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李景亮

    李景亮

    李景亮,唐代小说家。生卒年里不详,活动于唐德宗时期。贞元十年(794),登详明政术可以理人制科。其他事迹无考。著有传奇小说《李章武传》,故事大略是诗人李章武游华州,与王氏一见钟情,离别后,王氏思念成疾而卒。后李章武故地重游,王氏鬼魂出来与之欢聚。情节离奇曲折,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写人鬼恋爱,有一定的影响。文载《太平广记》卷340。

  • 凌云翰

    凌云翰

    凌云翰(1323—1382),明初诗人。字彦翀。仁和(浙江杭州)人。生卒年不详。元至正十九年(1359)举浙江乡试,除平正路学正,不赴。明洪武十四年(1381),以荐授四川成都教授,坐贡举乏人,谪居西荒而卒。归葬西湖,他的小友瞿佑作诗送之:“一去西川隔在台,忍看白璧瘗苍苔。酒朋诗友凋零尽,只有存斋(瞿佑号)冒雨来。”他才情奔放,古诗尤有纵横驰骋、不可羁勒的文气,如《关山雪霁图》:“前峰后峰雪模糊,东村西村春有无。快雪时睛入佳想,况复见此关山图。关山迢递相联属,玉洁珠光眩人目。扶桑飞上金毕逋,暗水流澌度空谷。野桥行过路三叉,青旗插檐沽酒家,驱驴倦客得少憩,怅望远道还咨嗟。”联想翩翩。四库馆臣还举出《陪祭作》、《鬼猎图》来说明其诗“可搴郁离(刘基)之旗,摩青邱(高启)之垒”,确非过誉。他亦善词。〔木兰花慢〕《赋白莲和宇舜臣韵》因物赋情,颇有寄托。其下半阕云:“雁飞不到九重天,水调漫流传。奈花老房空,菂存心苦,藕断丝通。西风佩环轻解,有冰弦谁复记华年。留得锦囊遗墨,魂消古汴宫前。”最后点明“汴宫”,表达他深深哀叹亡宋之意。著有《柘轩集》4卷。

  • 刘纯

    刘纯

    刘纯(公元1363—1489),一作刘醇。字宗厚。元明间吴陵人。明初徙居陕西咸宁。纯博览群书,工文辞、喜吟咏。其父刘叔渊(号橘泉)受医术于名医朱震亨。纯初从父学,继师事同邑良医冯庭干、许宗鲁、邱克容,得众家之长,深明医理。著有《医经小学》五卷、《伤寒治例》一卷、《杂病治例》一卷。又增补徐用诚《医学折衷》、辑《玉机微义》五十卷,均刊刻于世。还著有《伤寒秘要》一卷。在仲景之学的研究上颇深。如所著《伤寒治例》中,辨伤寒,自发热始,至循衣摸床,其病八十七条,后有温疟等八条,每条皆有治法。如发热病,其治则曰解表、曰发汗、曰解肌、曰和营卫之类。其例则曰随经、曰随病、曰随时、曰变例、曰禁例、曰针例,其法详审精密;于仲景原论之外,而能杂以后贤方治。故有人赞曰:治伤寒者,循此而行。如射而中,猎而获,可以起死回生。可见他在当时研究仲景之学是有着较大成绩的,对后世的影响也自不待言了。

  • 李若水

    李若水

    李若水(1093年-1127年),原名李若冰,因谐“弱兵”二字音,宋钦宗为改今名,字清卿,洺州曲周(今属河北)人。以上舍登第,为元城尉,调平阳府司录。试学官为第一,为济南府学教授。靖康初,除太学博士。以著作佐郎、假徽猷阁待制,两次出使金。金军围汴京,从钦宗往金营,擢吏部侍郎兼开封府尹。二年,复伴钦宗往金营,以反对金废宋立异姓为帝,不屈而遇害,年三十五。建炎间褒其死节,赠观文殿学士,谥忠愍。李若水于临危之际,能奋身殉国,节操凛然,故发为文辞,“其诗具有风度,而不失气格;其文亦光明磊落,肖其为人”(《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五)。其诗如《书怀》:“胡马南来久不归,山河残破一身微。功名误我等云过,岁月惊人还雪飞。每事恐贻千古笑,此生甘与众人违。艰难重系君亲念,血泪斑斑满客衣。”悲痛沉郁,足以见其气节志向(《梅磵诗话》卷上)。其馀如《村妇谣》、《农夫叹》、《次韵张济川二首》,感慨时事,忧时思民,有白居易新乐府诗风。奏疏如《使还上殿札子》、《驳不当为高俅举挂》,议论国事也言辞激直。著有《忠愍集》十二卷,包括诗文十卷、附录二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南宋庆元间其子李浚刻于蜀中。原集已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出诗文,重编为三卷。《全宋诗》卷一八○五录其诗二卷。《全宋文》卷四○六六收有其文。事迹见《李忠愍传》(《忠愍集》附录)、《宋史》卷四四六本传。

