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元措

- 姓名:孔元措
- 别名:字梦得
- 性别:男
- 朝代:金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孔元措,生卒年月不详。字梦得,孔子五十一代孙。金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四月补文林郎,袭封衍圣公,管勾祀事。制曰:“圣谟之大,仪范为王,德祚所传,垂光千祀。盖直道以经世,宜承家之有人。文宣王五十一代孙孔元措秀阜衍祥,清洙流润,芝兰异禀,蔚为宗党之英,诗书旧闻,蚤服父兄之训。语年虽妙,论德已成,肆疏世爵之封,乃焕章身之数,非独增华于尔族,固将振跃乎斯文。勉嗣前脩,用光新命”(清孔继汾《阙里文献考·世系》)。金初衍圣公爵高品低,阶文林郎,正八品上,特旨令视四品,三年超授中议大夫、正三品上,赐四品勋封。诰命曰: “夫子既没千八百年,后人相承五十一世。自近古以公其爵,顾散阶如彼其卑。必也正名,难于仍旧,是以兴万世之旷典,峻五品之华资。以尔有成人之风,继将圣之后,当余定格,会尔疏封。噫!庙貌存焉,克谨岁时之祀;家声久矣,无忘诗礼之传。学有馀师,善将终誉”(金孔元措 《孔氏祖庭广记》)。承安二年 (公元1197年)二月,据“袭封衍圣公年及十七,兼曲阜县令,仍世袭,不得别行差占”(同上)的敕命,兼任曲阜县令。贞祐二年(公元1214年)遥授东平府判官。初,宣宗本欲将孔元措召至新迁都城南京(开封),因“孔圣坟茔见在河北,若与本人随朝,恐废祭祀,以此不得已与了东平府判”,时蒙古南侵,红袄军大起,山东不宁,宣宗认为“若谓废祭祀与河北职事,傥因而被害,却是绝了圣人之后,永废了祭祀也”(同上),因此于贞祐三年将孔元措召至开封,授官太常博士。兴定四年(公元1220年)七月晋太常丞,元光元年(公元1222年)十一月授同知集贤院事,正大二年(公元1225年)三月授知集贤院事,仍兼行太常丞,天兴元年(公元1232年)九月遥授太定军节度使、兖州管内观察使,兼行太常少卿。二年正月迁光禄大夫,改太常卿。蒙古兵伐金,攻占汴京,元太宗命孔元措还东平,仍袭封衍圣公,主奉祀事。金亡,孔元措上书太宗:“兵兴以来,礼乐散失,燕京、南京等处亡金太常故臣及礼册乐器多有存者,乞降旨收录”(清孔继汾《阙里文献考·世系》),太宗准其所奏,命各处管民官将亡金知礼乐旧人并他们的家属迁送东平,交给孔元措管领,太宗十一年(公元1239年)孔元措奉诏到燕京,将金掌乐、掌礼、乐工等九十二人带至曲阜,在孔庙演习登歌乐,在东平制造乐器、冠冕法服,至日月山试奏于皇帝前,被许用以祭祀上帝。元代一朝的礼乐,实际上是由孔元措创始的。元措无子,养其弟元纮之孙孔祯为嗣。
孔元措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眼之壁
一张巨额支票被骗走,负责人关野德一郎引咎自杀。他的下属龙雄发誓要查出事件的真相。作为一个查案的门外汉,龙雄茫然地调查着,毫无头绪。此时一个突发的枪击案使得幕后黑手浮出水面。就在龙雄好不容易掌握到线索时,却又发现案件的相关人员陆续离奇消失 ,并死在不同地方。这时他才醒悟,他面对的不是一个简单的诈骗犯,而是一个超乎想象的残忍对手……
苏门集
明代诗文别集,高叔嗣(字子业,号苏门山人)著。初刻于嘉靖十六年(1537)。以后又多次翻刻,有嘉靖三十七年王纬刻本,嘉靖四十二年张正俭刻本,万历四十一年(1613)马之骏刻本。这些刻本,均为8卷。其中诗4卷,卷1为《考功稿》,卷2为《读书园稿》,卷3为《晋阳稿》,卷4为《入楚稿》及《轶稿》;文4卷,皆为杂著。四库著录的也是8卷本。《四库全书总目》评其诗文说:“其诗初受知于李梦阳,然摆脱窠臼,自抒性情,乃迥与梦阳异调。王世贞《艺苑卮言》曰:‘高子业诗如空山鼓琴,沉思忽往,木叶脱尽,石气自清。又如卫洗马言愁,憔悴婉笃,令人心折。’王世懋《艺圃撷余》亦曰:‘诗有必不能废者,虽众体未备,而独擅一家之长,如孟浩然,洮洮易尽,止以五言隽永,千载并称王孟。我明其徐昌谷、高子业乎。二君诗有不同,而皆巧于用短。徐以高韵胜,有蝉蜕轩举之风,高以深情胜,有深闺愁妇之态。更千百年,李何有时兴废,二君必无绝响。’世贞、世懋谈诗颇有异同,而品题叔嗣,则两相符契,盖论至当则无以易也。至其杂文4卷,特附缀以行,陈束原序言其诗优于文,抑亦确论矣。”高叔嗣的诗作在前七子影响甚大的情况下,确能独具一格。
