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浩

荆浩
  • 姓名:荆浩
  • 别名:字浩然
  • 性别:
  • 朝代:五代后梁
  • 出生地:河南沁水(今济源)人
  • 出生日期:约850
  • 逝世日期:911
  • 民族族群:

荆浩(约850-911)字浩然,河南沁水(今济源)人,五代后梁画家、理论家。他博通经史,善作文,在长安做过小官,唐末因避战乱,隐居于山西太行山洪谷,自号洪谷子。博通经史,在山水画上卓有成就。他经常携笔墨纸砚于山中摹写古松“凡数万本”。他说: “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荆浩取其二家笔墨之长而兼用并重,他创造了“水晕墨章”的表现技法。他所著的《笔法记》等文章,是中国山水画进入成熟阶段的理论著作。在艺术创作的构思、构图到表现手段等方面,提出了比较完整的绘画美学理论。


荆浩对于绘画艺术的本质问题,作了如下的揭示: “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物之华,取其华,物之实,取其实,不可执华为实。若不知术,苟似可也,图真不可及也。”他把绘画艺术的“真”放在首要位置上,强调“真”的重要性是因为它构成事物的精神实质。绘画是一种创造,不能只限于外貌上的描写,对外界物象的观察研究是为了表现内在的本质。


荆浩提出画有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 五曰笔,六曰墨。”这是继谢赫的“六法论”之后的进一步发展, 更广泛、更全面地概括了绘画创作的基本要求。他对“气”的解释是“心随笔运,取象不惑”,是讲艺术家用形象反映外界自然景物时所达到的主观意识自由性。这种“取象”“立形”的观点,是艺术创作中高境界的追求。荆浩对“思”的解释是“删拨大要,凝想形物”,即画家创作活动中构思,要凭借着丰富想象力进行。这种艺术想象活动,离不开具体的形象,但又要经过提炼和概括,艺术形象就是这种想象活动的产物。


荆浩对绘画艺术的形式美上,也提出许多与前人不同的新见解。例如,他说: “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 “景”指构图而言,遵循“法度”因时制宜, 达到“创真”的要求。他在《山水节要》一文中,谈到构图时说, “远则取其势,近则取其质,山立宾主,水注往来”,都是在论述构图学的基本法则。要求远景讲究气势,近景要表现艺术形象真实感。这不仅是绘画构图方面的经验,而且对其他门类艺术也具有普遍意义。他在诗中写道: “姿意纵横扫, 峰峦次第成,笔尖寒树瘦,墨淡野云轻,岩石喷泉窄,山根到水平。”这涉及艺术表现手段的各方面, 以及构图、透视、笔墨的运用。 荆浩提出: “笔者,虽依法则, 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采自然,似非因笔。”笔墨构成中国画基本特点,用笔变化,不外轻、重、疾、徐,用墨变化,不外浓、淡、枯、湿,以笔驱使墨,以墨表现笔,笔墨结合,才能充分体现中国画表现力。

荆浩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多余的话

多余的话

《多余的话》系瞿秋白就义前在福建汀州狱中所作。既然题为“多余的话”,既然自知“多余”,又何必说? “我不怕人家责备,归罪,我倒怕人家‘钦佩’。”——原来如此。他只希望后人见到最真实的自己,不需要无谓的拔高、粉饰。在这篇长文里,瞿秋白回顾了自己参加革命以及担任领导人时期的心路历程。《多余的话》是了解早期中国革命的重要史料,也是一位真诚的知识分子的灵魂独白。“历史的误会叫我这‘文人’勉强在革命的政治舞台上混了好些年。”一位“误登”革命舞台的文人、一个书生气十足的政治家形象,在历史长河中最终定格。

伤寒论注

伤寒论注

清·柯琴编注。四卷。书成于1669年。柯氏在编注此书时,贯串了“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的思想,对《伤寒论》原文逐条逐句地加以研究、校正。编法上的特点是“以证为主分篇汇论,挈其大纲,详其细目。证因类聚,方随证附,辨明异说,发挥隐旨。如麻黄、桂枝、白虎、承气汤证等,各以相关条目归纳类聚,揭示了伤寒方证一体的规律性。柯氏阐析、注疏,条理比较清楚,并能充分发挥个人见解。其以方类证的研究方法颇受后人推崇。在《伤寒论》注本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刊本颇多,现存十多种清刻本。 1956年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了《伤寒来苏集》排印本。