  • 卢象升

    卢象升

    卢象升(1600年4月16日-1639年1月15日),字建斗。宜兴(今属江苏)人。少年时爱好读兵书,喜习骑射。熹宗天启二年(1622)进士,授户部主事,历员外郎,稍迁大名(今属河北)知府。恩宗崇祯二年(1629),后金军入关,兵逼京师(今北京),他募兵万人入卫。次年,进右参政,受命整治大名(今属河北)、广平(今河北永)、顺德(今北邢台)三府兵备,所部号称“天雄军”。崇祯六年(1633)始,参与镇压高迎祥、李自成等部农民起义军。时义军势猛,所向无敌,官军屡败。卢象升乃上言曰:“贼(对农民军蔑称)横而后调兵,‘贼’多而后增兵,是为后局。兵至而后议饷,兵集而后请饷,是为危形”(《明史·卢象升传》)。言词切中机宜。崇祯九年(1636),清兵入喜峰口,又领兵入卫,改总督宣大、山西军务。崇祯十一年(1638),清兵大举攻扰内地,卢象升主战,奉命督师,名督天下兵,实不及二万。时兵部尚书杨嗣昌、总监中高起潜主张议和。事事掣肘,并断其军饷。畿南三郡父老闻之,请卢象升召集义师,众愿裹粮而从。卢象升泫然流滋而谓父老说:“感父老义,无徒累尔父老炎也”(《明史·卢象升传》)众号泣雷动,各携床头斗粟饷军,或贻枣一升。清兵南下,卢象升进军保定(今属河北),命诸将分道出击,与清军战于庆都、真定(今河北望都、正定)等地。为杨嗣昌所忌,夺其尚书,以侍郎视事。卢象升不得已,提残卒引兵去。是年十二月(1639年1月)在巨鹿(今属河北)同清军激战时阵亡。后追赠兵部尚书,谥忠肃。有《卢忠肃公集》。

  • 李俊民

    李俊民

    李俊民(1176~1260),金文学家,字用章,号鹤鸣老人。泽州晋城(今山西晋城)人。唐韩王元嘉之后。少通程氏之学。承安五年(1200)以经义举进士第一,入为应奉翰林文字。未几,弃官教授乡里。金室南迁后,隐于嵩山,尝遇隐士授以邵氏先天象数之学。后徙居怀州,复隐西山。元宪宗二年(1252)世祖在藩邸,以刘秉忠盛称俊民,遂以安车召见,延访无虚日,而遽乞还山,重其节而从之。卒谥庄靖先生。世祖称:“朕求贤三十年,惟得窦汉卿及李俊民二人”(《元史·窦默传》)。其门生刘瀛《庄靖先生集序》云:“其文章典赡,华实相副,字字有源流,句句有根柢,格律清新似坡仙,句法奇杰似山谷,集句圆熟,脉络贯穿,半山老人之体也,雄篇巨章,奔腾放逸,昌黎公之亚也,小诗高古含蓄,尤有理致而极工巧。”其词代表作如《满江红》(名利场中),反映了其入元后的生活态度。其文代表作《睡鹤记》,中有“新居之侧有蹲石曰‘睡鹤’,昔人取其似而名之‘鹤鸣’,见其似而喜之”之句,当即其号“鹤鸣老人”之由来。著有《庄靖集》十卷。生平事迹见《元史》卷一五八。

