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骥

- 姓名:蒋骥
- 别名:
- 性别:
- 国籍: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蒋骥,清书画理论家。生卒年不详。字赤霄,号勉斋。江苏金坛人。精书法,善人物写真。据程嗣立记载:“蒋子骥三岁失恃,初不省太夫人遗像。及少有知识,即日夜思慕,求画工仿貌似者为之。呈于太翁拙存先生,曰弗肖也。由于思念之,益不容已。年逾就傅,潜心画诀。及长,遂工其技。屡追遗像,终以不得神似为恨。因亦不为他人一试也。余与蒋子为世好,时往来其斋中,偶见其所著《传神秘要》,方心嘉其多技能。而蒋子挥泪而前,具述所以工此之由如此。”其书法美学思想,认为“学书莫难于临古”,强调“当先思其人之梗概,及其人之喜怒哀乐,并详考其作书之时与地,一一会于胸中,然后临摹”,“可以涵养性情,感发志气”,反对以“形似”论书。要求从书法美的根源着眼,在创造书法艺术中,获得审美享受:“知篆隶则楷法能工。篆法森严,隶书奇宕,运用篆法,参合隶书,可谓端庄杂流丽矣。乃于字势之长短、大小,又因其自然,则直与天地为消息,万物为情状,错综变化,意趣无穷。”注重书法美所显示的力感,并以作者审美个性表达“规矩绳墨”:“作书用全力,笔划如刻,结构如铸,间用燥笔如抽茧,然惟知篆隶,方能解此。”在把握传统书法家的审美原则中,“以自成一家,如圣道一以贯之也”。故能于“字里行间,其人之度量、志气一一毕露。若间架未定,随笔涂抹,即心切追摹,此不能有帖,更不能有我。”(《续书法论》)其绘画美学思想,专从人物肖像画着眼,主张“传神”,表达对象的“天真”、“神情”、“生趣”和“意思”。强调观察人物行为和性格、语言和情感:“须于未画部位之先,即留意其人行止、坐卧、歌咏、谈笑。见其天真发现,神情外露,此处细察,然后落笔,自有生趣。”强调在山水画中,讲求物象之“理”,讲究远近比例关系,指出今人画树,枝干与人之臂指仿佛,此不知远近之法也。或画茅亭小艇,而身不能容,此不揣理也。”要求以笔底表达的“书卷气”,与画家作品的“气韵”联系在一起,认为“笔底深秀,自然有气韵。此关系人之学问品诣。人品高,学问深,下笔自然有书卷气。有书卷气,即有气韵。”(《读画纪闻》)主张作画须“从师求其规矩”,“多临古人好画”,学其“色泽纯和”,“笔法沈秀”;“临摹名人真迹,先求其用笔用墨之法”(《传神秘要》)。其美学观点,反映了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重理性和意趣情状相结合的艺术精神。著有《续书法论》、《传神秘要》和《读画纪闻》。
猜你喜欢的书
荆川稗编
《荆川稗编》,凡120卷,明唐顺之撰。全书“辑录历代名贤论文,其体例略仿章如愚《山堂考索》,而大旨欲无所不该,故门目浩博。始之以六经,终之以六官。六经所不能括者,条列以九流之学术,凡为类二十有七。终以六官,六官所不能括者,赅举以历代史传,凡为类二十有五。顺之没后,颇为第一相所窜乱,故玉瑕珠颣,颇累全书。而蒐罗宏富,要足为渔猎之资。”《四库全书·荆川稗编提要》在指出其“牴牾舛驳,尚往往而有”之后说:“特以其网罗本富,涉猎攸资,当语录盛行之时,尚不失为征实之学,录备多识之一助,固亦无不可焉。”《荆川稗编》之部门,大略如下:六经总论、诸家、文艺、画、古器、琴、射、弈、总论、君、相、将、谋、谏、后、储、宗、戚、主、官、倖、好、奸、篡、封建、镇、乱、夷、名、世、节、侠、隐逸、烈妇、方技、吏、户、礼、兵、刑、工。每一部门,辑录历代名贤论文。
翰林志
唐李肇撰。一卷。3800余字,书成于宪宗元和四年(809)。撰于作者任翰林学士时,故所记唐代翰林渊源、建置与沿革诸事。凡有厅堂苑宇、学士职掌、仪则、饮善、唱和等十三则。为记翰林院掌故的最古之作。宋洪遵收入《翰苑群书》。另有《百川学海》、《历代小史》等本。
慈济医话
二卷。孙子云撰。孙子云民国人,生卒年不详。生平履历不详。成书于1924年。本书为孙氏“平日讲医余谈,门人所窃闻而手志者”。卷一阐述学医首要在读《本经》、《内经》,认为全属脾胃,病者皆由土而生,土不生金,金不克木,故治病当先以治胃养肺和肝为主;继载三十余种内科杂证的病因机制及简易疗法。卷二为孙氏讲义,载《本经》、《内经》二经注解摘要、阴阳五行、脏腑八卦与防病治病之关系,并以问答形式对三十多种病证设论辨难,既究病源,兼评治法。现存1924年、1927年北京实善社排印本。
九还七返龙虎金丹析理真诀
九还七返龙虎金丹析理真诀。题程昭撰,当出於宋代。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
金刚经补注
金刚经补注,二卷,明韩岩集解,程衷懋补注,查应光序(前缺)。
分别论
亦称《毗婆崩伽论》。南传佛教论典。为南传上座部根本七论之一。全论分十八品:第一品蕴分别;第二品处分别;第三品界分别;第四品圣谛分别;第五品根分别;第六品缘分别;第七品念处分别;第八品正勤分别;第九品神足分别;第十品觉支分别;第十一品道分别;第十二品禅分别;第十三品无量分别;第十四品学处分别;第十五品无碍分别;第十六品智分别;第十七品小事分别;第十八品法心分别。因以上座部特有的诸法分别解脱之方法来解说有关佛教教义,故名。其在组织上,以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三科为目。学者认为,前十五品说经义的分别,即对经的文句引用解剖,代表了阿毗达磨的最初形式;后三品说论义的分别和问难。论分别阐述了佛家名相的要素、规定等等,为阿毗达磨盛时的代表作;第三问答分析了名相要素的构成和范围,是诸门分别的尝试,为经分别和论分别的组合使用,真正代表了分别论者的方法论和主张。故此论反映了从经分别到论分别再到真正分别论说的逻辑发展脉络。从论中问难的情况看,此论大概出于佛灭后二百五十年期间,是第三次结集的产物,似是分别说部阐述本宗之主张而整理结集出来的。因此此论在南传佛教论书中尤为重要,仅次于《法集论》,被列为第二位。南传佛教学者觉音曾对本论作过注释,名曰《迷惑冰消》。后来佛授(A.R.Buddhadatta)又将其整理,1923年由巴利圣典会出版。北传汉译佛典《舍利弗阿毗昙》中的前二十三品与此论内容多有相同之处,经日本学者木村泰贤研究,按北传记载,与犊子部的关系较大。但有部的《法蕴足论》最类似于本论。此书已经整理出版,日译本收于《南传大藏经》卷四六、四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