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肩吾

庾肩吾
  • 姓名:庾肩吾
  • 别名:字子慎
  • 性别:
  • 朝代:南北朝
  • 出生地: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
  • 出生日期:487年
  • 逝世日期:551年
  • 民族族群:

庾肩吾(487年—551年)南朝梁诗文作家,书法家。字子慎。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其子庾信于承圣二年(553)袭父爵为武康侯,则庾肩吾当卒于此年。兄庾於陵,博学有才思。庾肩吾8岁能赋诗,特为庾於陵所友爱。初为晋安王萧纲常侍。萧纲每徙镇,庾肩吾常随府,历王府中郎,云麾参军,并兼记室参军。中大通三年(531),萧纲立为皇太子,庾肩吾兼东宫通事舍人。后曾为湘东王萧绎的录事参军。萧纲为藩王时,喜好文学,广招文学之士,庾肩吾与徐摛、陆杲、刘孝仪等人同被赏接。又与刘孝威、徐摛等人受命抄撰众集,被称为“高斋学士”。萧纲即位后,以庾肩吾为度支尚书。后侯景作乱,矫诏遣庾肩吾到江州招降萧大心,庾肩吾便乘机逃至江陵,历江州刺史,封武康县侯。不久去世。


庾肩吾历任萧纲藩府属官,所作诗文多为应制、奉和、侍宴、谢启一类的酬答之作,并无多少可观之处。他是萧纲提倡的“宫体”诗的积极响应者和推波助澜者,诗风沾带绮靡丽艳的习气。不过他的诗很讲究声律,不少诗已具备律诗雏型。《梁书·庾肩吾传》说,自齐永明中沈约、谢朓、王融等人,作诗始用四声,以为新变,到庾肩吾,他与儿子庾信、徐摛、徐陵父子和张长公、鲍至等人,“转拘声韵,弥尚丽靡,复逾于往时”,把永明声律理论在创作中的运用,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为律诗的形成拓展了道路。庾肩吾等人的筚路蓝缕之功,不可否认。他的一些写景诗,如《游甑山》、《寻周处士弘让》等,也间有可诵之句。


《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文集10卷,已佚。明人张溥辑有《庾度支集》,收在《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庾肩吾还是一位书法家,所著《书品》,叙源流,论得失,颇受后人重视。

庾肩吾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林蕙堂全集

林蕙堂全集

诗文别集。清吴绮(1619—1694)撰。二十六卷。绮字园次,号听翁,江苏江都(今扬州)人。少年落拓,性豪迈不羁。顺治拔贡,荐授弘文院中书舍人,升兵部尚书,康熙五年官湖州知府。著有《岭南风物记》等。是集为其子寿潜搜访遗稿而成, 约三十七万字。 含赋、 书、启、序、题跋、碑文等骈体文十二卷,三百二十余篇,即原《林蕙堂集》;诗十卷,收古今体诗凡一千八百余首,即原《亭皋集》。词三卷,即所谓《艺香词》。南曲一卷,收词曲近四百首。绮工词及骈文,与陈维崧、陆繁弨齐名。词有隽语,风格婉丽,因有“把酒嘱东风,种出红双豆”之名句,时人称之为“红豆词人”。诗慕徐庾,善比兴,以清新为主。所作院本《啸秋风》、《平原》之类,当时多被管弦,可谓一时之才。有《四库全书》本,康熙三十九年(1700)刻本。

