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林

- 姓名:李德林
- 别名:字公辅
- 性别:男
- 朝代:隋代
- 出生地:博陵安平(今山东益都)人
- 出生日期:532年
- 逝世日期:592年
- 民族族群:
李德林(532年-592年),隋学者。字公辅,博陵安平(今山东益都)人。幼聪敏,后博览群书,“坟典、阴阳纬候无不通涉。善属文,辞核而理畅。”(《惰书·李德林传》)又有孝行,“州里人物由是敬慕之。”(同上)北齐时官至通直散骑常侍兼中书侍郎,并奉诏修国史,加仪同三司。北周灭齐后,授御正下大夫,赐爵成安县男。入隋,“以“参与机密”,助杨坚禅代北周之功,授内史令,进为子爵。因反对诛灭宇文氏,触怒文帝,从此官位不加。即使协助文帝灭陈后,论功将授柱国、郡公等也受阻而止。他既有才名,又是显贵,而为人处事又常授人以柄,故招人谮毁,渐失宠。文帝欲立五教以弘孝道,而庭议时,他说:“孝由天性,无须设教。”使文帝很扫兴,说:“照你的看法,孔子也没有必要写《孝经》嘛!”将其逐出内廷,为怀州刺史,后死于任所。赠大将军、廉州刺史,谥为文。李德林在哲学思想方面突出宣扬“天命论”,以“君权神授”之说,反对当时南方分裂势力。他警告“有逆意”之徒,不可逆天行事以“抗衡上国”。他在代表作《天命论》中开宗明义地说:“粤若邃古,玄黄肇辟,帝王神器,历数有归。生其德者天,应其时者命,确乎不变,非人力所能为也。”(同上)又据传说编造说,隋朝的建立在上古邑姜梦见天帝获得神示时,即已确定了。奉天承运的皇帝诞生时“神光满室,具兴王之表,韫大圣之能。或气或云,荫映于廊庙,如天如日,临照于轩冕。内明外顺,自险获安,岂非万福扶持,百禄攸集。”(同上)接着论述隋帝文治武功,一统天下皆是天命所归。因此,“天下之重,不可妄据”。不是真命天子,即使有德行,别人也不能让国给他;即使有根基,欲凭实力去取天下也是得不到的。与真命天子争夺天下是大逆不道的,同时也是徒劳无功的。而“贼子逆臣,所以为乱,皆由不识天道,不悟人谋,牵逐鹿之邪说,谓飞凫而为鼎。”(同上)他论定“违天逆物,获罪人神”者,下场都是悲惨的;“诛夷烹醢,历代共尤,僭逆凶邪,时烦狱吏,其可不戒慎哉!盖积恶既成,心自绝于善道,物类相感,理必至于诛戮。天夺其魂,鬼恶其盈故也。”(同上)一旦天命有归,为臣子者应尽忠竭力辅佐真主,循规蹈距,“虑远防微,执一心,持一德”,“位尊而心逾下,禄厚而志弥约。宠盛思之以惧,道高守之以恭。”(同上)这不仅是克己复礼的要求,也是敬畏天命的明智选择。此前,他在开皇五年(585)奉敕撰录的《霸朝杂集》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思想,以致隋文帝读毕大加赞赏,说:“自古帝王之兴,必有异人辅佐。我昨读《霸朝集》,方知感应之理。昨宵恨夜长,不能早见公面。必命公贵与国始终。”(同上)“天命论”观点,来自儒学的传统思想,其实质是鼓吹封建伦理秩序的必然性、永恒性和合理性,以维护封建帝王的统治地位。李德林奉敕所撰《齐史》未成,另撰有文集80卷,早佚,至唐初已仅存50卷。明人辑有《李怀州集》。
李德林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王著作集
