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元措

- 姓名:孔元措
- 别名:字梦得
- 性别:男
- 朝代:金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孔元措,生卒年月不详。字梦得,孔子五十一代孙。金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四月补文林郎,袭封衍圣公,管勾祀事。制曰:“圣谟之大,仪范为王,德祚所传,垂光千祀。盖直道以经世,宜承家之有人。文宣王五十一代孙孔元措秀阜衍祥,清洙流润,芝兰异禀,蔚为宗党之英,诗书旧闻,蚤服父兄之训。语年虽妙,论德已成,肆疏世爵之封,乃焕章身之数,非独增华于尔族,固将振跃乎斯文。勉嗣前脩,用光新命”(清孔继汾《阙里文献考·世系》)。金初衍圣公爵高品低,阶文林郎,正八品上,特旨令视四品,三年超授中议大夫、正三品上,赐四品勋封。诰命曰: “夫子既没千八百年,后人相承五十一世。自近古以公其爵,顾散阶如彼其卑。必也正名,难于仍旧,是以兴万世之旷典,峻五品之华资。以尔有成人之风,继将圣之后,当余定格,会尔疏封。噫!庙貌存焉,克谨岁时之祀;家声久矣,无忘诗礼之传。学有馀师,善将终誉”(金孔元措 《孔氏祖庭广记》)。承安二年 (公元1197年)二月,据“袭封衍圣公年及十七,兼曲阜县令,仍世袭,不得别行差占”(同上)的敕命,兼任曲阜县令。贞祐二年(公元1214年)遥授东平府判官。初,宣宗本欲将孔元措召至新迁都城南京(开封),因“孔圣坟茔见在河北,若与本人随朝,恐废祭祀,以此不得已与了东平府判”,时蒙古南侵,红袄军大起,山东不宁,宣宗认为“若谓废祭祀与河北职事,傥因而被害,却是绝了圣人之后,永废了祭祀也”(同上),因此于贞祐三年将孔元措召至开封,授官太常博士。兴定四年(公元1220年)七月晋太常丞,元光元年(公元1222年)十一月授同知集贤院事,正大二年(公元1225年)三月授知集贤院事,仍兼行太常丞,天兴元年(公元1232年)九月遥授太定军节度使、兖州管内观察使,兼行太常少卿。二年正月迁光禄大夫,改太常卿。蒙古兵伐金,攻占汴京,元太宗命孔元措还东平,仍袭封衍圣公,主奉祀事。金亡,孔元措上书太宗:“兵兴以来,礼乐散失,燕京、南京等处亡金太常故臣及礼册乐器多有存者,乞降旨收录”(清孔继汾《阙里文献考·世系》),太宗准其所奏,命各处管民官将亡金知礼乐旧人并他们的家属迁送东平,交给孔元措管领,太宗十一年(公元1239年)孔元措奉诏到燕京,将金掌乐、掌礼、乐工等九十二人带至曲阜,在孔庙演习登歌乐,在东平制造乐器、冠冕法服,至日月山试奏于皇帝前,被许用以祭祀上帝。元代一朝的礼乐,实际上是由孔元措创始的。元措无子,养其弟元纮之孙孔祯为嗣。
孔元措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三十国春秋辑本
不分卷。清汤球撰。汤球辑有《十六国春秋辑补》,该书共编辑了十八种史部久佚之书,包括萧方等的 《三十国春秋》、常璩的 《蜀李书》、和苞的《汉赵记》、武敏之的《三十国春秋》、田融的《赵书》、吴笃的《赵书》、王度的《二石传》、范亨的《燕书》、车频的《秦书》、刘昺的《敦煌实录》、王景晖的《南燕书》、裴景仁的《秦记》、姚和都的《后秦记》、张谘的《凉记》,喻归的 《西河记》、段龟龙的《凉记》、张诠的《南燕书》、高阊的《燕志》。其中武敏之《三十国春秋》中的一条,采摘自 《高氏家谱》,此书真伪尚可疑。另外吴笃的《赵书》、王景晖的《南燕书》也只有一条,字数极少且或言珍异、或言祥瑞,实无足轻重,价值不高。该辑本收入《广雅丛书》。