文心雕龙札记

文心雕龙札记

教授《文心雕龙》的讲义。作者黄侃。中华书局1962年整理出版。书中收有解说《文心雕龙》的札记三十一篇。其中多处涉及文艺心理学。在《神思》篇“神与物游”句下,《札记》指出:“此言内心与外境相接也。内心与外境,非能一往相符会,当其窒塞,则耳目之近,神有不周;及其怡怿,则八极之外,理无不浃。然则以心求境,境足以役心;取境赴心,心难于照境。必令心境相得,见相交融,斯则成连所以移情,庖丁所以满志也。”黄侃所谓“内心与外境相接”即指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发生审美关系,即“非能一往相符会”。主体须有一种“虚静”的审美态度,才能感知物态而心生“怡怿”。主客体之间审美关系的发生,最重要的是“必令心境相得,见相交融”,既不能单方面被动地接受外物的刺激(“以心求境”),又不能单方面地强迫客观符合主观(“取境赴心”),只有主客默契,心物交融,神与物、心与境融为一体,同一无间,“神与物游”,才能移情。《文心雕龙札记》对《养气》、《体性》等有关创作主体的篇章也有独到的阐发,如“养气之说,正为刻厉之士言,不为逸游者立论也”。“人情万端,文体亦多迁变,拘者或执一文而定人品”,故其说不通。这些见解体现了黄侃对于创作个性和文体风格复杂性的认识。

墨谱法式

墨谱法式

制墨专著。北宋李孝美撰。三卷。李孝美,字伯扬,自称赵郡(今河北赵县)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书前有绍圣乙亥(1095)年间马涓及李元膺序言各一篇,叙述为孝美《墨谱》作序的缘由,盛赞孝美好墨为世罕有,不惧千里观墨的辛劳,收藏古墨的用心,求问墨工亲自造墨的求实精神,以及是书的功用。上卷曰图,绘有采松、造窑、发火、取煤、和制、入灰、出灰、磨试八图,图左一一有文字说明。中卷曰式,载有祖氏、奚庭珪、李超、李庭珪、李承晏、李文用、李惟庆、陈赟、张遇、盛氏、柴珣、宣道、宣德、猛州贡墨、顺州贡墨、以及无名氏墨,凡十六家之式。每式各绘面图、漫图,图左有文字说明。下卷曰法,载有牛皮胶二法,鹿角胶一法,鱼胶一法,减胶一法,冀公墨一法,仲将墨一法,庭珪墨二法,古墨三法,油烟墨六法,叙药一法,品胶一法,凡二十法。各法有文无图,持论剖析详尽,具有精理。明代以后虽不用此法制墨,但是书保存了古墨的制法和款式,可供后代参考借鉴。现存有刊本、许氏有影宋钞本、路有钞本、《四库全书》本等。

茗柯词

茗柯词

清词别集。张惠言撰。1卷。收词46阕。张惠言反对当时统治词坛的浙江词派末流那种无病呻吟和单纯咏物之作,提出填词应该效法“诗之比兴”之义、“意内而言外”和“缘情造端”(《词选序》)的主张,强调词要有一定的社会内容,抒发真实感情。《茗柯词》多抒写江南乡思、别绪、恋情和咏吟景色,反映的生活面并不广,有的流于晦涩,这与他的词论并不相符。但善于选择适当的形式表现内容,创作态度严肃,格调高雅,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如〔水调歌头〕5首,开倚声家未有之境,沉郁疏快,全自风、骚变出。〔木兰花慢〕《杨花》借杨花寓作者怀才不遇、飘零沦落的感叹。“梅花雪,梨花月,总相思。自是春来不觉去偏知”(〔相见欢〕),信手拈来,却能寄意于其中。他的词语言清丽,韵律和谐,委婉而含蓄,形成一种沉郁凄怆,深美闳约的艺术风格,为一代所宗。词集版本甚多,通行的有《四部备要》本,《清名家词》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茗柯文编》本。

重修曹溪通志

重修曹溪通志

佛教史志。清真朴重修。八卷。是一部有关曹溪宝林寺(今称南华寺)的志书。据书前序称,此志是在万历“旧志”的基础上重修而成。“旧志”由明德清主持编修,成书于明万历二十七年至二十八年间(1599—1600)。清康熙十年(1671),韶州太守马元命时任南华寺住持的真朴“校辑”而成新志,即是书。全书分山川形势、古迹、建制规模、道脉源流、传灯人物、佛法提纲及王臣外护等七个部分,收集了慧能至憨山德清等南宗主要禅僧在曹溪活动的大量资料,对研究禅宗发展史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该志有清康熙刊本,道光十六年(1836)予以重刊。

正了知王药叉眷属法

正了知王药叉眷属法

正了知王药叉眷属法,一卷,唐义淨译,日本佚名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