宋文别集。 王蘋撰。《直斋书录解题》卷18著录此集4卷,宝祐年间其曾孙王思文刊于吴学,卢钺为之作序。明代弘治中,其十一世孙王观重编为8卷本。其卷1为传道支派图,卷2为札子、杂文等18篇,卷3至8为像赞、题跋及门人私志的语录之类。此集与陈振孙所记相比,虽然卷数增加一倍,但王蘋的遗文实则不过1卷而已。可见其著作已大都散佚,此本不过捃拾残丛,另加附录而成。此集卷首列卢钺宝祐四年(1256)序、祝允明弘治三年(1490)序及杜启序。集中卷3所录袁万跋,称王蘋之文章“皆温醇平实,沉潜蕴藉,蔼然有馀味。”而汪悫跋则说:“玩其议论,想其辞气,雍容切当,自有奕奕映照简编者”。本集全称为《宋著作王先生文集》,其弘治刊本现已不见于图书馆及藏书家书目,但北京图书馆等均藏有清抄本。另有清抄本将王蘋著作编作1卷,另编附录1卷(今藏上海图书馆)。
重订广温热论
4卷,附方1卷。清·戴天章约撰于1722年。戴氏取《温疫论》予以增订、删改,辨明温疫与伤寒之异,特别是早期症状的鉴别。所附《佛崖验方》1卷,共收载治疗温热病方84首。本书后经乾隆年间郑奠一改名《瘟疫明辨》,内容并无改动;1878年陆懋修又将《广温疫论》加以删订补充,改名《广温热论》;清末何廉臣在《广温热论》基础上,参考前人著作,综合印证,内容又有所补订,将原书并为2卷,书名《重订广温热论》。建国后人民卫生出版社有排印本。
行素斋杂记
清继昌撰。继昌,字莲溪。汉军正黄旗人。光绪进士,官至甘肃布政使,署安徽巡抚。光绪十九年 (1892) 开始撰写此书,第二年完成初稿。以后又加以选择、校订,于1901年刊行。全书共上、下两卷,以笔记形式叙述了不少宫廷中的情况。如皇上大婚、皇太后归政、宫中祭礼、宫殿用石、皇太后六旬万寿凡三次举行大典礼的记载和皇太后、皇帝的谕旨以及对大臣遇元旦、冬至时呈递贺折的用纸、用语、书写格式的要求等等。由于作者曾在军机处供职,所记宫廷诸事多为耳闻目睹,尤以自己熟悉的光绪朝事为多,其中有不少清政府中枢机构的情况,因此其史料价值颇高。另外,是书还有一些官场旧例、京城物产、名人轶事、风土异闻的描写,对了解北京的历史也有帮助。书前的蔡乃煌的序言和作者自序。是书有光绪二十七年湖南臬署的刻本。1984年,上海书店据此本出版影印本。
孝经问
一卷。清毛奇龄(1623—1716)撰。该书是驳诘朱熹《孝经刊误》与吴澄《孝经定本》二书的。其体设为门人张燧问而奇龄答,共十条,一曰《孝经》非伪书,二曰今文古文无二本,三曰刘炫无伪造 《孝经》事,四曰 《孝经》分章所始,五曰朱氏分合经传无据,六曰经不宜删,七曰《孝经》言孝不是效,八曰朱氏、吴氏删经无优劣,九曰闲居侍坐,十曰朱氏极论改文之弊。第十条是论明人敢诟刘炫,不敢诟朱、吴。附及朱熹之尊二程,过于孔子,与所标之目不相应。概为门人所加,非奇龄自定,或失其本旨。宋儒解经以义理为主,若理有可据,经文亦可改之。此弊甚重。奇龄此书,“负气叫嚣,诚不免失之过当。而意主谨守旧文,不欲启变乱古经之习,其持论则不能谓之不正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该书有康熙中刊毛奇龄撰《西河合集》本,清王德瑛《今古文孝经汇刻》本,南菁书院本 《清经解续编》本。
文殊师利现宝藏经
二卷,西晋竺法护译。大方广宝箧经之异译。
受岁经
全一卷。西晋竺法护译。收于大正藏第一册。受岁,指夏安居后,比丘增一戒腊。本经内容即叙述目连尊者为诸比丘说夏安居结束后,所行‘自恣’戒仪之意义。比丘若谦抑自省,坦陈自己所犯之过错,请大众予以纠正,大众即欢喜举出其罪过,并施以教诫。反之,比丘若叛逆难驯,又俱恶法,大众即不予举罪、教诫与顾念。此外,本经与中阿含经第八十九比丘请经之内容相近,或为中阿含经之别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