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睟光

李睟光
  • 姓名:李睟光
  • 别名:
  • 性别:
  • 国籍:朝鲜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563年
  • 逝世日期:1628年
  • 民族族群:

李睟光(朝鲜语:이수광,1563年-1628年)是韩国朝鲜的文臣及外教官,性理学者,实学者和作家。字润卿(윤경),号芝峰(지봉),谥号文简(문간)。韩国性理学和实学及过渡期的人物。生于“嘉靖癸亥年”二月四日(即公元1563年);“六岁读章句,受学于家庭”,“十二稍属文,通四书五经”,即自幼受家庭文化熏陶,到12岁已经通晓《四书》、《五经》等古代文化精粹;13岁入成均馆学习;16岁(万历戊寅即1578年)参加进士科考试得中,由此少年得志,名声远播;17岁时(万历己卯,即1579年),其父(李希俭)去逝(时为兵曹判书赠领议政),可谓少年失诂;20岁(万历壬午,1582年),其所作文章受到当时执掌文柄的李珥(栗谷)的赏识,登进士第冠首;23岁(万历乙酉,1585年)擢大科,为正言兼制教,从此开始走上仕途。万历庚寅(1590年),作为书状官,赴北京祝贺大明千秋节,回归后任黄海道都事;1591年冬,升迁为吏曹左郎;1592年(壬辰四月)倭寇入侵,壬辰战争爆发。此时他被任命为“防御使从事”前赴岭南(庆尚道);1594年(甲午)起,为“宣谕御史”入北道,又为“备边郎”,又为“都司迎慰使”等;1595年(万历乙未),时年32岁,为右承旨兵曹参知;1596年,因病辞职归养;1597年(丁酉八月),因“皇极殿灾”,其作为进慰使前去北京,中途(“箕城渡关河时”)因病重,耽搁了行程;1598年春(正月)还朝,又被任命为右承旨,后迁为吏曹参议;1599年冬,因柳西迥事件被牵连,降职为大司成;1600年(庚子)夏,受“献纳”(官职)李尔瞻一而再再而三谗垢,遂辞官;1601年(辛丑)春复职,考校《周易》,又作《玉堂草教书》,又做都司迎慰使(“明皇太子册礼成,诏使将至”);1602年夏,复拜副提学,与诸儒校正《周易颜解》;1603年(癸卯)夏,校正《史记》;1604年(甲辰)夏,又升迁为兵曹参议大司成,冬被谗,外放为安边府使;1606—1608年,因病重,辞去官职,“作废二年”;1609年,复职;1611年(辛亥)8月到1612(壬子)年5月,因光海君谴使,奏请世子冠服,被任命为副使,去北京。在“留馆一百四十日”期间,与安南、琉球、暹罗使臣交往,留下《安南使臣唱和录》、《琉球使臣赠答录》二卷;“癸丑之祸”(1613年)后,出任顺天府使;“癸亥反正”(1623年3月)后,得仁祖器重,直至大司宪。于“崇祯戊辰”(即公元1628年)“至十二月十六日终于寝”,“春秋六十有六”。李睟光从23岁直到逝世,为官四十四年,屡经事变,屡遭坎坷,直至鞠躬尽瘁。著作有《芝峰类说》《采薪杂录》《秉烛杂记》《纂录群书》《芝峰集》《采薪杂录》《秉烛杂记》《纂录群书》《解警语杂篇》《剩说余篇》《升平志》等。

李睟光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

陈寅恪先生所作《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共两篇,第一篇是冯著上册的审查报告,作于1930年,第二篇为冯著下册而作,时间是1933年。两篇文章拢共三千字,但内容极精要,涉及中国思想史、文化史和中国历史研究的许多重大问题,可以视做寅恪先生治中国学问的思想纲要和心得总结。就中包含的学术观念和方法论,不仅“可以转移一时之风气”,而且能“示来者以轨则”! 。

秦妇吟

秦妇吟

唐诗。七古。韦庄作。见《全唐诗外编》第一编。中和三年(883)三月在洛阳时作。全诗共238句,为唐代最长的叙事诗。僖宗广明元年(880)冬至中和三年春,黄巢农民起义军占领长安时期,作者羁留城中,亲眼目睹这场翻天覆地的社会巨变。此诗即借一“秦妇”之口,叙写黄巢起义军攻陷长安、称帝建国及其与唐军攻守厮杀情景,展现出当时大动乱的时代画卷。对农民起义军采取敌视态度,同时又对唐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和官军的残民暴行进行鞭挞。该诗选择典型的细节和生动的情节,采取层层铺叙的手法,着重刻画场面和渲染气氛,以反映重大的历史事件,写得结构宏伟,布局严谨,语言精丽,气势流畅,体现出我国长篇叙事诗的重大发展。此作在当时就广为流传,诗人因此而被称为“秦妇吟秀才”。后韦庄讳之,未收入其集子《浣花集》,致使长期失传。其讳因,五代孙光宪曰:“《秦妇吟》一篇,内一联云:‘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尔后公卿亦多垂讶,庄乃讳之。……他日撰家戒,内不许垂《秦妇吟》幛子。以此止谤,亦无及也。”(《北梦琐言》卷六)近人陈寅恪则认为此说不确,指出庄所惮者,并非当时唐朝公卿,而是后来蜀中新贵:“怕触新朝宫闱之隐情。”(《读〈秦妇吟〉》)直至本世纪初,才在敦煌石窟中发现此诗的九个手抄本,后经许多学者的研究、校勘,写定后收入中华书局《全唐诗外编》。

素书

素书

传说为秦时隐士黄石公所作,并授之于张良。“按前汉列传黄石公圯桥所授子房素书,世人多以三略为是,盖传之者误也。晋乱,有盗发子房冢,於玉枕中获此书,凡一千三百三十六言”(宋张商英:《素书序》)。以儒家伦理思想为依据,阐述了道、德、仁、义、礼等道德原则及其具体规范,并说明其对处世和安邦的重要意义。该书六章为“原始”、“正道”、“求人之志”、“本德宗道”、“遵义”、“安礼”。“原始”章概括说明了道德原则:“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其余各章是对这一原则的具体说明。该书言简单意赅,总结社会政治伦理经验,有不少警人之句。如“亲谗远忠者亡”,“略己而责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弃”。“货赂公行者昧”,“为人择官者乱”,“女谒公行者乱”,“决策于不仁者险”,“厚敛薄施者凋”,(《遵义》)“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安礼》)等等。收入《百子全书》。

金刚经法眼注疏

金刚经法眼注疏

金刚经法眼注疏,二卷,清性起述。

绍兴重雕大藏音

绍兴重雕大藏音

绍兴重雕大藏音,三卷,前有柳豫序。宋精严寺释处观集,略如字汇,共一百七十四部。

王法正理论

王法正理论

全一卷。弥勒菩萨造,唐代玄奘译。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此论乃弥勒菩萨述说佛对出爱王说王者之正道正理,故称王法正理论。内容引世尊说帝王之九种过失、九种功德、五种衰损门、五种方便门、五种可爱法、五种能引可爱法,并说三士区别、四种补特伽罗、三种受欲补特伽罗、三圆满、四语、三种受欲、三种贪染等。与不空所译王法正论经同本,皆为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一之别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