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斧

刘斧
  • 姓名:刘斧
  • 别名:
  • 性别:
  • 朝代:北宋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刘斧,生平未见记载。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宋史·艺文志》著录有《青琐高议》十八卷,《宋史·艺文志》著录有《翰府名谈》二十五卷、《摭遗》二十卷,均题刘斧撰。又《类说》引有《续青琐高议》八则,其中二则《诗话总龟》引出《青琐集》,当亦刘斧撰辑。其中《青琐高议》已残,其他几种已佚。《青琐高议》有序,后署“资政殿大学士孙副枢序”(按此署不合常例,亦不符其人当时的职衔),略谓:“刘斧秀才自京来杭谒予,吐论明白,有足称道。复出异事数百篇,求予为序。”孙副枢当即孙沔。按孙沔以资政殿学士出知杭州,当在仁宗至和元年至嘉祐元年(1054~1056)(见《宋史》卷二百八十八本传及郑坛修《杭州府志》卷六十二职官)间。如此序不误,刘斧当是一个未曾出仕的读书人,在仁宗年间(1023~1063)撰辑文言小说已成绩可观。《青琐高义》书中有些作品及作品后的“议曰”可能系刘斧自撰,后集卷三《程说》篇(未署作者姓名)的“议曰”略谓:“程说与余先子曾同官守(按程说于仁宗庆历年间曾为郴州狱官),都下寓居,又与比邻。”同卷《巨鱼记》开头说:“嘉祐年(1056~1063),余侍亲通州(今江苏南通)狱吏”。这些可能是刘斧的自述。今本《青琐高议》前集记事止于神宗熙宁(1068~1077)年间,后集记事至元祐(1086~1093)年间,据此,刘斧当为北宋仁宗至哲宗年间人。刘斧在搜集北宋及前代文言小说方面用力颇勤,至少撰辑了三种丛集,总计达六十三卷,保存了一大批北宋年间的文言小说,对后世产生了明显影响。其中作品虽然多数已佚,但赖《诗话总龟》《类说》《岁时广记》《分门古今类事》等许多著述的征引,有不少作品仍可考见梗概。通过这些作品,可以大体上看出北宋时期文言小说特别是传奇小说的创作概况及其思想艺术特点。因此,这些丛集是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史的珍贵资料。

刘斧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存在与时间

存在与时间

海德格尔的代表作。完成于1926年,1927年发表在胡塞尔主编的《哲学和现象研究年鉴》第八卷上,同时出版单行本。现已再版15次,并有英、日、朝、西、中等文种的全译本。该书的目的在于追寻“在”的意义,并由此建立所谓“有”的基本本体论。以往的形而上学,即存在论(或本体论),都没能揭示存在的真实意义。而解决“在”的问题的首要前提是区分“在”与“在者”。前者是一切在者成其为在者的原始的可能性;后者是一切现成的、被规定了的东西。海德格尔就把“存在”当做一个过程来加以研究了。“此在”具有两个特点:它的“存在”对它的“本质”有绝对的优先地位;它的“我的在”的性质。书中又讨论了“此在”的最基本、最原始的生存状态,这就是“在世”。“此在”不仅与世界内的其他在者不分主客、浑然一体地存在,并且与世界内所遇到的其他人共同在世。在共在中的此在处于“此在之沉沦”状态,在世的本质是“烦”、“无”、“畏”、“死”等等状态,“畏”是此在在逃避自己在世的基本情绪。畏中显示出来的此在之在世的结构整体就是“烦”。“死”是此在的最终结束,人都是通过“死”而达到此在之“在的完成”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此在的“向死而在”表现为对死的不断逃避,而且这种逃避是在暧昧隐讳的态度中进行的。海德格尔坚持“本真的为死而生”的态度,鼓励人们克服身心上的重重苦痛,承担起自己的存在,从而获得自身本真的全体的真。该书被誉为本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作者在该书中建立了一个庞大的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体系,对其后的哲学派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因本书内容和文字极艰深、怪诞,所以被公认为是非常难读的一本书。

小城三月

小城三月

现代短篇小说。萧红著。初载1941年7月1日香港《时代文学》杂志第1卷第2号。香港海洋书屋1948年1月初版,1948年11月再版。为“万人丛书”之一。作品描写一农村少女的爱情悲剧。主人公翠姨是“我”的亲戚。她没有读过书,却很喜欢同正在读中学的“我”接近。妹妹出嫁以后,她就住到“我”的家里。翠姨是一个性格温柔内向,诚挚多情的少女,言谈举止娴静幽雅,但时常流露出淡淡的忧伤。她会弹日本琴,会吹箫和笛子,参加“我”的家庭音乐会后,与“我”的堂兄产生了爱情。然而翠姨的母亲为她订了婚,对象是一个岁数比她小,个儿比她矮,正在乡下读私塾的有钱人家的独生子。她不满意母亲包办的婚姻,又不能自行作主与心中理想的伴侣恋爱,终于抑郁死去。《小城三月》是萧红在香港病中完成的最后一篇小说,是作者饱经忧患之后,怀念故家、追忆往事而创作的,作品充满着温柔的感情,其风格明显地不同于作者其他带自传性的作品。

无量寿佛赞注

无量寿佛赞注

无量寿佛赞注,一卷,宋 元照撰,戒度注。大智律师所制赞词。文约义丰。旨趣宏远。唯心之道尽於此矣。尝慨吾宗二三豪杰注释流行。随言取解暗乎指归。有抑乎作者之意。深可惜焉。偶诸同道。以愚曾习山家之教。薄究斯宗。再命笺注。愚虽不敏。有异前闻。遂采经论格言。直申厥旨。庶几少悟西迈之资粮。非特沽出蓝之誉也。览者取长其理。无取长其情焉。

青原愚者智禅师语录

青原愚者智禅师语录

四卷,清智说,兴磬,兴斧编。卷首序,卷一上堂,卷二小参示众,卷三法语偈赞,卷四佛事跋。

禅门锻炼说

禅门锻炼说

全一卷。又称禅林锻炼说、锻炼说十三篇。明代僧晦山戒显著,清代穆宗同治十一年(1872)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二册。戒显以为锻炼禅众应如孙武用兵,书中列举锻炼禅众之方法,次第为坚誓忍苦、辨器授话、入室搜刮、落堂开导、垂手锻炼、机权策发、寄巧回换、斩关开眼、研究纲宗、精严操履、磨治学业、简练才能、谨严付授等十三项。

成唯识论

成唯识论

这是诠释唯识三十颂的论著,凡十卷,护法等十大论师各造释论,唐代玄奘三藏奉诏译,翻经沙门窥基笔受,这是学习唯识学必读的重要论书。世亲晚年造《唯识三十颂》,本颂造出,未造释文而入寂,未几十大论师继起,各造释论,斯时法海波澜,至为壮阔。唐代玄奘三藏由印度回国,携回十家释论百卷,奘师译此论时,本主张十家释论各别全译,后以弟子窥基之请,糅集十家之义成为一部,其中异义纷纭之处,悉折中于护法之说,故《成唯识论》十卷,虽说是糅集十师之作,而实以护法一家为宗,名为传译,不啻新造。基师亦尝述其传译参糅之绩云:十家别译之初,神昉、嘉尚、普光、窥基四人同受师命,共同翻译。数日之后,基请退出,奘师固问其故,基对曰:‘群圣制作,各驰誉于五天,虽文具传于贝叶,而义不备于一本,情见各异,禀者无依。请错综群言,以为一本,楷定真谬,权衡盛则。’久之奘师乃许,故得此论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