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朝崧

林朝崧
  • 姓名:林朝崧
  • 别名:字俊堂,号痴仙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台湾台中雾峰人
  • 出生日期:1875
  • 逝世日期:1915
  • 民族族群:

林朝崧(1875-1915),字俊堂,号痴仙,别号无闷道人。台湾台中雾峰人。林献堂从兄,林资修叔父。光绪十四年(1888)人邑庠,旋食廪。早岁即有诗名。二十一年,清廷割让台湾于日本,曾一度避居泉州。二十四年返台,课读为生。二十八年,与林资修、赖绍尧倡办诗社栎社,庄嵩、林献堂、连横、蔡启运等相继加入,借诗以寓宗邦之思,负一时清望。后又曾赴晋江、上海,游日本。幼即耽诗。内渡时期,“遍历名山大川,益以助长其雄壮澎湃之诗思,既返,益肆力于诗”(傅锡祺《无闷草堂诗存·序》)。林资修谓其内渡时期所作“时有‘小谢清新,太白俊发’之语”,及至归隐故林,“则颇杂以‘玉溪恢诡,昌谷诘曲’之风。三十以外,忧患饱尝,乃折而学陶、学杜、学韩、学白”(《无闷草堂诗存·序》)。廖雪兰评其诗曰:“有学养,有才气。不若丘仙根之露骨抒怀,亦不似张苍水、钱牧斋之健朗悲壮,而婉约凄怆,充满感伤。因闷闷不乐乃筑无闷草堂,将其沉郁之情寄托于婉转词句中”(《台湾诗史》)。林献堂亦谓其诗“含思宛转,托兴绵渺,务为雅俗共赏之音”(《无闷草堂诗存·序》)。著有《无闷草堂诗存》五卷行世。生平事迹散见《无闷草堂诗存》及诸序言、连横《林痴仙传》、李渔叔《鱼千里斋随笔》等。

林朝崧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太宰治短篇小说集

太宰治短篇小说集

《太宰治短篇小说集》收录了《美男子和香烟》《皮肤和心》《雪夜的故事》《阴火》等11篇中短篇小说,是作者不同时期,有着不同风格的代表作。阅读这些文字,深入太宰治的内心,感受喧嚣之下的伤感,在孤独中寻找希望,这是每一个现代人的宿命,也是太宰治献给每一个人的宽容与安慰。

漕运通志

漕运通志

明杨宏撰。十卷。作者在旧《漕运志》基础上,采摭群书,聘请学者谢纯,考证古今沿革,而成是书,包括漕渠、漕职、漕卒、漕船、漕仓、漕数以及漕例略、漕议略、漕文略。记明代漕运事较详。

论文杂记

论文杂记

文论著作。近代刘师培著。原载光绪三十一年正月二十日至十月二十日(1905年2月23日至11月16日)《国粹学报》(上海)第1期至10期,正文前有作者《自序》。一卷。共二十四则。所论诗文上自先秦,下迄清末,涉及各种文体。其论力主“文笔说”,推崇骈文,与桐城派主张迥异。所论作家按《汉书·艺文志》所列先秦诸子的“九流十家”分类,如论魏晋南北朝诸家时即指曹植诗温柔敦厚近于儒家,陶渊明诗澹雅冲泊近于道家,谢灵运诗琢磨研炼近于名家,左思诗雄健英奇近于纵横家。论唐宋诗时称李白为纵横家之诗,杜甫为儒家之诗,孟浩然、苏轼为道家之诗,王维、储光羲为农家之诗,黄庭坚为法家之诗。以时代论,则谓西汉文多阴阳家言,汉魏文多法家言,六朝文多道家言,隋唐文多小说家言,宋代文多儒家言,明末文多纵横家言,清代文多名家言。所论虽有牵强之处,却也令人耳目一新,颇受启发。他如判明文学著作与实用文字之区别,倡导“文言合一”,以为文学是进化的等论述都有积极意义。然亦有门径狭窄,过于趋尚古奥之弊。原载1905年《国粹学报》,1928年印行单行本,1934年收入《刘申叔先生遗书》。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将其与《中古文学史》合为一书标点出版,1962年又将其收为郭绍虞、罗根泽主编的《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之一种。

上清河图内玄经

上清河图内玄经

《上清河图内玄经》,早期上清派经典,约出于东晋南朝。《真诰》卷十一、《无上秘要》卷四引《河图内元经》,当即此书。今本二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经文分五篇,其中第一篇(序文)已残缺。第二篇《太一秘讳》,言存思人首太一神之法。第三篇《九皇宝箓》,言存思北斗九星之神九星真君、九皇夫人,佩符礼神,以求消灾得福之法。第四篇《香灯谢文》。言设置九灯酒席,醮祀七灵大神、九皇真君,祈求诸神赐福保佑之法。第五篇《观星要法》,言学道者夜观北斗,识别九皇所镇星座,存神念真,以求消灾赐福之法。全书道法以存思醮祀诸神为主。

世宗宪皇帝圣训

世宗宪皇帝圣训

全称《大清世宗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大孝至诚宪皇帝圣训》。36卷,乾隆五年 (1740) 敕编成书,有《四库全书》本及《十朝圣训》本行世。全书30余万字,为清世宗胤禛之言论集。胤禛在位时间虽不甚长,但正如《四库全书提要》所说:其“励精图治,日昃不遑。端拱九重而念周四海,为万世永赖之计,故理繁浩剧而不避其烦。厪一夫不获之心,故虑远防微而不遗于细。”临御治国事无巨细,均留意在心,皆有指示见解。按单位时间计算其言论甚多,且篇幅甚长。全书分为29类,包括圣德、圣孝、圣学、敬天、法祖、文教、武功附武备、敦睦、用人、恤臣下、爱民、恤兵、察吏、训臣工、励将士、广言路、理财、慎刑、重农桑、厚风俗、治河附水利、蠲赈、积贮、谨制度、崇典祀、笃勋旧、褒忠节、绥藩服、弭盗等类目。是研究胤禛生平和思想的珍贵史料。有刻本及石印本、铅印本传世。

诸法勇王经

诸法勇王经

刘宋罽宾国沙门昙摩蜜多译,佛在竹林,有新出家比丘问毕报施恩事?佛以入僧数,修僧业,得僧善利,三法答之。次问发大乘心而出家者,具三法否?佛言,不在三法。比丘三致疑问。佛三止之。次放白毫相光照大千界,集诸大众。舍利弗复致三请,佛为说阿耨达池喻,广显发心功德。谓无人能报恩者,唯除漏尽,及发大心耳。次较持经功德,及为发心者说性空法。魔军落地,佛亦敕其持经。