伤寒发微论

伤寒发微论

宋·许叔微撰, 又名《张仲景注解伤寒发微论 》。全书分上、下两卷, 约7000字。本书有明刻本、丛书集成本、日本刻本、十万卷楼丛书本等。1956年商务印书馆据北京图书馆藏元刻本校刊,重印《许叔微伤寒论著三种》, 其中目录及“论温疟证” 残缺, 据别本抄补。本书简述了作者对《伤寒论》中脉象、用药、治疗以及病证等问题的研究心得。第一论论述伤寒72证候; 第二论至第二十二论多为零散的议论小品, 无系统性, 如表里虚实、发热恶寒以及风温、温疟等证的辨析, 论中每引仲景、华佗、扁鹊、孙思邈诸家之语, 言简意赅、探微索隐。汪琥说, 本书“首论伤寒七十二证候, 次论桂枝汤用赤白芍, 三论伤寒慎用圆子药, 六论伤寒以真气为主, 十论桂枝肉桂, 十五论动脉阴阳不同, 此皆发明仲景微奥之旨, 书名发微, 称其实矣”。

温公易说

温公易说

易学著作。宋司马光撰。共六卷。原书亡佚,今本为清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依《宋史·艺文志》著录编为六卷。书颇简略,诸卦或说三、四爻,或说一、二爻,或全卦无说;诸传只有《系辞传》说得较详细,《说卦传》以下说仅两条。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以为是司马光作《周易》诠解未成之书。苏轼《司马光行状》记其著有《易说》三卷,注《系辞》二卷。《宋史·艺文志》作《易说》一卷,又三卷,《系辞说》二卷。晁公武《读书志》说,《易说》杂解《易》义,无诠次。

凤凰池

凤凰池

清代白话才子佳人小说。全称《新编凤凰池续四才子书》,十六回。题“烟霞散人编”,作者姓名与生平不详,除本书外,还写有《幻中真》。 日本亨保十三年《舶载书目》著录,当创作于雍正十年(1732)前。北大所藏刊本版式与耕书屋刊本同,均不分卷,而多“华茵主人序”,鼎翰楼刊本分四卷。书叙明代河南洛阳才子云剑,乃兵部侍郎子。父母早亡,才学出众。因被诬通盗,避祸苏州,被致仕总兵文斌延请至家,因与文斌女若霞相爱。文斌被兵部尚书诬谄,诛其族。若霞改男装,化名云湘夫投章太仆为幕宾。章见湘夫文采出众,以独生女湘兰妻之。婚后知原委,结为姊妹。云剑辞文斌家后,结识江西吉安府才子水湄,两人赴考,文剑中状元,水湄中传胪。若霞得云剑、水湄消息甚喜,以章太仆婿之便会水湄,为湘兰作伐,水湄欣然应允。后又经各种磨难,云、水二生与若霞、湘兰终成眷属。

世祖章皇帝圣训

世祖章皇帝圣训

六卷。康熙二十六年(1687)圣祖仁皇帝恭编,乾隆四年(1739)乾隆皇帝为此书写了序言刊布。有《四库全书》本及《十朝圣训》本行世。该书共3万余字,为清世祖福临之分类言论集。分类汇辑福临有关治国的各种言论。全书共收录113条,分为32类,包括论治道、敬天、圣孝、圣学、谦德、节俭、儆戒、敦睦、谕群臣、求言、纳谏、任官、考绩、选举、诫饬臣下、理财、恤民、赈济、重典祀、礼前代、褒忠节、兴文教、谕将帅、招降、谕外藩、仁政、体群情、安民、慎刑、惩贪佞、除弊、宥过等类目。该书是研究福临生平和思想的珍贵史料。乾隆四年(1739),与清太祖、太宗圣训同时刊布,清末也出现了多种翻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