心目论
心目论,唐道士吴筠撰,原书收于吴筠《宗玄先生文集》卷中。《正统道藏》本又分出单为一篇,收入太玄部。本篇假设心目辨论,论述「动神者心,乱心者目」。谓人目光外驰,受物色诱惑,致使心乱神劳形弊。炼养形神者应守静契无,「睹有而如见空寂,闻韶而若听谷音」;窒欲解纷,灵府常静,则神生而形和。
七国考
《七国考》是编载我国战国时期秦、齐、楚、赵、韩、魏、燕7国典章制度的著作。明末清初董说著。书成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本书有《守阁山丛书》本,吴兴嘉业堂本等。1956年中华书局重印出版,即根据上述两种版本参校而定。董说(1620—1686),字雨若,号西庵,自称鹧鸪生。明末乌程县(今浙江吴兴)南浔镇人,崇祯诸生。明亡以后,改姓名曰林蹇,皈依佛门,继起名为元潜,屏迹丰草庵。1656年秋,更削发为僧,又改名南潜,字月涵,主持尧峰宝月庵。它以《战国策》和《史记》为主要材料来源,兼取先秦诸子及杂史,分类辑录战国时期秦、齐、楚、赵、韩、魏、燕七国的典章制度,分为职官、食货、都邑、宫室、国名、群礼、音乐、器服、杂记、丧制、兵制、刑法、灾异和琐征共十四门(14卷)。
薛子道论
一卷。旧本题明薛瑄 撰。此书内容,全自 《读书录》中摘出,系为他人所辑,别立书名,以炫俗听。此书反映了明末诡诞之习,凡属古书,多改易其面目以求售,《读书录》虽为习见之书,亦不能免。系薛瑄关于理学思想的零散论述之集录。所言皆为理学之“性”、“理”、“气”、“体要”等核心问题,诸如“天地万物,惟性之一字括尽”、“太极而无极”之类。只是只言片语,未成体系,又且不少言辞与《读书录》重复或相近。为将其与《读书录》等比照,更可见其对理学思想的阐发和严格尊行。该书有《百陵学山》本、《丛书集成初编》本、《景印元明善本丛书》 十种本等。
春秋四传质
二卷。王介之撰。王介之字石子,号石崖,衡阳(今属湖南)人,明末经学家,清代着名哲学家王夫之之兄。明崇祯时,介之与其弟夫之同举于乡,明亡,遂隐居不仕。除此书外,王介氏还撰有《周易本义质》、《诗经尊序》诸书。此书取《春秋》三传及胡传之异同而断以己意。王氏认为,“《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事屡变,文亦屡易,四传各存其说。而断以义,则《胡氏》精而《公》、《穀》尤正;质以事,则《左氏》有征为可信也。”此即是本书之宗旨。此书有本旧说者,如隐公元年用杨时《答胡康侯书》以驳胡氏“元即仁”之说;有据一传而去取互异者,如隐公元“王正月”既采《公羊》大一统之说,又驳《公羊》王即文王之说;有就四传互质者,如文公四年“逆妇姜于齐”,四传异说,王氏舍《左》、《公》、《胡》而从《穀梁》“礼成乎齐”之说;有专据《胡传》而不尽从者,如定公从祀先公,取胡氏昭公始祀于庙之说,而驳其事出阳虎而不可详之说。要之,王氏之治《春秋》,归之于“君子原心”,“绝恶于未萌”。桓公元年“公即位”,王氏说云:“恶莫憯于意,意者,不可如者也。故《春秋》之法有诛意以殊诸文者矣,未有因其意而为文以执法者也。意动于微而滔天之恶从之以生,圣人笔削以夺其意,所以窒乱源而遏人心之横流也。”《四库》系据抄本收录。
一字顶轮王念诵仪轨
简称《一字顶念诵仪轨》、《一字顶轮王仪轨》,亦称《一字佛顶轮王念诵仪轨》。密教仪轨经典。唐天宝十二年(753)不空译于武威开元寺,田良正笔受。一卷。属持明密教佛顶部持念仪轨,说一字顶轮王及诸佛顶轮王印明诸法。见载于日本《大正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