  • 李绅

    李绅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行二十。为人短小精悍,故友人白居易辈称之为“短李”。郡望谯(今安徽亳县)。武后朝中书令敬玄曾孙。其父寓家无锡(今属江苏),遂为无锡人。元和元年登进士第。南归润州,浙西观察使李锜辟为掌书记。二年,李锜谋叛逆,李绅数谏,又不肯作疏,遂遭囚禁。锜败,始获释。四年为校书郎。九年迁国子助教。十四年为山南西道观察判官。同年五月,除右拾遗。穆宗即位,擢翰林学士,与李德裕、元稹同时,号为“三俊”。旋迁右补阙,长庆元年三月,加司勋员外郎知制诰。二年二月,迁中书舍人加承旨,为李逢吉所排挤,于三年三月改御史中丞,罢内职。十月,出为江西观察使,未离京,改户部侍郎。敬宗即位,又遭张又新等诬陷,贬端州司马。宝历元年五月,量移江州长史。大和二年迁滁州刺史。四年改寿州刺史。七年正月,授太子宾客,分司东都。闰七月,为浙东观察使。至九年复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开成元年为河南尹,六月改宣武军节度使。五年九月,代李德裕为淮南节度使,严惩贪吏吴湘。会昌二年二月,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四年闰七月,罢为淮南节度使。六年七月卒,谥文肃。李绅早年游苏州,以诗见知于韦夏卿。乡赋之年,其诗讽诵多在人口。尝以《古风》(一作《悯农》)二首干吕温。吕温谓齐煦曰:“斯人必为卿相。”(《云溪友议》卷上《江都事》)元和四年,作《乐府新题》二十首(已佚),与白居易、元稹同倡新乐府运动。白居易谓“李二十尝自负歌行”(《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自注)。元稹谓其诗“多咏物之作”(《和乐天东南行》诗自注)。《新唐书·艺文志》著录《追昔游诗》三卷,今存;《批答》一卷,已散佚。《追昔游诗》编成于开成三年,未包括早年和晚年作品。自序云:“盖叹逝感时,发于凄恨而作也。”“词有所怀,兴生于怨,故或隐显,不常其言。”喜以诗自夸政绩,炫耀荣宠,故胡震亨谓“《追昔游诗》大是宦梦难醒”(《唐音癸签》卷七)。《全唐文》卷六九四录其文十二篇,《全唐诗》编其诗为四卷,见卷四八○至四八三。《全唐诗补编·补逸》卷七补一首、《续补遗》卷六补二首、《续拾》卷二八又补六首又六句。《唐文拾遗》卷二八、《唐文续拾》卷六各收文一篇。生平事迹见白居易《淮南节度使检校尚书右仆射赵郡李公家庙碑》、沈亚之《李绅传》、《旧唐书》卷一七三、《新唐书》卷一八一本传。卞孝萱编有《李绅年谱》见《安徽史学》1960年第3期。

  • 刘琏

    刘琏

    刘琏(1348—1379),明初诗人。字孟藻。青田(今属浙江)人。刘基之子。洪武十年(1377)拜考功监丞,兼试监察御史,后出为江西布政司右参政。为胡惟庸所胁,堕井死,年仅32岁。著作多散佚,仅存《自怡集》1卷,有诗94首。其诗多抒发情怀之作。如《遣兴》诗:“绿凫水中游,白鹤云间飞。霄汉有修程,焉能顾卑微。浩荡展羽翰,昆丘以为期。雕鹗趋下风,蔚罗绝张施。倏忽万里余,摧颓不知归。空林有故巢,繁霜日霏霏。雄雌哺黄口,啁哳将畴依。岂如戏苹藻,双栖在涟漪。”似是借动物的不同情况来表现自己较为复杂的心态。其诗作,五古较优。他能将情怀、思绪比较生动地表达出来,从《秋日旅怀》诗亦可看出这个特点:“秋气生日虹,秋声入高树。离离星汉明,杳杳孤鸟度。夜坐不觉久,逍遥散余步。鬓毛动凄风,罗裳怯零露。寒阴日已侵,芳华聿云暮。眷言思我乡,谁与将尺素。”《四库全书总目》评其诗说:“刘琏《自怡集》,五言古体,词旨高雅,运思深挚,殆于驾两宋而上之,以继《犁眉》诸集,可谓不愧其父。”今观其诗,诗句常有锤炼不足的现象,运词也不尽妥帖,诗作的成就还难以与其父刘基相比。

  • 吕震

    吕震

    吕震(1365—1426年)字克声,明代大臣。西安府临潼(今属陕西)人。洪武时,以太学生入仕,奉命出使两浙, “以均贡赋”。还朝奏事合明太祖意,擢山东按察司试佥事。后迁北平按察司佥事。“靖难之役”起,他投降燕王,侍燕王世子守北平(今北京)。明成祖登基后,历真定知府、刑部尚书、礼部尚书等。明仁宗即位后,加太子少师、太子太保衔。曾三次回乡省亲,两次遇关中饥荒,他令地方官开仓赈济饥民,及还朝才上报朝廷。有精力,能强记,凡奏事,“情状委曲,千绪万端,背诵如流”。但为人佞谀倾险,又学术不足,为礼部之长,“不知大体”。宣德元年,饮酒西番僧人居舍,大醉而归,遂卒。

