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浩

荆浩
  • 姓名:荆浩
  • 别名:字浩然
  • 性别:
  • 朝代:五代后梁
  • 出生地:河南沁水(今济源)人
  • 出生日期:约850
  • 逝世日期:911
  • 民族族群:

荆浩(约850-911)字浩然,河南沁水(今济源)人,五代后梁画家、理论家。他博通经史,善作文,在长安做过小官,唐末因避战乱,隐居于山西太行山洪谷,自号洪谷子。博通经史,在山水画上卓有成就。他经常携笔墨纸砚于山中摹写古松“凡数万本”。他说: “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荆浩取其二家笔墨之长而兼用并重,他创造了“水晕墨章”的表现技法。他所著的《笔法记》等文章,是中国山水画进入成熟阶段的理论著作。在艺术创作的构思、构图到表现手段等方面,提出了比较完整的绘画美学理论。


荆浩对于绘画艺术的本质问题,作了如下的揭示: “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物之华,取其华,物之实,取其实,不可执华为实。若不知术,苟似可也,图真不可及也。”他把绘画艺术的“真”放在首要位置上,强调“真”的重要性是因为它构成事物的精神实质。绘画是一种创造,不能只限于外貌上的描写,对外界物象的观察研究是为了表现内在的本质。


荆浩提出画有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 五曰笔,六曰墨。”这是继谢赫的“六法论”之后的进一步发展, 更广泛、更全面地概括了绘画创作的基本要求。他对“气”的解释是“心随笔运,取象不惑”,是讲艺术家用形象反映外界自然景物时所达到的主观意识自由性。这种“取象”“立形”的观点,是艺术创作中高境界的追求。荆浩对“思”的解释是“删拨大要,凝想形物”,即画家创作活动中构思,要凭借着丰富想象力进行。这种艺术想象活动,离不开具体的形象,但又要经过提炼和概括,艺术形象就是这种想象活动的产物。


荆浩对绘画艺术的形式美上,也提出许多与前人不同的新见解。例如,他说: “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 “景”指构图而言,遵循“法度”因时制宜, 达到“创真”的要求。他在《山水节要》一文中,谈到构图时说, “远则取其势,近则取其质,山立宾主,水注往来”,都是在论述构图学的基本法则。要求远景讲究气势,近景要表现艺术形象真实感。这不仅是绘画构图方面的经验,而且对其他门类艺术也具有普遍意义。他在诗中写道: “姿意纵横扫, 峰峦次第成,笔尖寒树瘦,墨淡野云轻,岩石喷泉窄,山根到水平。”这涉及艺术表现手段的各方面, 以及构图、透视、笔墨的运用。 荆浩提出: “笔者,虽依法则, 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采自然,似非因笔。”笔墨构成中国画基本特点,用笔变化,不外轻、重、疾、徐,用墨变化,不外浓、淡、枯、湿,以笔驱使墨,以墨表现笔,笔墨结合,才能充分体现中国画表现力。

荆浩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夏草冬涛

夏草冬涛

青春总是让人怀念,那些青春期的迷茫、懵懂与感动、那些已成过往的点点滴滴,是否已经成为你生命中不灭的光芒?洪作升入中学后,便寄宿在姑姑家中。在这从少年向过度的青春时期,一起长大的旧伙伴慢慢在洪作眼里变得平庸,新结识的高年级的朋友却闪耀着一种令他向往的光芒。洪作慢慢对之前一成不变的生活感到不满足,开始迈向新的世界……《夏草冬涛》是日本文学家井上靖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第二部。本书是作者五十多岁的作品,以回望的视点进入其少年时代,以寄居在姑姑家的少年洪作为自己的替身,满怀温情地描述他在静冈沼津中学度过的日子,书中有对少年友情、青涩的初恋,以及少年井上靖对山川风物产生的浓厚情感,同时本书也是一部描绘昭和时代日本乡下风土人情的风景画。

太华希夷志

太华希夷志

元张辂撰。二卷。辂字讷斋,曾官晋宁河中府知事。曾采访名道士陈抟再传弟子,延祐元年(1314)成书。万余字。抟道号希夷,后居华山太华岩洞以终,故以名书。此编陈氏道士生涯,生平事迹、喜怒哀乐,言谈举止、坎坷奇遇,十分生动。所录诗歌,亦皆道家说教,如“世人大抵重官荣,见我东归夹道迎。应被华山高士笑,天真丧尽得浮名。”他如“平生不做皱眉事,天下应无切齿人”,饱含哲理,为后人所乐诵。此志出《归田录》。有《(正统)道藏》本。

汇评三国志演义

汇评三国志演义

汇评三国志演义,正文以毛伦、毛岗宗改评本为底本。批语包含了毛评本、李贽评本、李渔评本、钟伯敬评本等各评本的批语。批语汇评参考陈曦钟等《三国演义汇评本》等书。

东堂老劝破家子弟

东堂老劝破家子弟

简名《东堂老》、《破家子弟》。杂剧剧本。元秦简夫作。四折一楔 子,末本。剧写东平人赵国器、李实同在扬州经 商。赵因儿子扬州奴不肖,预料他日必然败落, 便立下文书,托李代为经管钱财。扬州奴受人 引诱,每日花天酒地,最后出卖住房。李实屡教 之,不改,便暗中出面买下。扬州奴终于贫穷落 魄,居住破窑,向李实之妻借一贯钱,靠卖菜度 日。李实知其已经痛改前非,便出示赵国器托 孤遗嘱,将所托寄五百两银子买下的扬州奴之 原有房屋田产以至家具、奴仆当面归还。贾仲 明《凌波仙》吊词称此剧“壮丽无敌”。明传奇有 《锦蒲团》,又名《金不换》,即据此改编。有息机 子本、《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本、《元曲选》 本、《酹江集》本。

问花楼词话

问花楼词话

词论。清人陆鎣撰。一卷。此编成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收论词札记十六条。“原始”条论词之源流,“命题”论词之立意、主旨,“寄调”论选取词牌。又论换头、小令、长调、南北曲、古今韵等。广涉词史、词调、词韵及词之作法。自具卓识,亦属精善。收于同治十一年(1872)陆乃普辑义经堂刊刻《陆氏传家集》中,后又由其重孙陆元鼎交陈去病编入民国四年(1915)百尺楼丛书本《笠泽词徽》。唐圭璋《词话丛编》据《笠泽词徵》收入。

大般涅槃经后分

大般涅槃经后分

亦称《大般涅槃经后译荼毗分》、《大般涅槃经后译》、《涅槃经后分》、《阇维分》。佛教经典。唐若那跋陀罗译。二卷。其情节紧接《大般涅槃经》,主要叙述释迦牟尼临终遗教及火化、分舍利等事项。译出后即与大本合部流行(编为第四十一、四十二卷),亦单本别行。本经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亦有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