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林

- 姓名:李德林
- 别名:字公辅
- 性别:男
- 朝代:隋代
- 出生地:博陵安平(今山东益都)人
- 出生日期:532年
- 逝世日期:592年
- 民族族群:
李德林(532年-592年),隋学者。字公辅,博陵安平(今山东益都)人。幼聪敏,后博览群书,“坟典、阴阳纬候无不通涉。善属文,辞核而理畅。”(《惰书·李德林传》)又有孝行,“州里人物由是敬慕之。”(同上)北齐时官至通直散骑常侍兼中书侍郎,并奉诏修国史,加仪同三司。北周灭齐后,授御正下大夫,赐爵成安县男。入隋,“以“参与机密”,助杨坚禅代北周之功,授内史令,进为子爵。因反对诛灭宇文氏,触怒文帝,从此官位不加。即使协助文帝灭陈后,论功将授柱国、郡公等也受阻而止。他既有才名,又是显贵,而为人处事又常授人以柄,故招人谮毁,渐失宠。文帝欲立五教以弘孝道,而庭议时,他说:“孝由天性,无须设教。”使文帝很扫兴,说:“照你的看法,孔子也没有必要写《孝经》嘛!”将其逐出内廷,为怀州刺史,后死于任所。赠大将军、廉州刺史,谥为文。李德林在哲学思想方面突出宣扬“天命论”,以“君权神授”之说,反对当时南方分裂势力。他警告“有逆意”之徒,不可逆天行事以“抗衡上国”。他在代表作《天命论》中开宗明义地说:“粤若邃古,玄黄肇辟,帝王神器,历数有归。生其德者天,应其时者命,确乎不变,非人力所能为也。”(同上)又据传说编造说,隋朝的建立在上古邑姜梦见天帝获得神示时,即已确定了。奉天承运的皇帝诞生时“神光满室,具兴王之表,韫大圣之能。或气或云,荫映于廊庙,如天如日,临照于轩冕。内明外顺,自险获安,岂非万福扶持,百禄攸集。”(同上)接着论述隋帝文治武功,一统天下皆是天命所归。因此,“天下之重,不可妄据”。不是真命天子,即使有德行,别人也不能让国给他;即使有根基,欲凭实力去取天下也是得不到的。与真命天子争夺天下是大逆不道的,同时也是徒劳无功的。而“贼子逆臣,所以为乱,皆由不识天道,不悟人谋,牵逐鹿之邪说,谓飞凫而为鼎。”(同上)他论定“违天逆物,获罪人神”者,下场都是悲惨的;“诛夷烹醢,历代共尤,僭逆凶邪,时烦狱吏,其可不戒慎哉!盖积恶既成,心自绝于善道,物类相感,理必至于诛戮。天夺其魂,鬼恶其盈故也。”(同上)一旦天命有归,为臣子者应尽忠竭力辅佐真主,循规蹈距,“虑远防微,执一心,持一德”,“位尊而心逾下,禄厚而志弥约。宠盛思之以惧,道高守之以恭。”(同上)这不仅是克己复礼的要求,也是敬畏天命的明智选择。此前,他在开皇五年(585)奉敕撰录的《霸朝杂集》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思想,以致隋文帝读毕大加赞赏,说:“自古帝王之兴,必有异人辅佐。我昨读《霸朝集》,方知感应之理。昨宵恨夜长,不能早见公面。必命公贵与国始终。”(同上)“天命论”观点,来自儒学的传统思想,其实质是鼓吹封建伦理秩序的必然性、永恒性和合理性,以维护封建帝王的统治地位。李德林奉敕所撰《齐史》未成,另撰有文集80卷,早佚,至唐初已仅存50卷。明人辑有《李怀州集》。
李德林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七钟面之谜