  • 灵裕

    灵裕

    灵裕(518~605)隋代僧。定州曲阳(河北)人,俗姓赵。十八岁出家于赵郡应觉寺。二十一岁从道凭学地论,三年后归定州,受具足戒。二十六岁从隐公学四分律,并由嵩、林二师学成实,安、游、荣三师学杂心,亦曾从学于大统法上(495~580),自此专业华严、涅槃、地论、律部。并通世典儒籍,扬名邺下。其为学每博寻旧解,穿凿新异;其讲说则意存纲领,不在章句。由是倾动七众,皆号为‘裕菩萨’。北周毁法之际,师率同侣二十余人居于聚落,昼读俗书,夜谈佛理,又着卜书一卷,出外卜占,以充粮资。后隋代兴教,游化燕、赵等地。开皇十年(590),入洛州灵通寺,翌年住相州大慈寺,又奉敕住长安兴善寺。帝欲授以国统,师固辞不就,归住相州演空寺,以讲说为务。大业元年示寂,世寿八十八。撰有十地、维摩、般若等疏,及大乘义章、圣迹记、佛法东行记、安民论、灭法论、齐世三宝记等。[续高僧传卷九、华严经传记卷二、释氏六帖卷十、新修科分六学僧传卷十三、新编诸宗教藏总录卷二、旧唐书经籍志第二十七]

  • 灵辨

    灵辨

    灵辨(477~522)太原晋阳(山西省)人,是北魏一名僧人,灵辨幼年出家,常读大乘经,留心菩萨行。后阅《华严经》,深为叹服,乃顶戴该经入五台山清凉寺,祈请文殊菩萨加护摄受。日夜刻苦精励。一年后,豁然大悟。时为北魏·熙平元年(516)。此后,致力于注释《华严经》,又得弟子灵源之助,于神龟三年(520)完成《华严论》一百卷(今仅存第十卷)。其间,尝奉孝所、灵太后胡氏之诏请,讲说《大品般若经》、《华严经》等书。正光三年,示寂于融觉寺,世寿四十六。