全辽志
区域志。明李辅修,马应龙等纂。李辅认为旧《辽东志》舛讹脱落甚多,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行重编,越六月而成书。六卷,图一卷。辅字近台,江西进贤人。嘉靖进士。官辽东巡抚。应龙,定辽卫(今辽宁辽阳)人。嘉靖举人。官通判。嘉靖四十三年(1564)辅巡抚辽东,聘请应龙等人,以《辽东志》为基础,删冗补缺,续以新事,并对原目多所更定。四十五年(1566)成书。约三十万字。志分图考(附全辽总图、辽阳镇境图等二十幅)、沿革、山川、赋役、边防、兵政、马政、职官、选举、人物、风俗、方物、祥异、故迹、艺文等十九门。
太上黄箓斋仪
太上黄箓斋仪,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编集删定,书成于唐昭宗大顺二年(891)。原书五十八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按黄箓斋乃道教灵宝六斋之一,主要用于为人拔度九祖罪根,拯济幽灵,谢罪祈恩,禳灾致福。自南朝陆修静撰集黄箓斋仪之后,六朝隋唐道士常修此斋。本书即唐末杜光庭编集删改前代各类黄箓斋仪而成,共收入斋仪五十八种。全书可分为四部分:卷一至卷九为黄箓斋第一、二、三日早午晚三朝行道仪, 卷十至四十汇集各种专门斋法之三时行道仪,分别用于太子降诞、特敕为臣下消灾、人臣为国消灾、安宅、忏禳疾病、三元行道、普度幽魂、迁拔、解考等斋事, 卷四一至四八为各种忏悔科仪,如士庶消灾方忏、安宅行道忏、荷恩感瑞忏、人臣为国忏、解考忏等等; 卷四九至五八为各种黄箓斋醮杂仪,如言功拜表、散坛设醮、转经、投璧等等。以上各种斋仪之行仪节次及所用祝文咒赞等多大同小异。其通行之仪式节次有唱赞、诵咒、上香、散景、礼师存念、鸣法鼓、启请、称法位、读词、礼方、步虚旋绕、发赞等等。所用咒符祝赞等仪文,皆引自灵宝诸经。
薛仁贵征东
《薛仁贵征东》是我国著名的通俗小说之一,讲述了唐代杰出的英雄人物薛仁贵的故事。全书采用章回体形式,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值得一读。内容大致以薛仁贵的生平为经线,以他征东的事迹为纬线。薛仁贵本来是一介平民,应募投军,被埋没在火头军中,虽屡立奇功,但是他所有的功劳,却被奸臣张士贵的女婿何宗宪冒领去了。后来经元帅尉迟恭侦查了很多次,才水落石出。因此,张士贵被治罪,他被封为平辽王,征东的故事就告一段落。《薛仁贵征东》虽不免涉及神怪,但是优点却不少,尤其是对几个主要人物的刻画,相当成功,如写尉迟恭的忠勇、程咬金的莽撞、薛仁贵的武功才智,都很突出。尤其是写柳金花因赠衣?累,后来牺牲一切,破除阶级观念,跟薛仁贵在破窑成亲,即是对当时中国传统婚姻制度的一种反抗,尤其难得。
地藏菩萨本愿经译注
梵名Ks!itigarbha -pran!idha^na-su^tra 。凡二卷。略称地藏本愿经。唐代实叉难陀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三册。本经叙说地藏菩萨之本愿功德,及本生之誓愿,强调读诵此经可获得不可思议之利益,消灭无量之罪业。计分十三品: (一)仞利天宫神通品,(二)分身集会品,(三)观众生业缘品,(四)阎浮众生业感品,(五)地狱名号品,(六)如来赞叹品,(七)利益存亡品,(八)阎罗王众赞叹品,(九)称佛名号品,(十)校量布施功德缘品,(十一)地神护法品,(十二)见闻利益品,(十三)嘱累人天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