精思,强调含蓄,认为“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有《历代诗话》、《学海类编》、“读画斋丛书”、“萤雪轩丛书”等多种版本。

所知录

所知录

明末清初钱澄之撰。六卷。记述唐、桂二王史事,编年体。永历十五年(1661)撰成,计《隆武纪年》一卷,《永历纪年》三卷,《南渡三疑案》、《阮大铖本末小纪》二卷。作者曾历仕唐、桂二王,所记系据其闻见,并参阅邸抄野乘,颇为可信。

灌顶王喻经

灌顶王喻经

佛说灌顶王喻经,一卷,宋施护译。以三种之灌顶王为喻,而说三种之比丘。说王有三时受灌顶法,常所思念,苾刍于出家,净法眼,尽漏三时,亦常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