  • 刘辰翁

    刘辰翁

    刘辰翁(1232年-1297年),南宋词人。字会孟,号须溪,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幼年丧父,家贫力学。景定元年,至临安,补太学生。三年廷试对策,虽忤贾似道,而理宗嘉之,置丙第。后因亲老请为赣州濂溪书院山长。五年,应江万里邀入福建转运司幕,未几,随江入福建安抚司幕。咸淳元年,为临安府教授。四年,入江东转运司幕。五年,为中书省架阁,丁母忧去。德祐元年,丞相陈宜中荐居史馆,辞不赴。又授太学博士,以元兵迫近临安,未赴。旋入文天祥江西幕府,参预抗元。宋亡,托方外以归,隐居著述,以终其身。元大德元年卒,年六十六。辰翁早从王泰来(太初)学诗,尤以善评诗著称,吴澄谓其“于诸家诗融液贯彻,评论造极”(《大酉山白云集序》),程钜夫称其“尽发古今诗人之秘,江西诗为之一变”(《严元德诗序》),欧阳玄也称“会孟点校诸家甚精,而自作多奇崛,众翕然宗之,于是诗又一变”(《罗舜美诗序》)。其所点评诸家之中,最先李贺,以致时人竞效“昌谷体”(刘将孙《刻长吉诗序》)。今存所点评诗文集,有《王摩诘诗集》、《孟浩然集》、《韦苏州集》、《批点选注杜工部诗》、《笺注评点李长吉歌诗》、《苏东坡诗集》、《简斋诗集》、《须溪精选陆放翁诗集》、《放翁诗选后集》等,此外还有《班马异同》、《越绝书》、《老子道德经》、《庄子南华真经》、《列子冲虚真经》、《世说新语》、《阴符经》、《大戴礼记》、《荀子》等多种,还曾编选《湖山类稿》、《水云集》、《亡宋旧宫人诗》等。明人曾汇刊为《刘须溪批评九种》,可见其影响。所评多以文学论工拙,不全为科举应试而作。《四库全书总目》谓其论诗评文,往往意取尖新,太伤佻巧。破碎纤仄,无裨来学。其文在当时影响颇大,时人每以乡先辈欧阳修为比,鲁闻礼称其与欧阳守道“相继以雄文大笔拟于欧(阳修)尽常、苏(轼)尽变,由是海内之推言文章者,必以庐陵为宗”(《刘将孙养吾斋集序》),明张寰谓其“奇诡伟丽,变化不常”,辑其记文为《刘须溪先生记钞》八卷,今存嘉靖五年王朝用刻本。《四库全书总目》谓其诗文“专以奇怪磊落为宗,务在艰涩其词,甚或至于不可句读,尤不免轶于绳墨之外。特其蹊径本自蒙庄,故惝恍迷离,亦间有意趣,不尽堕牛鬼蛇神。且其于宗邦沦覆之后,睠怀麦秀,寄托遥深,忠爱之忱,往往形诸笔墨,其志亦多有可取者”(卷一六五)。又称其“人品颇高洁”(卷四六《班马异同评》提要)。时人张孟浩赠诗有“首阳饿夫甘一死,叩马何曾罪辛巳。渊明头上漉酒巾,义熙以后为全人”之句(《升庵诗话》卷一二),刘将孙称其“登第十五年,立朝不满月,外庸无一考。当晦明绝续之交,胸中之郁郁者,壹汇之于诗。其盘礴襞积而不得吐者,借文以自宣”(《须溪先生集序》)。其词也多涉时事,寄托遥深,为辛弃疾一派之后继者,成就较高,如《六州歌头》闻鲁港兵败、《兰陵王·丙子送春》、《宝鼎现》(红妆春骑)、《永遇乐》和李易安、《柳梢青·春感》等作,“忠爱之忱,往往形诸笔墨,其志亦多有可取者”(《四库全书总目》)。况周颐谓:“须溪词风格遒上似稼轩,情辞跌宕似遗山。有时意笔俱化,纯任天倪,意态略似坡公。往往独到之处,能以中锋达意,以中声赴节。”(《蕙风词话》卷二)又谓:“须溪词中,间有轻灵婉丽之作,似乎元、明已后词派,导源乎此。”所作诗文,由其子将孙编为《须溪先生集》,据《宋史·艺文志》著录为一百卷,至明代已散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天下同文集》等书所录,辑为《须溪集》十卷,有《四库全书》本、《豫章丛书》本。另有《须溪先生四景诗集》四卷、补一卷,有明抄本、民国十一年刊《宋人集》丁编本。著《须溪词》一卷、补遗一卷,有《彊村丛书》本。《全宋词》第五册录其词三百四十一首,《全宋诗》卷三五五一至三五五五录其诗五卷。《全宋文》卷八二六二至八二七六收其文十五卷。事迹见《新元史》卷二三七、《宋季忠义录》卷一六、《宋史翼》卷三五。

  • 李觏

    李觏

    李觏[gòu](1009—1059)字泰伯,建昌军南城(今属江西)人。自幼熟读经籍,俊辩能文,曾举茂才异等科试不第,建盱江书院,教授生徒,学者称盱江先生。皇祐初,以范仲淹等举荐,授将仕郎、试太学助教,为直讲。嘉祐中,除通州海门主簿、太学说书。四年,权同管勾太学,因葬祖母乞假归,是年八月,病卒于家,年五十一。李觏一生研精儒学,尝自称“所务唯学,所好为经”(《上富舍人书》),对当时学者不通经术而专以文辞为务,深表不满,以为其“大抵摹勒孟子,劫掠昌黎,若为文之道止此而已,则但诵得古文十数篇,拆南补北,染旧作新,尽可为名士矣,何工拙之辨哉”(《答黄著作书》)。其所著文章多关涉时事,《富国》、《安民》、《强兵》三策,《易论》、《礼论》、《周礼致太平论》,《庆历民言》诸篇,都从儒家经邦济世观念出发,评论时政得失,提出救正之术。朱熹称他“文得之经中,虽浅,然皆自大处起议论”(《朱子语类》卷一三九)。他不以诗名,但也有一些较好的诗篇传世。其《哀老妇》诗描写老妇“寡时十八九,嫁时六十馀”的凄凉晚境,较深刻地反映了民生疾苦。一些近体小诗也含蓄婉曲,富有韵味,《读长恨辞》“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议论精当。王士禛尝举其《王方平》、《璧月》、《梁元帝》、《送僧游庐山》、《忆钱塘江》诸诗,以为别有风致,颇似李商隐(《居易录》卷一一)。李觏曾自述有《退居类稿》十二卷、《皇祐续稿》八卷、《周礼致太平论》十卷,均亲自编定(《退居类稿序》、《皇祐续稿序》)。又著有《常语》三卷、《后集》六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明正德年间孙甫编为《直讲李先生文集》(又称《盱江集》)三十七卷、《外集》三卷,现存明正德刊本、明成化刊本、清康熙刊本、《四库全书》本、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有王国轩校点本。《全宋诗》卷三四八至三五○录其诗三卷。《全宋文》卷八九二至九一七收其文二十六卷。事迹见陈次公《李先生墓志铭》(《盱江外集》卷三)、《宋史》卷四三二本传。宋人魏峙编有《李直讲年谱》。