七面钟之谜又名七钟面之谜,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另一部作品《名苑猎凶》的续集。故事发生在“名苑猎凶”四年以后,Caterham把大厦租给了工业巨子Oswald爵士。一个周末,许多年轻人来到烟囱大厦做客,其中有外交部的Bill,Wade,Ronny和他们的挚友Jimmy。Wade特别贪睡,不到12点绝不起床,朋友们为了捉弄他,买了八个闹钟,在半夜时候放到他床边,准备次日把他吵死。第二天早上,已经到12点了,闹钟也尽职尽责地闹过了,可Wade还是没有起床。正当年轻人们为此沮丧不已,大叹Wade的睡功时,管家进来报告说,Wade先生死在了床上。医生的结论是服用过多安眠药,他床头的那杯安眠药残液无疑证明了这一点。可是其他人并不这样看,因为Wade从来没有服用安眠药的习惯。而在他床头整齐摆放的7只闹钟,更加深了众人的疑问。一周以后,Caterham伯爵回到烟囱大厦,爱琳小姐无意之中发现了Wade在去世前一夜写给他妹妹罗琳的一封信,信上提到一个叫做七面钟的地方,爱琳把信转寄给罗琳,也就罢了。次日在去伦敦的途中,她又遇见了负伤奔走的Ronny,他挣扎着说出了七面钟几个字后去世了。种种疑惑让爱琳好奇心顿起,决心调查七面钟之迷。为此她费心心思,甘冒风险,当她最终揭开七面钟之迷时才发现自己竟然身陷其中,不能自拔了……
水性杨花·闺中鹄影
冯玉奇著。1948年上海大明书局出版。1948年6月上海文粹书局出版。闺中鹄影又名∶闺中艳影。本书是一部长篇言情小说。小明与芳卿本是恩爱夫妻,却被恶毒继母拆散,逼迫小明入赘富商杨家,被虐待致死。同时又要将芳卿卖与恶霸为妾,幸好被见义勇为的青年鲍伯鸣解救,得以脱身。杨家恶女花美害死小明后与表兄私奔至上海,又遭遗弃,自杀身亡,其表兄也因作恶多端最终横死街头。整个故事起承转合浑然天成,充满了对善的呼唤,对恶的鄙夷,以动人的笔法将世间至情至性跃然纸上。
尚书表注
二卷。金履祥(1232-1303)撰。履祥字吉父,自号次农,两浙路兰溪(今属浙江省)人。宋末元初着名经学家、思想家。履祥少有经世之志,及壮,知世有理学,遂穷究义理,德璠初年曾以史馆编修召,未及用而宋亡。入元亦不仕,晚年讲学丽泽书院,居仁山下,学者称仁山先生。元至正中赐谥文安。《元史》入《儒学传》。所着除《尚书表注》之外,尚有《尚书注》、《大学章句疏义》、《论语孟子集注考证》、《中庸标注》、《仁山集》等。履祥师事王柏、何基,其学以朱熹为宗。早岁作《尚书注》十二卷,翻阅诸家之说,章解句释,训释发明,时有独到见解。晚年“摆脱众说,独抱遗经,复读玩味,”撮其要而为《尚书表注》。该书主要内容为“正句画段,提其章旨与其义理之微,事为之概,考正文字之误(以上引文见《自序》),其说解与蔡沈《书集传》多有不同。此书说解文字,细字标识于四阑之外,自成一例。履祥长于论辩,学识过人,援据考证,于前人旧说多所驳正。唯其过为高论以标新立异,窜改经文以曲就己意,乃此书缺憾。现存版本有《通志堂经解》本、《金仁山全书》本、《率祖堂丛书》本、《金华丛书》本等。
大毗卢遮那略要速疾门五支念诵法
大毗卢遮那略要速疾门五支念诵法,一卷,失译,日本仁运睿题记。
何一自禅师语录
2卷,清超自说,明修、明惠、明智等编。二卷。卷首收序;卷上收住北京顺天府宛平县崇宁禅院语录、住北京翊教禅寺语录、小参、示众、问答机缘;卷下收举古、拈古、征古、别古、代古、颂古、偈、佛事。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九册。
诸法最上王经
隋北天竺沙门阇那崛多等译,与《佛说诸法勇王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