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介清

龙源介清
  • 姓名:龙源介清
  • 俗姓:
  • 性别:
  • 朝代:元初
  • 出生地:福州(福建)长溪人
  • 出生日期:1239
  • 逝世日期:1301
  • 民族族群:

龙源介清(1239~1301)元初临济宗杨岐派禅僧。福州(福建)长溪人,俗姓王。号龙源。出家于雪峰山,于一峰齐之门下得度,十五岁即受具足戒。吴兴道场山东叟仲颖请师为典宾,继掌内记之职。后辞,与育王山寂窗有照契合,为其法嗣,司掌藏钥。初住浙江寿国寺,旋迁开寿普光禅寺。至元二十二年(1285),浙江道场山罹火灾,师起而自任,重建大佛宝殿等堂宇,具备大藏经、鼓钟等法器。元世祖赐以金襕袈裟及‘佛海性空禅师’之号。大德五年示寂,世寿六十三。有语录一卷行世。[增续传灯录卷四、续灯存稿卷五]

龙源介清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我的心只悲伤七次

我的心只悲伤七次

本书收录了著名诗人纪伯伦最著名的两部诗集:代表真理的小“圣经”《先知》和智慧格言集《沙与沫》,由著名文学家冰心翻译,是一本关于生命、艺术、爱情、人生的箴言书。“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在纪伯伦的笔下,四季流转,云朵变幻,生命的解答蕴藏其中。《沙与沫》与泰戈尔的《飞鸟集》堪称双璧,二者都以简短而寓意隽永的诗句,点滴深入读者的心灵,而纪伯伦的《沙与沫》比起《飞鸟集》的灵动洒脱,则更显端庄大气,富有丰富的想象力,比起泰戈尔对一花一草的关注,纪伯伦则将目光投向更显得深邃而遥远的宇宙。“对于从银河的窗户里下望的人,空间就不是地球与太阳之间的空间。”《先知》被誉为“东方送给西方最好的礼物”,是纪伯伦所有散文诗的“巅峰之作”,作者以智者临别赠言的方式,论述了爱与美、生与死、婚姻与家庭、劳作与安乐、法律与自由、善恶与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会问题,充满比喻和哲理,具有浓郁的东方色彩。

易纬是类谋

易纬是类谋

旧题东汉郑玄注。一卷。《四库全书》本。又称《是类谋》,一作《筮类谋》。为《易纬八种》之一。其书久佚,此本乃辑自《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列此书于“经部易类附录”,《提要》指出:“案《是类谋》,一作《筮类谋》。马氏《经籍考》:一卷,郑康成注。其书通以韵语缀辑成文,古质错综,别为一体。《艺文类聚》、《太平御览》诸书引其文颇多,与此本参校并合。盖视诸纬略称完备。其间多言禨祥推验,并及姓辅名号,与《乾凿度》所引《易历》者义相发明。而《隋书·律历志》载周太史上士马显所上表,亦有‘玉羊金鸡’之语。则此书固隋以前言术数者所必及也。”

俗说

俗说

轶事小说集。南朝梁沈约作。原三卷。已佚。今存佚文五十余条,记东晋宋齐名人遗闻轶事。沈氏《俗说》主要记东晋和南朝宋社会上层人物佚闻杂事,内容相当杂繁琐碎。有的写妒妇美妾的新奇轶事,有的写士人之间的调笑戏谑和庸俗无聊的日常生活,只为博得读者一笑而已,其思想价值和史料价值相对较小。大约成书于南朝齐、梁年间。当时以此名书的有两种。《隋书·经籍志》子部杂家类著录: “《俗说》三卷,沈约撰,梁五卷。”又小说家类《世说》刘孝标注本下附注: “梁有《俗说》一卷,亡。”清马国翰据此以为后者为刘著。两书均已散佚。今有《玉函山房辑佚书》本一卷,题沈约撰。鲁迅《古小说钩沉》本,不分卷,不题撰人,然《中国小说史略》以其佚文属沈约。两辑本均为五十二条,其中只有四条互异。

楚辞今注

楚辞今注

汤炳正著。此书以宋代洪兴祖《楚辞补注》为底本重新作注,特点在于注释简明扼要,疏解融会贯通。它不仅使二千年前屈宋鸿裁及两汉遗篇,能以清晰的面貌再现于今,为阅读、欣赏和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而且注释出入古今,既取旧说之长,又采新说之精,颇能反映学术界楚辞研究所达到的水平;另外全书无论是注释字词还是疏解篇意,都以著名楚辞学专家汤炳正先生长年形成的理论体系为主导,在已出的同类书中自具“求真”务实的本色。

尚史

尚史

一○七卷。清李锴撰。李锴字铁君,镶白旗汉军,自署襄平,即盛京辽阳州地人,大概为其祖籍所在。康熙中,邹平人马骕作《绎史》,采摭百家杂说,上起鸿荒,下迄秦代,仿袁枢纪事本末之体,各立标题以类编次,凡所引证悉录原文,虽若不相属而实有端绪。李锴以马骕之书为稿本,经过剪裁连络改为纪传体。该书有世系图一卷、本纪六卷、世家十五卷、列传五十八卷、系六卷、表六卷、志十四卷、序传一卷,并在每段之下各注所出书名,而遗文琐事不入正文者,则以类附注于句下。书前自序称著书始于雍正庚戌,成于乾隆乙丑,阅十六年而就。此书一用旧文,剪裁排比,使事迹联属语意贯通,其中也偶有未能精核之处。

婆薮槃豆法师传

婆薮槃豆法师传

全一卷。南朝陈·真谛译。婆薮槃豆,为梵语vasubandhu 之音译,又作婆薮槃陀、筏稣槃豆、婆修槃驮等。婆薮译为天或世,槃豆译为亲;意即天亲、世亲。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册。此书内容记载:古代北印度富娄沙富罗国国师憍尸迦有三子,皆称为婆薮槃豆,长子别称阿僧伽(译为无著),第三子别称比邻持跋婆,中子(世亲)独以通名而著称。三兄弟皆于说一切有部出家,后无著、世亲转宗大乘,而成为大乘佛教瑜伽行派之创始人,本传主要为无著、世亲之传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