  • 林侗

    林侗

    林侗(1627—1714),清代金石学家。字同人,侯官(今属福州市)人。贡生,康熙间署尤溪教谕。好搜求金石,有《来斋金石考》、《昭陵石迹考略》、《李忠定公年谱》等著述。


    林叟讳侗,字同人,号来斋,侯官人也。幼遭丧乱,国初补诸生,以博雅闻。……随父官秦中,遍寻周秦以来遗迹。尝谒唐昭陵过甘泉宫旧址,瓦砾积如邱阜,徘徊落景忽於深堑获片瓦甚完好,有篆文曰“长生未央”。叟珍逾珙璧,长歌纪之,耆儒元喆属和成册。贞惠贝子入闽,欲以遗逸徵,固辞,乃授尤溪司铎.多一胥矜式焉。寻以失明归老.筑蒹葭草堂以居。四方来游者咸造问业叟应对不倦一无遗忘。年八十八卒。著有《古文选体》、《金石录集古帖》、《昭陵石迹考》诸书。清·沈廷芳《来斋叟林侗像赞序》(《碑传隼》卷一一六)

  • 柳宝诒

    柳宝诒

    柳宝诒(公元1842~1901年),著名医学家。字谷孙,号冠群,江阴周庄人。幼年习儒,能文章、工书法。后弃儒习医,精研岐黄之术,自灵素内难、伤寒金匮、及历代名医著述,都熟读精研,探其奥蕴。1886年以优贡生试用正红旗管学教习,并在北京行医,病家求治,着手成春,名声四播。回家归隐后,亦行医业,并著述授徒。门生百余人,名震江浙。家设致和堂药店,便利乡民。生平致力于伏气发温的研究,著有《惜余小舍医学丛书》十二种,《温热逢源》三卷、《柳选四家医案》八卷、《柳宝诒医案》六卷、《柳致和堂丸散膏丹释义》七卷、门人方汝嘏选录的抄本《临症治验案》,惜阴主人录的《惜余医案》,门人徐迪侯录的《仁术志》,此外有《评选环溪草堂医案》三卷,附于缪柳村《缪氏医案》之后的《素问说意》一卷、《惜余医话》四卷等。

  • 娄杰

    娄杰

    娄杰(1850—1907), 清医家。字受之。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精究温热证治。谓黄坤载、陈修园于伤寒不无发明,然泥古太过,其治温病因袭《伤寒论》。乃取吴鞠通《温病条辨》,参叶天士、薛生白、王孟英诸家之说,删繁就简,分证立方,纂成《温病指南》两卷(1903年)。又补入吴又可达原饮证治。

  • 刘士骥

    刘士骥

    刘士骥,明代人(约公元一六一九年前后在世)字允良,禹城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明神宗万历末前后在世。万历三十二年(公元一六o四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士骥著有《蟋蟀轩草》,《四库总目》传于世。

  • 林蕴

    林蕴

    林蕴,唐诗文家、书法家。字复梦。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宪宗元和初前后在世,泉州莆田(今属福建)人。林藻之弟。贞元四年(788)明经及弟。始为西川节度使韦皋推官。宪宗初年,刘辟据西川叛乱,林蕴直言相劝,又上书切谏,刘辟大怒,将其下狱,并令处死。临刑大呼:“‘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得死为幸矣!”刘辟惜其不屈,不杀而贬为唐昌尉。刘辟失败后,林蕴名重京师。后被横海军节度使程权召为掌书记。元和十二年(817)朝廷平定淮西藩镇叛乱后,程权欲入朝内属,为部下所阻。林蕴陈述君臣大义,使将士信服,程权得以入朝,林蕴迁礼部员外郎。后经刑部侍郎刘伯刍举荐为邵州刺史。因杖杀门客及贪赃等事,流放儋州而卒。林蕴工于文章,曾上书宰相,极言藩镇割据、将帅骄纵、官不择人等时弊。《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有林蕴文集1卷,今已失传。《全唐文》卷482存其文2篇,《唐文拾遗》卷25补存其文1篇。

  • 李孝光

    李孝光

    李孝光(1285~1350),字季和,号五峰狂客,温州乐清(今属浙江)人。少博学,笃志复古,隐居雁荡山五峰下,四方之士,远来受学,泰不华以师事之,朱右亦向他学文法。南行台监察御史屡荐居馆阁。至正四年(1344),诏征隐士,以秘书监著作郎召,应诏赴京,进《孝经图说》,顺帝大悦,至正七年,升文林郎、秘书监丞。至正十年南归,途中去世,年六十六。孝光以文章知名当世,其文一取法古人,不趋世尚,宗先秦两汉。杨维桢作陈樵集序,以孝光与姚燧、吴澄、虞集并称,又为叶盛《水东日记》所列元文十八家之一。与萨都刺、张雨、杨维桢等友善,他去世后,杨维桢感叹自己的古乐府“和者寡矣”(见章琬《辑铁不误先生复古诗集序》),又盛赞他“善作《琴操》”(《大雅集》评语),评他的《太乙真人歌题莲舟图》时,将他比作“李骑鲸”(李白)。明胡应麟《诗薮》赞他的“古诗歌行,豪迈奇逸”,又引当时语:“前有虞、范,后有李、杨”,说明他的影响。其五言古诗风格近汉、魏,如《古诗七首》,所以张雨赠诗有“载闻新作过黄初”语。竹枝词是其诗中精品。顾嗣立《元诗选》选其诗三百五十馀首,亦可见对李的推重。孝光今存词二十二首,词风豪放,多写隐居情趣,直抒胸臆,感情真挚,描写田园风光的词则淳朴自然。著有《五峰集》,《元史》称二十卷,《四库全书总目》作六卷,今存十一卷。生平事迹见《元史》卷一九○、《两浙名贤录》卷四六、《元儒考略》卷三、《元诗选·二集》小传、《宋元学案补遗》卷八二、《元史类编》卷三五、《新元史》卷二三七。

  • 罗天益

    罗天益

    罗天益(1220~1290),元代著名医学家。字谦甫,元代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他从著名医学家李杲学医十余年,继承了李氏学说,是李杲的得意门生。“东垣(李杲的字)在当时,有国医之目,已达窍奥,谦甫盖升其堂而入其室者,发言造诣,酷类其师,有裨于前人之未备。”(《卫生宝鉴·胡广序》)李杲曾想把平生对《内经》的研究,综合临床应用,分类整理,使之系统易学,时值年事已高,把这一工作交给了罗天益。罗氏在其师指导下,数易其稿,三年而成,名之曰《内经类编》。其书虽已佚,但为后人工作开辟了新路。罗氏的代表作为《卫生宝鉴》,全书24卷,另有补遗一卷。蒋用文在序中说此书“论病则本于《素》、《难》,必求其因。其为说也,详而明,制方则随机应变,动不虚发。其为法也,简而当,大抵皆采摭李氏平日之精确者,而间概括以已意,旁及于诸家者也。”这当是极为中肯的评价。罗氏继承师说,并有所发展。对脾胃与营卫精液的关系阐发的非常精辟;对饮伤与食伤进行了区分;对劳倦所伤,有虚寒和虚热之别;重视各脏器对脾胃的影响。罗氏比他的老师更具整体观念,更注重机体之间的联系,对病症进行更严格的区别。他独详于三焦的辨治,他认为饮食不节能造成三焦气机的升降的失常而致肠胃受伤。他论病位重三焦的气机,在审证用药上也有辨治上、中下三焦之分;比如《卫生宝鉴》的“泻热门”中辨治“上焦热”、“下焦热”、“中集热”,在此基础上阐明了“气分实热”和“血分实热”的异同。罗天益不尚空谈,以临证实践为主,以实践验证理论。对祖国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启示后人。

  • 刘坡公

    刘坡公

    刘坡公,民国初人,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有《学诗百法》、《学词百法》二卷传世。用简单明白的话语谈作诗填词的技巧。

  • 李豫亨

    李豫亨

    李豫亨,明医生。字元荐。松江(今属上海市)人。幼习诗书六艺,博通医卜星相。隆庆四年(1570年)撰《推篷寤语》,其《原养生之教》、《本医药之术》两篇,讨论医理,时有卓见。后王兰远为之节录,刊入《三三医书》。

  • 林朝崧

    林朝崧

    林朝崧(1875-1915),字俊堂,号痴仙,别号无闷道人。台湾台中雾峰人。林献堂从兄,林资修叔父。光绪十四年(1888)人邑庠,旋食廪。早岁即有诗名。二十一年,清廷割让台湾于日本,曾一度避居泉州。二十四年返台,课读为生。二十八年,与林资修、赖绍尧倡办诗社栎社,庄嵩、林献堂、连横、蔡启运等相继加入,借诗以寓宗邦之思,负一时清望。后又曾赴晋江、上海,游日本。幼即耽诗。内渡时期,“遍历名山大川,益以助长其雄壮澎湃之诗思,既返,益肆力于诗”(傅锡祺《无闷草堂诗存·序》)。林资修谓其内渡时期所作“时有‘小谢清新,太白俊发’之语”,及至归隐故林,“则颇杂以‘玉溪恢诡,昌谷诘曲’之风。三十以外,忧患饱尝,乃折而学陶、学杜、学韩、学白”(《无闷草堂诗存·序》)。廖雪兰评其诗曰:“有学养,有才气。不若丘仙根之露骨抒怀,亦不似张苍水、钱牧斋之健朗悲壮,而婉约凄怆,充满感伤。因闷闷不乐乃筑无闷草堂,将其沉郁之情寄托于婉转词句中”(《台湾诗史》)。林献堂亦谓其诗“含思宛转,托兴绵渺,务为雅俗共赏之音”(《无闷草堂诗存·序》)。著有《无闷草堂诗存》五卷行世。生平事迹散见《无闷草堂诗存》及诸序言、连横《林痴仙传》、李渔叔《鱼千里斋随笔》等。

  • 李子毅

    李子毅

    李子毅,清代医家。字庆申。湖北蕲水人。长于诊治瘰疬等证,撰有《痰疬法门》一书,列述痰疬总论,认为轻微易治者为痰,迟重难治者为瘰疬。对痰疬之鉴别、内治、外治、禁用宜忌、饮食服药,均有论述,并附自己临证经验和所集验方,为论述此类病证之专书。

  • 刘蜕

    刘蜕

    刘蜕,唐末诗文家。字复愚,自号文泉子,长沙(今属湖南)人。幼孤,母姚氏抚其成立,令其从师学古文。会昌间曾住襄阳,游鄂州、广州。大中初年住梓州。三年自荆州获解,入京应进士试。四年,登进士第。此前荆州进士罕有及第者,故时称破天荒。初授寿州从官,未五月即因刺史暴戾而去职。后选补校书郎,未逾月又罢去。十一年,任太学助教、集贤校理。又任东川观察判官。咸通四年为左拾遗,因上书论令狐滈不宜为拾遗,贬为华阴令。历任中书舍人。咸通末至乾符初,为户部郎中。官至商州刺史。约卒于乾符间。刘蜕工古文,以复古为己任,多取则于扬雄,风格奇崛深峻,近皇甫湜、孙樵。亦有学楚辞者,多愤激之言。刘熙载《艺概》评曰:“刘蜕文意欲自成一子,如《山书》十八篇,辞若僻而寄托未尝不远。学《楚辞》尤有深致。《哀湘竹》、《下清江》、《招帝子》虽止三章,颇得《九歌》遗意。”有文集《文泉子》一○卷,《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已散逸。明人吴馡辑其文为《刘蜕集》六卷,有《四部丛刊》影印明天启刊本。《全唐文》卷七八九编其文为一卷,凡五○馀篇。《全唐诗补编·逸》卷一三收诗一首、《续补遗》卷七补二句。事迹据《登科记考》卷二二、《郎官石柱题名考》卷一一、陈寅恪《刘复愚遗文中年月及其不祀祖问题》(收入《金明馆丛稿初编》)及《关中金石文字存逸考》卷四收刘蜕撰《先妣姚夫人权葬石表》。

推荐作家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李怀民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